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 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天津大学天津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天津大学天津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 授权 天津大学天津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摘摘 要要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今社会, 企业管理者们更 加深刻地认识到依靠企业自身内部扩张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就必需要借助于某种程 度的并购来优化其资源配置的效率, 从而实现企业的成长壮大。 企业并购已经成为 企业增加全球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然而, 我国的许多企业并购并未达到理想的预期目标, 甚至于有些并购行为给企业带来经 营困难。 那么我国企业的并购绩效究竟如何?并购活动是否真的可以提高我国企业 的经营管理效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进行了研究。 本文的研究出发点不同于以往的学者, 主要从并购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角 度出发, 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展开研究。 主要原因是有效的内部控制已经成 为企业提高其经营管理效率,增加企业价值,避免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同时有效 的内部控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已经得到我国越来越多公司的重视, 内部控制有效性 的好坏已成为用于衡量企业价值的一项重要标准。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 2008 年发生企业并购的主板 a 股上市公司 98 起并购事 件作为研究样本, 包括作为并购公司的 67 起并购事件和作为目标公司的 31 起并购 事件。围绕“基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这一选题目标,确 定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 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 5 个一级评价指标以及 25 个二级评价指标。然后,对所确 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评价指标有效性的优良程度进行赋值并评分,同时,采 用熵权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 并通过对资料评分以及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后 得到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得分矩阵。 最后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内部控制 有效性各指标的得分值, 并根据得分结果分析并购前后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的并购 绩效。 本文实证结果显示: 在进行企业并购后, 目标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整体建设得 到了较大的优化,其经营管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并购公司的内部控制有 效性在并购后并没有立刻有所改善, 直到并购后第二年其内部控制有效性才显著有 所提高。 关键词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有效性,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abstract in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and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nd the raiding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 managers are more deeply aware of that relying on their own internal expansion to a certain extent they will have to make some kind of m & a to optimize their efficiency of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m & a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manner to increase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f company, and it also becomes an inevitable choice. however, many of our company did not achieve the ideal target in m & a, even some m & a bring the company operational difficulties. so how is the m&a performance of china? can m & a activity bring chinese companies the benefits or not?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questions, we make a study on m & a performance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starting point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researcher, and we study on m & a performance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based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control. because internal contro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of companies to achieve their business objectives, to protect the safety and integrity of assets, and to ensure the accurate and reliable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nternal control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of our businesses and managers, because the level of internal control effectivenes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andard measure of corporate value. we select 98 m&a events of china main board in 2008 as samples, which including 67 m & a events as acquiring companies and 31 m & a events as target companies. according to the topic of “a study on m & a performance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based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control”, we determine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 effectiveness, in which there are 5 first-grade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25 second-grade evaluation indicators. then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condition of each indexs effectiveness, we make scores of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we use the entropy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s of every evaluation indicator and score on the date of the company information. at last, we use the multi-level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score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panies and analyze the m & a performance of the acquiring companies and the target companie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the m & a activity,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the target companies has been made a large degree optimization and their management level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however, the internal control effectiveness of the acquiring companies after the m & a activity doesnt immediately been optimized and som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the acquiring companies even have a downward trend. until the second year after the m & a activity, all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the acquiring companies becom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ir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 words:internal control,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control, m & a performance of listed companies, multi-level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1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2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3 1.3.1 国外研究现状.3 1.3.2 国内研究现状.4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5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6 1.4.1 研究方法.6 1.4.2 研究框架.6 第二章 企业并购的基础理论.9 2.1 企业并购的含义及特征.9 2.1.1 企业并购的含义.9 2.1.2 企业并购的特征.11 2.2 企业并购的动因理论.12 2.2.1 效率理论.12 2.2.2 委托代理理论.13 2.2.3 其他理论.14 2.3 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方法.15 2.3.1 事件研究法.15 2.3.2 会计指标评价法.16 2.3.3 本文采取方法.16 2.3.4 基于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研究依据.17 第三章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基础理论.19 3.1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目标.19 3.2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标准.20 3.2.1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一般标准.20 3.2.2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具体标准.21 3.3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22 3.3.1 定性评价方法.22 3.3.2 定量评价方法.23 3.3.3 综合评价方法.23 第四章 基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企业并购绩效实证研究.24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24 4.2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选取.27 4.3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赋值.29 4.3.1 内部环境指标赋值.29 4.3.2 风险评估指标赋值.30 4.3.3 控制活动指标赋值.31 4.3.4 信息与沟通指标赋值.32 4.3.5 内部监督指标赋值.33 4.4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权重计算.34 4.5 内部控制有效性多级模糊综合评价计算.43 4.5.1 二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43 4.5.2 一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45 4.6 基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并购绩效分析.47 4.6.1 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分析.47 4.6.2 内部控制个层面有效性分析.49 第五章 结束语.52 5.1 研究结论.52 5.2 研究局限.53 5.3 研究展望.53 参考文献.54 致谢 .58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现如今,并购行为在西方市场经济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企业交易行为,企业 并购出现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并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在各国均刮起了 并购之风。之后全球陆续发生了六次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且其无论在并购规 模还是在并购数量上都呈现越来越强的趋势。与此同时,企业并购的发展促使了 大批跨国公司的崛起与壮大,这一现象的出现促进了资源的进一步配置、企业组 织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后,现今社会经济金融全球化的 迅速发展为企业并购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并购得到越来越多企业 内部高层管理者和企业外部相关利益者的极大重视。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j.斯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曾指出:“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几乎没有一家不是在某个 时候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运营发展起来的, 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的 利润积累发展起来的。”在经济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并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 今社会,企业管理者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依靠自身内部扩张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就必需借助于某种程度的并购重组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内部资源利用效率, 从 而大幅度提高企业价值。 并购行为已经成为企业用以增加其全球竞争力的一种有 效方式,同时也是企业持续发展和自身扩张的一种必然选择。 尽管企业并购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 但反观我国国内市场的企业并购 情况,其发展并不十分乐观。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 段开始于 1984 年, 并由此拉开了我国企业并购的序幕。这一时期,我国企业并 购刚刚起步, 并购多发生在中小型企业之间, 政府意志在该阶段的作用十分明显。 第二阶段是从 1992 年到 1997 年, 在这一阶段, 我国的企业并购逐渐规范化, 同时也逐渐走出了政府的干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并购活动得到了较快 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并购不论是在规模、持续时间还是在影响程度上均远远超过 了上一阶段的并购活动。 第三阶段是从 1997 年到 2002 年,国内经济金融市场的逐渐完善和企业组 织的发展成熟促使了这次并购浪潮的来临。在这一阶段,全球性的企业并购发展 十分迅速,企业并购活动突飞猛进,无论是并购的方式还是企业的支付方式均得 到了全方面的发展,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得到较为全面的规范。 1 第一章 绪论 第四阶段是从 2002 年一直到今天,在这一阶段我国企业并购相关的法律法 规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规范,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均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调整,这 些战略的调整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使得我国企业并购活动日渐理性化。 同时跨 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得外资并购逐渐成为热点, 上市公司的战略性并购和外资并 购成为这一阶段并购活动的主流。 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企业并购起步晚,缺乏并购理论 支持以及并购经验借鉴,并且我国尚没有适合企业并购的完善经济体系,同时也 存在着政府干预以及我国企业自身特有的问题等等。并且,在过去几年中我国的 许多企业并购确实并未达到理想的预期目标, 甚至于有些企业并购导致企业面临 经营困难。然而,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时 期,这必然给我国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我国市场中的企业必 将面临是否通过并购活动来扩大发展的重大难题。 那么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 我国企业的并购绩效究竟如何?并购活动是 否真的可以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我们如 何使得企业通过并购活动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 从而使其在竞争者可以利于不败 之地?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难题。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并购已成为企业扩张的重要手段之 一,企业之间的优化重组与资源整合也日益重要。同时,我国政府机构对我国上 市公司并购活动越来越重视, 希望可以通过企业并购活动增强我国公司的整体竞 争能力。我国政府监管机构针对我国公司具体情况制定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 法 、 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与并购相关的法律 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的透明度,明 确了不同收购方式下的收购程序,规范了收购人与出让人的行为,同时维护了我 国证券市场的秩序,为保护上市公司和股东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 同时, 我国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也希望通过并购行为来增强自身在行业中的整体 竞争力,实现企业资源的进一步配置、企业组织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伴随着企业 并购市场的发展,国内外诸多学者均对企业并购绩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但 对于企业并购究竟是否可以为企业创造效益这一问题, 仍然无法得到一致的研究 结论。那么,并购活动究竟能否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改善企业现状,并购 活动是否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规模效应是否能得到真正的体现,这些问题都 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为了解决上述这些问题, 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进行了深入研究。 2 第一章 绪论 然而本文的研究出发点不同于以往的学者, 主要从并购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 响的角度出发,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展开研究。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 因: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企业提高其经营管理效率,增加企业价值,避免经营风险 的重要手段;高效率的内部控制可以确保管理层的经营战略方针得以贯彻执行, 从而促使企业生产经营有效率地进行; 同时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已 经得到我国越来越多公司的重视,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好坏已成为用于衡量企业价 值的一项重要标准。因此,本文以内部控制有效性为出发点展开研究,通过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能否改善其内部控制有效性来探讨企业并购是否可以给 公司带来利益,希望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上司公司并购活动提供参考依据。这也 正是本文研究目的所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企业并购活动极大的影响了企业自身和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进而影响 企业价值以及整个社会福利水平, 从而促使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企业并购绩效展开 研究。国外的企业并购活动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学者针对企业并购绩效所做 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证研究更为丰富和完善;我国企业并购起步较晚,发展时间尚 短,但国内学者根据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并购绩效研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根据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学者对企业并购绩效展开了大 量的研究,常为学术界所引用的研究成果就超过 100 多项,但研究结果却并不完 全一致,有的甚至完全相悖,西方学术界对企业并购绩效尚没有得到一致的研究 结论。西方学者主要的研究成果有: jensen 和 ruback(1983)采用事件研究法, 对并购前后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的 股价超常收益率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指出:当企业并购成功时,并购 公司股价无明显变化,但目标公司获得了显著的超常收益率;而当企业并购失败 时,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的股票价格都存在一定幅度的下降。因此,他们认为从 总体来看,企业并购成功时所带来的利益可以弥补企业并购失败时所带来的损 失,且还有剩余效益,并购活动给整个社会带来好处。 magenhiem 和 mueller(1988)采用会计指标评价法将同一行业的公司作为 研究样本对企业并购绩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并购后企业绩效有所下降,并 购行为损害了股东财富。但是,bradley 和 jarrel(1988)选取不同的财务指标对 企业并购绩效进行评价的结果却显示并购后企业绩效明显有所好转。 3 第一章 绪论 healy, palepu 和 ruback(1992)选取 19791984 年间美国市场发生的 50 起 典型并购事件作为样本进行相关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并购企业的经营现 金流以及资产收益率等指标都显著高于同业中的其他公司。 他们认为并购活动使 得企业资产经营管理得到有效提高,而这正是经营绩效提高的主要原因。 maquieire, megginson 和 nail(1998)选取 19631996 年间发生的 260 件换 股式并购事件作为研究样本,从而针对股权收购方式的并购事件进行了实证分 析。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企业并购会带来不同的并购结果,实施横 向或纵向方式进行并购的公司,并购后企业绩效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 采取混合方式进行并购的公司,其并购绩效大多有所下降。 1.3.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也有较多的研究成果。 我国学者的研究大 多是以国外学者的研究框架为基础,结合我国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研究。国内 学者主要的研究成果有: 冯根福和吴林江(2001)采用会计指标评价法,以我国 19941998 年间发生 的 201 件并购事件作为研究样本,进行了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他们选取 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净利率、 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并购绩效评价指标, 并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综合得分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在并购当 年和并购后一年通常会得到适当的改善,但随后却普遍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对 于那些采取混合方式进行并购公司的长期绩效下滑尤其显著。 张新(2003)采用了事件研究法和会计指标评价法两种研究方法有机结合的 方式对19932002年我国经济市场发生的1216件并购事件进行了全面绩效分析。 结果表明,目标公司在企业并购活动中获得股票溢价高达 29.05%的巨大效益, 超过当年全国平均股票溢价的 20%, 同时目标公司的营业利润率、 净资产收益率 以及每股收益等财务业绩指标都有所改善; 然而企业并购活动却严重损害了并购 公司股东的财富,其股票溢价显著低于目标公司和全国平均水平,仅为-16.76%。 在此之后,李善民和王彩萍(2004)认为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尚短, 很难达到完全有效的经济市场,这与事件研究法的有效市场假设相悖,因此他们 采取会计指标评价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进行了研究分析。他们选取我国 19971999 年间的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作为研究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企业并 购绩效进行研究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并购给目标公司带来了绩效的增 加, 但却导致并购公司绩效的逐年下降, 且并购整体绩效为负值。 同时他们发现, 目标公司的绩效主要在于引入了高效率的管理模式, 而并购公司的绩效则大多来 源于并购后可以享受与目标公司相同的优惠政策。 4 第一章 绪论 王民治(2005)同样采用会计指标评价法,选取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 2001 年发生的 71 件换股并购事件为样本,进行了并购绩效研究。他主要选取了每股 收益、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等作为并购绩效的评价指标,着重研究分析了并购 当年以及并购后一年的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结论表明:在我国并购市场 中,采取横向并购通常比采取其他方式进行并购具有更好的并购绩效。 李善民和朱滔(2006)采用事件研究法,选取我国沪、深两市中 19982002 年间发生的 251 起混合并购事件作为样本, 对我国并购市场中的混合并购事件进 行了长期市场绩效研究。研究结论表明:采取混合方式进行并购的公司在并购后 13 年内股票溢价为-6.5%-9.6%,混合并购严重损害了企业价值。同时他们发 现,政府机构的介入会显著影响企业并购绩效,尤其对那些管理效率低下以及并 购绩效差的公司效果更为明显。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国外学者对于并购绩效的研究开始较早,实证研究经验丰富,研究方法 更为成熟,对不同经济时期的并购绩效都有深入研究。他们多采取定量方式对企 业并购绩效展开研究, 且能够合理的将事件研究法和会计指标评价法进行有机结 合,因此得出的结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但目前西方学者对并购绩效的研究仍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 大多数研究结 论认为并购对目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以及企业管理能力等都具有显著的改善, 但 对于并购公司绩效却没有显著提高。 2总体来说,我国学者针对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结论也存在一定的分歧, 研究成果与西方学者大体相同,认为并购给目标公司带来更多的效益。国内学者 对于企业并购绩效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我 国并购市场发展时间尚短,证券市场尚不成熟等原因,国内关于并购绩效的研究 仍然具有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国内可选研究样本数量较少,样本选取标准多样化且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因此难以对公司绩效得出准确结论; 国内证券市场设立时间尚短,样本时间跨度的选取具有局限性,并且我国 证券市场正处于指数持续上涨的大背景下,研究结论缺乏说服力; 国内对于企业并购绩效研究多套用国外研究框架, 没有针对我国经济转轨 的特征和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因此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国内企业并购绩效研究多仅考虑企业自身因素,对于企业外部因素(如行 业绩效因素等)缺乏考虑,研究结论具有片面性。 5 第一章 绪论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以及实证检验方法等。 本文首先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是指通过对以往研究文献进行搜集、分 析、整合从而获得所需的研究资料,以形成对科学事实认识的一种方法,文献分 析法是一种经济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 本文从 “基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我国上市 公司并购绩效研究”这一目标出发,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内部控制和并购绩效 的主要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分析,对企业并购以及内部控 制有效性评价的相关概念予以界定, 提出了本文基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依据 和用于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主要方法, 并合理的确定用以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 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都为本文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其次,本文运用了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指将非定量的文献资料按照相 同的标准,客观、系统的转化成为定量数据,根据这些定量数据进行数学运算和 判断分析,从而实现主观信息定量化的目的。本文内容分析法主要应用于对内部 控制各个指标有效性的评价研究。具体步骤如下:首先确定研究样本和内部控制 有效性评价指标, 然后根据所选择的研究样本搜集整理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和内 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按照相同标准对报告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将内部控制 有效性的各级评价指标定量化,从而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分析。 最后,本文采用了实证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又称为经验实证法,是指通过收 集研究目标的大量相关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挖掘和处理的基础上,进行 研究假说的统计检验,从而得出支持或否定的结论。本文将主要采用多级模糊综 合评价方法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 并根据评价的结果比较并购前后并购公 司与目标公司的并购绩效,从而得出本文结论。 1.4.2 研究框架 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包括 5 个章节, 第一部分主要采用文献回顾和理论综 述的形式对企业并购以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概念给予界定,即本文的第 1 章、第 2 章和第 3 章;第二部分主要根据收集、整理、分析得到的大量数据进行 实证分析, 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 价,即本文的第 4 章;最后一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概括总结,从而得 出本文研究结论,即为第 5 章。各章节内容具体如下: 6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所选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 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二章 企业并购的基础理论。 本章首先对企业并购的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 主要阐述了并购的两层含义及四个主要特征;然后阐述了企业并购的动因理论, 代表性的主要有效率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这些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并购存 在的主要原因;最后着重介绍了以往学者用于研究企业并购绩效的主流方法,主 要包括事件研究法和会计指标评价法, 同时提出了本文基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 究方法以及基于这种方法的研究依据。 第三章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基础理论。本章首先明确了内部控制有效性 评价的目标,内部控制评价目标主要包括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内部控制执行 的有效性以及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经济性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次阐述了内部控 制有效性评价的标准,进行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必然要先确定评价标准,内 部控制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 最后介绍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 几种主流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以及综合评价方法, 同时提出本文用于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方法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以及 选择这种方法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 基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本章为本 文的主体章节,同时也是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首先选取沪、深两市 2008 年发 生企业并购的主板 a 股上市公司 98 起并购事件,包括作为并购公司的 67 起并 购事件和作为目标公司的 31 起并购事件;然后根据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 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国际 coso 报告(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 的框架思路,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确定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 5 个一级评价 指标以及 25 个二级评价指标; 其次根据所确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各评价指标有效性的优良程度给以赋值并评分;同时,采用熵权法确定各级 评价指标的权重, 并通过对资料评分以及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后得到内部控制有 效性评价得分矩阵; 最后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内部控制有效性各指标 的得分值,并根据得分结果比较分析并购前后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的并购绩效, 从而得出本文结论。 第五章 结束语。本章为本文的结束语部分,主要包括研究结论、研究局限 和研究展望三个部分内容。 基于以上的分析框架,本文的研究思路为:提出问题、文献综述、理论研究 分析问题、实证研究分析问题,最后得出本文研究结论,具体的研究技术路线如 图 1-1 所示: 7 第一章 绪论 图 1-1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8 第二章 企业并购的基础理论 第二章 企业并购的基础理论 企业并购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中公司用以自身以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 在西方国家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与此同时,企业并购给我们带来的 诸多难题长久以来一直都是会计领域的研究重点。 本文的研究正是探讨企业并购 是否能够给企业创造价值, 而判断并购是否成功的主要依据就是比较企业并购前 后的公司绩效。若要研究分析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好坏,那么我们首先就需要弄 清楚与企业并购相关的基础理论。 因此, 本章主要论述了企业并购的含义和特征、 企业并购的动因理论、以及评价企业并购绩效的主要研究方法,同时提出本文基 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2.1 企业并购的含义及特征 2.1.1 企业并购的含义 从经济角度看,企业并购是指一家公司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获取其他公司的 控制权,从而到达对该公司控制管理的目的。其英文表达方式为 merger & acquisition(m&a) ,是由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on)两个单词组合 而成,因此企业并购主要包含了企业兼并和企业收购两层含义。但是由于企业并 购在不同国家地区所处时期不同,文化法律等制度也不尽相同,并且不同研究者 对其理解也有所差异,因此,并购到底包括什么目前在学术界尚没有公认的理论 体系。 本文研究的企业并购主要包括企业兼并与企业收购, 其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9 第二章 企业并购的基础理论 1兼并(m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 2025年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产业链安全风险防控与应对策略报告
- 住宅楼施工组织样本
- 恩施州202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暨9月起点考试 政治
- 项目采购管理教辅
- 供应链金融创新-电子合同风险控制与合规协议
- 上市公司股东贷款及股权质押担保合同
- 针对特殊职业离婚案件的专属协议书模板
- 输变电流程课件
- 12.1认识国家安全同步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临床基于MDT平台下的“5A”护理模式在改善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患者中应用
- 蜂蛰伤的治疗指南讲课件
- JT∕T 651-2022 牵引杆挂车转盘
- 某公司项目启动会(38张)课件
-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
- DB13(J)∕T 269-2018 电动汽车充电站及充电桩建设技术标准
- 德国凯尔锚固技术公司石陶幕墙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
- 机动车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协议书
- 临床营养支持小组工作方案
- GB∕T 16754-2021 机械安全 急停功能 设计原则
- 中学汉字听写大赛七年级组听写词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