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问题讨论:(一)焦母为何硬要儿子休掉兰芝?对此,众说纷纭:1、门第说。既然焦仲卿是“大家子”,且“仕宦于台阁”,有地位,有身份,而兰芝不过是“生小出野里”的村姑,二者门不当户不对,因此焦母反对。但此种看法不能解释这样两个问题:(1)既然门不当户不对,为什么当初兰芝嫁到焦家来时焦母并不如此反对?(2)焦母觉得兰芝不配自己的儿子,那县令、太守又何以会看中刘并派人来提亲?他们不是比焦仲卿更有身份和地位么?其实,“门第”观念是魏晋时才开始有的。 2、越礼说。有的论者根据焦母的话推断兰芝的被驱遣,乃是由于她“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不顺从婆婆、恣意自为的结果。对此诗中说得很清楚,仲卿自言:“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兰芝在已被驱遣的情况下说:“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告别婆婆时自言“本自无教训”,实际上是自谦,她“十六诵诗书”“十六知礼仪”。即便对暴戾的哥哥也是忍耐顺从。 此外还有“情爱说”等,漏洞更大,此不赘述。 在此基础上,丁毛老师提出了“无子说”。刘兰芝这样一个美丽勤劳、孝顺公婆、尊重兄长,与小姑相处也亲善和顺的姑娘,“仍更被驱遣”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是她没有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引起宗族意识非常强烈的焦母的极度不满! 在封建社会里,男子休妻有七种情况,叫做“七出”,即“无子,为其绝后也”;“不顺父母,为其道德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集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窃,为反其义也”。“七出”中的后六种情况,显然与刘兰芝不沾边。纵观全诗不难发现,刘兰芝在焦家生活尽管已有两三年了,但并没有生儿育女,否则就会写到她被遣回娘家时与儿女离别的情形,也会交待焦仲卿自缢前与儿女诀别的事。其实,刘兰芝自述的“贱妾留空房”,“伶俜萦苦辛”及焦仲卿与焦母死别时所说的“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封建社会,对父母最大的不孝就是“无后”、断了宗族的香火。难怪焦母要那样专横凶狠地虐待,驱使刘兰芝了。 后来又有人对此质疑:“假使刘氏因没有生子而被休,那么县令、太守又何以会看中刘兰芝并派人来提亲?难道婚姻这种大事他们会不详察?而刘母也一再提醒: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且县令的第三郎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她家岂不怕害了三郎,断了一房香火?当府君从媒人处得知刘兰芝允婚,即视历复开书,府君对其第五郎结婚的日子是否吉利,都这么慎重对待,难道对刘兰芝结婚二三年不会生儿育女这等大事竟会毫不知情?退一万步讲,就算县令和府君也知刘氏不会生儿育女,而慕其才貌先娶,以后再为他们的儿子纳妾接香火,那么焦仲卿家何尝不可也不遣刘氏,而纳妾生子,以续焦家香火?且焦家人口本不多,仲卿为吏在外,母老姑少,正缺人手,从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的诗句看来,刘氏一走,焦母只好亲自操劳家务,不遣刘氏,焦家可有“三日断五匹”的摇钱树,纳一妾,即可为焦家接香火,何乐而不为?而焦母何必一定要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呢?可见无子而休的说法恐怕也站不住脚。” 质疑很深刻,然而细察原文,便可发现质疑有破绽:质疑中说兰芝不会生儿育女,也就是说兰芝没有生儿育女的能力。从表面看兰芝的确没有生育,但我们能据此就说兰芝没有生育能力?原文说得很清楚:“君即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既然夫妻俩见面的日于都少,没孩子能怪刘兰芝一个人么? 按照“质疑”中的假设,为仲卿纳妾以续焦家香火,但这有可能吗,总需要理由吧?借口焦刘二人感情不合?仲卿明言“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兰芝就是她一生的最爱,仲卿不可能再娶别的女子,即使那人“可怜体无比”“窈窕艳城郭”。明言要续香火?为了确保成功,仲卿最好请假或辞职,否则焦家说不定就成了百花园了,这可能么?不但仲卿接受不了,兰芝更接受不了,焦母也不可能同意。因此,焦母只能遣兰芝,寄希望于下一个儿媳妇,能为焦家带来新的生命。因此焦母遣兰芝根本原因是没给焦家续香火,这个说法我赞成。(二)词句解说 l、“幸复得此妇”此句课本未注,有人按她的通常讲法硬译为“幸而我又娶到了这个妻子”。不准确。语言文学1984年第五期有一文认为,这样注释是不符合实际的,徐仁甫先生在广释词指出:“复犹尚,副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谓幸尚得此妇。”因此,这句中“复”应训为“尚”,作“还”讲。全句可译成:“幸而我还能娶到这个妻子。”此文说得很有道理,因为两句内容是相反的。2、“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结发”课本的注释为“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一般是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联系上下文语境,仔细琢磨,值得商榷。诗中有“十七为君妇”,“十七遣汝嫁”之句,由此可知己经超过了十五岁。故课本注释有误。汉语大词典卷九“结发”:成婚。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髦束发。清陈梦雷青春河畔草诗:“结发与君知,相要以终老。”辞海(89年版)第2,673页“结发”文选载苏武诗“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移”。结发本指年轻之时,后据此诗“为夫妻”语,作结婚解。 综上所述,“结发”作“结婚”或“成婚”皆比原注更确切。3、“自名”“东家有才女,自名秦罗敷”其中的“自名”易解为“自号”或“自称”。如按此解,则下文的“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就讲不通了。 周霁中学文言文疑难词句例释认为:自,当训为“其”。刘淇助字辨略卷四:“自余,犹云其余。”足证为“自”可训“其”,“自名”即其名。4、“因求假暂归”“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其中的“暂”字课本未注,大概以为“暂”就是“暂时”“暂且”之意吧?其实,这个暂字不是暂时、暂且之意,而是疾速的意思。对此郭在贻在训诂从稿一书中作了阐述。 郭在贻指出,诗中新妇被婆母赶回娘家之后,新妇的母亲强令改嫁给县令的儿子,新妇起初犹坚持不肯,后来哥哥又强迫她嫁给太守的儿子,最后不得不表示屈从。诗文至此,突然来了这两句:“府吏闻此事,因求假暂归。”意谓府吏听说新妇改嫁他人之后,心情愤怒而焦灼,赶忙向官府请假而疾速地归去,“暂”字训为“疾速”,正足以见出府吏心情之焦灼与行动之匆遽;若训为“暂时”“暂且”。则这句诗则平板呆滞、毫无意趣了。郭在贻还说明了“暂”字训为疾速的根据。如:汉书李广传:“暂腾而上胡儿马”,暂腾而上即猝然跳上之意(猝然犹疾速);论衡讲端:“非卒见暂闻而辄名之为圣也。”暂、卒对文,卒即猝;三国志蜀志正传:故纵横者披其胸,狙诈者暂吐其舌。”这里的暂与相俪偶,也是猝然之意。5、“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教材未注“行人”,大概以为即是今天所谓“在路上行走的人”,注“寡妇”句云“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似不确。 这两句形式上有对应的特点,所以这里的“寡妇”也就与上句中的“行人”相对应。这位“寡妇”在深更半夜起来“彷徨”,这“彷徨”又是为鸳鸯的鸣声所诱发,可以看出,她是丈夫在外而空房独守的“思妇”,这里的“寡”字只是形容妇的暂时孤单,而不是死了丈夫心灰意冷的“遗孀”,与此相对应,“行人”就是在外的游子,或出征的人。这种解释并不少见。如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说丈夫戍守边城,妻子在家变成了“寡妇”,丈夫未有归期,所以写封信劝妻子改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贡嘎辅警考试题库(附答案)
- 初中开学典礼暨“超少年·国防志-青春向国旗少年有担当”主题升旗仪式主持稿
- 2025年高端会计人才考试题库(附答案)
- 麻风竞赛答题库及答案
- 东湖学院食堂管理办法
- 襄阳市绿化管理办法
- 网络交易管理办法
- 街巷硬化养护管理办法
- 个人信息泄露管理办法
- 专职队员绩效管理办法
- WK22040101001PT 经编基本组织与变化组织
- 2022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 新编文学理论课件
- 空调系统维保记录簿表
-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递等式计算练习300题及答案
- 30道医院放射科医生岗位高频面试问题附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高速铁路概论》课程考试题库及答案
- 牙本质过敏症课件
- 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教育
- 【精】人民音乐出版社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清晨》课件PPT
- 河南省道路救援收费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