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示波器示波器 1 在学习使用示波器实验中 我们利用李萨如图形求频率 若已知 fx 1 0 103 Hz 且在示波器上看到的图形为 则下列正确的是 A Nx 1 Ny 2 fy 2 0 103Hz B Nx 1 Ny 2 fy 0 5 103Hz C Nx 2 Ny 1 fy 2 0 103Hz D Nx 2 Ny 1 fy 0 5 103Hz 2 将一正弦交流电讯号输入示波器 在屏幕上显示出讯号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 间 即峰 峰值 的电压差约为 5 6V 若用交流电压表测量此讯号 其示值将 为 A 2 8V B 2V C 5 6V D 4V 3 在示波器实验中 用李萨如图形校正低频发生器的频率 如果 y 轴输入一个 50 赫的信号 低频信号发生器的信号从 x 轴输入 经调整后得到所示图 形 那么 低频信号发生器这时的频率应当是 A 25Hz B 50Hz C 75Hz D 100Hz 4 用示波器调节李萨如图形时 看到一个稳定不旋转的椭圆 已知 X 通道正弦 信号的频率时 100 Hz 则 Y 通道正弦信号频率是 A 50Hz B 100Hz C 150Hz D 200Hz 5 在示波器实验中 某同学测的波形周期为 8 0div t div 开关置于 1 s 其 微调置校准位置 则该同学得到的波形频率为 A 1kHZ B 10kHZ C 12 5kHZ D 125kHZ 6 在示波器实验中 时间轴 轴上加的信号为 正弦波 方波 三角波 锯齿波 7 用示波器观察波形 如果看到了波形 但不稳定 为使其稳定 可调节 扫描频率 调节 扫描频率 与 聚焦 配合调节 触发电平 调节 扫描频率 与 触发电平 配合调节 8 用电子示波器观察李萨如图形时 图形不稳定 应该调节 A yx ff 其中任意一个 B 扫描频率旋扭 C 电平旋扭 D 水平或竖 直移位旋扭 9 示波器由四部分组成 其核心部分是 A 电源 B 电压放大系统 C 电子示波管 D 扫描 同步系 统 1 示波器的核心是示波管 示波管主要由 和 三部分组成 2 若示波器上显示的李萨如图形与垂直轴的切点数 y N 和与水平轴的切点数 x N 的比 2 1 x y N N 则可知输入的两列波的频率比 x y f f 图形为 3 在示波器使用实验中 用李萨如图形测信号的频率 如果示波器上出现 图形 则 X 方向切线和图形相切的切点数 NX与 Y 方向切线和图形相切的切点数 NY的比为 如果 x f 100Hz 则 y f Hz 它们之间满足关系式 NX NY 1 在用示波器观察李萨如图形时 能否用示波器的 电平 旋钮将图形稳定下 来 为什么 2 能不能把李萨如图形调得调得像观察一般波形那样稳定 为什么 直流电位差计测电动势直流电位差计测电动势 1 在直流电位差计上使用标准电池的目的是 A 为了取得恒定电流 B 为了与电压作比较 C 为了与电流作比较 D 为了补偿温度的变化 2 直流电位差计除了测量电源电动势以外 还经常用于 A 检定电压表 B 检定电流表 C 校准电阻阻值 D 检定功率表 3 提高电势差计灵敏度的方法是 A 提高工作电源电压 B 增加工作电流 C 更换灵敏度高的检流计 D 使用级别更高的标准电池 4 电势差计的测量原理是 A 逐差法 B 最小二乘法 C 补偿法 D 异号法 5 用箱式电势差计测量未知电势差时 发现旋转数值最小的一个旋钮时 在 一定范围内 检流计指针不动 其原因可能是 多选 A 电源电压过低 B 标准电池不准 C 电流灵敏度过低 D 检流 计电路中断 6 电位器是一种 A 测量电位的仪器 B 测量电流的仪器 C 测量电阻的仪器 D 滑 线电阻器 7 电势差计经校准工作回路后 开关打到待测回路 调节该回路的滑线变阻器 RX 平衡指示仪始终不平衡 可能的原因是 A 待测电动势极性接反 B 平衡指示仪没接通 C 电源电压不对 D 标准 电池没接好 8 在电势差计的实验中 校正工作电流时平衡指示仪的指针始终偏向一边 下 面可能的原因中可以排除的是 没开工作电源 接标准电源的导线不通 平衡指示仪的导线极性接反 工作电源电压偏高或偏低 1 简单地说 电位差计是利用 的原理来测量未知电动势 的 2 用电位差计测量电动势一般是两个步骤 1 2 1 电势差计是精密测量仪器 广泛用于教学科研及生产中 电势差计应调整在 何种状态 才能进行使用测量 试述电势差计的用途 2 画图并叙述电位差计测电动势的原理 3 当 87 1 型电势差计经校准工作电流后 S 置 未知 调 R a 如果灵敏电流计指针始终不指零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b 如果灵敏电流计指针始终指零不动 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 给定以下器材 ZX21 型电阻箱 2 个 AC5 2 型直流指针式检流计一架 饱和式标准电池一个 直 流稳压电源一台 2 4K 滑线变阻器一个 47K 电位器一个 开关一个 导线 若干 请设计一电路测干电池的电动势 画出电路图 写出测量步骤 5 直流电位差计测电动势实验中 下图中 RP起何作用 如何调节它 试简述测 量Ex 的步骤 6 用直流电位差计测电动时 为何要进行工作电流标准化 即校准电位差计 调节 7 直流电位差计测电动实验中 如发现检流计总向一边偏转 无法调至平衡 试分析可能有哪几种原因造成 8 电势差计的量限能高于工作电源的电动势吗 为什么 9 当 87 1 型电势差计测量转换开关 S 置 标准 时 调节 R 灵敏电流计总 往一边偏转 无法调到零点 试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10 直流电位差计测电动势实验中 标准电池起什么作用 11 提高电势差计灵敏度的办法是 A 提高工作电源电压 B 增大工作电流 C 更换灵敏度高的检流计 D 使用级别更高的标准电池 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电阻 1 用伏安法测约 200 的电阻 已知电压表内阻 k5 电流表内阻 10 其电 表内阻引起的系统误差最小的接法是 A 电流表内接 B 电压表内接 C 电压表外接 D 任意 2 用最大误差 0 01mA 最大量程 10mA 的电流表测一电流 度数是 6 00mA 算 出读数的相对误差是 0 2 那么此表的级别为 A 0 1 级 B 0 2 级 C 0 5 级 D 1 0 级 3 用最大误差 0 01mA 最大量程 10mA 的电流表测一电流 度数是 6 00mA 算 出读数的相对误差是 0 2 那么此表是多少级表 A 0 1 级 B 0 2 级 C 0 5 级 D 1 0 级 4 仪器仪表准确度等级的含义是 A 最大误差与满刻度值的百分数的分于表示 B 就是仪器仪表值引用误差 C 仪器仪表用百分数表示的示值相对误差中的分子表示 D 仪器仪表值误差与指示值的百分数的分子表示 5 用伏安法测量某一阻值略小于 200 的电阻 要求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误 差 最小 应选择下列哪组仪器 电流表 0 1 级 量程 10mA 电压表 1 0 级 量程 2V 电流表 0 5 级 量程 15mA 电压表 0 5 级 量程 3V 电流表 1 5 级 量程 10mA 电压表 1 5 级 量程 2V 电流表 1 5 级 量程 15mA 电压表 1 5 级 量程 3V 6 C31 mA 型毫安表面板上各种符号数字中 有一符号为 它表示该表是 A 磁电系仪表 B 电动系仪表 C 感应系仪表 D 静电系仪表 7 测量约 6 功率 1W 的电阻 且使误差小于 2 5 应该选择 A 2 5 级量程 3V 的电压表 1 0 级量程 0 5A 的电流表 B 0 5 级量程 3V 的电压表 0 5 级量程 10mA 的电流表 C 1 0 级量程 3V 的电压表 1 0 级量程 0 5A 的电流表 D 1 0 级量程 3V 的电压表 1 0 级量程 1A 的电流表 8 测量约为 2 8V 的电压 最恰当的选择是 A 准确度等级为 1 0 级 量程为 4V 的电压表 B 准确度等级为 0 5 级 量程为 10V 的电压表 C 准确度等级为 2 5 级 量程为 3V 的电压表 D 准确度等级为 1 5 级 量程为 3 5V 的电压表 1 电表的基本误差用它的 和 之比来表 示 2 电 流 表 电 压 表 的 主 要 参 数 有 和 3 滑动变阻器有两种用法 1 接通电源前 一般应使 滑 线 变 阻器 置 使电 路中 电流 最小 确保 安全 2 接通电源时 一般应使滑线变阻器输出电压为 以后逐步改变移动接触器 使电压增大到所需值 4 用伏安法测阻值约为 3 K 的电阻时 若选用的电压表是 10V 档 满标电流 为 1mA 选用的电流表是 5mA 档 满标电压为 10mV 为了减少方法误差 不修 正 测量电路选用 A 安培表外接法 B 安培表内接法 C 安培表内 外接均可 D 内 外接都不行 5 简述符号的意义 6 试分析下述用伏安法测电阻的线路图 回答下面问题 该线路有无差错 若有请在图上改正 t的 作 用 是 什 么 由 移至 点时 电压表 读数如何变 化 改正后的线路图属何种接法 它适用于 大 小 电阻的测量 7 用伏安法测中值电阻时 由实验电路引人的误差属于 当电流 表外接时 所测电阻值偏 当电流表内接时 所测电阻值 偏 1 用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数据如下 试用逐差法求电阻R 测量次数i 1 2 3 4 5 6 7 8 VU 0 00 2 00 4 00 6 00 8 00 10 00 12 00 14 00 mAI 0 00 3 85 8 15 12 05 15 80 19 90 23 05 28 10 2 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 若电源电压为 6V 被测电阻约 50 电流表 毫安 表 量程为 0 150 300mA 150 毫安档的内阻约 0 4 伏特表的量程为 0 1 5 3 7 5V 每伏特电压的内阻约 200 如何选用电表量程 电流表采用何 种接法比较好 3 滑线变阻器主要有哪几种用途 如何使用 试分别画图进行说明 4 用 0 5 级电压表 10V 档 测得某一直流电路上的电压如下表 请计算所测 电压及其不确定度 测量次数 1 2 3 4 5 6 7 8 电压 V v 8 72 8 75 8 65 8 71 8 62 8 74 8 70 8 67 5 能用电压表直接测量出电池的电动势吗 为什么 惠斯登电桥测电阻惠斯登电桥测电阻 1 用惠斯登电桥测电阻实验中 我们往往采用 法来消除 比率臂 如桥臂中电阻丝粗细不均匀及导线接点等 的影响 2 惠斯登电桥不能测量1 的电阻是因为 1 用单臂电桥测量电阻时 如果出现了下述情况 选出不能继续正常进行测量 的情况 多选 A 有一个桥臂电阻短路 B 电源正负极性接反了 C 有一个桥臂电阻开路 D 电源与检流计之接线位置互换 2 在组装电桥实验中 联结好进行测量调节 无论如何调 检流计指针始终偏 向一边 可能的原因有 多选 A 有一根导线不通 B 有一个电阻箱不通 C 被测电阻断路 D 被测电阻短路 3 电桥测电阻的实验中 下列哪些因素会增大测量误差 多选 A 电源电压有微小的不稳定 B 检流计零点未调好 测量时用它指零 C 检流计刻度不均匀 D 检流计不够灵敏 4 工作正常的电桥测量一未知电阻阻值时 无论怎样调节标准电阻箱的示值 检流计指针都无法指零 可能的原因是 A 检流计灵敏度过高 B 检流计灵敏度过低 C 选择了不正确的比率K D 工作电源电压过高 5 用惠斯通电桥测量中等阻值的电阻 当电桥平衡时 Rx R1 R2 Rs 下列因素中 影响 Rx误差的原因是 A 电源电压有微小的变化 B R1 R2和 Rs 的阻值不准确 C 检流计刻度不均匀 D 温度变化的影响 1 试简述用惠斯登电桥测电阻的原理 要求简要文字说明 相关原理图 主 要求简要文字说明 相关原理图 主 要计算公式 要计算公式 2 当电桥达到平衡后 如下图 a 示 若互换电源 E 与检流计 G 的位置 如下 图 b 示 电桥是否仍平衡 为什么 3 惠斯登电桥实验中 将待测电阻 Rx和标准电阻 R 互换位置 测得的两个阻值 分别为为 R R 试证明 R x的测量值为 RRRx 4 做板式电桥实验时 如果滑动图中 D 点 检流计始终向一个方向偏转 可能 是什么原因 多用电表的使用多用电表的使用 1 如右图示 用多用电表测得 bc 电压 Vbc 为 0 90V 多用电表内阻为 100K 求 bc 间的等效电阻 求修正电压 Vbc 修正后的电压 Vbc 2 试简述怎样用多 万 用电表欧姆计 的测量原理 要求简要文字说明 相关原理图 主要计算公式 要求简要文字说明 相关原理图 主要计算公式 1 用万用电表欧姆档测量电阻 待测电阻 Rx与 Ix 流过表头的电流 的变化关 系是 所以欧姆表的刻度是 用万用电表 测量电阻时的注意点 有 3 能否用伏特计或万用表测量电池的电动势 如果认为能 那么它和电位差计 相比怎样 如果认为不能 指的是原则上行不通呢 还是测量误差大 1 用万用电表欧姆档测量电阻 待测电阻 Rx与 Ix 流过表头的电流 的变化关 系是 所以欧姆表的刻度是 用万用电表测量电阻 时的注意点有 2 使用万用电表测量电阻时的注意点有 3 欧姆计测电阻时不得测 电阻 每个量程的 中 R 都不同 但每个量程 的可用范围都是 模拟法测绘静电场模拟法测绘静电场 1 试画出 模拟法测绘静电场 实验的原理图 并简要说明 我们测绘直接得 到是什么 根据什么原理 如何得到静电场 2 下列实验中 分别使用了一种物理实验测量方法 用电桥测量电阻使用了 法 用电位差计测电动势使用了 方法 静电场的分布使用了 测杨氏模量中用光杠杆测微小伸长量使用了 法 3 静电场模拟实验应用了 法 它利用了静电场和 的相似性 1 在静电场模拟实验中 若画出的等势线不对称 可能的原因是 导线有一定的电阻 电源电压过高 导电基质不均匀 以上全部 4 用导电纸的实验装置来模拟空气中的静电场 若发现描绘的等位线和电力线 发生了不应有的畸变 可能的原因有 A 导电纸的电导率不均匀 B 电极与导电纸接触不良 C 检流计的灵敏度不够 D 提供电压的电流电压不够 电位差计与热电偶测温度电位差计与热电偶测温度 1 用电势差计测温差电偶电动势时 温差电偶的冷端温度是 A 30 B 40 C 水的温度 D 室温 3 在电势差计测温差电偶电动势的实验中 若工作电源的正负极性接反了 其 它部分均正常 则产生的结果是 A 只有校准回路平衡指示仪不能调平衡 B 只有待测回路平衡指示仪不能调平衡 C 校准回路和待测回路平衡指示仪都不能调平衡 D 校准回路和待测回路平衡指示 仪都能调平衡 1 用温差电偶测温比用玻璃水银温度计测温有哪些优点 电表的改装电表的改装 1 微安表头 便改装成电压表 测量时应 微安表头 联 电阻便改装成电流表 测量时应 2 电表级别对测量值带来的误差应属于 误差 用一只量程为 0 0 6 3A 的电流表测量一约为 0 50A 的电流值应采 量程为好 霍尔效应霍尔效应 1 霍尔效应从本质上讲是运动的 在磁场中受 作用而 引起的偏转 麦克尔逊干涉仪麦克尔逊干涉仪 1 迈克尔逊干涉仪测光的波长实验 使用仪器时微调轮 A 在任意的位置都可以随意读数 不必考虑历史过程 B 可以进 也可以退 C 如朝一个方向运动 当发现最终位置走过头后 可以倒退到正常读数位置 D 如朝一个方向运动 当发现最终位置走过头后 不可以倒退到正常读数位 置 2 迈克尔逊干涉仪测光的波长实验调整过程中 你看见的是 A 一个光点 B 二个光点 C 上下二个光点 D 上下二排光点 3 迈克尔逊干涉仪测光的波长实验中 你看见的图像是 A 一片明亮 B 一片暗斑 C 明暗相间的条纹 D 一条条的直斜条纹 4 迈克耳逊干涉仪调出等倾干涉条纹后 转动粗动手轮 第一游标轮 干涉条 纹消失的可能原因是 光源为钠光灯 A M1 M2 反射镜间距超出相干长度 B M1 M2 反射镜间距为零 C 处于钠光双线互补区 D A B C 都有可能 5 下列哪个读数是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测量值 A 34 32964cm B 34 32964mm C 34 3296mm D 34 329cm 6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中观测到的同心干涉圆环是什么干涉 A 等倾干涉 B 非定域干涉 C 等厚干涉 D 双缝干涉 7 在迈克尔孙干涉仪上 用扩展光源产生的等倾干涉条纹的级次 A 都相等 B 外圈最高 C 中心最高 D 中圈最高 8 在迈克尔逊干涉仪调整使用实验中 增加光程差会观察到 A 干涉圆环缩进现象 B 干涉圆环冒出现象 C A B 都有 D A B 都无 9 用迈克尔逊干涉仪进行等倾干涉实验中 下列描述哪一个不正确 A M1 镜与 M2 镜平行 B M1 镜与 M2 镜平行 C 以相同倾角入射空气薄膜的光线产生同一级干涉条纹 D 产生的是同心圆环 10 在迈克尔迅干涉实验中 分光板和补偿板的区别是什么 A 是否渡有半反射膜 B 几何形状不同 C 折射率不同 D 物理性质不同 11 下列读数哪个是移测显微镜的读数 A 2 265cm B 8 2539mm C 1 8364cm D 5 42mm 12 迈克尔逊干涉仪测光的波长实验 使用了 A 红色的普通光源 B 激光 C 光灯 D 平面偏振光 13 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 50 个干涉环以求光源波长 若实验仪器状态基本良好 操作过程正常 而测定结果比标准值大或小 2 左右 最可能引起上述现象的原 因是 A 多数或少数了一个干涉环 B 明环开始数 暗环结束或者反之 C 计数过程中实验台震动了 D 计数过程中微调轮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过 14 在迈克耳逊实验中 如果分光板装反了 半反面朝前 会发生什么现象 试解释 15 图中的 G1 G2 分别指什么 其各自的作用如何 16 分析说明迈克耳逊干涉仪中所看到的明暗相间的同心环与牛顿环有何异同 17 迈克尔逊干涉仪上的粗调轮有 100 个分度 微调轮有 100 个分度 读数时粗 调轮应该读几位 微调轮应该读几位 如果主尺上一格是 1mm 那么以毫米为单 位 正确读数的小数点后面应该有几位数 为什么 18 简述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氦氖激光波长的原理 19 画出迈克耳逊干涉仪的光路图 并对说明各部分的功能 20 麦克尔逊干涉仪实验中 试分析多数或者少数一个圆环对实验结果有何影 响 21 下表是迈克尔逊干涉仪测氦氖激光的波长数据表格 试完成数据表格 并与 标准值比较求误差 He Ne 激光波长为 6328 o A 21 表表 1 测激光的波长测激光的波长 次数次数 K 个 个 d d1 1 mm mm d d2 2 mm mm d d mm mm A A 1 200 3519928 35 26237 2 200 35 27824 35 33307 3 200 35 32678 35 39022 22 在迈克耳逊干涉仪实验中 用激光作光源的调整过程中 看到的是两排光点 还是两个光点 为什么 23 迈克耳逊干涉仪实验中 为什么越靠近中心的干涉条纹级数 K 越大 当 一 定时 减小 d 条纹从中心 涌出 还是 陷入 为什么 分光计分光计 1 调整平行光管应采用 A 物距 像距法 B 二次成像法 C 自准直法 D 辅助透镜成像法 2 用自准直法调节分光计上的望远镜使之适应平行光时 若发现反射的绿十字 叉丝象和绿十字叉丝之间存在视差 且改变视线方向时 象移动的方向与眼睛移 动的方向相同 则 A 绿十字叉丝比其反射象更靠近眼睛 B 绿十字叉丝象比叉丝更靠近眼睛 C 望远镜目镜未对绿十字叉丝调焦 D 望远镜目镜未对绿十字叉丝调焦象调焦 3 在分光计上用最小偏向角法测棱镜玻璃折射率时 最小偏向角等于 A 棱镜顶角的一半 B 钠光谱线转折位置与垂直棱镜面的位置之间的夹角 C 钠光谱线转折位置与钠光入射谱线之间的夹角 D 垂直棱镜面的位置与钠光入射谱线之间的夹角 4 分光计实验中 各半调节 是用在 A 调节望远镜使之用聚焦于无穷远处 B 调整平行光管使能发出平行光 C 当望远镜中观察到小平面镜的 字反射像时 进行望远镜光轴垂直于分光计 主轴的调节 D 当 C 步骤完成后 进行载物台面垂直于分光计主轴的调节 5 用自准直法调节分光仪望远镜 判断望远镜细调调好的标志是 A 对准平面反射镜面任何一面 使其在望远镜中能看到清晰的亮 字像 B 对准平面反射镜面任何一面 使亮 字清晰成像于叉丝平面 分划板 上任意位置 C 对准平面反射镜面任何一面 必须使亮 字清晰成像于叉丝平面上对称 位置 D 对准平面反射镜面 必须使亮 字清晰成像于叉丝平面中央 6 用自准直法调整分光计的望远镜 工作状态时 若从望远镜的视场中所 看到的三棱镜的两个面的反射十字 像如图所示 其中表明望远镜工作状 态已经调好的是 并画出调 节好时的光路图 7 用自准直法调节分光仪的望远镜 使之聚焦于无穷远 判断其聚焦于无穷远 的标志是 A 对准平面镜的任何一面 使亮 字清晰成相于叉丝平面 即分划板 上 任一位置 B 对准平面镜的任何一面 使亮 字清晰成相于叉丝平面中心 C 对准平面镜的任何一面 使亮 字两次都清晰成相于叉丝平面上方十字 位置 D 必须先使望远镜对准平面镜的两个面 使亮 字两次都清晰成相于叉丝平面上 对称位置 8 在分光计调整中 消除望远镜视差的办法是 A 调节望远镜的俯仰角 B 旋转望远镜的目镜 C 旋转望远镜聚焦螺母 调物镜 D 调节平面反射镜 或三棱镜 的倾角 9 在分光仪实验中 调节分为粗调和细调 其中粗调合格的标志是 A 对准三棱镜的其中一面 从望远镜的物镜中能看到 字的像 B 对准三棱镜的其中一面 从望远镜的物镜中能看到 字的清晰无视差像 C 对准三棱镜的其中任一面 从望远镜的物镜中都能看到 字的像 D 对准三棱镜的其中任一面 从望远镜的物镜中都能看到 字的清晰无视 差像 10 分光仪实验中 消除望远镜视差的方法是 A 调节望远镜的目镜 B 调节望远镜的物镜 C 调节平行光管的狭缝宽度 D 同时微调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 11 分光仪设置两个读数窗口是为了 A 读数更准确 B 读数更方便 C 消除偏心差 D 消除视差 12 光计实验时必须调整分光仪 当望远镜的叉与物镜的距离使 字反射像 正好落在叉丝平面上 左右观察叉丝与 字反射像无视差时 就可以说 A 望远镜可以接收平行光了 B 平行光管可以发射平行光了 C 望远镜的光轴与中心轴垂直了 D 望远镜的光轴和载物台都与中心 轴垂直了 13 用自准法调节望远镜适合于观测平行光时 从视场中观察调好的标准是 A B C A 反射像清晰且与 叉丝无视差 B 反射像清晰且与 叉丝中心重合 C 反射像清晰且与 叉丝上交点重合 14 在分光计的左右游标处各读一个数据 可减小什么误差 A 偶然误差 B 系统误差 C 相对误差 D 刻度的 误差 15 分光计消除 偏心 误差用什么办法 A 补偿法 读左右刻度读数 再取平均 B 异号法 C 逐差法 D 半周期偶 次观测法 16 使用光学仪器测量时 首先要调节目镜看清叉丝 设目镜焦距为 f 问此 时叉丝在目镜的什么位置 A 距目镜正好为f B 距目镜小于f C 距目镜正好为2f D 距目 镜大于 2f 17 用自准直法在分光计上测一三棱镜的顶角 当望远镜对准该顶角的两个光学 面时 方位角分别是 325 度 11 分 145 度 9 分 和 75 度 14 分 255 度 12 分 则此顶角为多少 A 110 度 3 分 B 55 度 2 分 C 60 度 15 分 D 69 度 57 分 18 自准直法测三棱镜顶角实验中 分光计哪个部件的调整对本实验无影响 A 望远镜 B 载物台 C 平行光管 D 以上 三个均影响 19 分光计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为什么有时候计算望远镜转过的角度时 不能 直接取每个游标两次读数的差值作为测量值 20 简述怎样利用汞灯 其可见光谱线波长 为已知 和分光计测定光栅常数 d 21 简要叙述分光计的调节步骤 22 分光计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 各有什么功能 测量前分光计的调整要 达到什么要求 23 分光计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为什么要设置一对左右游标 24 试列举哪些仪器的游标盘上都配有两个游标 这两个游标应该如何应用 25 什么是视差 视差是怎样形成的 怎样消除视差 26 借助于光学平行平板调节望远镜光轴使之垂直于分光计中心转轴时 为什么 要求两面反射回来的绿十字像都要与 形叉丝的上交点重合 27 分光计调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8 简述自准法测三棱镜顶角的原理和步骤 29 如何判别一台分光计有没有偏心差 如果有偏心差 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消除 这种偏心差呢 30 用自准法调节望远镜适合于观测平行光时 从视场中看到 像清晰 但 十 像模糊 再调节目镜 使 十 像清晰 但 像又模糊了 请问 此时如何调节 31 何谓三棱镜的最小偏向角 实验中如何确定最小偏向角的位置 光栅衍射光栅衍射 1 如何判别入射光是平行光且与光栅面垂直 2 应用光栅方程sindk 进行测量的条件是什么 在实验中如何判断是否已 满足这些条件 3 光栅衍射光谱和棱镜色散光谱有何不同 4 单色光的光栅衍射和单缝衍射图样有何异同 利用光栅衍射测量波长比用单 缝衍射测量有何不同 5 已 知 k 1 02 0 07 546 mm 15119 o 用光栅公式 sindk 求光栅常数 d 及其误差 d 6 复色光经过光栅衍射后形成的光谱有何特点 7 试回答你做过的所有实验中哪些仪器的读数装置是利用游标原理 哪些是用 了机械放大原理 8 为什么牛顿环实验中用显微镜观察干涉条纹 而在光栅实验中却用望远镜来 观察衍射条纹 能否将这两个观测仪器进行交换 为什么 9 用光栅观察自然光 会看到什么现象 为什么紫光离中央 0 级最近 红光 离中央 0 级最远 10 当用钠光 5893 垂直入射到每毫米有 500 条刻痕的光栅上时 最 多可见几级光谱 请说明理由 11 应用光栅方程进行测量的条件是什么 在实验中如何判断是否已满足这 些条件 12 在光栅测波长实验中 光栅衍射后的两条黄光如果分不开 下列哪一个操作 不可能使之分开 A 平行光管调焦 B 调节狭缝宽度 C 调节望远镜焦距 D 调节载物台 调平螺 旋光仪测溶液浓度旋光仪测溶液浓度 1 已知某一旋光性物质的溶液浓度为 C 0 200 0 001 克 毫升 溶液厚 度 d 2 000 0 005 分米 并用旋光仪测得其旋光度为Q 20 35 0 05 度 试计算该物质的旋光率及其误差 2 什么叫旋光现象 物质的旋光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3 已知葡萄糖溶液的浓度为 0 1g ml 样品管长度为 100mm 光波波长为 5893A 温度为 15 测得的旋光度为 4 65 求旋光率 牛顿环测透镜的曲率半径牛顿环测透镜的曲率半径 1 用牛顿环干涉测透镜曲率半径时 照在牛顿环仪上的钠光是 A 扩展光 B 平行光 C 会聚光 D 漫反射光 2 用显微镜测牛顿环时 同方向转动鼓轮中途不可倒转 这是因为 A 消除螺距差 B 减小调节误差 C 测量方便 D 测微鼓轮 刻度不均匀 3 本学期实验中 你所测到的牛顿环仪上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为 A cm25 B m5 1 C 3 0m D m5 3 4 在光的干涉实验中 读数显微镜在测量时只能朝一个方向前进 其目的是 A 测量方便 B 消除读数显微镜的空程差 C 消除读数显微镜的视差 D 避 免眼睛疲劳 5 用牛顿环测量半凸透镜曲率半径时 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是 A 牛顿环中心是亮斑而不是暗斑 B 测量直径时 叉丝交点没有通过环心 C 测量直径时 测微鼓轮中途倒转 D 测量直径时 测微鼓轮中途不倒转 只向一 个方向旋转 6 不是助视光学仪器的是 A 移测显微镜 B 短焦距望远镜 C 测微目镜 D 平行光管 7 在牛顿环干涉实验中 对测量结果有较大影响的操作步骤是 A 牛顿环仪未固定好 B 测量中读数显微镜的读数鼓轮不是始终朝一个方向转动 C 读数显微镜调焦不是最清晰 D 牛顿环仪未处于读数显微镜正下方 8 牛顿环装置如图所示 共有四个反射面 图中 1 2 3 和 4 发生半波损 失的反射面是 A 1 B 2 C 3 D 4 9 下列存在空程差的实验仪器是什么 A 螺旋测微计 B 读数显微镜 C 分光计 D 以上三个 都是 10 牛顿法的干涉条纹应当以凸透镜与平板玻璃的接触点为圆心的同心圆 实际 上多数情况是出现一个大黑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凸透镜与平板玻璃压得太紧 B 接触处有灰尘 C 黑斑的出现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D 黑斑的出现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11 在看清叉丝的情况下只看到钠黄光 看不到牛顿环 原因可能是 多选 A 反射镜位置放备 B 牛顿环装翼的位置不恰当 C 物镜聚焦不对 D 目镜聚焦不对 12 牛顿环测曲率半径实验中 观测到的同心干涉圆环是什么干涉 A 等倾干涉 B 非定域干涉 C 等厚干涉 D 双缝干涉 13 牛顿环测曲率半径实验中 观测到的同心干涉圆环的疏密分布是什么 A 均匀分布 B 从内到外逐渐变得稀疏 C 从内到外逐渐变得密集 D 无规律的 14 在牛顿环实验中 所用的光源是什么 A 高压汞灯 B 低压汞灯 C 白炽灯 D 钠光灯 15 牛顿环实验中 我们取两环直径的平方差 是为了什么 A 简化计算 B 减小偶然误差 C 减小系统误差 D 避免空 程误差 16 牛顿干涉条纹中心是高级次还是低级次 为什么 牛顿干涉条纹间距如何变 化 为什么 17 牛顿环的各环是否等宽 环的密度是否均匀 具体如何 如何解释 18 在测量牛顿环干涉各环的直径时 若叉丝交点不是准确的通过圆环的中心 因而测量的是弦长而非真正的直径 对实验结果是否有影响 为什么 19 牛顿环是怎样形成的 它是什么性质的干涉条纹 其条纹有何特点 20 试推导 用牛顿环测定透镜曲率半径 实验中采用的透 镜曲率半径计算公式 4 22 nm dd R nm 21 测量透镜曲率半径时 为什么不用 kRrk 2 而用公式 4 22 nm DD R nm 22 透射光的牛顿环是如何形成的 与反射光的牛顿环有何区别 23 在牛顿环实验中 为什么在一次测量中 读数显微镜只能向单方向移动 24 牛顿环实验中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或减少误差 25 牛顿环实验中 若平板玻璃上有局部微小凸起 将导致干涉条纹畸变 试问 此处牛顿环将局部内凹还是外凸 26 牛顿环的干涉条纹中心依照公式推导应是暗斑 若实验时出现中心为亮斑的 情况 试解释其可能的原因 27 下表是牛顿环测定透镜曲率半径实验数据 要求用逐差法求曲率半径 试完 成表格设计并求出半径及其误差 显微镜读数 mm 圈数 左方 右方 14 26 245 35 055 13 26 408 34 902 12 26 572 34 755 11 26 750 34 561 10 26 920 34 395 9 27 080 34 223 8 27 300 34 009 7 27 491 33 795 6 27 730 33 565 5 27 965 33 335 28 牛顿环干涉实验中 干涉花样中的暗环直径与级次 k 的关系为4 k DRk 已 知实验中用的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 mR395 1 暗环直径与级次k的数据如下 k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k D mm 4 416 4 630 5 034 5 392 5 708 6 052 6 336 6 600 6 893 7 146 试用逐差法 求出所用光波的波长 不计误差 29 用等厚干涉法 牛顿环 测量光波波长 测量原理为 2 1 4 k kD R k 0 1 2 其中 k D 是第k级暗环的直径 R是牛顿环装置中透镜的曲率半径 测量数据如下 表 K 40 39 38 37 36 15 14 13 12 11 Dkmm 11 862 11 745 11 575 11 448 11 286 7 291 7 060 6 749 6 558 6 247 R为 1 500m 试用逐差法计算入射光的波长 30 牛顿环直径时 如果十字叉丝的交叉点不通过圆环中心 测量的是弦而不是 直径 仍用 22 4 mn dd R mn 公式计算 对结果是否有影响 试证明 单缝衍射的相对光强分布单缝衍射的相对光强分布 1 在单缝衍射测光强分布的实验中 在单缝的宽度由宽变窄的过程中 其衍射 条纹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条纹的宽度由稀疏变密集 并向中心靠拢 其亮度逐渐增大 B 条纹的宽度由稀疏变密集 并向中心靠拢 其亮度逐渐减小 C 条纹的宽度由密集变稀疏 并离中心发散 其亮度逐渐减小 D 条纹的宽度由密集变稀疏 并离中心发散 其亮度逐渐增大 2 在单缝衍射测光强分布的实验中 在单缝的宽度由窄变宽的过程中 其衍射条 纹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条纹的宽度由稀疏变密集 并向中心靠拢 其亮度逐渐增大 B 条纹的宽度由稀疏变密集 并向中心靠拢 其亮度逐渐减小 C 条纹的宽度由密集变稀疏 并离中心发散 其亮度逐渐减小 D 条纹的宽度由密集变稀疏 并离中心发散 其亮度逐渐增大 3 单缝衍射条纹的特征是怎样的 如果单缝由窄变宽 其衍射条纹的亮度 宽 窄和疏密程度如何变化 4 单缝衍射实验中 当缝宽增加一倍时 衍射花样的光强和条纹宽度将会怎样 改变 如缝宽减半 衍射花样的光强和条纹宽度又会怎样改变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1 自准法测凸透镜或凹透镜焦距时 物屏上应出现物的什么像 A 皆为倒立像 B 皆为正倒立像 C 测凸透镜时为正立像 测凹透镜时为倒立像 D 测凹透镜时为倒立像 测凸透 镜时为正立像 2 不是测量薄凹透镜焦距的方法是 A 二次成像法 B 辅助透镜成像法 C 视差法 D 自准直 法 3 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焦距时 也要使用凸透镜 其目的是什么 A 将凹透镜的成像放大 B 将凹透镜的成像缩小 C 为凹透镜成像提供虚物 D 以上都不对 4 测透镜焦距时 用左右逼近法读数的目的是什么 A 减小系统误差 B 减小尺子的误差 C 减小观察者眼睛的判断误差 D 减小 透镜的误差 5 透镜焦距测量实验中用了什么方法 A 自准直法 B 异号法 C 半周期偶次观测法 D 逐差法 6 共轴调节 正确的理解是 A 各元件的光轴共轴 B 各元件等高 C 让物体发出的成像光束满足近轴光线的要求 D A C 同时成立 7 在测定透镜焦距实验中 要调整光学元件 使其准确共轴 通常要求 多 选 A 物与透镜光心等高 像与屏的中心等高 B 物的下沿与透镜光心及屏中心等高 C 大像追小像 使大小像中心重合 D 小像追大像 使大小像中心重合 8 用共轭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公式 22 4 Ll f L 中的L和l分别表示 A L是物与像屏之间的距离 l是透镜成大像与成小像之间的距离 B L是透镜到大像之间的距离 l是透镜到小像之间的距离 C l是透镜到大像之间的距离 L 是透镜到小像之间的距离 D l是物与像屏之间的距离 L是透镜成大像与成小像之间的距离 9 根据成像公式 111 pqf 判断经凸透镜成正立像时 物距 p 的范围 多选 A B C D 10 薄透镜焦距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多选 A 透镜位置 B 光波波长 C 前后表面的曲率半径 D 透镜直径 11 共轭法 又称贝塞尔法 测透镜焦距时 获得二次成象的条件是什么 它有 何优点 12 写出凸透镜成像的物像关系 12 分 分 像的性质像的性质 u 与与 f 的关系的关系 放大 缩小 放大 缩小 正立 倒立 正立 倒立 虚像 实像 虚像 实像 u f f u2f 13 在共轭法测凸透镜焦距中 若大象中心在小象中心下方 说明透镜重心较物体 的中心是偏高还是偏低 画出光路图 14 试列举几种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实验方法 并说明哪一种方法比较好 为什 么 15 在测量透镜焦距实验中 需先调节光路 如何保证各光学元件之间的等高共 轴 16 试简述用共轭法测凸透镜焦距的原理 要求 简要的文字说明 相对 应的光路图 有关的计算公式 17 在测薄透镜焦距时 为什么要调光学系统共轴 如何调节光学系统共轴 18 试简述用平面镜法测凸透镜焦距的原理 要求 简要的文字说明 相 对应的光路图 19 用物距像距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公式为算 vu uv f 实验测得像距 v 30 97cm 物距 cmu00 16 单次测量 光距座标尺分度值为 mm1 计焦距 及其不确定度 并表示出测量结果 20 试简述用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焦距的原理 要求 简要的文字说明 相对应的光路图 有关的计算公式 21 测量凹透镜焦距时 为什么要在物屏与凹透镜之间放一个凸透镜 22 试说明用共轭法测凸透镜的焦距f时 为什么要使物像间距L 4f 照相技术照相技术 1 景深与那些因素有关 为什么 2 照相可以分为三大过程 1 摄影 2 负片制作 即冲洗胶卷 3 正片 制作过程 印相或放大过程 请简述第三个过程的主要步骤 3 为了使拍摄的照片中主题景物和远景都清晰 可采用什么方法 4 在同样的曝光量下 光圈 快门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方式 如何根据拍摄对象 来选择合适的组合 5 为什么冲洗胶卷要在全黑暗的条件下进行 印相放大却可以在较暗的红灯下 操作 6 如何区分一张照片是曝光不足还是显影不足 是曝光过度还是显影过度 有效数字及误差有效数字及误差 1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多次测量可以减小随机误差 B 多次测量可以消除随机误差 C 多次测量可以减小系统误差 D 多次测量可以消除系统误差 2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33 1002041 8 42108 8 cmg B 33 1080421 8 cmg C 008 0 421 8 3 cmg D 3 g cm 0081 0 421 8 3 依据获得测量结果方法的不同 测量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 A 多次测量和单次测量 B 等精度测量和不等精度测量 C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D A B C 都对 4 下面的测量结果表达式正确的是 A 03 0335 18 x 单位 B 1 1030 034 18 x 单位 C 031 033 18 x 单位 D 03 034 18 x 单位 5 用分度值为 0 05mm 的游标卡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 下面读数正确的是 A 12 63mm B 12 64mm C 12 60 mm D 12 635mm 6 测量仪器的零点误差应该是 A 系统误差 B 随机误差 C 粗大误差 D 引入误差 7 下列测量读数中 正确的是 A 感量为 0 05g 的物理天平称得物体的质量为 20 2g B 分度值为 0 01mm 的螺旋测微计测得物体长度为 4 37cm C 分度值为 0 02mm 的游标卡尺测得物体的长度为 1 47mm D 分度值为 0 05mm 的游标卡尺测得物体的长度为 6 05mm 8 以下哪一点不属于高斯分布的特点 A 单峰性 B 对称性 C 无界性 D 抵偿 性用螺旋测 9 用螺旋测微计测量长度时 测量值 末读数 初读数 初读数是为了消除 A 系统误差 B 偶然误差 C 过失误差 D 其他 误差 10 对一物理量进行多次等精度测量 其目的是 A 消除系统误差 B 消除随机误差 C 减小系统误差 D 减小随机误差 11 以下哪条不是逐差法必须满足的条件 A 两变量间关系为多项式 B 自变量成等差级数变化 C 数据数量为偶数 D 自变量要递增变化 12 对一物理量进行多次等精度测量 其目的是 A 消除系统误差 B 消除随机误差 C 减小随机误差 D 减 小系统误差 13 不确定度x x U的含义是 A x x U C x的值以一定的概率落在x U和x U之间 B x x U D x的值一定落在x U和x U之间 14 对一物理量进行等精度多次测量 其算术平均值是 A 真值 B 最接近真值的值 C 误差最大的值 D 误差为 零的值 15 测量结果的标准表达式为 X X U 其含义为 被测量必定等于 U 或 U 被测量可能等于 U 或 U 被测量必定在 U 和 U 之间 被测量以一定概率落在 U 或 U 之间 16 按照误差的性质不同 测量误差一般可分为 A 绝对误差 人为误差 仪器误差和引入误差 B 环境误差 系统误差 和粗大误差 C 标准误差和算术平均误差 D 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和粗大误差 17 螺旋测微器的零点误差属于 A 偶然误差 B 系统误差 C 粗大误差 D 不确定 18 NAB 的相对误差为 A AB AB B AB AB C AB AB D AB AB 19 依据获得测量结果方法 的不同 测量可分两大类 即 A 多次测量和单次测量 B 等精度测量和不等精度测量 C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D 以上三种分类都正确 20 0 070 的有效数字有 A 1 位 B 2 位 C 3 位 D 4 位 21 下面情况中 属于偶然误差的是 A 视差 B 仪表计时 有人常失之过短 C 测量时把数字读错了 D 千分尺零点 不准 22 测得质量为 m 28 38 0 02 相对误差 Em为 A 0 0007047 B 0 07047 C 0 07 D 0 071 23 测得质量为 m 28 38 0 02 相对误差 Em为 A 0 0007047 B 0 07047 C 0 07 D 0 071 24 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 多次测量可以减小偶然误差 B 多次测量可以消减系统误差 C 多次测量可以减小系统误差 D 以上三种说法都不正确 1 用作图法处理数据时 横轴一般表示 量 纵轴表示 量 2 测量目的 待测量 与测量对象 被测量 一致的称为 测量 测量目的与 测量对象不一致 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的称为 测量 3 粗大误差是由于 引起的误差 如 都属于粗大 误差 4 经近似处理的计算公式所带来的误差属于 误差 测量仪器未经调节 和校准所引起的误差属于 误差 5 在我们的教材中 有列表法 和最小二乘法等四种数据 处理方法 6 测量误差按其出现的特点可分为 误差 误差和粗大误差 7 一般说来 系统误差主要是由 引起 的误差 随机误差主要是由 引起的误 差 粗大误差主要是由 引起的误差 8 在直接测量的多次测量中 通常是指对 物理量 用 仪器 在 条件下进行的重复测量 9 直接测量读数的有效数字位数不仅与 有关 还与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应由 确定 10 在我们的教材中 有 和 最小二乘法 四种数据处理方法 11 依照测量方法的不同 可将测量分为 和 两大类 12 数据处理最基本的有如下四种方法 13 测量中的视差多属 误差 天平不等臂产生的误差属于 误差 千分尺零位误差属于 误差 某间接量在计算过程中采用 近似计算 其误差属 误差 14 几 个 数 相 乘 或 相 除 其 积 或商 所保 留 的 有 效 数字 位 数 一般 地 说 应 与 小 数 点 位 置 无 关 多 余 的 15 物理实验课教学的程序分为 和 三步进行 16 根据获得测量结果的不同方法 测量可分为 测量和 测量 根据测量条件的不同 测量可分为 测量和 测 量 17 使用逐差法的条件是 自变量是严格 变化的 对一次逐差必须是 关系 18 2 31 克 千克 毫克 19 2 4 VD l 中 D 31 00mm l 92 0 mm 则应取 V 应取 位 有效数字 20 几个数相 乘或相 除 其 积或商所保留的有效数字位数一般地说 应 与 小 数 点 位 置 无 关 多 余 的 21 若用米尺 50 分度的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业的地域形成课件
- 子宫平滑肌瘤课件
- 子宫内膜癌课件
- 工业电器安全培训课件
- 娱乐主播教学课件
- 娱乐中科普健康知识课件
- 威海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工业机器人教学课件
- 威尼的小艇课件
- 2024年利辛县招聘城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考试真题
- 2024版2025秋贵州黔教版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 转作风重实干课件
- 村干部饮水安全培训总结课件
- 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半年工作总结
- 单招备考科学方案
- 医美咨询培训课件
- 海船船员适任 评估规范(2024)轮机专业
- DB50-T 1463.2-2023 牛羊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规范 第2部分:人员防护
- NoSQL数据库应用与实践 课件 第1-6章 认识NoSQL - 增删改查
- 20世纪宋史研究:主要趋势、热点领域与未来展望
- 2025年度餐饮店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伙人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