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doc_第1页
(新课标版)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doc_第2页
(新课标版)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doc_第3页
(新课标版)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011年)1.(2011福建文综t27)“双百”人物(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思路点拨】本题以“双百”人物这一时代热点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核心价值体系等知识作出正确的判断,综合性较强。【精讲精析】选a。从材料中“实现精神的升华”等字眼我们可以判断,这种精神就是新时代的民族精神,a项说法正确,符合题干主旨,故入选。b项错在“人人践行”,与事实不符;c项说法错误,中华美德不能指引方向,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文化前进的方向;d项正误混杂,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正确的,但凝聚力量说法错误,应为中华民族精神。2.(2011广东文综t3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a. b. c. d.【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中华文化的特征。解答本题要特别关注两点材料信息:一是经济是动态的而文化却是永远的王牌,二是中国拥有五千年历史。【精讲精析】选a。题肢具体分析结论符合材料中“五千年历史”这一信息入选符合“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这一信息入选否认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排除材料主要强调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没有涉及文化与经济的交融排除3.(2011海南单科t14)“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日。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 )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a. b. c. d.【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应对材料有全面、整体的把握,注意把材料分清层次。【精讲精析】选a。材料中以前庆祝传统民俗节日活动,体现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特色,符合题意;今天庆祝民俗节日,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特征,符合题意;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错误。故选a。4.(2011海南单科t15)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 b. c. 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了解文化地域性产生的原因,注意不同的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精讲精析】选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地理环境是形成文化地域性特征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错误,正确;不同的地域文化不仅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是中华文化共有的文化财富,可以相互借鉴、包容但不是日趋同一,正确,错误。5.(2011山东文综t19)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a. b. c. d.【思路点拨】本题以“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为背景材料,体现了高考对重大文化时政的关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充分理解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的意义。要理解设问的角度是“为什么”,注意各题肢本身是否严谨准确。【精讲精析】选b。将我国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向世界,增进世界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增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故正确;中外文化的交流能够丰富中华文化,但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排除;不符合题意,排除。6.(2011天津文综t5)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思路点拨】本题以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为背景材料,体现了高考对人文关怀、道德美德的关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精讲精析】选c。本题考查思想道德的重要性。a项观点不科学,传统道德中存在很多不适合现代的生活的因素,需要剔除;b项观点明显错误,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因时而变的;c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d项本身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7.(2011新课标全国卷t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 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4分)【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需要回答问题的角度:一是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二是提出两条建议。【精讲精析】从材料信息看,妈祖文化源于妈祖救急扶危、行善济世的社会实践,所以,应该发挥其道德功能,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这需要发挥妈祖文化的凝聚作用;从妈祖文化世界分布的广泛性可以看出,应发挥其促进交流与联系的作用;赋予时代内容,服务于时代发展,应是由以上信息得出的共同结论。【参考答案】挖掘妈祖文化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妈祖文化的凝聚作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扩大妈祖文化的影响,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赋予妈祖文化新的时代内容,更好地发挥其精神纽带作用。(答出l项得2分,答出任意两项可得满分4分。)8.(2011安徽文综t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话题 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12分)【思路点拨】从设问讲,解答本题时应把握好所限定的知识范围,即文化作用。从材料信息角度讲,要抓住“国家形象”“商机”“中国的影响力”“自豪感”等信息。【精讲精析】从材料上看,文化交流带来了商机,体现了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扩大中国影响力、提升国家形象等体现了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参考答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带来商机。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更多的人通过中华文化了解了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9.(2011福建文综t39(1))材料一 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根据材料一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8分)【思路点拨】本题以当前海洋经济为切入点,体现了高考对热点问题的持续关注。设问新颖,角度独到,知识要求明确,总体上看难度不大。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解答时要对包容性的内涵做灵活运用。【精讲精析】审题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