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_第1页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_第2页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_第3页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_第4页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课前)舒缓悠扬的钢琴声中,深蓝色的夜幕下,繁星点点。一行似月晕般朦胧的字体反复游走于天际:有没有 认真地 读过一首诗。(PPT展示)1、 课堂导入教师深情诵读。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不知大家可还记得这些诗句?作者呢?学生明确:相信未来、食指。二、走近作者食指,1948年生,原名郭路生,山东济宁人。当代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代表作有诗歌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PPT展示)(由作者原名说起,谈及笔名的由来,寄语学生:不管他人短与长,要做最好的自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代表作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PPT展示课题)北京的车站究竟发生了什么?三、初读诗歌学生全体起立齐读诗歌。师:这是一首离别诗,诗人即将远去,他将去往何处?学生明确:乡下。师:准确来说,他是要到我们山西来,到山西的杏花村来插队。四、明确背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语言也在不停地演变(刚刚学习了吕叔湘的语言的演变),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就出现了这样两个词汇:知青、上山下乡(PPT展示)。作者正是随着这轰轰烈烈的运动走上这列火车。(通过了解“知青”和“上山下乡”,明确诗歌所处时代背景。)五、再读诗歌一生朗读诗歌。教师评价:发音标准,吐字清晰,声音宏亮,但只是平稳地陈述,少了点感情的浸润,没能产生让人揪心、心动的感觉。我们都看过董卿主持的朗读者,一首诗,一封信,朗读者娓娓读来,往往令听众心潮涌动、潸然泪下。我们也要贴近作者的内心情感,认真品读。六、用心品读找出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节诗文。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PPT展示,背景音乐风居住的街道,凄婉哀怨。)(学生自主选择节次,朗读后分析诗歌中含蓄而深刻的情感。PPT通过超链接随机跟踪。)分析示例一:一生朗读第三、四节,重读词语:“骤然”、“针线”、“风筝”、“线绳”。学生分析:诗人化用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想到这里,诗人更多了一层离别的伤感。教师明确:游子吟主要表达母亲对孩子的不舍,而本诗似乎更侧重孩子对母亲的依恋。那么“穿透了心胸”应当重读,读得沉重而缓慢,让人感受到那骨肉分离的痛楚。学生分析:离开了母亲的游子好比断了线的风筝,这个比喻生动形象,让人瞬间感觉无依无靠,无助而失落。教师明确:当时的科技还不够发达,交通工具及通讯方式都很落后,大家又不清楚目的地的具体情况,这就如同我们突然要被抛掷到某个陌生角落时的感受。所以“扯断”一词也需要重读,而且要读出不情愿,读出无可奈何。分析示例二:一生选择朗读第二节,重读词语:“剧烈的”、“吃惊地”。学生分析:火车的启动,让诗人以为是高大建筑物的抖动,这充分体现了离别对于诗人内心的触动,如同地震般剧烈而不可逆转。教师明确:“不可逆转”,分析得真好!建筑物的抖动,似地震,如海嘯,它们势不可挡,说明了这场离别的不可回避。学生分析:“吃惊地”写出诗人不知晓眼前的情形,似乎刚刚从睡梦中惊醒。表达诗人不愿接受现实的思想感情。教师明确:对眼前景象的不解,其实是不愿相信眼前的现实。“吃惊地”道出了当时所有青年人的迷惘与失落。这个词应当读得经缓而清晰。分析示例三:一生选择朗读最后两节诗,重读词语:“抓”、“大声地”、“最后的”。学生分析:诗人“抓住母亲的衣领”,对着她“大声地喊叫”,此时作者的情感达到炽热化,他要大声地喊出对于母亲难以割舍的依恋。教师明确:此时“妈妈”和“北京”合二为一,对故乡对母亲的依恋融合为一体。而“北京”不只是故乡,仿佛还代表了“国家”。诗人多么希望国家要像妈妈一般关注知青的命运,不要忘记知青、抛弃知青。那声“妈妈啊北京”,要读得高昂,读得悠长,读得情真意切。学生分析:最后一小节,感觉诗人到处乱抓,就好像溺水了一样。教师明确:是啊,诗人好像要抓住那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他拼命地抓住,不肯放松。他是真抓住自己的命运啊,这里的绝望,挣扎和无助,你读出来了吗?分析示例四:教师朗读第一节(没有学生选择),重读词语:“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尖厉”。教师提问:诗人为什么两次写到“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是什么手法?学生明确:反复,强调这一时刻的重要性。教师明确:是啊。每年寒假的第一天,是我的生日,我觉得这一天对我很重要。2008年7月23日9点48分,我的女儿降生了。大家觉得哪个时间对我更重要呢?学生明确:女儿生日。教师补充:对于一位母亲而言,孩子远比自身更重要,所以才有了那么多吟诵母爱的诗篇,我们的诗人食指才会对母亲有如此的依恋。教师提问:“尖厉”里包含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明确:讨厌,憎恶。教师补充:这时我们要读得气息足,声音硬,把诗人心中的厌烦和嫌恶读出来。七、深情诵读有了上面的分析品读,我们对于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PPT展示诗歌主旨,学生齐读领会。)下面请同学深情地诵读整首诗。一生主动请缨,有感情地朗读了诗歌。教师评价:我还清楚地记得上学期初你读沁园春长沙,整首读来,只有顿挫,没有抑扬,一个基调从头读到尾。丝毫不能让人感受到词人和战友们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读致橡树时,你已经能读出柔美,读出坚定,读出对平等爱情观的向往。今天,你读出了迷惘,读出了恐惧,读出了无助和失落。这样的进步,我希望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援引热播节目声临其境,说明凭借声音所能传达的听觉效果,学生深表同意。)另一生似有犹豫,半举右手。我微笑示意其诵读。他略显紧张,先行深呼吸,之后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全诗。整个教室,30名教师和45名学生,顿时沉浸在诗歌中。人们屏住气息,不愿放过他读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诗,我轻轻地向他竖起了大拇指。教师评价:他用低音炮般的嗓音,用他特有的环绕立体声为我们诠释了“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我想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就是对你最真诚的认可,今天你做了“最好的自己”!教师小结:是啊,通过控制声音的高低、轻重、缓急以及节奏来把握诗歌的主题精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板书)”吧。我想这节课我们的目标实现了。八、布置作业。如今,那个喧嚣混乱的大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生活于平和安宁中的我们有幸比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拥有更自由的世界,更精彩的未来!我们的生活里也除了有离别的伤痛,更有喜悦、自豪、愤怒、惭愧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体验。请同学们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仿照作品中的写作手法,试着写一小节诗去表现你的某种情感情绪。【案例反思】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食指的代表作。它被安排在人教版高二现代诗歌散文卷中,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