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y6 7 1 5 62 本文从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三个方面对战国法家学派的财政思想做了系 统的建构 同时与其他诸子思想进行了全面比较 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 战国法家立足 于当时历史发展的新情况 从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三方面入手 提出了许多 积极 新颖的财政观点 财政收入方面 法家的主张主要有三点 一是财政收入方式 上 他们主张 履亩而税 的田税征收制度 提出 作丘赋 这种新的军赋征收办法 这些变革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下更好地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 新兴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税率政策上 秦晋法家 不农之征必多 市利之 租必重 的税率观点以及东国法家希望通过经济手段增加国家收入以代替高额税率的思 想都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三是收入构成上 秦晋法家认为农业税 是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 商业税等为次要部分 并且提出了一些增加农业税收的方法如 徕民政策等 东国法家认为收入主要由农业税和通过经济手段获得的收入两部分构成 财政支出方面 法家学派的主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奢俭论上 东国法家提出正常 年景下要节俭 荒歉之年要适当奢侈以拉动经济 稳定税源 秦晋法家认为支出应谨 慎 应讲求支出的经济效益 二是支出构成上 法家把促进生产发展的费用和奖励农战 的俸禄支出看作是财政支出的重点 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奴隶制财政关系向封建地租 制的转化 财政管理方面 法家的观点主要有三点 一是财政管理的基本方针 东国法 家认为物质丰富是伦理规范建立的前提 所以要富民进而富国 秦晋法家提出 国富民 贫论 他们的富国理论使统治者能够尽可能地把全国财源集中到国君手中 为兼并战 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他们主张设立一整套严密的财政管理机构以加强财政收支 管理 三是他们制定了一系列具体完善的财政法规制度以规范财政收支行为 财政机构 的严密和财政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国家对全国的钱粮等物资全面掌控以便在兼并战争中随 时调用 这些是对战国社会日趋一统历史潮流的顺应 通过比较 我们还发现儒家 墨家 道家的财政思想中也有许多积极 进步的观 点 尤其是儒家财政思想从长远看更有许多可取之处 如孔子提出涵养税源 孟子已开 始分析税率 苟子主张开源节流 周礼 中规定了一些财务行政机构的设置原则以及 会计稽核思想 这些都对后世的财政制度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但法家财政思想中 所富有的这种创新精神和顺潮流而动的态度是其它各学派思想所没有的 法家思想有着 重要的现实意义 东国法家的财政思想使齐国国力大振 国富兵强 而秦晋法家的思想 使秦国从实力最弱的国家一跃成为头号强国 称霸于六国 直接推动了秦一统天下的步 伐 此外 法家财政思想也为秦汉封建财政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这是其历史作用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 战国法家财政观念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 2 a b s t r a c t t h ea r t i c l em a k e s a s y s t e m a t i c d i s c u s s i o no f l e g a l i s t s f m a n c i a l t h o u g h t s a b o u t r e v e n u e e x p e n d i t u r e a n df i n a n c i a l m a n a g e m e n t t h r o u g h w h i c hw ef o u n dt h a t l e g a l i s t s p u t f o r w a r dal o to fn o v e li d e a s c o n f o r m i n g t ot h eh i s t o r i c a lt r e n do ft h e t i m e s 0 n r e v e n u e i tp o s e dt h r e ev i e w p o i n t s f i r s t i t c h a n g e dt h ew a yo fl e v y i n gt a x e s i tb e g a nt o l e v ya g r i c u l t u r a l t a x 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c o n d i t i o n so fc u l t i v a t e dl a n d i t s t a r t e dt ol e tt h e n e w l yo p e n e du p w a s t e l a n d p a r t i c i p a t e i n b u r d e n i n gm i l i t a r y t a x t h e s e v i e w p o i n t s h e l p e dt h ep r o d u c t i v ef o r c e sd e v e l o pq u i c k l i e ra n dt h en e wp r o d u c t i o nr e l a t i o n s h i p g r o w f u r t h e r s e c o n d i t r a i s e d o r i g i n a l t a xr a t e p o l i c i e s q i n j i n l e g a l i s t st h o u g h t t h a tt h es t a t e s h o u l d l e v yh e a v yt a x e se x c e p ta g r i c u l t u r a lt a x d o n g g u o l e g a l i s t s h e l dt h a tt h es t a t e s h o u l di n c r e a s et h er e v e n u ei ne c o n o m i c w a y s i n s t e a d o fl e v y i n g h e a v y t a x e s t h e p o l i c i e s w e r e a d v a n t a g e o u s t o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h e a g r i c u l t u r a lp r o d u c t i o n a n dt h e r a i s eo fr e v e n u e t h i r d i t p o s e d t h em a i n p a r t s o fr e v e n u e q i n j i n l e g a l i s t sc o n s i d e r e d t h e a g n c u l t u r a lt a xa s 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r e v e f f l u ea n dp u tf o r w a r ds o m e s p e c i a l w a y st o i n c r e a s e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t a xs u c ha s s o l i c i t i n g t h en e a r p e a s a n t st h r o u g hl i g h t e n i n g t h e i rt a x b u r d e n d o n g g u o l e g a l i s t st h o u g h t t h a tr e v e n u es h o u l dc o n s i s t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t a xa n de a r n i n g s g o t i ne c o n o m i cw a y s o n e x p e n d i t u r e i t a d v a n c e dt w op o s i t i o n s f i r s t i td i s c u s s e dw h e t h e r p e o p l e s h o u l db e f r u g a l o r l u x u r i o u s d o n g g u o l e g a l i s t st h o u g h t t h a t p e o p l e s h o u l dh a v ea f r u g a lc o n s u m p t i o n i nn o r m a lh a r v e s t y e a r s a n dh a v e e x t r a v a g a n t o n ei nf a m i n e y e a r s s oa st os t i m u l a t et h ee c o n o m i c p r o g r e s s a n dr e m a i n t h et a x s o u r c e s q i n j i n l e g a l i s t st h o u g h t t h a t p e o p l e s h o u l dc o u s u l n e c a r e f u l l y a n d b e n e f i c i a l l y s e c o n d l e g a l i s t s a t t a c h e dm u c h i m p o r t a n c e t ot h e s p e n d i n g o n p r o m o t i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p r o d u c t i o n a n do f f i c i a l s a l a r y f o r m a k i n g e f f o r tt o f i g h t i n ge n e m y a n d a g r i c u l t u r a lp r o d u c t i o n w h i c h w a s h e l p f u l t ot h e a g r i c u l t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s l a v e s y s t e mc h a n g i n g i n t of e u d a lo n e o nf i n a n c i a l m a n a g e m e n t l e g a l i s t s h a dt h r e em a i n o p i n i o n s f i r s t i tp o s e d f u n d a m e n t a l g u i d i n gp r i n c i p l e s o ff i n a n c i a l m a n a g e m e n t i n c l u d i n gw e a l t ho u t l o o ka n dt h et h e o r y o fr i c h i n g s t a t e d o n g g u o l e g a l i s t st h o u g h tt h a t e n o u g hm a t e r i a l w e a l t hw a st h e p r e m i s e o f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t h ee t h i cs t a n d a r d s o t h er u l e rs h o u l dr i c ht h e p e o p l e a n dt h e s t a t e q i n j i n l e g a l i s t sp u t f o r w a r dt h ei d e ao f r i c h i n g s t a t ea n d d e p r i v j n g t h e p e o p l e o ft h e i rm e a n so fp r o d u c t i o ns ot h a tt h er u l e r c a nc o l l e c tt h ef i n a n c i a l s o u r c e st o t h ef u l lt os e r v et h e i rc o n t e n d sf o r h e g e m o n y s e c o n d i t t h o u g h t t h a tt h es t a t es h o u l d s e t u pw e l l o r g a n i z e d f i n a n c i a l o r g a n t o 3 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 m a n a g e m e n t o fr e v e n u ea n d e x p e n d i t u r e t h i r d i tt h o u g h tt h a t t h es t a t e s h o u l db u i l d u pp e r f e c tf i n a n c i a lr u l e sa n dr e g u l a t i o n st o r e g u l a t e t h eb e h a v i o u ro ft h e r e v e n u ea n d e x p e n d i t u r e w e l l o r g a n i z e d f i n a n c i a l o r g a n a n d p e r f e c t f i n a n c h lr u l e s h e l p e d t h es t a t ec o n t r o lt h ew h o l en a t i o n s g o o d s a n dm a t e r i a l st os e r v et h e w a w h i c h c o n f o r m e dt ot h et r e n do ft h es o c i a l b e i n gu n i f i e d t h r o u g hc o m p a r i n g w e f o u n dt h a tt h ef i n a n c i a l t h o u g h t s 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m o h i s t s c h o o la n dt a o i s ts c h o o la l s oh a v e m a n yp o s i t i v e a n da d v a n c e df a c t o r s s o m ec l a s s i c a l f i n a n c i a li d e a s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s u c ha s c o n f u c i o u s si d e ao fc o n s e r v i n gt a xs o u r c e s m e n c i u s s a n a l y s i s o ft a x r a t e x u n z i s o p i n i o n o fb r o a d e n i n gs o u r c e so fi n c o m ea n d r e d u c i n ge x p e n d i t u r e t h ep r i n c i p l e o ff i n a n c i a l o r g a n s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a n dt h e t h o u g h t o f e x a m i n i n g a c c o u n t sb u i l ti nz h o u l ie x e r t e dat r e m e n d o u si n f u e n c e so nt h ef i n a n c i a l s y s t e m o fl a t e r a g e s b u t t h e i rf m a n c i a l t h o u g h t s h a d n tt h e s p i r i t o fi n i t i a t i n ga n dt h e p o s i t i v e 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 st h es o c i a l c h a n g e s r e f l e c t e di n l e g a l i s t s t h o u g h t s l e g a l i s t s f i n a n c i a l t h i n k i n g s h a dg r e a t 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d o n g g u o l e g a l i s t s t h o u g h t s m a d et h e s t a t e q i r i c ha n db u i l d u p i t s m i l i t a r yp o w e r q i n j i n l e g a l i s t s t h o u g h t s b r o u g h t t h e s t a t e q i n o u to fp o v e r t ya n db a c k w a r d n e s sa n d h e l p i t u n i f yc h i n a b e s i d e s l e g a l i s t s f i n a n c i a l t h o u g h t s h i s t o r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s p r o v i d i n g 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f o rt h ef i n a n c i a l s y s t e mo ft h eq i na n dh a r td y n a s t i e s k e y w o r d s l e g a l i s t si n t h e w a r r i n g s t a t e s p e r i o d f i n a n c i a lt h o u g h t s r e v e n u e e x p e n d i t u r e f i n a n c i a lm a n a g e m e n t 4 一引言 夏朝的建立 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国家需要一定的物资财 富来维持 故统治阶级必须强制性地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 将一些产品据为己有 财政 应运而生 中国古代国家以民政 军政和财政为政务的三大内容 从经济方面讲 统治 者很少以直接方式介入社会经济活动 而往往是通过制定各种赋税制度来影响和调节社 会经济 最终实现其政治统治 因此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财政思想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当 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 春秋战国至两汉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形成时 期 财政思想不断涌现新内容可算是这一时期经济思想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 陈秀夔先 生在 中国财政制度史 中称此时期为中国财政政策的创始期 其间出现的许多财政思 想和政策不仅奠定了中国封建财政的理论基础 而且被秦汉以后的封建 大一统 集权 制政府所继承与采纳 在这些出色的财政思想中 法家思想的内容最为详尽完备 也最 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 故本文专门对法家财政思想加以讨论研究 并与战国其他各学派 财政思想进行比较 以期更透彻地了解法家财政思想的内容及实质 有关中国财政思想方面的专著已有一些 谈敏先生的 中国财政思想史教程 和中 国财经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史稿 分别按照历史时期 重要学派及代表著 作等几条线索对历代较有影响的财政思想作了考察 中国财政史编写组编著的 中国财 政史 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对其财政发展状况也作了论述 另外 涉及中国古 代财政思想较多的经济思想史方面的专著有 胡寄窗先生的 中国经济思想史 赵靖 先生的 中国经济思想通史 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经济通史 赵靖先生的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讲话 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述评 海 洋出版社出版的 先秦两汉经济思想史略 等 他们虽然没有把笔墨集中在财政思想 上 但作为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思想得到了他们相当的重视和多方面的考察 研究 巫宝三先生的 中国经济思想史资料选集 先秦部分 也包含很多先秦时期各 家学派财政主张的史料文字 另外巫先生的 管子经济思想研究 等有关各学派经济思 想的专著也对财政问题有所涉及 相关的论文也为数不少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 研究财政思想的不同视角和丰富材料 前入的研究涉及到中国历代有影响的经济思想家的财政思想和政策 对今天的研究 有珍贵的参考价值 但财政思想创始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没有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 且前人大多是单独论述某一家的财政思想而没有比较分析 或者即使有两家经济思想的 比较研究也没有把财政思想作为论述 研究的重点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从本质 上更好地把握各家财政思想 本文从收入 支出和管理三方面对法家财政思想做了系统论述 然后与其他各派财 政观相比较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挖掘出法家财政思想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之所 在 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 是国家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一个重要经济杠杆 许涤新在 政 治经济学辞典 中曾指出 财政是指国家凭借政权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和再分 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 1 p 4 8 5 4 8 6 财政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它同阶级和国家的形成一样 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 程 当国家出现后 为了维持整个国家机器包括军队 监狱 法庭等专政机关及各种管 理生产和生活的行政机关的正常运转 国家需要依靠权力直接参与整个社会产品的分 配 强制地 无偿地把部分社会产品据为己有 这时财政分配已由萌芽状态发展为正式 贡 赋形式 恩格斯指出 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利 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一捐税 捐 税是以前氏族社会完全没有的 2 2 p 1 9 5 财政分配的四个基本要素是 分配主体一国家 政府 分配客体一一部分社会产品或 国民收入 其中主要是剩余产品 分配形式 包括实物 力役形式和价值形式 分配目的 一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公共需要 研究战国时期的财政思想和政策 主要是研究当时 国家如何从社会产品中分得一定份额以实现国家职能 包括财政资金的取得 使用 管 理及由此反映的经济关系 故本文分析财政思想就从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这 三方面入手 法家是战国时期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学派 各诸侯国都有法家代表人物在活动 赵靖 先生在 中国经济思想通史 第一卷 中根据法家思想学说的产生和传播将其分为东国 法家和秦晋法家 东国法家是指活动于齐国的法家人物集团 重要代表人物是稷下学宫 中的法家人士 即所谓的 管子 学派 虽然有关 管子 一书的成书年代 作者等问 题学术界众说不一 但本文认为 管子 为战国后期的稷下学士采拾管仲的一些言论和 治国方略托名管仲而由多人撰写的 是一部集诸家学术思想于一体的经典文集 战国末 期的韩非曾说 今境内之民皆言治 藏商 管之法者家有之 3 p 1 0 6 6 说明战国 后期流行的 管子 一书是东国法家的著作 因而人们才把它和 商君书 并提 管子 之学的出现主要是当时活动于齐国的法家人物为了能与秦晋法家分庭抗礼 打出的一个 可与商鞅相匹敌的有影响力的旗号 秦晋法家是指兴起和活动于秦和 三晋 的法家支派 重要代表人物有魏国的李 悝 韩国的申不害 韩非 秦国的商鞅 李斯 赵国的赵武灵王等 吴起先用于魏 后 用于楚 也可算在秦晋法家之列 商鞅是秦晋法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 是秦晋法 家的主要旗帜 战国末期 韩非崭露头角 集法家之大成 把战国法家分为秦晋法家和 东国法家两大支派 我们认为这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 所以本文的分析就以此为支点 二法家学派的财政思想 法家学派的财政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们对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三方面政策 2 的理论思考和认识上 一 财政收入观 法家学派从赋税征收方式 赋役轻重和收入构成三方面对财政收入思想做了大量论 述 关于赋税征收方式的思想是指对于国家征收各种赋税应依据什么标准 采取何种方 式的理论思考 在田税的征收上 东国法家提出按照土地的肥脊情况规定赋税轻重的征 赋新原则 他们认为 相地而衰征 则民不移 4 p 2 3 6 这一新举措适应了劳役地 租逐渐被实物地租所取代这一发展趋势 掀开了赋税征课制度革新的序幕 相地而衰 征 制度除了着眼于财政收入 更重要还在于它将劳动生产者的切身利益同他们的土地 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有利于新兴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成长 此后 他们还提出一 些具体的折算办法 管子 乘马 中规定 地之不可食者 山之无木者 百而当 一 涸泽 百而当一 薮 镰参翳入焉 十而当一 泽 网罟得入焉 五而当 一 命之日地均 以实数 以农业耕地的生产能力为标准来衡量山泽等各种土地的财 富生产能力称为 地均 以实数 指根据不同类型土地的实际生产能力确定其可利 用的耕地数 一亩标准耕地分别相当于五亩 十亩乃至百亩具有不同可利用资源的土 地 对于不同等级耕地的税率 管子 乘马 中根据耕地易涝与易早的程度也有相应 的折算办法 三岁修封 五岁修界 十岁更制 经正也 十仞见水不大潦 五尺见水 不大早 十一仞见水轻征 十分去一 五尺见水 十分去一 比之于泽 这 段话意思是 十仞 和 五尺 分别是易早 易涝的最低限度 十一仞才见地下水的 耕地较标准耕地减税十分之一 依此类推 十五仞见水的耕地税率相当于山地的赋税 减税一半 易涝地离地面五尺就见地下水减税十分之一 依此类推 一尺见水的耕地相 当于泽地的税率 总之 耕地易早或易涝程度越大 税率越低 反之则相反 商鞅在田税征收上提出 为田开阡陌封疆 而赋税平 5 p 2 2 3 2 的观点 开阡 陌封疆 是指运用政令废除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奴隶制土地所有制 彻底摧毁奴隶主贵族 在封地内的世袭垄断特权 这为创立以新兴土地所有权关系为基础的统一征赋制度提供 了先决条件 普遍推行郡县制也为进一步统一封建财政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 赋税 平 是指封建财政的统一和赋税制度在各地的普遍建立 使秦在全国范围内都按田亩的 多少纳税 这就能使全国的赋税负担趋于平均 同时 这一新的赋税制度还有可能暂时 减轻人们的租税负担 决裂阡陌封疆而实行县制 可以避免奴隶主对劳动者进行各种残 酷剥削 地主经济较之奴隶主经济更为优越 它可以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于农耕 有 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提高 即使剥削率不变也会相对减轻租税负担 另 外 阡陌封疆废除后 封疆间的空地得以自由开垦 耕地面积增大也可以相对减轻租税 负担 商鞅把 田里不鬻 6 6 p 2 1 0 的旧制改为 为田开阡陌封疆 的新制 打开了 3 封疆地界 国家重新丈量全国土地并统一按亩征税 均平赋税负担 最终实现了 赋税 平 的效果 这一制度有力地冲击了隐瞒田产 逃避纳税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符合新 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也一定程度地符合自耕农民的要求 对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提高 综合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秦国实现了 民以殷富 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 诸侯亲 服 5 p 2 5 4 2 在这里 国家税收统一与人民租税负担平均的实现是以把粟作为农业 税征收的目的物为条件 故称 訾粟而税 则上壹而民平 7 p 2 0 商鞅对财政统一 的意义已有了充分的认识 并且想通过訾粟而税这一新的征税方式全力加以实现 在变革田税征收制度的同时 他们还希望通过军赋制度改革使社会发展再进一步 左传 昭公四年 载 公元前5 3 6 年 郑子产作丘赋 将原来由每甸人民应负担 的军赋改由一丘的人民来负担 据周制井九百亩 四井为邑 四邑为丘 四丘为甸 可 知丘的面积仅及甸的四分之一 改甸为丘意味着军赋增加四倍 虽然军赋加重了 但许 多以往未纳税的新辟私有土地也参与军赋的负担 这使得军赋负担有所平均 不致过于 繁重 同时土地私有者也认为以负担一定军赋而换得土地所有权的法律承认也是值得 的 军赋收入的增加 使小小的郑国兵力大振 同时 这一制度还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 私有制和封建财政制度的确立 公元前3 4 8 年秦国 初为赋 5 p 2 0 3 对军赋由原来 的按土地征收改为定额 定期按人征收 原来的因地征军赋常使人们因害怕垦地多会增 加军赋而不积极垦荒 新制度打消了人们的这一顾虑 荒地因此得到大量开垦 耕地面 积增加 按人征军赋同时还可以抑制豪富之家隐附 食口 迫使隐附 食口 务农垦 荒 这也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扩大政府的财政收入 为兼并战争服务 赋役轻重思想是对国家征赋役应以多少为最合适这一问题的认识 对于这一问题 管子 书中不赞成征收强制性的租税 它认为 民予则喜 夺则怒 民情皆然 先 王知其然 故见予之形 不见夺之理 故民爱可洽于上也 租籍者 所以强求也 租税 者 所虑而请也 王霸之君 去其所以强求 废其所处而请 故天下乐从也 8 p 5 4 2 但基于封建开支需要必须征收一定的租税 故它主张减轻各种税率 如对于 土地税 它主张两年征税一次 并按年成丰欠而递减 即 二岁而税一 上年什取三 中年什取二 下年什取一 岁饥不税 岁饥弛而税 8 p 1 7 5 它的低税率主张并没 有妨碍国君把全国的财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因为它还同时强调增加国家经济 收入以代替强制征收的租税 此外 国家在利用货币政策和价格政策治理国家时客观上 也可增加一定的收入 这种 见予之形 不见夺之理 8 p 5 4 2 的巧妙剥削方式 既 能笼络民心 又可帮助统治者牢牢掌握财政大权 是 管子 否定强求租税的主要原 因 商鞅提出重税观点 他的基本租税思想是 不农之征必多 市利之租必重 7 p 1 6 7 即对非农业活动的课税要既多且重 以迫使人民远离农业之外的其它行业 4 力归于农 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条规定 第一 加重商市之税的课征 他认为 重关市之赋 则农恶商 商有疑情之心 而实行 以商之1 2 1 数使商 令之厮 与 徒 重者必当名 则农逸而商劳 7 p 2 8 2 9 最终农民不会弃农经商 荒地必垦 农事必兴 第二 重征酒肉等奢侈品之税 他采取了 贵酒肉之价 重其租 令十倍其 朴 成本 7 p 2 4 的政策 朝廷对酒肉所征税额相当于其本钱的十倍 则酒肉商少 了 农民不会因酣饮而怠农 大臣不会因吃喝而懈怠公务 第三 对不认真从事农业生 产的人课以重税 商鞅认为 对于社会上那些游手好闲 不务本业的人1 2 1 国家应予以 重课或者给以适当罚款 对那些俸禄多 税收多 食口众的贵族应 以其食口之数 赋 而重使之 7 p 2 1 即按照他们吃饭的人数征收赋税 并加重其徭役负担 从而使那 些不从事农业生产 游怠坐食的人无处吃闲饭而归农 为了使懒惰的农民认真进行生 产 他还提出禁止粮食自由籴粜的思想 使商无得籴 农无得粜 农无得粜 则窳惰 之农勉疾 7 p 2 1 在重课商业税的同时 商鞅还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 应减少农 业税的征收 他说 征不烦 民不劳 则农多日 农多日 征不烦 业不败 则革必 垦矣 7 p 2 8 对农民的课税要少 这样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荒地得以开 垦 农业得以发展 尽量限制各种徭役 减轻农民的负担 商鞅说 无得取庸 则大 夫家长不建缮 爱子惰民不窳 而庸民无所于食 是必农 大夫家长不建缮 则农事不 伤 爱子惰民不窳 则故田不荒 农事不伤 农民益农 则草必垦矣 7 p 2 2 阔家 不允许雇工 大夫家长无法雇人修建房屋 家长的孩子和懒汉就得自己劳动 受雇之人 无处挣钱吃饭而只能务农 这样农业人口增多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商鞅所谓的轻农业 税只是和商业税比较而言 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官俸支出主要源于 农业税 这就注定了他不可能把农业税定得过少 商鞅实行重税政策的主要目的并不是 通过对非农业活动课重税以增加财征收入 而是通过税率政策迫使非农业人口转向农业 生产 这和轻农业税政策共同促使其农战思想得以实现 最终使国家实现富国强兵 韩非公开提出 反足民 思想 他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私自利的 多数人是贪得无厌 的 完全满足个人永无止境的需要以实现 足民 不可能实现 此外人们在财货足用之 后还易产生奢侈及怠惰等不良情绪 故他对 上不爱民 赋敛常重 的传统说法极不赞 同f 3 1 p 9 5 2 他认为足民政治不可取 租税不宜过轻 但韩非同时也反对赋税过重 在税率问题上 他主张不重不轻的适中税率 史载 赵简主出税者 吏请轻重 简主 日 勿轻勿重 重则利入于上 若轻则利归于民 吏无私利而正矣 3 p 7 8 6 韩非希望利用这一税率政策既能照顾到国家的财政收入 又不想因百姓的财政负担过重 而影响国家政权的稳定 对于徭役他主张减省 徭役多会造成民力枯竭而使民苦的局 面 徭役少则能使民安而显示君主的德行 可见减少徭役并不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 5 而是为了抬高君威 法家的财政收入构成思想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国家赋税的主要征收范围以及一些增加 国家收入的特殊方法和途径的思考上 在收入构成上 管子 国蓄 中主张将国家财 政收入分为两类 一类是强制征收的征籍 主要是指关市之征 房屋税 牲畜税 人头 税 户税等各种杂税 另一类是 君之所宜得 而又为人民 所虑而请 的 租税 主要是指土地税及各种租金收入 诗经 小雅 北山 中描述了西周时期 溥天之 下 莫非王土 的古老思想 管子 作者受了传统思想的影响 也认为无论采取何种 土地占有形式 原则上土地都应属于国君所有 所以 他们将第二类租税看作是国家较 为合理的收入 而对第一类租税应代之以国家的经营收入及其他公共收入 轻重 各篇规定了国家的经营收入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第一 国家掌控粮食买 卖从中所获之利 国家通过征税或预购等方式掌有大量粮食 当粮价因此而上升时 再 卖出粮食 国家通过价格差获取经营粮食买卖的收入 第二 食盐的局部垄断专卖收 入 管子 主张盐的运销 分配和出口环节应由国家经营 国家在控制了盐的全部销 售后可酌情提升盐价以获取盐的局部垄断收入 同时还可通过提升盐价在盐的进出口贸 易中获取重利 第三 国家通过对铁制工具适当加价而获取的铁制品垄断收入 管 子 轻重乙 中说 故善者不如与民 量其重 计其赢 民得其七 君得其三 有杂 之以轻重 守之以高下 若此 则民疾作而为上虏矣 8 p 6 0 8 这段话是指善于治 理国家的君主应同百姓估量冶铁的产量 计算冶铁的盈利 让百姓收入七成 君主收入 三成 君主可同时运用 轻重 之术 牢牢掌握市场价格 这样 百姓乐于积极生产 君主也可从中获利 第四 管理国家山泽的收入 管子 说 故为人君而不能谨守 其山林 菹泽 草莱 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山林 菹泽 草莱者 薪蒸之所出 牺 牲之所起也 故使民求之 使民籍之 因以给之 8 p 6 0 0 它认为封建国家应严格 管理山泽 按时开放 并根据山泽产品的不同种类收取不同形式 数量的租金 如对利 用木材问题 它提出按照柴薪 建筑木材 棺椁木材定三等租金 并对建筑木材及做棺 椁用的木材 按照使用者的贫富条件实行差别租金 富家出重租 贫家出轻租 即 管 子 中所说的 富室械器 非山无所仰 然后君立三等之租于山 曰 握以下者为柴 楂 把以上者为室奉 三围以上为棺椁之奉 柴楂之租若干 室奉之租若干 棺椁之租 若干 巨家重葬其亲者 服重租 小家菲葬其亲者 服小租 上立轨于国 民之贫 富 如加之以绳 谓之国轨 8 p 5 5 6 5 5 7 其他公共收入还有 国家运用货币政策增加的政府收入 管子 肯定 粟重而万 物轻 栗轻而万物重 两者不衡立 8 p 5 4 6 故 管子 山国轨 规定 国币之 九在上 一在下 币重而万物轻 敛万物应之以币 币在下 万物皆在上 万物重十 倍 这段话意思是 当粮价上涨时 国家通过向市场投放粮食使货币的十分之九收回 6 国家 十分之一留在民间 货币量减少 物价回落 当货币重而万物轻贱时 再向市场 投放货币以回笼物资 物价则会有所回升 这一措施即可一定程度上稳定物价 国家还 可在此过程中获得大笔收入 如此可使 万民无籍 而国利归于君 8 1 p 5 4 6 另一 种是国家通过改变特定时期的财政征收办法而增加的收入 如考虑到年成丰歉问题 丰 收地区和歉收地区谷价严重不一 于是国家规定 人头税的缴纳由金额改为实物 丰收 地区谷价低 歉收地区谷价高 所以缴纳同等金额的人头税 丰收地区要比歉收地区多 交许多谷物 国家再把从丰收地区多征的谷物用以接济歉收地区 从而实现 东西之相 被 远近之准平 8 p 6 2 2 这一办法不仅调剂了地区间的物资 也增加了国家收 入 在收入构成方面 秦晋法家提出一系列先进的观点 闪现着法家的智慧之光 吴起 提出了移民说这一重要经济观点 吴起谓荆王日 荆所有余者地也 所不足者民 也 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余 臣不得而为也 于是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 皆甚苦 之 9 9 p 2 8 3 吴起有计划地强令贵族迁至偏远地区 变相地收回他们的世袭土地 借以扩大耕地面积 增加财政收入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他因推行这 带有阶级 斗争色彩的改革措施而惨遭杀身之祸 这一恩想却为国家带来了大量收入 有利地推动 了新兴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李悝提出 尽地力之教 汉书 食货志 中有载 李惺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 教 以为地方百里 提封九万顷 又日 籴甚贵伤民 甚贱伤农 民伤则离散 农 伤则国贫 故甚贵与甚贱 其伤一也 善为国者 使民无伤而农益劝 使民适足 小饥则发小熟之所敛 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 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 而粜之 故虽遇饥 馑水旱 籴不贵而民不散 取有余以补不足也 行之魏国 国以富强 1 0 p 1 1 2 4 一 1 1 2 5 尽地力之教 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 他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看作是人们的衣 食之源 农事害 则饥之本也 女工伤 则寒之原也 饥寒并至而能不为奸邪 者 未之有也 1l p 6 0 4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地主阶级的 政治统治 他还认为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 他说 农伤则国贫 所以只有 搞好农业生产 国家的财政收入才会增多 第二 提高劳动生产率 以增加国家财政收 入 李悝指出 治田勤馑则亩益三升 不勤则损亦如之 l o p 1 1 2 4 就是说 如 果耕田勤奋 则每亩地可增产三升 假若耕种不力 产量也将减少三升 他在 太平御 览 中还提出 必杂五种 以备灾害 力耕数耘 收获如寇之至 即田地的耕植应 采取多种形式 种植粮食要杂种五谷以备灾害 这样一种作物受灾还有其他作物可贡收 获 耕地要深 除草要勤 收获要象防备盗贼那样抓紧时间 以免作物受损失而影响收 获量 李悝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视以及对于耕地方式的考虑目的就在于提高农业产 量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7 另外 由于自然因素对农作物收获量的影响很大 要想使农民不受粮价波动的影响 而安心于生产 客观上需要 平籴 法这一以丰补歉的措施以助 尽地力之教 的实 现 平籴法在上引的 汉书 食货志 中已有论述 假定百亩田的常产量是一百五十 石 上熟年份产量可达六百石 中熟四百五十石 下熟三百石 小饥则只有一百石 中 饥七十石 大饥三十石 国家根据年成的变化 在上熟年份收购余粮既百笳 中熟收购 三百石 下熟收购一百石 留下农民必需的粮食 当粮价回升到平常水平时 就停止收 购 遇荒年就粜出粮食 大饥年份就粜出大熟年份收购的粮食 中饥粜出中熟年收购的 粮食 小饥粜出小熟年收购的粮食 取有余 补不足 使民适足 贾 价 平则 止 平籴 政策使粮食生产最大限度地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稳定了民心 充实了 粮备 从而实现了社会安定和国家富强 平籴法同时还打击了粮食投机商的利益 稳定 了小农经济 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它不仅是汉代的均输和常平仓制度的先声 还是 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的经典理论之一 商鞅把农业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把发展农业生产和壮大军事力量作为强 国的基础 他说 圣人知治国之要 故令民归心于农 7 p 3 7 国之所以兴者 农战也 7 p 3 1 他还提出一些增加农业税源的办法 战国后期 秦国出现了农战互 争人力的现象 而当时秦国土地与人口的比例关系是 今秦之地 方千里者五 而谷 土不能处二 田数不满百万 其薮泽 溪谷 名山 大川之材物 货宝 又不尽为用 此人不称土也 7 p 1 1 7 秦国虽拥有广大的土地 却缺乏足够的劳动力进行农业生 产 而与秦国接壤的三晋韩 赵 魏三国 却是地少人众 人民无地可耕 彼土狭而 民众 其宅参居而并处 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 似有过秦民之不足以实其土也 7 1 p 11 7 为了解决秦国地多人少的矛盾以获得发展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 商鞅 从秦国实际出发 采取了招纳三晋之民的 徕民 政策 即给予迁入秦国的农民较优厚 的待遇 利其田宅 而复之三世 7 p 1 2 0 这一规定不仅使迁入之民得到了田地 和住宅 还被免去了三代的徭役 他们无需当兵打仗 只要专心从事农业生产即可 但 是招徕三晋之民不可能完全解决秦国的劳动力问题 于是 商鞅又对秦国的家庭制度进 行了强制性变革 当时的秦国家庭还保持着几代同居的习俗 商鞅从划分家庭规模入 手 规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 倍其赋 5 p 2 2 3 0 这就迫使那些有两个或两个 以上儿子的家庭 至i j j l 子成年时便要分立门户 独立受田耕作 这种通过加重赋税的 方式强行将大家族分成小家庭的做法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以及以个体劳动者为 基础的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大大缓解了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徕民政策和家庭制度 改革对扩大耕地面积 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增加租税收入都具有重大意义 韩非认为农业收入应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他继承了商鞅的农战思想 提出依 靠农民使国家富裕 依靠兵士以抵抗外敌 即 富国以农 距敌恃卒 3 p 1 0 5 8 他 8 还说 能越力于地者富 能起力于敌者强 3 p 1 1 3 5 是故无事则国富 有事则 兵强 此之谓王资 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宜 超五帝 侔三王者 必此法也 3 1 p 1 0 6 7 韩非主张有战事时国家应加强武备 重视军事 和平时期则应发展农业生 产 力求富国 这是强国的必然方法 所以 他说 田荒则府仓虚 府仓虚则国贫 3 p 3 8 0 所以 有道之君 其治人事也务本 3 p 3 5 9 他认为农业收入的丰 足是富国的前提之一 此外他也很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财政收入 他说 明于 权计 审于地形 舟车机械之利 用力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上半年江苏徐州市九州职业技术学院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年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博士人才招聘5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涂装改造入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湖南邵阳市洞口县黄桥镇中心卫生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外合同制影像(医师)技师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湖北武汉市通城县事业单位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4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涂料培训知识课件
- 涂料助剂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安全培训背景相关照片课件
- 2025年甘肃省嘉峪关开放大学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内蒙古第七批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2025年4月29日发布)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中级制图员《理论知识》考试真题(含新版解析)
- 广东省2025年度初级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复习题及答案
- 小学教师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规范
- 惊恐障碍课件
- 视频监控巡查管理办法
- 银行招聘考试题目及答案
- 房地产渠道销售代理合同范本
- 十二经络课件
- Starter Unit 3 Welcome 单元测试(含答案)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糖尿病患者抗感染管理要点
- 2023年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