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黄金)高考历史一轮检测 第16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精讲精析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考黄金)高考历史一轮检测 第16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精讲精析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考黄金)高考历史一轮检测 第16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精讲精析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考黄金)高考历史一轮检测 第16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精讲精析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考黄金)高考历史一轮检测 第16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精讲精析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为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列不属于这一政策内容的是()a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按国家规定价格征收农民余粮2(2013江西九江模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其中的“非常时期”是指这一时期苏俄面临()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困境b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c严重的兵变和农民暴动 d法西斯侵略势力的威胁3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41921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法令规定:(农民)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可以全部由农民支配,可以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其实质是()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规定农民必须交纳粮食税c实施新经济政策d肯定了十月革命后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5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而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c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d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6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7(2013山东潍坊一模)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8(2013宁夏银川一中第一次月考)西方史学家评论苏联经济体制:“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有()日用生活品短缺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a bc d9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10(2013辽宁丹东四校协作体一模)有学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革”,得出此观点是基于()a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当时苏联经济的较快发展c“发达社会主义”的建成d继续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11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d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12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a罗斯福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1921年列宁又说:“我们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苏联兴亡史材料二1950年,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世界当代史(1)依据材料一,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归纳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14(2013宁夏银川一中第一次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是多么的不同啊!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摘编自在苏联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材料二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玛丽亚一起访问苏联。他把自己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写入了罗曼罗兰日记。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摘自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材料三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苏联成为西方人向往之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泰戈尔和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3)结合材料三指出作为苏联经济学家的布哈林又看到了什么?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出怎样的启示?课时作业(十八)一、选择题1b本题考查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识记。据所学基础知识可知b项不是其内容。2b 十月革命后,面对严峻的内忧外患,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的时间是1918年,当时苏俄已退出了一战,a项错误;c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消极影响;d项发生在二战期间,与时间不符。3c题干中的“能雇佣劳动力”实际上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也就是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国内革命战争都在新经济政策之前,a、b错;d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d题干中的农民纳税后剩余的一切可以自由支配,这是指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规定,但这属于表面现象,实质上是进一步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5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成了a项的任务;新经济政策基本完成了b、c两项的任务。6c本题以苏联农业集体化为命题切入点,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材料内容看,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7b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故b项正确。苏联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而不是“指导性”计划,故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8d题干的意思是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而“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属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况且这一措施是符合当时经济发展状况的。9c赫鲁晓夫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他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等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他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造成玉米歉收。10b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故a错。关于“发达社会主义”的理论对苏联社会的发展水平估计过高。勃列日涅夫以后的苏联领导人对苏联社会发展阶段不断降调。所以c不正确。勃列日涅夫不是继续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而是与其不同的改革,故d错。11c“过去的苏联”高度集中的体制造成了政治上的专制、经济上的衰退,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c项全面体现了这一点。12c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只是对这种模式的修补,没有根本性改革,这与材料的描述是一致的。二、非选择题13解析:本题涉及“十二五”规划,具有很强的时代感。第(1)问,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描述。第(2)问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答案:(1)变化: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困难;继续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2)问题: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后果:苏联解体。14解析:第(1)问要注意分析,西方19291933年经济危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第(2)问考查泰戈尔、罗曼罗兰和布哈林对当时经济的评价,注意从材料中提取,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启示则要从经验和教训两方面来作答。答案:(1)原因: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打击,法西斯主义兴起,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渐凸显,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吸引了西方人对苏联的热情。(2)泰戈尔和罗曼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