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岭.doc_第1页
大秦岭.doc_第2页
大秦岭.doc_第3页
大秦岭.doc_第4页
大秦岭.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商洛学院2010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材料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策划书项 目 名 称:商洛学院大秦岭文化研究中心项目所属类别: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项目项目负责人: 杨增强 项目建设周期: 三年 项目预算资金: 1000万元 学校名称: 商洛学院 (盖章) 商洛学院大秦岭文化研究中心一、总论商洛学院是秦岭腹地唯一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商洛市是秦岭山脉中唯一完整地建制市。陕西省委省政府近几年来着力打造大秦岭文化,喻其为中央地质公园、中华民族的父亲山。然而从学科学术层面的整合、研究工作却大大滞后。这对于打造大秦岭文化存在理论方面的严重制约。本项目基于陕西省委省政府打造大秦岭文化,基于商洛市三县一区被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及商洛市的任务发展生态文化旅游而申报设立。其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根据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商洛市发展蓝图,商洛学院办学方向,依托秦岭丰富的生态和人文资源,依靠商洛学院雄厚的研究队伍,广泛吸收商洛及周边地区包括西安、宝鸡、渭南、汉中、安康、河南南阳、湖北十堰等省市的研究力量,挖掘整理大秦岭地区秦、楚、豫文化交汇区的历史文化,人文成果,旅游资源,厘清中华文化交汇的核心区域的交汇、融合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建设大秦岭文化研究的科研平台和大学生能力和人文素养实践基地,为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为高校培养素质全面的合格毕业生,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有用人才。本项目将建设成为陕西乃至秦楚豫文化交汇区综合性的基础学科研究平台、应用学科实践平台、区域文化交流平台、大学生人文知识和素养培养平台。本项目的建设内容将包括文物陈列馆(秦文化系列、楚文化系列、豫文化系列及三者交互影响后的变型)、崖墓研究、非物质文化系列项目(原生态陶器陶艺作坊、原生态葛布纺织作坊、原生态造纸作坊)、地方文献资料馆(商洛方志、邻近地区方志、族谱、一般文献、碑石资料等)、商洛历史文化研究室(包括地方史、区域史、戏曲、文学、旅游文化、红色根据地等研究)。本项目建成后,将会产生以下效益:对中华文化的终极交汇融合研究提供文化地理学上的支撑,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对完善区域历史文化体系研究提供平台,对培养大学生成才提供实践基地,全方位的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建设意义和可行性分析必要性本项目的建设十分必要,表现在:一是我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需要地方战略的支持,而地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需要结合地方的资源优势,依托地方特色才能实现。陕西地处中国地理的中部,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商洛是东西南北地理通道的最便捷的枢纽区,境内古有商於古道、今有沪陕高速和西合铁路,秦岭是南北分界的分水岭。大秦岭地区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正是制定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战略的最佳地理和文化空间。二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国家级关中-天水经济区已于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该经济区南缘贯穿了大秦岭北麓沿线的甘肃天水和陕西的宝鸡、商洛、渭南等地。商洛市有两大任务:生态文化旅游基地,现代工业材料加工基地。发展生态旅游业,没有文化这个灵魂是不行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所以,非常有必要进行大秦岭文化研究。三是商洛地处秦东南,是大秦岭中唯一完整的建制市。“秦岭最美是商洛”。依托商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大秦岭文化品牌,带动陕东南发展,辐射豫楚地区,对于陕西的发展十分重要,将大秦岭文化研究中心设在商洛学院也就十分合理,很有必要。四是在陕南三所高校中,陕西理工学院有 “汉水文化中心”,侧重于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研究。安康学院有“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侧重于民族风情研究。这两个研究中心在大秦岭文化、中华文化秦楚豫体系交汇、人口和移民、生态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保护、楚文化特征的崖墓研究等方面都是空白,而商洛学院设立这个研究中心,既能填补陕南文化研究布点上的空白,又能依托商洛的地理位置优势,历史文化及遗产优势,研究力量优势等,填补大秦岭文化研究上的空白,并推动商洛学院自身的发挥,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功能。五是通过本项目设立后的研究,揭示中华文化体系的一级构成,即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和西北文化之间的关系;揭示其二级构成,即秦楚豫文化之间的关系;揭示文化在交流、交汇、交融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形态,媒介渠道的因变、自变和机制等,即从宏观到微观、从内视到旁观等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研究。这在学科层面是非常有意义的,因而是非常有必要的。(二)可行性一是大秦岭地区连接陕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重庆六省市(直辖)。历史上这些地方唇齿相依,文化交汇、交流丰富多样,人口迁徙繁多,文化特征呈一体多元性。二是在大秦岭山脉中,商洛市是唯一完整的建制市,境内山川河流众多,其中既有黄河流域的洛河及其文化,又有长江流域的丹江及其文化,从文化地理学角度讲,境内一区六县按其文化特征可分为2、2、2、1,即黄河流域及秦文化地区交汇点有两个县(区)商州、洛南;黄河和长江流域豫文化和楚文化地区交汇点有两个县商南、丹凤;长江流域楚文化地区交汇点有两个县山阳、镇安;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楚文化和秦文化交汇点一个柞水县。在这些交汇点上,有一处标志性的实物及建筑商南县白浪街上的三省石及亭楼。在这个点上,有一脚踏三省之说:石的三面分别朝向三个省。这是大陆42个三省交汇点中唯一有人居住生活的一个点。三是商洛市地处秦东南,是历史上文化发祥地之一:丹江上游为楚文化发祥地、洛河上游为豫文化发祥地,秦岭诸水为秦文化发祥地。在这个区域空间里,历史文化体系及遗存久远、连续、丰富多样,有可见的研究对象。四是商洛是明清川陕大移民的迁徙地,聚居区,有典型的移民文化,如商州区的客家人聚居区罗湾村、广东坪,湖北移民聚居区丹凤陈家村,江西移民聚居区商南江西沟,有湖北移民聚居镇柞水凤凰古镇,山阳漫川古镇等,移民文化特征明显,可谓文化孤岛、文化化石。他们绝大多数都保存有完整的族谱,可作谱牒学等研究。五是商洛境内有近四千座古崖墓群,这对研究揭示境内居民的社会生活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六是境内文化人士队伍庞大,文化艺术作品丰硕。七是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特征明显,意义重大。八是商洛学院在地理区位上具有相邻相连的优势,在资料上拥有地方文献馆藏图书资料,在研究队伍上拥有贾平凹及商洛作家群研究所,商洛旅游工艺品研究所,中国中西部经济研究所。在地方上有一大批从事文化艺术研究的社会力量,可谓得天独厚,研究力量雄厚。从研究人员的人数上讲,学院有80人,地方上商洛文化研究会有60人共计有140人可供选聘为研究员。九是商洛学院与毗邻的渭南学院,宝鸡文理学院,陕西理工学院,安康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郧阳师范学院以及西安相关高校,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合作研究关系,即将形成大秦岭文化研究的区位合力。三、项目建设的目标及内容(一)项目建设目标及具体的考核指标按照陕西开发大秦岭生态文化旅游,打造大秦岭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战略,根据商洛市“秦岭最美是商洛”的规划,结合商洛实际,本项目在定位上预期将建设成为大秦岭地区秦、楚、豫、川、渝文化交汇区的综合性文化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大中华文化体系文化地理学结构研究,交汇、交流模式研究和交融机制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南北方交汇过渡、东西部交汇过渡的文化形态研究中心;在规模上将建设成为拥有特色文物陈列馆,崖墓群,非物质文化系列作坊,文献资料室和若干研究室等,在任务上将建设成为为区域文化、地方文化和大秦岭文化提供基础研究成果,用研究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人文实践实训服务等。考核指标:(二)建设内容1、文物陈列室文物陈列室分为四个部分,即秦文化系列的文物;楚文化系列的文物;豫文化系列的文物;三个系列交融后变型的系列文物。包括石器、玉器、陶器、铜器、铁器、瓷器、木器等,包括工具、用具、炊具等。通过文物类、型、式的发展变化,为文化研究和学生学习提供直观的学习对象,建立基本的考古学,社会学,社会生活史等方面的知识体系。2、非物质文化系列作坊原生态陶器(艺)作坊利用商洛的粘土,按照原生态陶器制作工艺流程,建立选土,碾土,筛土,凉土,和泥,制坯,加工,晾干,筑炉,烧制,出炉等一系列程序,引导、锻炼学生的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艺术、生活审美能力。同时,可进一步提升陶器的艺术性,使其转化为商品。原生态造纸作坊挖掘、利用商洛的民间造纸工艺、建立采料、炮制、打浆、师浆、揭纸、晾纸、收纸等程序,展现我国四大发明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原生态葛布纺织作坊商洛自古就有利用葛布纺织的历史。葛是一种多年生藤类植物,长有30余米。在我国,利用葛纤维纺织的历史有二千多年,分布范围极广,采集葛藤,经十多道工序后,用其纤维纺纱织布,加工制作成葛衣、葛鞋等,既环保绿色又有利于人体健康。通过纺织,使学生感知一衣一饭来之不易,锻炼学生的治生之术和能力。3、 商洛崖墓基地据陕西省和商洛市的考古调查,商洛境内分布有楚文化特征的崖墓近四千座,自汉至清历代均有。选取其中一处典型的崖墓群进行开发。一方面作为研究基地开展研究,一方面与地方政府合作,作为旅游景点对社会开放,丰富地方旅游。4、 方志、族谱资料馆建立一座方志、族谱资料馆,广泛搜集、收藏商洛地方志,邻近地方方志,商洛境内明清移民族谱,同时购置相关的一般文献。商洛境内有大量的移民,且呈现聚居特征,他们的方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祖先祭祀、族谱等均具有“文化化石”特征。这些族谱不同于其他地区。因为它们是移民族谱,其中承载了大量的各省移民祖籍地、迁徙史、定居过程和融合过程的历史。对这些进行研究,将会对社会学、谱牒学、社会生活史、语言方言学、文化史等学科具有极为重要的特殊和示范意义,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也极具生动性、可感性,同时可以促进旅游等的发展。5、 综合研究室商洛自古就是东南通东北的重要通道,境内以商於古道而闻名。在这条通道上,众多的历史人物如商鞅、四皓、刘邦、李自成等;文学大家如李白、白居易、王禹偁等;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及商洛作家群;丰富多彩的戏曲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洛花鼓,还有如柞水渔鼓,洛南静板书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丰硕的文化成果、异彩纷呈。通过研究,使学生从中感受创作的过程,提升欣赏的能力,参与文化成果的整理研究,提升其科研能力。4、 资金来源、预算及主要用途1、本项目建设总额1000万元,全部依靠中央财政支持。2、建设分三年完成:2010年,300万元,主要用于文物陈列馆、方志族谱资料馆保障措施和设备建设。2011年,500万元,主要用于文物、族谱购置和非物质文化系列作坊建设。2012年,200万元,主要用于崖墓基地建设和综合研究室建设。 五、项目建设实施组织及进度安排本项目建设以商洛学院为组织主体,成立领导小组,学术委员会,管理委员会,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由一名副院长任研究中心主任,设一名专职常务副主任、一名兼职副主任,设立五个分机构主任(馆长)等,严格选用聘请专兼职研究人员,构建研究队伍。本项目依托商洛学院,商洛市政府,联合相关社会力量,按照建设目标,内容和投资状况,充分调研分析,在整体建设目标下,制定分期分段建设方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建成一项即投入使用一项。项目进度安排 1、2010年,完成项目所需场地的布置,安全保障,保养维护措施和设备购置。 2、2011年,完成文物,族谱购置和非物质文化系列作坊建设。 3、2012年,完成崖墓基地建设和综合研究室建设。 六、预期效益分析本项目建成后,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 (一)经济效益本项目主要以大秦岭文化为研究对象和内容,紧扣大秦岭旅游文化战略和产业,因而其研究成果可直接由基础理论转化为应用模式,丰富旅游内容,拉动旅游文化产业,体现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二)社会效益本项目从五个方面体现社会效益:一是提高大秦岭及大秦岭文化的知名度;二是提高以商洛市为主体的秦东南地区的知名度;三是依托沪陕高速公路,西合铁路等,激活商於古道,使其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四是提升商洛学院的知名度,加强其办学实力,使其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五是以本项目为平台,使有志于此方面研究的人才形成科研团队,形成积极的合力体,体现高校的科研功能。 (三)人才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