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喻和隐喻的对比与认知.doc_第1页
明喻和隐喻的对比与认知.doc_第2页
明喻和隐喻的对比与认知.doc_第3页
明喻和隐喻的对比与认知.doc_第4页
明喻和隐喻的对比与认知.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喻和隐喻的对比与认知圈敏cc2.(上自flJ)明gi|g隐喻硇对比与认知口徐曼(湖北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北?黄石435002)摘要本文从定义,形式和功能等方面对明喻和隐喻进行对比阐述,并分析了其各自的认知特点.关键词明喻隐喻对比认知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明喻(Simile)和隐喻(Metaphor)是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格,它们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显着的区别,两者既是人们认知事物的一种形象思维方式,又是认知在话语建构和表达上的反映,它们所体现的认知主体和表达方式存在显着的差异,本文将对此进行深人的分析和阐述.1罔喻与隐喻的对比1.1明喻的定义和形式明喻simile一词源自拉丁语,意即like(像),是把两种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也就是直接,明显地打比方,因此我们说:明喻是一种表现一事物像另一事物的修辞格.明喻由三个部分组成:本体(tenor),即描述的对象,我们意欲表现的事物;喻体(vehicle),即用作比喻的事物;喻词(similemarker),即用来联接本体和喻体,充当媒介,起桥梁作用.常见的比喻词有as,hke,asif,asthough,asas等.明喻的基本格式是”A像B”.它通过形象化的打比方,并借助人们的想象力,清楚地表明两种事物之间地相似之处,使得表达更加新鲜有趣,优美流畅.试比较:Themoonisroundandbright.Themoonislike8silverplate.1.2隐喻的定义和形式英语Metaphor一词源自希腊语metaphom,原指一种意义转移(atransfer),其中meta即across(从一边到另一边);phora即carrying(搬运).按照韦尔斯(Wales.1989)的解释,一个词的用法,也就是从一个指称语义场(FieldofReference)转向另一指称语义场.他引用了哈姆雷特的一句话:Theworldisanunweededgarden,Thatgrowstoseed(W.Shakespeare,Hamlet)世间是一个荒芜不堪的花园,到处荆棘丛生(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韦尔斯分析这一隐喻说,本来哈姆雷特可以采用关联词like(像)明白地把theworld(世间)比作arIunweededgarden(荒芜的花园),即采用明喻(Simile);但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命题”XisY”o(是Y)显然比命题”XislikeY”(X像Y)要简洁而有力.试比较:Theparksofourcityarelikehumanlungs.(明喻)TheDarksarethelungsofourcity.(隐喻)1.3隐喻与明喻的对比许多词典和教科书把隐喻作为明喻的一种浓缩形式,其实在表达方式和结构形式上都不一样,隐喻比明喻更进一层,它是一种暗的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在结构形式上,隐喻比明2O2文章编号:16727894(2007)1020202喻简洁,意义却更为含蓄,深刻.亚里斯多德把明喻看做是从隐喻衍化而来的:”明喻也是一种隐喻,其差别很小,它们其实是同一回事.”(Aristotle,Rhetoric)他从两者的效果角度来比较两者的差异:一是隐喻比明喻简洁,二是隐喻直截了当对两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判断.同时两者的述谓形式不同:tobe租tobelike,隐喻之所以比明喻更富表达力是因为直接说什么是什么能使人感到意外,而明喻恰好削弱了这种意外感.当然,有些明喻和隐喻仅仅是一种风格上的变化,如:Myloveislikearedredrose.(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罗伯特?彭斯(RBums)的这一名句的意义与隐喻完全一样,诗人只是出于对韵脚的考虑而加上了”like”.但是,隐喻决不是一种把基本主词和次要主词放在一起,对它们的异同进行逐项比较的抽象形式.明喻的字面义相对来说缺少一种意境,一种隐含的意义,一种隐喻启发功能赖以存在的关于基本主词之强加给人的看法.如:Manisathinkingreed.(人类乃一会思想的芦苇.)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Pasca1)的这一隐喻,其喻意十分简单,主要是为了强调人类的脆弱性,它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隐喻所创造的一种意境.隐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思想之问的交流,是语境之间的互相作用,人的思维是隐喻性的,它通过对比而进行,语言中的隐喻由此而来.隐喻作为一种辞格,实际上就是将某类事物看做另一类事物.从形式特点来看,隐喻与词的日常用法相比是一种偏离,但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它是需要命名的事物和借词来源的事物之间的面对面的遭遇.明喻将借用和偏离背后的这种双向关系明确地揭示了出来.因此,亚里斯多德将隐喻和明喻并置,并将后者作为前者的派生现象.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隐喻的话语特征.首先,作为明喻,词义转换发生在两个词语之间,它首先应该作为一种话语事实,然后才作为一种命名现象.其次,这种转移建立在观察到的相似性上,明喻通过喻词明确表达了出来,而隐喻中相似的关系不被明确道明,因此隐喻这一由灵感触发的艺术就在于对相似性的捕捉上;明喻道出了隐含在隐喻中的相似性的作用.2.明喻和隐喻的认知认知(Co0n)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种心里活动,是人对周围事物知觉,感知,记忆,产生表象,形成概念并再次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以获取知识的信息处理过程.认知是话语构建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说话者需要对所使用的语言有充分的认知,不但要认知所使用语言的结构规律,而且要认知与所使用语言相关的修辞手段的结构,功能及其运用规律;同时,说话者要对语境信息有充分的敏c2.7.I.(上旬刊)置翻知觉分析,借此建立必要的语境信息参照系.因此,修辞不仅是一种认识行为,而且是一个认知过程,即形成了一个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动态心理过程:语言认知一语境认知一话语构建一话语认知一修辞主体认知一社会知识认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大的认知系统.比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段,其认知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说话者对思维对象认识的深化,二是有助于话语理解者对认知对象理解的深化,三是有助于对真理的揭示.2.1明喻的认知功能就明喻而言,明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类似的联想和对事物关系的新认识,选取另外的事物来描绘本事物的内在特征.这是语言形象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在理解和表达上的反映.其中,明喻的精髓就在于用喻体来比喻主体,喻体在明喻修辞格中占有核心,关键的地位,是明喻这种形象思维的载体,其选择体现了说话者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与认知.社会语言学家将知识分为三类:(1)文化知识(CulalKnowledge):从别人那里学到的知识;(2)共有的非文化知识(SharedNonculturalKnowledge):同一集团的成员或全人类所共有的,非相互学得的知识;(3)非共有的非文化知识(NonsharedNonculturalKnowledge).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人类观察客观世界的感受往往不谋而合,各民族享有共同的非文化知识.例如:knowsth.orsb.1ikethepalmofoneshand了如指掌applauselikethunde掌声雷动aslishtasafeather轻如鸿毛asrapidaslighthing疾如闪电assharpaswinterSmorning像冬天早晨一样严寒刺骨奈达(Nida,1993)认为,正因为不同语言可以用来表达基本相同的思想,”词语”与”思维”的关系才可以理解.由于人们的思维共性,明喻这种修辞手法就应运而生,说话者选择大家都了解并认同的喻体来打比方,把对事物的认知,通过”A像B”的句式,直接体现在话语中,使表述更形象,更具体.因此,使用明喻成为人类在认知世界和学习语言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明喻具有丰富的修辞功能,尤其适用于描写和说明.用于描述,明喻能形象生动地勾画出不同形状,动作,表情或状态等,使人对熟悉的东西产生新意,对陌生的东西生出熟悉感.用于说明时,明喻能把沥奥,抽象的事物或现象表述得简单具体,浅显易懂.2.2隐喻的认知功能在Lakoff和Johnson(198o)的”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他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即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而且往往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在隐喻结构中,两种通常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们在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联想,因而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感情.由此可见隐喻是根据两个事物间的某种共同的特征,把一个事物的名称用在另一个事物身上.一般说来,隐喻中的喻体对说话者或听话者来说都要比本体更为熟悉,而在两者发生互动反应时,通常是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被影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因而喻体可以帮助认识本体的特色和结构,因而也就具有了认知的功能.因此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喻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抽象的心理活动.语言作为隐喻的物质载体,用话语表达出隐喻形成的思想支点,即通过思维对语言中的主体及其相关对象的认知,表达思想主旨,它可以是说话动机,目的,也可以是说话者的思想,观念,情感等.如果我们用A表示说话者的深层思想内核,用a,b分别表示两个思维支点,那么隐喻的思维过程可以描述为:A/a+b在”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中,a即是”儿童”,b就是”花朵”,A则是说话者对儿童在国家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知结果.再比如.古希腊时期,斯多噶学派把哲学划分为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那么如何形象地说明上述四门学科之间的关系,而使大众形成清晰的认识呢?他们做了这样的喻:哲学好比一个蛋,逻辑学是蛋壳,物理学是蛋清,只有伦理学才是居于这个蛋中心的蛋黄.这样,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有了一个形象的比照系统:哲学一逻辑学一物理学一伦理学000I蛋一蛋壳一蛋清一蛋黄这样作为未知信息的道理可以与已知信息形成连接,人们认知“哲学”,”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等词语的信息时,得到的只是抽象的语言意义,而人们认知”蛋”,”蛋壳”,”蛋清”,”蛋黄”等词语信息,所得到的想象是具体的,是一些客观实体形象,从而通过在生活中对蛋的组织结构的认知,而实现对这四门学科之间关系的了解.可见,正是这种认知领域和信息属性的转换,使得无论是明喻还是隐喻都具有思维属性和认知功能,这说明把比喻看作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较之于纯粹的修辞方法,更切近于比喻的本质特征.3,结语明喻和隐喻既有渊源,又有区别,对事物认知的角度和层面不同.由于个体对世界的感受,体验千差万别,所使用的喻体也不尽相同,从而大大丰富了语言的形式和内涵.比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现象和认知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和探讨的.参考文献:【1George.Lakoff,MarkJohn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3:185189.【2】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q.上海:上海外语教育m版社,2000:.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