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吆喝_第1页
18 吆喝_第2页
18 吆喝_第3页
18 吆喝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 吆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积累文学常识;2.感知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3.通过模仿京味吆喝的朗读,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4.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特色,体会作者的感情。5.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学会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有感情朗读文中各色的吆喝声,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2.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感情。第一课时 课 前 自 学l 导读提示广告,可以说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达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那就是口耳相传的口头广告,其中之一就是卖货人的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又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乾的吆喝,听听那五花八门的吆喝声吧!l 自学导航一、资料助读走近作者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兼旅行记者。1939至1942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2至1944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至1955年任译文编委,1985年1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9年4月任馆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届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等。1989年4月,为美国伊斯塔德“国际文学奖”第十届评奖会评审委员。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1990年,80高龄的萧乾和夫人文洁若着手翻译了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二、自学检测1.识记字音字形zhshlxwifn招徕 管弦乐队 铁铉 行当 囿于 隔阂 馄饨 抽屉 佐料 饽饽 沉甸甸 唱片 钹 雪花酪 一通 蘸 秫秸秆 卤煮 荸荠 荞麦 挨打商 颤 吹 凄 白 合 押韵2.解释词语招徕: 合辙押韵:囿于: 隔阂:3.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 ,作者 ,原名 ,生于北京,蒙古族, 、 、 (成就),曾任 驻英特派员,伦敦大学讲师,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 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课 堂 探 究一、初读吆喝,感知内容。1.有感情放声朗读课文。要求:在文章里圈出“吆喝”的句子。2.作者在文中向我们介绍了那些吆喝声?3.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4.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向读者一一介绍吆喝内容的?我来梳理结构内容:一( )二( )三( )二、选读吆喝,品味探究。(一)读出吆喝的声乐艺术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请同学们自主朗读,小组交流展示吧!【学习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模仿文中的吆喝声,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经营,并进行赏评,由各组代表展示汇报(汇报形式多样,可以一人汇报,也可以多人汇报)。*请以 “我们组认为 这句吆喝最吸引人,因为 。(写法-内容-想象)”的句式进行赏读评价。【示例1】我们组认为“馄饨开锅”这句吆喝最吸引人,因为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了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一定很舒服。【示例2】我们组认为“喝了蜜的大柿子”这句最吸引人,一个“喝”字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柿子了又大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太美味了。我的赏评:1.2.3.4.(二)体察吆喝人的生存状态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既不是明净雅居中舞文弄墨的专业作家,也不是璀灿灯光下引吭高歌的表演艺术家,他们是一群什么人呢?【学习提示】请同学们快速跳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并在班内交流。 我找到的关键词句有:我体会到吆喝人生活处境:(三)体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学习提示】让我们通过文章中的特写镜头,走进吆喝人的心灵世界。阅读第六自然段,看看这个卖馄饨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圈点批注后,班内交流。三、寻读吆喝,情感体验。为什么作者对北京的吆喝记忆如此深刻,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呢?四、创作吆喝,大显身手。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萧乾的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了。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吆喝其实是一种口头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文化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