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晚清译著《测候丛谈》研究.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晚清译著《测候丛谈》研究.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晚清译著《测候丛谈》研究.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晚清译著《测候丛谈》研究.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晚清译著《测候丛谈》研究.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2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 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包含本人为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本人保证所呈交的论文不侵犯国家机 密、商业秘密及其他合法权益。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 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感谢。 签名:蕴墨丝:日期:2 0 f 年月g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内蒙古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 位论文的规定:内蒙古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 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签名:霭驾殇导师签名:彳艾缍酬 日期:卅年侈月秽日 测候丛谈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气象学的译著。它在我国近代气 象学史和科学传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此译著由美国传教士金楷理口译,晚清著名学者华蘅芳笔述,1 8 7 7 年由江南制 造局首次出版发行,后又多次再版。系译自不列颠百科全书气象学第8 版 ( m e t e o r o l o g yi ne n c y c l o p e d i ab r i t a n n i c a ,8 t he d ,1 8 5 3 1 8 6 0 ) ,其英文 底本为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 j o h nh e r s c h e l ,1 7 9 2 年一1 8 7 1 年) 所 著t r e a t i s eo fg e o g r a p h y ( 地理学概论) 。迄今尚未发现对此书的专题研究,鉴于 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本文以之作为研究对象,对书中的有关问题予以探讨分析。 本文简要梳理中西方传统气象学知识,介绍测候丛谈译书的时代背景和译 书的不同版本以及原著者、译者的生平和贡献。对测候丛谈的内容和结构进行 梳理分析,详述了书中有关气象原理、天气要素的推算方法和气象仪器等方面的内 容并分析其特色,并对书中气象学名词术语与今日气象学术语对比分析,列出了测 候丛谈主要名词术语与今名的对照表。同时对测候丛谈与晚清时期有关气象 学译著、刊物进行比较,指出测候丛谈一书具有开创性,对后来诸多气象学书 籍具有影响作用。考察测候丛谈在中国晚清时期的传播情况,初步分析其对中 国气象学教育和气象学知识普及的影响。 。 关键词:测候丛谈气象学晚清 a n a l y s e st h ec o n t e n t a n d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v e r s i o n ,e x p o u n d st h em e t e o r o l o g y p r i n c i p l e s ,c a l c u l a t i o nm e t h o d s ,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i n s t r u m e n t s a n dt h e i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 t h eb o o k ,a n dc o m p a r e st h e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t e r m si nt h ev e r s i o n sw i t ht h ep r e s e n t b yc o m p a r i n g t h ec o n t e n to fc e h o u c o n g t a nw i t ht h eo t h e r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c o u n t e r p a r tw o r k so nm e t e o r o l o g y ,i tp o i n t so u ti nt h et h e s i st h a tt h ef o r m e ri sm o r e i n i t i a t i v ea n dh a ss o m ev i t a li n f l u e n c e so nt h es u b s e q u e n tm e t e o r o l o g yw o r k si nc h i n e s e p r o b e si n t ot h e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c e h o u c o n g t a nd u r i n g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a n d m a k ea p r e l i m i n a r ya n a l y s i s o fi t se f f e c to nt h e m e t e o r o l o g y e d u c m i o na n d 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k n o w l e d g et r a n s m i s s i o ni nc h i n a k e yw o r d s :c e h o u c o n g t a n ;m e t e o r o l o g y ;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a b s t r a c t 目录 第一章引言1 1 1 选题意义1 1 2 研究概述2 1 3 研究思路3 1 3 1 研究方法3 1 3 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3 一 第二章测候丛谈的翻译与刊行4 2 1 测候丛谈翻译背景概述4 2 1 1 中国传统的气象学知识4 2 1 2 西方气象学知识6 2 1 3 测候丛谈的翻译背景8 2 2 测候丛谈著者与译者简介1 0 2 2 1 约翰赫歇尔( j o h nh e r s c h e l ,1 7 9 2 1 8 7 1 ) 1 1 2 2 2 金楷理( c a r lt r a u g o t tk r e y e r ,1 8 3 9 1 9 1 4 ) 1 4 2 2 3 华蘅芳( 1 8 3 3 - 1 9 0 2 ) 1 7 2 3 测候丛谈的刊行1 9 第三章测候丛谈结构与内容分析2 2 3 1 测候丛谈概述2 2 3 1 1 测候丛谈的结构2 2 3 1 2 测候丛谈名词术语与今名对照2 2 3 2 测候丛谈内容分析2 4 3 2 1 一般的气象原理2 5 3 2 2 天气的推算方法及定量计算3 1 3 2 3 气象测量仪器的介绍3 3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章测候丛谈与相关气象学著作的比较i 3 5 4 1 测候丛谈同期著作概述3 5 4 2 气象理论3 7 4 2 1 气压的观念一3 7 4 2 2 空气的组成成分3 8 4 2 3 云的分类3 8 4 2 4 大气运动3 9 4 3 气象仪器4 0 五章测候丛谈在晚清的传播和影响4 5 5 1 测候丛谈在晚清的传播4 5 5 2 测候丛谈在晚清的影响4 8 语5 0 考文献5 2 谢 第一章引言 1 1 选题意义 第一章引言弟一早jl 西 人类观测大气现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极为久远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对天气现 象显出极大兴趣,各国也很早就开始有零星的气象记录。 最早的气象知识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积累起来的。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达, 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实践中,逐步积累了一些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一些气象学知 识。在大气观测预报和观测仪器方面有所研究,但是没有将其发展成严格的科学。 明末清初,中国已有气象学译著问世。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意大利人高一志 ( a l p h o n s e v a g n o n i1 5 6 6 1 6 4 0 ,1 6 0 5 年来华) 著、韩云订正的空际格致( 1 6 3 7 年刊) ,最早将西方气象学知识传入我国;比利时南怀仁( 1 6 2 3 1 6 8 8 ,1 , 6 5 8 年来华) 等撰验气图说( 1 6 7 1 年刊) ,最早将欧洲的定量温度计介绍到我国1 。本文所研究 的测候丛谈,由美国传教士金楷理口译,清末科学家华蘅芳笔述,阳湖赵宏绘 图,1 8 7 7 年由上海江南制造局初次出版发行。这是我国较早翻译的近代气象书籍, 它首次将西方完整的近代气象学知识引入中国2 。气候学在1 9 世纪初才开始作为自 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独立存在,测候丛谈反映了1 9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高度发展 时期的气象知识,无论在理论和经验以及仪器制作方面都己和现代气象学知识相接 近。3 当时我国的气象学远落后于晒方,这本书的传入对促进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具 有重要的价值。 测候丛谈共分四卷,约六万三千字,全面介绍了西方气象学原理。现主要 有2 个版本,一为光绪三年( 1 8 7 7 年) 初版,刻本,2 册。二为西学富强丛书本( 1 8 9 6 年) ,一册。卷一分总论、日光为热之源、及气压、温度变化之理;卷二分论风、及 各种测量风的方法和风、雨、云、雪等成因及变化等部分;卷三分论气压及大气运 动的各种变化及计算;卷四分论空气含水量、空气水气压力热度与风的方向关系、 虹、光环、极光差、云之颜色、海市、电极光、陨星、旋风等等。 书中已采用“大气环流模式”,它介绍了太阳辐射加热地面、海风、陆风、台 风的形成原理、霜露云雾雨雪雹雷的成因及地区分布特点、平均值及年、曰较差计 算法、大气各种光象等。 2 刘昭民中华气象学史【m 】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i :2 1 8 3 洪世年陈文言, - p 国气象史 m i 北京:农业出版社,1 9 8 3 :1 0 3 1 l 1 书气象学第 5 3 1 8 6 0 ) ,其英 2 年一1 8 7 1 年) 中国介绍的气象 述知识的科学性 况,揭示此译著 西方科学向中国 识只是在一些近 系统的研究尚告 民编的中华气 究的有日本人罔 及引进西方科技 知识的著述等都不同程度的涉及到测候丛谈。另外还有一些有关西学东渐的: 郭双林著的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8 、熊月之的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9 等。 除了书籍以外,有关论文也很少,只在一些科技史料中有所提及。 纵观前人的研究,大多仅只是提及清末江南制造局曾翻译过测候丛淡,有 的介绍了它的底本和版本,有的简单介绍书中的内容。目前尚未见到对测候丛谈 一书的版本、具体内容、与同类书籍的比较及其传播影响等方面所做的系统研究。 测候丛谈涉及的人物主要有原作者约翰赫歇尔,口译者金楷理和笔述者 华蘅芳。 有关约翰赫歇尔和金楷理的研究国内相对较少,只有几本词典对其生平志略 有简要介绍,1 9 9 9 年底同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高田时雄教授在北京大学作的 学术报告金楷理小传对其生平做了梳理;介绍华蘅芳的科技成就的研究较多, 4 洪世年陈文言中国气象史i m 北京:农业出版社,1 9 8 3 :1 0 2 - - 1 0 3 5 刘昭民中华气象学史【m 】台湾:台湾商务e i j 书馆,1 9 8 i :2 1 8 - - 2 2 3 6 唐锡仁杨文衡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m 】北京:科学i j ;版社,2 0 0 0 7 1 l 村专之助中围氛象学史研究三册【m 1 h 奉:淡路窨房新社,1 9 7 3 1 9 7 7 ) 8 郭双林两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9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m i 一k 海:上海出版社,1 9 9 4 2 第一章引言 例如纪志刚著的杰出的翻译家和实验家:华蘅芳1 0 等。本文将对著译者的相关信 息资料进行比较核实和整理d 1 3 研究思路 1 3 1 研究方法 论文主要以原始史料为核心,对史料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同时收集和查阅 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对比,从而了解西方气象学知识向中国的传播情况。 本文将从中译本入手进行案例研究,主要对测候丛谈的传入背景、中译本 的版本进行梳理,全面分析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而探讨测候丛谈所涉及的气象 学知识。本文的考察不仅仅局限于这一部书,通过测候丛谈与同时期气象学著 作的对比研究,考察该书在晚清时期对我国气象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 1 3 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以下4 个方面的问题 1 简要梳理中西方传统气象学知识,介绍测候丛谈译书的时代背景和译书的不 同版本以及原著者、译者的生平和贡献。 2 对测候丛谈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梳理分析,详述了书中有关气象原理、天气要 素的推算方法和气象仪器等方面的内容,并对书中气象学名词术语与今日气象学术 语对比分析。 3 对测候丛谈与同时期有关气象学译著、刊物进行比较,从气象理论和气象仪 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认识其在中国近代气象史的地位和作用。 4 考察测候丛谈在中国晚清时期的传播情况,初步分析其对中国气象学教育和 气象学知识普及的影响。 m 纪志刚杰出的翻译家和实验家:华蘅芳【m 】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0 3 1 第二章测候丛谈的翻译与:f t l v r 第二章测候丛谈的翻译与刊行 2 1测候丛谈翻译背景概述 厘清测候丛谈的翻译背景,首先需要了解两个气象学知识的体系,即中国 传统的气象学知识和西方气象学知识。 2 1 1 中国传统的气象学知识 人类因其社会化活动经常受到有利或不利的气象条件的影响,对天气现象的反 应就开始转变为有意识的认识,自古以来,就在不断地探究天气的奥秘。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观测和记录天气现象的国家之一。远在三千多年前,我国殷 代甲骨文中,已有有关气象的记载,记录了阴晴雨雪,对此我国学者已有研究,例 如已有表达风、云、雨、雪、虹、霞、霾、雷雨、雷暴、龙卷等字,为记载天气实 况提供了可能。根据竺可桢的研究抡,周朝初期的夏小正一书介绍了一年中各月 的物候现象和农事活动,这是我困也是世界上最早讲物候学的著作。我国的气象学 记载和知识主要有三个方面,在观测范围、天气现象的理论解释和气象仪器的创制 上都成果显著。 观测范围的地域广度和时问深度 我国历史上专门有负责管理和观测天象的机构和部门,一般都设立在国都。观 测人员日夜在观测台上观测日、月、风、云、星象等自然天象,多是为了占i - ,但 客观上留下了大量的天文气象观测的资料。我国的天象观测场所,从周代到唐代叫 灵台,后来从唐代到元代叫司天台,明清叫观象台,清末至民国称为测候所,从历 代观测台的设立可以看出我国气象事业源远流长的古老身世和悠久历史。从周代到 清代的观象台记录,历代留下了大量天文气象观测的记录,这些记录是气象观测的 珍贵文献。在史书和各地方志上,关于各地的气候的记载也有很多,特别是一些特 殊的气候,比如大旱、大雨、雪、冰雹等,记录所涉及的地域和时间范围很广。例 如在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北京“晴雨录”是世界上已知记录年代最长、观测 间隔时间最短的气象资料,记录了从雍正二年( 1 7 2 4 年) 到光绪2 9 年( 1 9 0 3 年) 三f 鹏飞先生曾做过研究,发表义章殷墟甲骨文时代i - 辞的气象记录 1 2 竺口j 帧中国过去在气象学上的成就科学通报1 9 5 1 ,第二卷,第5 期 3 竺可帧中国过去存气象学上的成就科学通报1 9 5 1 ,第二卷,第6 期 4 竺可桢中国过去在气象学上的成就科学通报1 9 5 1 ,第二卷,第6 期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8 0 年间北京的降水情况,观测员每隔一个时辰观测一次,日夜值班从不间断。观 测记录在内容上分成晴、雨、雪3 项,记录每次雨雪的起止时辰,对雨雪以“大、 小、细、微”等字标称,此外还有不定时观测记录“雷、晕、虹、雹”等特殊天气 现象,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 5 天气气象的理论解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关气象方面的应用与记述也越来越丰富,人 们对各种天气现象要找到成因,给出合理的解释,所以产生了气象理论。 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对风的记载和对云的分类,在兵法书籍中记载着许多利用气 象条件打仗的事例,军事家们已经主张战斗中重视和利用风向作战。各代都对云的观 测很重视,不仅对云进行分类还绘制各种云图,利用云的形状和颜色来进行天气预报。 除此以外,董仲舒在雨雹对中指出雨滴大j 、,疏密与风吹碰并雨滴的成度有关;黄 帝内经素问中,指出气有升降运动从而产生云雨水分循环的理论;王充在论衡 中批驳当时关于雷电形成方面的迷信观点,指出雷电形成与太阳热力、季节有关,雷 为爆炸所起;后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提出了梅雨、信风等名称;蔡邕在月令章 句中对虹的成因也有论述,它是“阴阳交接之气、著于形色者也,常依阴云而昼见 于日冲。无云不见”拍。在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列有和现代名称相同的二十四 节气名”。西汉韩婴在其所著韩诗外传里指出雪花成六出形,是举世公认最早记 录雪花形态的。汉代所编的农家谚中,收载了许多古代气象谚语,这些天气经验, 方便了农人的生产和生活。在天气预报方面,中国古代有更多的文献记载当时占候方 法,例如后魏齐民要术、元木明初出现的田家五行、自猿献三光图书等, 都是中国先民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累积许多经验而得到的结晶。 气象仪器的创制和使用 在气象仪器领域,我国古代科学家也有许多发明,有测水分、风向等方面的仪 器。汉代已经利用炭吸湿气变重的原理,使用天平式土炭测湿度计来测量空气湿度埘。 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提到测风仪器“倪、铜凤凰、风铜鸟”三种测定风向仪器。 风向器是观测水平风向的,我国古代也观测自下而上及自上而下的方向混乱的乱风 及旋风。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还普遍应用相风乌、占风铎等测风仪器。唐代科学家 ”工鹏匕我国古代气像科学的成就【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 9 7 8 1 6 6 王鹏飞我国古代气像科学的成就【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 9 7 8 1 6 高迎新我国古代气像科学的成就【j 】苏南科技开发:2 0 0 8 5 ( 5 ) 5 4 ”王鹏飞王鹏飞气象史文选 m 北京:气象出版社,2 0 0 1 4 5 第二章测候丛谈的翻译与刊行 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他在乙已占中论述说,“凡风发动迟后 疾者,其来远,初疾后缓者,其来近。凡风动叶十里,鸣条百里,摇枝二百里,附 叶三百里,折小枝四百里,折大枝五百里折木飞沙石千里,或云伐木施千里; 又云:折木千里,拔木树及根五千里。1 ”从中可以看到唐代已经把风力初步分成 八级,再加上“无风”和“和风”两级,合为十级。此外,还有依风声定风力的方 法。 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雨量器的国家。历史上,对云与天气、雨量的记载更 为详细,东汉后汉书礼仪卷第五已经有“自立春至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 的记载,全国各地已有测雨制度,各郡国都要把各地所下的雨量向上呈报中央,这 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到了南宋时期,数学家秦九韶所著的数书九章里,有 专门关于算雨量器的容积的题目,以“天池测雨”、“园婴测雨”、“峻积验雪” 及竹器验雨”4 道数学题目,详细记述了使用雨量器按雨雪体积计算雨量的方法, 用于解决当时测雨和验雪时遇到的问题2 0 。欧洲直到十七世纪才用雨量器2 1 。我国古 代还创造了促使露水凝聚出来的两种“凝露器 ,一种叫“承露盘”,另一种叫“方 诸”2 2 。 古代先民为我们遗留下丰富的气象和气候资料,其记录年代之久,内容之丰富, 记录地区之广,是其他国家所不及的。 2 1 2 西方气象学知识 西方的气象知识主要起源于古希腊,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希腊的阿那克西曼德 ( a n a x i m a n d e rv o nm il e t ,前6 1 1 一前5 4 7 ) 首次解释风、云、闪电等现象。巴曼尼 德斯( p a r m e n i d e r s ) 在公元前五世纪,根据所接受的太阳热量的多少,把气候分为 无冬区( 热带) 、无夏区( 寒带) 和中间区( 温带) ,称为“太阳气候带”,这是 迄今所见记载最早的气候分类。到了公元前四世纪,亚罩士多德( a r i s r o r l e ,公元 前3 8 4 一前3 2 2 ) 又提出了冷、热、燥、湿四种基本物性,两两配合而成“气、火、 水、土四元,并写出迄今已知最早的气象学专著气象汇论( m e t e r o r o g i c a ) 一书2 3 。气象汇论主要阐述云、雨、霾、雹的形成,谈到风的成因、分布、各 种风的名称和特点,关于大气光象如虹、晕、幻闩的形成,以及雷电等高层大气的 9 李淳风占风远近法乙已占 2 0 刘昭明中华气象学史 m 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1 : 2 竺可帧中国过去在气象学上的成就科学通报1 9 5 1 ,第二卷,第6 期 2 2 王鹏飞王鹏飞气象史文选 m 北京:气象出版社,2 0 0 1 4 2 3 王鹏飞大气科学发展简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8 7 5 :9 3 6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象,还有气候变化等。此书后来在南欧、北非及西亚传播开来,在西方气象史上 有很重要的意义。除了气象汇论,欧多克索斯( e u d o x u s ) 的论文恶劣天气之 预测,详细讨论了天气现象产生的周期性和恶劣天气的预测问题。希波克拉底 ( h i p p o c r a t e s ,约公元前4 6 0 前3 7 7 年) 在论至气、水和环境中提出不同气 候对人身体的影响,并且研究了某些疾病和天气的关系。除了这些气象理论以及气 象观,西方还在生产活动中总结了一些气象经验知识。公元前3 0 0 年,提奥弗拉斯 图( t h e o p h r e s t u s o fe r e s u s ,公元前3 8 0 一前2 8 5 年) 写了天气迹兆一书,书 中收集了大量的天气谚语,例如“冬季雨多、春季干旱,冬季干旱、春季湿润”、 “虹兆雨”、“雾兆晴”、“驴摇耳,兆风暴”、“月亮清亮、本月微风,月壳暗 淡、潮湿多雨”、“日出红天必有雨”等,它是欧洲留存最早的一本天气谚语专辑。 从人类文明丌始到1 6 世纪,人类对于气象学的知识正逐渐由少到多,由浅入 深地积累起来,但为当时生产力和科学水平所限,知识还是零碎的、片面的,大多 仅是推测性的,尚未被观测事实所证明,有的知识甚至是错误的,因此还没有形成 系统的气象科学。直到1 6 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天文学和物理学出现了重大的突 破,气象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测量仪器的陆续发明,观测和实验的 大量开展,以及在观测和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研究,是气象科学进入这一时期 的重要标志。1 5 9 7 年,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发明了空气温度表: 16 3 9 年,意大利凯斯脱利发明圆筒形测雨器;1 6 4 3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拆利发 明了水银气压表;1 6 6 2 年,英国的列恩发明了虹吸式自记雨量计;1 6 6 7 年英国物 理学家和数学家胡克发明了压板式风速器,后来又发明了自记仪器上的自记钟,还 有验湿器、风向标等;1 7 0 6 年,德国的华伦海特制成酒精温度计,1 7 1 6 年又制成 水银温度表;1 7 6 8 年德国朗伯设计了羊肠线湿度表;1 7 8 3 年瑞士索絮尔发明了毛 发湿度计2 4 。这些仪器以及其他观测仪器的陆续发明并且不断改进,使气温、气压、 风速、雨量、大气湿度等由定性描述实现了定量观测,为科学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 基础。 气象仪器及观测工作的发展,促使气象观测台站的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气象观 测站是由意大利的斐迪南二世于1 6 5 3 年,在意大利北部的佛罗伦萨建立的。同年, 在他的领导下,又建立了一个包括十个观测站的欧洲气象观测网,观测工作一直持 续到1 6 6 7 年。自此以后,气象观测站网,开始渐渐在世界各地普及。现在保存下 来的世界上最早用仪器观测的气象记录,是法国巴黎、克莱蒙费朗和瑞典斯德哥尔 2 4 王鹏飞大气科学发展简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8 7 5 :9 4 7 1 噜 第二章测候丛谈的翻译与刊行 摩等地1 6 4 9 - - - - 1 6 5 1 年间的记录2 5 。 1 8 世纪中叶,为了更详细了解大气情况,人们开始进行高空气象探测的尝试。 例如:1 7 4 9 年英国的威尔逊( a l e x a n d e rw i l s o n ) 和梅尔维尔( t h o m a sm e l v i l l e ) 用 风筝等携带温度表观测高空温度;1 7 5 2 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 b e n j a m i nf r a n k l i n , 1 7 0 6 1 7 9 0 ) 施放风筝进入雷暴云研究云中电的性质;1 7 8 3 年法国的查理( j a c q u e s a l e x a n d e rc e s a rc h a r l e s ) 用氢气球携带温度计、气压表等自记气象仪器测量各个高 度的温度和气压等。2 6 这些较早进行的高空探测,为以后研究大气对天气变化影响 开辟了道路。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初,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和微积分学为气象学的 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后来法国数学家达朗贝尔把数学方法引入了气象学的研究 中,用数学方程式以及微积分来表示大气运动,大大提高了气象知识描述的深度和 精度。 气象要素的定量测量,使气象学知识变得更加精确、直观;而观测站的建立, 观测资料的积累,又为人们分析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提供了条件。 在气象理论研究方面,英国的哈雷( e d m u n dh a l l e y ,1 6 5 6 1 7 4 2 ) 根据1 6 8 6 年 的气象记录绘制了全球风分布图,他还最早发现极光的产生与地磁有关系。1 7 3 5 年, 英国的哈得来( g e o r g eh a d l e y ,1 6 8 5 1 7 6 8 ) 发现世界上有几个风带是由于受地球 自转影响而偏转的现象,提出了信风理论。他的这种环流理论虽较粗略,但却为以 后大气环流研究奠定了基础。1 8 2 0 年德国的勃伦特斯( 1 t e i n r i c hw i l h e l mb r a n d e s , 1 7 7 7 - 1 8 3 4 ) 利采用早年各地气压和风的早年同时记录,绘制了第一张等压线图,为 世界上天气图之先驱。它虽然是用历史资料而不是用当时资料绘制成的,但它己为 分析气压、风和天气的关系以及建立天气系统的概念作出了贡献,现代的天气图就 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 8 5 1 年,英国的格莱舍尔在英国博览会开幕时,利用电 报作每日天气图,并石印出来,是最早的天气预报。 在气象仪器的发明、观测网的建立以及气象理论的发展的基础上,气象学也开 始逐渐成熟起来。 2 1 3 测候丛谈的翻译背景 晚清中国了解西方的科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翻译出版书籍,出版书刊是传 教士传教的重要手段之一,客观上开辟了传播西方科学的一个途径。 2 5 王鹏飞世界大气科学发展概史乇鹏飞气象史文选【m 】北京:气象出版社,2 0 0 1 :3 8 2 6 根据王鹏飞气象史文选中世界大气科学发展年表整理 8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早在1 5 8 2 年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传教,拉开了明末清初西方科技传入中国的 序幕。这个时候,在中国大地上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科学家、翻译家,如徐光启、 李之藻等与外国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大批数学、物理等著作,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 第一次翻译高潮。据钱存训先生统计,这一阶段耶稣会士译著总计4 3 7 种,其中教 义为2 5 1 种,占总数5 7 ,人文科学为5 5 种,占总数1 3 ,科学( 数学、天文、物理、 地质、生物、医学等) 1 3 1 种,占总数3 0 2 7 。明末清初时已有气象学译著问世。其中 主要有:1 6 3 7 年意大利人高一志( a l p h o n s ev a g n o n i ,1 5 6 6 1 6 4 0 ,1 6 0 5 年来华) 著、 韩云订正的空际格致,该书最早将包括雷电、晕、虹、云、降水、气象预报以 及风、雹、冰、霾、霜、露的成因分析等西方气象学知识传入我国。1 6 7 1 年,比利 时南怀仁( f v e r b i e s t ,1 6 2 3 1 6 8 8 ,1 6 5 8 年来华) 通过所撰的验气图说首次将 欧洲的定量温度计和湿度计传入中国。1 8 世纪,西方科技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而迅 , 速发展,但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致使在十八世纪初期到十九世纪中期一百多 年问西方科技的输入完全中断。 1 9 世纪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和官员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重 要性,兴起的“洋务运动”,发展我固的科技事业以增强国力。1 9 世纪6 0 年代开 始,洋务派就丌办了讲习外语、军事、工程技术的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江南 制造局机械学堂、上海广方言馆、天津水师学堂、广州同文馆、福建船政局船政学 堂、湖北自强学堂等。同时,派遣大量留学生赴英、法、美、德等国学习军事、技 术、自然等科目,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洋务派发展近代军工,苦于缺乏技术书籍,西人“历算之学、格物之理、制器 尚象之法,皆有成书,经译者十之一二耳 。为此,只有“尽见其未译之书,方能 探绩索隐,由粗迹而入微”拥。曾国藩在同治七年( 1 8 6 8 年) 上折道:“盖翻译一事, 系制造之根本。洋人制器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既可寻,特以彼此文义扦格不 通,故虽日习其器,究不明用器与制器之所以然。”于是,清政府于当年批准在江 南制造局设立翻译馆,“择有裨制造之书,详细译出”2 9 。由此掀开了我国近代历史 上第二次科技翻译的高潮。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译书机构,有京师同文馆、江 南制造总局、益智书会,福州船政学堂格致书室等。其中江南制造局是规模最大, 译著最多,译著质量也最好的翻译机构。江南制造局1 8 6 7 年设译书局,译员近6 0 人,主要翻译国家军事、工程技术、枪炮制造、气象水利等书籍。在馆中担任口译 2 7 钱存训近世译书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j 文献1 9 8 6 年第2 期 2 8 冯桂芬校邻庐抗议【m 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2 船朱有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l 辑:上册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3 9 第二章测候丛谈的翻译与刊行 的外国人主要有傅兰雅、金楷理,林乐知等;担任笔译的中国人有徐寿、华蘅芳、 徐建寅、赵元益等。翻译馆先后翻译了大量的兵书、制造工艺、造船、航海、军事、 矿学、农学、气象学、化学、算学等书籍。根据王扬宗的研究,江南制造局刊行翻 译馆译书1 8 3 种,地图2 种,译名表4 种,连续出版物4 种,共1 9 3 种;他处所刊 翻译馆译书8 种;已译未刊译书4 0 种,总计已千u 未刊各种译著共2 4 1 种。 本文所研究的测候丛谈就是该局翻译馆翻译出版的一部重要译著之一。这 部书翻译底本选自大英百科全书第8 版,从翻译书籍底本的选择上,可从一个侧面 反映世界科学、文化发展中心的变化。其实,早在1 9 世纪6 0 年代,西方百科全书 已受到了中国学人的重视,江苏的著名科学翻译家徐寿,已注意到了西方百科全书 的价值。他在西方传教士的帮助下,了解到西方有一种具有容纳广泛科学知识的文 化工具,于是“寄信至英国购泰西大类编书,便于翻译者,又想书成后可在各 省设院讲习,使入明此各书,必于国家大有裨益。引”但参与江南制造局翻译活动 的外国传教士,对是否应当选用大英酉科全书作为翻译底本从事译述有不同的 看法。如傅兰雅就认为,“初译书时,本欲作大类编书,而英国所已有者虽印 八次,然内有数卷太略,且近古所有新理新法,多未列入,故必察更大更新者,始 可翻译。”后来中国政府急需翻译馆提供“紧用之书”,于是,编译“类编”,即 全文翻译百科全书的建议未被采纳,“而所译者多零件新书,不以西国门类分列。 平常选书法,为西人与华士择其合己所紧用者,不论其书与他书配否,故有数书, 如植物学。动物学、名人传等,尚未泽出。另有他书虽不甚关格致,然于泳陆兵勇 武备等事有关,故较他书先为讲求。“坨,所以傅兰雅和华蘅芳译出了大英百科全 书第8 版的代数术( a l g e b r a ) 和微积溯源 f l u x i o n s ) 两文,分别予1 8 7 3 年和1 8 7 4 年出版了单行本;金楷理和华蘅芳译出了上述该舨中的测候丛谈 ( m e t e o r o l o g y ) 一文,于1 8 7 7 年出版了单行本3 3 。测候丛谈在江南制造总局出版 发行,使得西方气象学知识在晚清广泛传播。 2 2 测候丛谈著者与译者简介 测候丛谈由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 j o h nh e r s c h e l ,1 7 9 2 年 一1 8 7 1 年) 所著,传入中国后由金楷理、华蘅芳二人合作翻译完成。下面分别简介 原著者约翰赫歇尔、口译者金楷理和笔述者华蘅芳。 3 0 王扬宗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 j 中国科技史料第1 6 卷第2 期1 9 9 5 年:1 8 ”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载格致汇编第3 年第5 卷,1 8 8 0 年6 月 ”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 m 群联i j 版社1 9 5 3 年:l l ”邹振环近代最早百科全书的编译和清末文献中的狄德罗 j 复旦学报1 9 9 8 年第三期4 8 1 0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 1 约翰赫歇尔( j o h nh e rs c h el ,17 9 2 18 7 1 ) 本书原作者j o h nh e r s c h e l ,见图2 1 ,当时被译作“侯矢勒”,现在被译为 “约翰赫歇尔”。在本文中笔者一律采用“约翰赫歇尔。约翰赫歇尔一生 涉足了多个领域,在天文学、数学、气象学、光学、声学、地质学、矿物学、音乐 等领域都有突出的贡献,是一位享有极高声望的科学家,为后人留下了多部科学著 作和大量论文,而且有很多论文都被收录到百科全书。本文研究的测候丛谈底 本是他的地理学概论( t r e a t i s eo fg e o g r a p h y ) ,即选自大英百科全书第八版。 他的很多著作和论文都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他的气象、地理 学著作地理学概论( t r e a t i s eo fg e o g r a p h y ) 和天文学名著天文学纲要 ( o u t l i n e so fa s t r o n o m y ) 在英国问世之后影向极大,由英国传教士传入中国,并 被翻译为测候丛谈和谈天,在我国晚清时期广为流传,对中国人产生一定 影响。因此,约翰赫歇尔不仅在西方科学史上并且在中国科技史上都占有重要地 位。为了纪念约翰赫歇尔对科学的贡献,在他死后英国为他举行了国葬,葬于威 斯敏斯特教堂牛顿墓碑的旁边。 图2 1j o h nh e r s c h e l ( 1 7 9 2 1 8 7 1 )图2 2w i l l i a mh e r s c h e l ( 1 7 3 8 1 8 2 2 ) 约翰赫歇尔( 1 7 9 2 年一1 8 7 1 年) 出生于英国白金汉郡的斯劳,是著名天文 学家、数学家、化学家及摄影师,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 f r e d e r i c k w i1 1i a m h e r s c h e l ,1 7 3 8 年一1 8 2 2 年) 的儿子。他的父亲威廉是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见图2 2 , 是英国皇家天文学会( t h er o y a la s t r o n o m ys o c i e t y ) 的第一任会长,也是将人们的 第二章测候丛谈的翻译与刊行 视野从太阳系引入到银河系的第一人。他自行研制了十八世纪最大的反射望远镜, 并首先发现了太阳系第七大行星一一天王星,威廉对恒星领域杰出的的观测与研究 成就,使他成为十九世纪欧洲天文学界的先驱人物,被誉为“恒星之父”。他的姑 姑卡罗琳( c a r o l i n eh e r s c h e l ,1 7 5 0 年- 1 8 4 8 年) 是世界上第一位女天文学家,全身 心地协助哥哥的天文学事业,并在业余时间独立发现了8 个彗星和3 个星云。科学 气息浓郁的家庭氛围使成长中的约翰逐渐对测天之理都能一一详尽说明,同时也逐 渐养成了良好的科学素养。 约翰赫歇尔在剑桥大学里,他还与皮科克( g e o r g ep e a c o c k ,1 7 9 1 年一1 8 5 8 年,英国数学家) 、巴贝奇( c h a r l e sb a b a g 爸s ,1 7 9 1 年一1 8 7 1 年,英国数学家) 、 休厄尔( w i l l i a mw h e w e l l ,1 7 9 4 年- 1 8 6 6 年,英国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 结为挚 友,这也使得他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他早期的数学工作己颇有水平,2 1 岁便当选 为皇家学会会员。大学毕业后的约翰赫歇尔想成为一名律师,在进入学校学习后 发现这一职业并不适合自己,最终放弃。1 8 1 6 年2 4 岁的他接替7 8 岁高龄的父亲承 担大量的观测工作,开始研究天文学,并制作一台口径1 8 寸,焦距2 0 尺的反射望 远镜。1 8 2 1 年至1 8 2 3 年他与j a m e ss o u t h 重新校验他父亲编制的双星星表。这件 工作使他于1 8 2 5 年获得法国法兰西学会所颁的l a l a n d em e d a l ,以及于1 8 2 6 年由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所颁的金奖章( 他于1 8 3 6 年再次获得此奖章) 。此外,英国皇家学 会于1 8 2 1 年向他颁赠c o p l e ym e d a l ,以表扬他在数学上的贡献。1 8 3 1 年他获封骑 士爵位。为了将父亲的天文观测和恒星计数工作扩展到南天,约翰于1 8 3 4 年初携妻 子和3 个孩子前往非洲好望角,两年后,他观测到了哈雷彗星回归。1 8 4 7 年他发表 了历时9 年编纂的好望角天文观测结果( r e s u l t so fa s t r o n o m i c a lo b s e r v a t i o n s m a d ea tt h ec a p eo fg o o dh o p e ) ,这部天文学杰作发表后受到广泛关注,在该书 中他提出土星7 颗新卫星的名字:m i m a s 、e n c e l a d u s 、t e t h y s 、d i o n e 、r h e a 、t i t a n 及l a p e t u s 。同年,他因其学术成就卓越再度获英国皇家学会颁发c o p l e ym e d a l 。 1 8 5 2 年他又提出天王星4 颗卫星的名字:a r i e l ,u m b r i e l ,t i t a n i aa n do b e r o n , 这些卫星名字一直沿用至现在。1 8 4 8 年,约翰赫歇尔当选皂家天文学会主席。他 于1 8 4 9 年写成的天文学纲要在几十年内一直是普通天文学的标准教本,曾被翻 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此书由李善兰和伟烈亚力( a l e x a n d e rw y l i e ) 合译成中文,书名译为谈天,1 8 5 9 年由上海墨海书馆出版。书中关于哥白尼学 说、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介绍,令当时的中国人耳目一新。 约翰赫歇尔除了在天文学上的贡献外,他还做了许多物理学和气象学方面的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实验,并收集和记录了很多地质学的观察材料。在测候丛谈中有很多实验观测, 例如用热气球把温度表和气压表带到高空,测定气温和气压。他还利用自制的一架 称为量热计的仪器测量太阳热量,这一装置用一个长圆玻璃泡满盛蓝色药液,在玻 璃泡的一端和内部都有寒暑表,把仪器分别放到阳光下和阴凉处,片刻之后,各记 两表数值可以算出太阳热量,以此来测定单位面积的地表在一定时间里所吸收的太 阳热量。为实现地表太阳能量的量化测量迈出了第一步。他还首创以儒略纪同法来 纪录天象日期,他也发表了不少论文、著作,其内容的涵盖领域很广泛,除了涉及 铁陨星、变星的构造分析之外,还涉及荧光现象的调查,物种的起源、分类分析, 以及关于度量学( 包括金字塔的测量) 、化学和色盲等的研究。他特意为皇家海军航 海出行编撰了科学调查手册( c am a n u a lo fs c i e n t i f i ci n q u i r y ) 一书,书中涵 盖了航海中可能用到的各种天文、气象、地理知识,为军队或个人航海者提供实用 的出海向导。不仅如此,他还是最早提出利用光谱来研究星体成份的科学家。 他在摄影术( c y a n o t 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