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诗文对照, 尝试学习文包诗的写作特点,理解诗文内容。3、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体会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教学重点: 诗文对照, 尝试学习文包诗的写作特点,理解诗文内容。 教学难点: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体会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王维是唐代的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背2、课文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过渡:诗中的“佳节”指什么节?重阳节人们是如何过的呢?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用横线划下来。三、情景同现,读文悟情(一)读读想想,体验节日快乐1、学生自读。老师巡视2、交流A.长安的人怎么过重阳节?(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了。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同学们,用心再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再读读这句话,(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交流。)(随机引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一大清早人们就为重阳节忙碌开了),我仿佛听到 (孩子们呼朋引伴的叫喊声)。 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搀扶着老人,牵着孩子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我仿佛听到 (他们兴致勃勃的谈笑声)。(3)文中哪些词描写了这热闹的场面?(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幼“和”采“是本课中最容易写错的两个生字。这个“幼”左边是“幺”,他的象形字多像一个小孩儿, 后来逐渐演变成“幺”指细小之物。“幺”字旁加个力,就是表示小孩子很小。 再来看看“采“要和这个“彩”区分清楚。这个“采”是手采摘果实的象形,引申义包括“精神”“神采”等。而这个“彩”多三撇,表示云缝中射出的千道光,有颜色 数量多之义。明白了这两个字的字理,下面你们看看应该选哪个彩?风( ) 光( ) 丰富多( ) 神( )你们看,理解了一个词语的意思就能准确地判断它的字形。把书翻到131页,找到“幼”和“采“字,工工整整的描一个。3、出示画面,师:瞧,大街上多热闹啊!人们扶老携幼,个个兴高采烈,你的脑海中又想到了哪些词语可以来形容这画面?(学生交流)同学们你们积累的词语可真多呀!大街上的人很多,我们可以说人头攒动、人流如潮,人山人海;重阳节多开心快乐啊,每个人都眉开眼笑、喜气洋洋、欢天喜地谁能把这欢快的场面通过朗读告诉大家?指名读。(音乐起)(评价:听了你的读,我仿佛就站在热闹的大街上了;我也被这欢乐的气氛感染了。)老师点评:你读的真欢快。你读的真热闹。你读的真喜气洋洋。)(二)学习第一段,品味“孤独”,感受“思念”(1)过渡:这是一个多么快乐、美好的节日,可此时的王维心情怎样?为什么?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找原因吧。出示:A:“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2)俗话说:文章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有的句子你读着读着很开心,感觉心里热乎乎的,有的句子读着读着,很难受,心里凉冰冰的。大家关注到两个数字了吗?(出示: 读第一节)(3)15岁,和我们现在上初一的孩子一样大,就已经离开家乡孤身一人来到千里之外的长安了如果是你,心里是什么感受?(孤独、寂寞、会很想家,思念亲人,想早点回去和他们团聚。)想想:这两年里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生病了,晚上,遇到困难)(4)师:对,你们走进王维的心里去了。让我们把这一份思念送进语言文字中,用我们动情的朗读来表达吧。A:“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生2:师:“两年”啊,这是孤独的两年,是充满思念的两年,这两年是何等的漫长。生3:师:你离家的时间还不够长;你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还不够浓,不够深;漫长的时间让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师:一起来。师:有些人在外生活,哪怕离家千里万里,最终也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因为那是他们的根啊,落叶归根,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对于他来说,蒲州才是他的根,而长安就是异乡,他自己就是到长安求学的一个客人,是一个异客。难怪他称自己是-(引读: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两个异把王维的思乡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在异乡的700多个日夜,王维就一直在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如今,当他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看着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王维就看着别人秋游赏菊,与同窗好友吟诗作画,王维就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望远时,王维就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哪个字藏着王维深深的思念呢?师:真会读书,“思”可是这首诗的文眼。王维只是在重阳节这天思念亲人吗?(不是,他每天都很想,只是这天更加思念亲人)哪个字表达了这份更加的思念? “倍”是啊,外面越是热闹,王维的内心就越发地孤独,带着这份思念,一起读读。齐-(三)学习第三段,抓“思绪”酝酿情感(1)过渡:此时此刻,王维一定想起了许多许多。他会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走进王维的心灵世界。(自读)(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教师:是,茱萸是一种带香味的植物,传说可以祛病驱邪,所以人们在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头插或者臂戴茱萸,饮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升,长寿,这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2)同学们,这段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王维和兄弟团聚在一起很欢乐)朗读体会。(师:兄弟手挽手,头插茱萸去登高游玩,多么高兴啊,多幸福呀!用你的语言将这欢快情景表达出来。)多美好的画面啊!(3)师:是啊!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两地直线距离有1300里。中间隔着高高的华山,路途遥远,回去一次谈何容易。这就叫-天各一方。难怪想到兄弟们,王维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如今,我们却天隔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4)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呢?(王维,你都两年没有回家了,今年登山又少了你一个呀,我们也很想你,你什么时候回来呀?你一个人在外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这真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时王维内心是百感交集。这儿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谁再来读一读(多少心酸和无奈呀!)一起读。(5)在每一个幸福的节日里,王维的心情却是(难过的、痛苦的、寂寞的),在这全家团圆的日子里,王维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段文字,感受下这鲜明的对比。男生独蓝色部分,女生读红色部分。三、情感升华、吟诗抒情过渡: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到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的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他思绪万千,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这首诗中,读(1)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词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的凝练而意味无穷。看!短短的四行28个字里却融入了王维浓浓的思念。(2)同学们,忘了自己是谁,现在你就是王维。a此时此刻,你站在山坡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无限深情地吟诵着:b此时此刻,你站在窗户前,仰望着皎洁的圆月,你心潮澎湃地吟诵着:c、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的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首诗(齐读)回顾全文,总结文包诗的特点:(1) 回头看一下课文,其实整片文章都在讲这首诗,课文第一节对应的是哪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2) 第二节呢?(每逢佳节倍思亲)(3) 第三节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我们苏教版特有的一种文章形式,叫文包诗。以后再学习这种文章的时候,大家就可以结合课文,自己学古诗了。(1)如今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已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成了经典,是身处外地的游子们的共同心声!(板书:游子)外出打工的父母,思念儿女,这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边疆的战士观看中秋联欢晚会,想起父母,这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时,每个中国人都期盼着团团圆圆,这还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是游人心中永远的歌。就在诗人王维写下这首诗的八年后,因为思乡,诗人李白这样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四十一年后,因为思乡,大诗人杜甫这样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三百多年后,因为思乡,王安石这样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千多年后,因为思乡,台湾诗人余光 中在他的乡愁中这样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孩子们,当你们慢慢长大,有一天离开父母在外求学,工作,生活,看着人们欢度节日,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音乐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共同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四、布置作业1、工工整整地把古诗写在作业本上。2、写一段话或创作一首小诗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教后反思: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课题是一句王维思亲的千古绝唱,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读着文章这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一、情感对比,潜心会文 第一处对比:开课时,由“佳节”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教师提到“提起过节,同学们都是满心的欢喜,洋溢着快乐,而唐代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第二处对比:第二自然段中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与王维当时的心情对比,回顾生活中这样欢聚过节,兴高采烈游玩的经历,体会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 第三处对比: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积淀的关键环节。这一段中诗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欢聚登高的时刻,再回到现在与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学生情感流露,欲要表达。此时,回到诗文,学生再来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了。这样学生三次对比,走进文本就越深,也就越强烈地感受到王维思乡之苦,乡情之浓。同时以“倍思亲”为主线层层递进,用一个“情”字将之串联成一个整体,使学生的心翻腾在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充满乡愁的重阳节,使他们的心与王维的心在那一刻交汇。再加上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与诗人的情感交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在体验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细节不尽如人意,由于太匆忙,课件的字体在多媒体教室格式出现变化,来不及调整,最后的配乐朗诵环节音乐出不来,导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颇感遗憾!教研组评议: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种味。一、诗文对照,品读感悟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学中,教师扣住 “思亲”引导学生读文,扣住“思亲”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 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抓“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二、吟诗抒情,品味诗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通过诵读和积累,让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机动车检测站授权签字人考试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食品安全员考试练习题(答案+解析)
- 2025年石油笔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安全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二建《施工管理》真题及答案解析
- 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考模拟作文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云南银行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康复医学科学科中风患者康复护理常见误区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康复医学截瘫患者生活自理训练模拟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课件-工程传热学1王晓墨
- 项目经理(总监)解锁申请表
- 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护理查房
- 儿童神经心理行为发育
- GB/T 4074.8-2009绕组线试验方法第8部分:测定漆包绕组线温度指数的试验方法快速法
- GB/T 19812.3-2017塑料节水灌溉器材第3部分:内镶式滴灌管及滴灌带
- GB/T 1682-1994硫化橡胶低温脆性的测定单试样法
- 企业消防安全基础知识培训讲义课件
- 商务英语翻译实务完整版教学ppt课件全套教程
- 第五章-中药指纹图谱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