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失独群体精神慰藉及其实现路径的研究.doc_第1页
关于我国失独群体精神慰藉及其实现路径的研究.doc_第2页
关于我国失独群体精神慰藉及其实现路径的研究.doc_第3页
关于我国失独群体精神慰藉及其实现路径的研究.doc_第4页
关于我国失独群体精神慰藉及其实现路径的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我国失独群体精神慰藉及其实现路径的研究 许媛媛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马鞍山243002) 摘要: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风险增加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家庭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承担了独生子女的高频风险。失独群体的数量逐渐增加。失独群体在生活上面临着养老和医疗困境,在精神上面临着老无依靠,精神孤寂等一系列困境。探索建立起一套失独群体精神慰藉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关注失独群体的精神慰藉工作,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 关键词:失独群体;精神慰藉;实现路径 :C913.1:A:1673-2596(xx)05-0082-03 基金项目:xx年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xx093)项目名称:失独群体心理慰藉研究 自1978年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施三十余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有效地减少了人口出生率控制了我国人口的数量,遏制了我国人口的急速增长,我国出生人口减少了四亿多,使十三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到来,减轻我国人口相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但是,计划生育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一些家庭增加了生活风险。本来寄希望于年老时子女照顾的失独父母在面对生活和养老困境的同时也面临着精神困境的问题。但是,目前我国社会对失独群体精神抚慰的机制尚不健全。因此,对失独群体进行精神上的慰藉,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了不考虑的问题,亟需社会专业力量的介入。 一、我国失独群体的概述 (一)失独群体的内涵 “失独”是人们对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的离世这种现象做出的一种简称,而随着社会和研究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使“失独”被广泛应用到学术学术研究与新闻简报中。由于没有正式的概念解释可寻,因此多数研究学者根据主要的涵义而自下概念界定。柳志艳认为失独者是指家庭中独生子女因车祸、疾病、灾害等原因离世,其父母的年龄多在50周岁以上并且由于各种原因而不再有子女情况下称为失独1。段诗云认为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因病或意外而遭遇在父母中老年时夭折的情况,并因生育能力问题而必须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和精神空虚的家庭2。孙静认为在1933年以后出生,年龄49岁以上且只生一个子女,但是子女现已亡的家庭称为失独家庭3。谢勇才将遵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规定只生一个子女,由于不同原因而子女死亡的父母群体总体称为失独群体4。上述的涵义界定中可以看出,失独是一个家庭中只有老人而缺少了下一代的鲜生活力,老人在精神上受到严重的打击而难以恢复。同时,孩子“音影”的突然消失,让老人在极度的思念中更加感到寂静、寒冷、空虚和人生无意义。 (二)失独群体的 失独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家庭中的唯一一个孩子的离世,而独生子女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全国xx年的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目前的独生子女的家庭已超过2.18亿个家庭,而失独家庭则是已超过一百万这个数字并且这的家庭还在以每年7.6万个的速度再增加5。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及房价的升高、高等教育的普及从而导致我国人口发展已进入了“低生育率和老年化加速”的阶段。虽然我国在近期对二胎政策已经实施部分放开的政策,但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已然不会在短时间里就会快速的降下来。欧美已是发达的国家,从其低生育率的现象的原因分析:一是大学教育成为大多数欧美人的普遍经历,这不仅使人们结婚更晚,也使养育孩子的成本更高;二是建立家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土地成本,它不仅决定住房成本,还决定了交通、娱乐、照顾孩子、孩子入学以及其他相当一部分事务的成本。随着我国不断发展,根据欧美这种现象和目前我国的房价不断的上升,物价的不断上涨和城镇化的推进,即使二胎政策完全放开独生子女的家庭的依旧也会有相当数量的存在,不会完全的销声匿迹。 失独群体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抗风险能力脆弱。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告诉我们子孙满堂的现象就是能够让老一辈感觉到最幸福的事情,觉得他这一辈子活的就值了意义,同时这样的家庭也会更稳固。而从相反的方向分析,即使一个在成功的人如果没有后人,他也会暗自觉得这辈子白活了,这也就证明了“无后最大”的现象。但是计划生育政策的三十多年之间,人们在政策的条件下只生一个孩子,这样他们不仅对自身的利益做出让步和牺牲,同时他们承担的社会风险压力也更大于那些有两个孩子以上的家庭。交通事故风险的增加是失独家庭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每年因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伤亡人数一直在20万以上6,即使在xx年实行禁止酒驾政策,但是因交通死亡人数依旧有6.2万人。这样也就必然导致独生子女家庭的源泉之一依旧存在。与此同时,自然灾害的频发(像地震和泥石流等)风险、顽固的癌症、艾滋和几乎每年都爆发的新型疾病(如非典型肺炎、新型禽流感病毒和埃博拉病毒(死亡率高达50%90%)风险、火灾风险等也都造成了失独数家庭量增加原因。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婚姻伦理观念发生了变化,由旧封建社会的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到现在的年轻人愈来愈倾向于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乃至丁克一族,甚至是不婚不育的现象7。 (三)失独群体的数量推算 目前,关于失独群体的数量还没有官方确切的权威数字。 宏观数量研究主要通过人口学方法进行间接测算统计。xx年两会期间致公党的提案中指出:“中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截至212年,全国范围内失独家庭至少有100万个。”8根据王广州,郭志刚,郭振威的研究表明,xx年49岁以上全国死亡独生子女母亲的人口总数在30万以内,在2038年以前持续增长,之后开始下降,最高值在110万左右;xx年49岁以上伤残独生子女母亲总数在22万左右,xx年达到最高值40万左右9。 根据卫生部的xx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所显示的改年龄段人口疾病死亡率来推算,15至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40人/10万人。由此估计,目前我国每年15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7.6万人10。 按照以上数量统计和推算,中国失独群体人数已经超过百万。由此带来的失独群体面临的“中年丧子”所承受的精神和心理压力问题亟待解决。 二、失独群体精神状况个案分析 (一)案例一 xx年1月15日,这是令66岁的杨福胜痛不欲生的一天。这天,已经成家立业的30岁儿子因为车祸当场死亡。杨福胜告诉记者,自从自己发生意外后,他和妻子就变得不能正常交流了,是现实版的“最熟悉的陌生人”,说话的内容不能提及儿子,如果沾点边,全家人都会瞬间崩溃11。 大多数失独群体都有像杨福胜这样在独生子女离世后变得与人疏远,不愿意与身边有子女在旁的人交往。每到过年时,他们不愿看到左邻右舍全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 (二)案例二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民生直通车报道,记者在武汉采访时听说有一位叫陈淑芳的失独母亲,儿子和丈夫相继离世,一直和妹妹生活在一起。她的身体不是很好,一直由弟弟妹妹在照顾她。 一段记者对陈淑芳的妹妹陈桥芳的采访。陈桥芳:“我姐姐陈淑芳,结婚十几年才有了一个男孩,但是长到十八九岁的时候,在1995年的3月30号因病去世了。我姐姐非常悲痛,姐夫也因为悲伤过度,得了食道癌,于1999年12月份离开了人世。我姐姐经过这些悲痛的事情,深受打击,多次都想自杀,都是我们姊妹,我姐姐的朋友力劝,才让她活到今天”12。 对于失独群体来说,在他们失去独生子女之后承受着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双重打击,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越来越需要人的照顾。尤其是精神上的打击也可能导致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我国有超过百万的失独者,像陈淑芳这样重病在身的失独老人不会是个例外。那么如何缓解失独群体的精神压力和失独群体的精神慰藉问题,是我们当下最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事情。 三、失独群体精神慰藉的必要性 (一)基于社会现实的考量 早在xx年,国家人口计划系和财政部就联合下发了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山东省是试点之一,按照此方案规定,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会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年月收入不低于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为止。后来,标准由100元提升到135元。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扶助金显得有些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独群体的养老和医疗等问题。 事实上,失独群体在经历了“老年丧子”的痛苦之后,通常都面临着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双重负担,往往因为缺乏精神慰藉而对生活丧失信心。相对于物质帮扶,他们更加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但目前为止,我国还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失独群体精神慰藉机制。 (二)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以此由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爱和归属的需要又叫社交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和理解,是对亲情、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等的需要。 失独群体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楚,步入老年的失独者要重获生活希望,最关键的还是要走出自己的记忆阴影。所以相比于物质帮扶,对于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更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四、失独群体精神慰藉的实现路径 对于失独群体来说最直接,最大的冲击就是精神上的创伤。失独群体与其他弱势群体相比,更加需要精神上的扶助。 (一)国家是失独群体精神慰藉的主导力量 从物质扶助需求角度看,失独群体面临的最基本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在失去独生子女之后,谁来为他们解决解决生活中各方面的问题。 国家作为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主体,需要为失独群体提供物质上的扶助。尽管国家已经出台相应的政策,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的家庭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价的上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补助相对失独群体日常生活杯水车薪。因此,国家应继续强化对失独群体的经济支持。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失独家庭关怀基金和开设失独群体养老院,解决失独群体的实际问题,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 物质决定意识,失独群体的精神孤寂,心理压力,不良情绪等很多都是由自身物质得不到满足造成的。因此,对失独群体的精神抚慰首要应当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加大对失独群体扶助的资金投入。 (二)社会是失独群体精神慰藉的重要环节 社会是失独群体慰藉的重要环节。社会应当充分发挥志愿者协会的作用,定期组织上门服务的志愿活动。鼓励志愿者在节假日对失独群体进行慰问。节假是家庭全家团聚,共享天伦的日子。失独群体特别容易触景生情,看到左右邻居全家团聚,其乐融融,心理失去独生子女的伤痛又会重新出现13。志愿者在节假日对失独群体进行慰问,让失独群体拾温暖,远离生活的孤寂。处家节日以外,志愿者还应定期组织上门服务,帮助失独群体做日常生活的小时,了解失独群体的生活所需,以便更好对失独群体进行扶助。 (三)社区是失独群体精神慰藉的基本依托 社区是联系居民的最基本单位,是失独群体精神慰藉的基本依托。为了更好地做好失独群体的精神慰藉工作,需要配备社区心理咨询师对失独群体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专业心理咨询师可以为失独群体提供更加专业的帮助,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专业心理危机干预,避免其自杀自残等极端行为的发生。帮助失独群体尽早走出失去孩子的伤痛。 (四)亲友是失独群体心理慰藉的重要支撑 亲友是失独群体的感情归宿,亲戚朋友支持的精神慰藉,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其他任何支持都无法替代的。在失独群体承受老年丧子之后,亲人的精神慰藉出现了巨大的缺失,无论是在心灵关怀还是生活照料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弱化。此时,要积极调动失独群体的亲朋好友,代替失独群体的子女对其父母履行经济支持和生活的照料。从而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失独群体精神上的慰藉。 参考文献: 1柳志艳.勇敢地生活下去呼唤社会关注失独者群体J.学理论,xx(20). 2段诗云,马搏,刘杨.中国失独家庭生活困境及其化解途径研究J.青春岁月,xx(5). 3孙静.独生子女死亡家庭困境及适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xx. 4谢勇才,黄万丁,王茂福.失独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探析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J.社会保障研究,xx(1). 5王广州独生子女死亡总量及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xx(1) 6中国公路网.我国每年道路交通事故伤亡人数超20万.chinahighway./news/xx/773652.php. 7闫玉.当代我国婚姻伦理的演变与合理导向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xx. 8陈峰.致公党中央:失独家庭应有国家照顾机制N.深圳商报,xx-3-5. 9王广州,郭志刚,郭震威.对伤残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