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唐之韵》解说词第十一集大历诗人.docx_第1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唐之韵》解说词第十一集大历诗人.docx_第2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唐之韵》解说词第十一集大历诗人.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之韵解说词:第十一集-大历诗人唐之韵解说词:第十一集-大历诗人(刘长卿、韦应物、张继、崔护、卢纶、李益)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了。这次延续了八年的战乱,使充满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的盛唐精神一扫而光。叛乱虽然最后被平息下去了,但唐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八世纪下半时,即大历,贞元年间的这批诗人,都是在盛唐时期度过青少年的。正当他们乐观自信,洋溢着豪迈的气概走向生活时,却突然之间天崩地裂,日月无光。时代绷出一脸的严峻,从社会的各个缝隙里再也找不到迎接他们的微笑了。于是他们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失落感,在冷漠的人情世态中,无可奈何地去寻找自己无从把握的归宿。刘长卿算得上是大历诗人中重要的名家,他的诗多半写个人生活上的寂寞与孤独,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欣赏。笔墨简淡,耐人寻味。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听弹琴)。偶然听到弹奏古琴曲风入松,因为现今人认为这是过时的曲调,不爱弹奏了,所以听了很感动,但诗人敞开思想,避实就虚,只用像劲风吹过松林发出带寒意的声音来描绘琴声,就嘎然而止,此外一切经历都给读者去想象。“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是至今仍然活着的诗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首写得非常简练的诗,标题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诗人在风雪之夜找人家借宿的一次经历。妙就妙在诗人不说在这种风雪交加的夜晚,碰到有借宿的地方感到如何高兴。而把自己想象成远行的游子终于到家了日暮天寒,风狂雪大,远行人由小路指引着走在大山中。人生不就是这样永远在奔波着么!大历诗人中能自成一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是韦应物。他有这样一首诗。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到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这是唐诗选本必选的名篇,这首诗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是语言浅切。娓娓道来明白如话。第二,诗的意竟恬淡平和,说明诗人是名利比较淡薄的人。第三,从身多疾病想回家隐居又舍不下俸钱,可是拿着俸钱而自己管辖的地区内百姓还在流亡又不能不敢到惭愧,可是看的出诗人是个有良心的地方官。正因为这样,才会感到矛盾和痛苦。当然这也说明它比较软弱。刚从安史之乱战争的恐怖中走出来的人,惊魂未定,很自然会采用低调来看待生活,把立身处事的大原则从心上摘下来挂在身上。以便要用时能用上,又不致坠得人心动过缓,这是八世纪末士大夫的普遍心态。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更是一首广泛流传的名作。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朝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据说安徽滁县的上马河,就是诗中所说的西涧。南方的春天是经常下雨的,因而河水流量丰富。骤雨刚刚过去,河水更是迅速上涨,也许诗人正想到河那边去吧。可是“野渡无人舟自横”,渡船停在对岸没人撑过来。好在河边树木青葱野草碧绿,黄鹂正在唱歌。那就一边等着一边欣赏这河边的美景吧。诗中展现出一种清幽绝俗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对林泉生活的向往。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顺便还应当提一提崔护的提都城南庄,这也是八世纪下半叶创作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流传很广,并不是因为诗又多么高明,而他背后有个非常动人的故事。据太平广记记载,崔护年轻时到长安考进士没有考上,就在长安暂住。清明日他到南郊游玩,口渴了,就到一家桃花环绕的村舍前敲门讨水喝。有个姑娘开门接待,给他喝水。还靠在桃花树下含情脉脉的看着他,第二年清明他重游旧地时,却敲不出这个姑娘来了。于是就在门上题了这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出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还应该提一提大历时期的诗人张继。也许我们对张继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却不陌生: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据考证,这是在安史之乱中。张继逃难到江浙一带写的诗。逃难,就不是一般的天涯漂泊,这种逃难的苦闷。也就不是一般的乡愁旅绪所能概括的。诗人乘船来到苏州,停泊在枫桥镇这里。他站在船头,看一弯新月显现又往西沉落去,听乌鸦鸣噪又终于停下来,望着江上点点的渔火,还有寒山寺朦胧的轮廓。由于感到寒冷,知道正在下霜。他满怀愁绪,睡意全无。站久了,他终于不得不回到船舱去,“对愁眠”,也就是抱着排解不开的愁绪躺下。可是睡不着,挨到半夜了还是睡不着。正在这时,忽然寒山寺响起了悠悠的钟声,低沉而缓慢,一声声敲走了刚刚袭来的一丝朦胧的睡意,敲醒了在异乡逃难的无法排解的悲苦。于是这首诗在他心头隐现,有一鳞半爪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月落无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最令人无奈的,就是在于借寒山寺的钟声敲醒人的梦境以后,把人撂在这荒寒中无有着落,并让他用一生的经历来消解这梦后的凄苦。在文学史上,一提起大历诗坛,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号称“大历十才子”的一批诗人。说是十才子,其实各种文献的记载都不尽相同,加起来有十好几个。这些人才华横溢,在当时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大历十才子都喜欢参禅访道,游山玩水,企求借这种生活保持一定距离的方式,来缓和乱世带给他们的痛苦。他们的诗都写的精巧清丽,但调子是低沉的,伤感的,内容也比较单一,缺乏个性和独创性。在十才子中,卢纶有些特殊,他有过十几年军营生活的实际体验。至今还有传诵的名篇: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塞下曲这种写军营生活的诗,要的就是气势。一出场就气势威严,咄咄逼人。主将发布新的军令时。千千万万的战士都一起高呼,军容的那么整肃。这种群体形象,重要的是声势浩大,不怒而威。下面的这一首诗更是教孩子们背唐诗时多半会教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并没有到过边塞;真正到过边塞而且边塞诗也写的非常出色的是李益。李益擅长写七绝,研究唐诗的人认为,他的七绝足可以和李白、王昌龄媲美。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刚刚下过雪,沙漠里寒风刺骨。在这种气候里行军,艰难是可想而知的。这时,出人意外地传来了笛声,吹的还是行路难的曲调,使月光映照下的千千万万的战士都不约而同转着头去找笛声传出的地方。诗人只说到这里为止,其余一切都由读者自己去补充了。李益不光是边塞诗写得出色,写人生离和聚散的诗也有非常感人的: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幕天钟。明月巴陵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