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学设计 (7)_第1页
《项链》教学设计 (7)_第2页
《项链》教学设计 (7)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及重点】1、从小说的故事性入手,引导学生感知小说特点;2、欣赏情节设计的巧妙性、合理性,关注情节发展与塑造人物形象的关系;3、培养学生多元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理解小说的基本主旨;4、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写200字左右的短文,介绍故事梗概。【课堂教学】一、导入利用小故事导入,引出“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句话。二、检查预习。预习时,我已经布置了两个任务,现在来检查一下。1、展示故事梗概优秀示例,老师和学生一边点评。三、梳理故事情节1、在空格处填上适当的动词板书如下: 借 项链 丢 项链 赔 项链 识 项链2、思考:你认为小说的情节的精妙之处在哪里?请简要说明(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故事情节的两次突转体现了小说的精巧。一次是丢失项链,丢失项链使我们的主人公一下子跌入人生的低谷,人物的性格前后判若两人;一次是真相大白,真相大白以后,小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3、明确作者多次巧妙的暗示,理解情节发展的合理性。借项链时,女友表现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是否意味着女友并不把这挂项链放在心上?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一下。”这是否表明这挂项链并不是什么贵重物品?珠宝店老板“察看了很多帐簿”,说只卖出这个盒子,这就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的。这是否也暗示这挂项链有可能是假的?这里需要讨论的是:我们的主人公玛蒂尔德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挂项链有可能是假的?引出下一个问题4、主人公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的转变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事虽偶然,理却必然。从玛蒂尔德找项链和寻项链来看,可知合情合理。)四、师生一起小结。情节的曲折,使作品波澜起伏,摇曳生姿。本文情节层层推进,好比一步步登上滑梯的高处,然后从上面直落而下,爬得越高,跌得也越重。这样的蓄势就是文章的铺垫,最后的直落就是蓄势后的爆发。这就是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的艺术性。【布置作业】(出示多媒体投影)1、比较阅读项链和珠宝,写一篇评论。2、为项链写旁批。【个性化指导】1、基础好并且喜欢阅读小说的同学可以比较阅读项链和珠宝,写一篇评论。提示:同样有讽刺,一个寄予了同情,一个深刻地抨击,注意这一点。2、较差的同学可要求完成为项链写旁批的任务。提示:应重点从故事情节的角度进行思考。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这节课,我们来分析一下主人公玛蒂尔德。并且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看一看这篇小说的主题。二、主人公基本情况分析,整体把握。(出示多媒体投影)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出身:小职员家庭婚姻:与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生活:很不富裕地位:下层;卑微追求:爱慕虚荣心理:十分痛苦、伤心、悔恨、失望、困苦性格特点: 娇媚;聪慧;坚强评价: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艳羡虚荣,追求奢华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应该批判,但也值得同情。三、深入讨论。、提问:现在请大家总结一下,她的这一性格特点在文中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作者对她持怎样的态度?明确:对豪华奢侈生活的梦想;痛苦无奈的感受;借项链时的动作心理;在舞会上的陶醉;在舞会后的逃走、讨论:玛蒂尔德的性格仅仅是“爱慕虚荣、追求享乐”吗?作者对她仅仅是讽刺吗?重点阅读“还债务”和“明真相”两部分。分析一下她性格中是否还有其它的侧面或者说她性格是否有改变,如果有的话,是什么?请找出依据。着重引导学生朗读、品析以下片断,设计如下问题来引导学生。(出示多媒体投影)赔项链的过程:她为什么不说明,不拖、不逃、不赖、不买一挂假的去骗?(启发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思考)十年的生活及对生活的感受,她痛苦吗?(比较前面的现实与梦想及感受)她“一定得去告诉佛来思节夫人”,她为什么一定得去?(比较第一部分见佛来思节夫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她“带着天真得意的神情笑了”,为什么是得意的?)你认为“丢项链”这件事是败坏了她还是成全了她?总结明确:玛蒂尔德的性格具有不同的侧面,且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如果说前半部分表现其“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那么后半部分则侧重于表现其“勇于承担责任,诚实讲信用”的这一侧面。由爱慕虚荣、追求享乐而变成“吃苦耐劳、自强务实”的性格特点,作者对这一点显然是持赞赏态度的。四、分析心理描写及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思考: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那么本文主要采用了何种人物描写方法?明确:着力塑造的人物是玛蒂尔德,主要采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等。用的最多,也最典型的是心理描写。)从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有关句子,并简要分析这些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学生在原文中勾画)学生互动交流:第一部分中的七个“梦想”: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写出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醉心奢华,渴望过上流社会贵夫人生活的心理。舞会部分的四个“陶醉”:一连用了四个陶醉,写出了玛蒂尔德梦想得到实现、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狂热兴奋,她欣喜若狂,忘乎所以,简直有些飘飘然了。十年艰辛部分中的一个“回想”:十年艰辛并没有使玛蒂尔德彻底抛弃虚荣,可见其虚荣心是如何深入骨髓。总结:心理描写的目的就在于深刻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而本文正是通过这些生动、细腻的描写,惟妙惟肖地揭示了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突出了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特征,这一点本文极为成功,体现了作者不凡的艺术造诣,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五、讨论小说的主题讨论: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自然地完成的,正如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样,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历来有较大的争论,目前还在进行之中,尚无权威定论。综合这些争论,大概有以下五种观点(出示多媒体投影),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什么?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这是一般认可的看法)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小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小说表现了小资产阶级地位的不稳定及对他们的这种尴尬处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