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04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1页
福建省2004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2页
福建省2004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3页
福建省2004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4页
福建省2004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2004-2012年9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2012福建卷)(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一5题。游龙鸣山记【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蠲,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宵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日“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章:大材。褰裳:撩起衣裳。沆瀁:水深广的样子。心平气易:心情和悦。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杳无穷极 杳:深远 b、修篁干霄 干:冲 c、延坐后堂 延:延请 d、履苍莽中 履:鞋子3、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3分) ( )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峭壁对立,状苫华表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其北有“甘露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a、 b、 c、 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考生审题时要特别注意“直接”两个字。为游山时的天气,与龙鸣山景色无关,可排除a、b选项。是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而非“直接”。为作者登山归来在寺院中的感受,故可排除d选项。【答案】c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呜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析】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根据文章一一比对,即可发现,b选项中“雄伟平坦的巨石”并非在潮音岩上,而是在山顶的西边。根据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潮音岩是“怪石异态百出”而“其西绝顶”,才是“巨石雄坦”。【答案】b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3分)译: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分)译: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解析】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下”是名词作状语“向下”;“庖”是翻译难点,但如果考生能从“庖丁解牛”中作引申,就可以得出“庖”为“厨房”的意思;另外本题还应注意补足省略的成份,句子方能完整。第(2)题,注意关键字“斯”假借为“此”“这,这个”的意思。联系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不难理解。本题要点是“信足乐矣”,如果考生能联想到兰亭集序中的“信可乐也”,也就能准确翻译了。【答案】(1)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2)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我以没登上山顶为憾,与两三个朋友决定继续登山。山势陡峭,只好撩起衣裳。攀援着藤萝,脚踩在茂密丛林中。山上有深幽广阔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山的西边顶部,巨大的石头雄伟平坦,上面可坐几十人。在石上茫然四望,心中豁然开朗。山的东边顶部比西边顶部还高,因疲倦不想再上了,又回到寺院的“白云深处”后堂。于是温暖的气息弥散席子,气氛热时如夏,静时如秋,冷时如冬,觥筹无数,谈笑甚欢,即使是仆从与乐工也各得其乐。酒毕,长老带领客人赏花,众人缓缓登上环翠阁。不久与长老告别,出了寺门。走了一里,众人余兴未尽,席地而坐,分了韵脚赋诗良久,各自作了诗才回来。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但溧州不是交通要塞,且又隐藏在深山之中,所以没有前贤留下的诗词及当代名家抒怀的笔墨,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哎!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是孔夫子带领学生沐浴后在舞雩台享受春风。王曦之的兰亭集会,或许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悦,吟咏作的诗,质量上乘可以欣赏,也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于是记下这次游玩所见之景,旨在使无想山得以让世人知晓。(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元虞集延祐五年,某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以涉,颠覆是惧。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 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注】某:我。 甃结:砖块建筑。 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 徙倚:来回走动。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旧人:有资历的老臣。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舟次彭泽 次:排列b.芜秽充斥 秽:杂草c.乃相与怃然而去 怃:失意d.起佐郡 起:起任【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延祐五年”“七月二十八日”“明日”这都是表示时间顺承的词语,作者在临川见完吴幼清后,又来到了彭泽,并在此停留下来,还在第二日登上了小孤山,因此,“次”应为“驻止”之意,而不是“排列”的意思。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登者忘其险焉日就圮毁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必能有为无疑矣a. b. c. d.【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 只是说明作者履行了自己的使命,句只是对李维肃的一个判断,两句和“新修一柱峰亭”没有任何关系。而说明了以前旧亭刚修成时的坚固,虽论述对象也是亭子,但没有直接关系。做此题,也可以用排除法,凡是带的都不对。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孤山山腰有个旧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c. 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露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d.文章借修一柱峰亭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以涉,颠覆是惧”,可以看出,牧羊亭破败不堪主要是守护者造成的,后文又提到“非彭泽所治境”。可见,彭泽县令不是牧羊亭破败不堪的责任人。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译文: (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本题的答题误区在于对重点字词错译、漏译;再就是翻译时词不达意做不到文从句顺。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新”为动词,新修;“更题”为“重新题写”的意思。第(2)题翻译时要注意“其”代指李维肃; “以”为介词,“凭借”的意思;“少”为通假字,通“稍”,意为约略。【答案】(1)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题名为“一柱”,可以吗?(2)(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附【译文】延祐五年,我凭借天子的命令,在临川召见吴幼清先生。七月二十八日,我乘船旅途停留在彭泽。第二天去攀登小孤山,观看到它的雄伟突出险要雄壮,豪迈地抒发情怀,想起那些旷放逍遥于山水名胜的杰出人物,以及所有心里郁积愤懑而怀有感慨的人,当他们登上小孤山时,都会觉得心胸开阔,乐于那样眼界高明,目光远大,而没有什么排遣不了的幽愤感慨了。从前有一座亭子在山半,完全可以在自己脚下容纳天下的流水,从这一角放眼广大的世界。神态自若地坐在那里欣赏景色可以享卒余年。石级盘旋而上,以砖石砌成,坚实而细密。栏杆扶手完整坚固,登山的人忘记了它的险要。这大概就是从前宋朝江州守臣厉文翁修筑的吧,距离现在六十二年了。然而看守此亭的人存心不诚,一天天倒塌毁坏,每上一级,都要等两脚站稳,就怕倒塌倾覆。以至于牧羊亭上,荒芜肮脏不堪,竟使人一点不能在亭上停留。这时彭泽县令都在场,也为此感到羞愧而激怒,振足精神,要铲除荒秽,把亭管好。问看守亭子的人,回答说:“小孤山不属彭泽县管辖。”才一起含怒而无奈地离开。第二天经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是我的老朋友,于是把这件事告诉他。他说:“这是我管辖的土地。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题名为一柱,可以吗?所以称一柱的原因,是因为它卓然独立,不偏侧哪边,也不倚傍什么,并且各种打击破坏势力,从各方面一起涌来,始终不因为它动摇;使它具有排斥上天,浇灌太阳之势,虽然把天下所有的骄横强悍的力量都使出来,都将倒下驯服顺从,在一柱亭下听从它的命令而离开。不是这个山峰,那么谁能够抵挡呢?自己能想象出要修建的一柱峰亭高峻特立的模样了,您应当为我记录下它。”李侯是真定人,在朝廷做官几十年,历任郎官,(大家)称之为“有资历的老臣”,文雅有高材,因为正直有骨气自我把持,很是被迎合世俗风气的人们顾忌。时间长了,被任命为安庆府判。有的人对于起用李维肃担任府判感到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李维肃认为不值得与他们计较。(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况且一座微小的亭子,对于郡政没有大的损益。到这里不到十天,一旦知道自己应当做的事,立即把它作为自己的责任,由此可以推想而知道,对于兴办那些比筑亭重要的大事,他一定能够有所作为。20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注:里:居。德:有德之人。邻:亲近。(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2)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张自新传(明)归有光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书为?”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注: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青紫:古代公卿绶带之色,这里借指高官显爵。轻儇:轻佻,不庄重。弟子员:县学的生员。(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了:明白,了解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愁c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d见其面斥人过 面:当面(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悠然自得。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福建卷)【答案】(1)c 【解析】“怪”,意动用法,感到惊异。(2)b【解析】并非“不理解”“无法与他们交流”,而是不屑与他们交往。(3)1)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母亲担忧呢?【解析】“且”,况且;“宁”,难道;“因”,因为;“忧”,使动用法,“使忧劳”;“耶”,语气词,与“宁”构成反问。2)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匿在别的地方。【解析】“辄”,副词,就;“诣”,到;“代”,代替;“匿”,藏匿;“匿其兄他所”,省略介词“于”,应为“匿其兄于他所”。参考译文: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古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学友们茫然呆立而无所获,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很平常很熟识的一样。他性格方正诚实,没有丝毫的矫饰。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讥讽的,把他看做是乡下人。同舍的书生晚间读书,疲倦而睡去,自新用灯架扔(以提醒他),油污满桌子,他严肃恳切地提出批评,仿佛老师一样。幼年丧父,家计不能支撑,母亲说:“我看见人家读书,宛如捕风捉影,期望做大官,万人中不过一个。况且我们家命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为什么读书呢?”自新哭泣、长跪,说:“亡父用这来嘱咐我,将离人世时,没有听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呢?况且我难道因为衣食的缘故而使母亲忧劳吗?”他和他的兄长耕田度日,戴着斗笠扛着锄头,脸色黧黑。晚间归来,就正襟危坐,吟咏古人的诗文,飘飘然仿佛在尘世之外,不知道贫贱是一种悲戚了。 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地方来。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到县衙代哥哥受刑,却把哥哥藏匿到别的地方去。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县官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官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年仅二十岁,就在别的地方教授学生。每年回乡探亲三四次,穿着破衣草鞋,徒步往返,为他的母亲准备酒菜饭食,兄弟俩酣笑,把它视为最高兴的事。 自新看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穿着光鲜华丽的衣服,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玩笑,自新一切都不理会。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谈论古今之事,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终究怎么样呢?”眼睛往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想要殴打他。他被补授为秀才,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自信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官而去,不久得病而死。 归子说:我和自新交游最久,看见他当面斥责别人过错,使人无容身之处。大庭广众之下,他讲一句话,不曾看人家的脸色。即便笑骂纷纷扬扬,他也很不放在心上。他是这样的自信。凭借自新的才华,如果让他有所举用,一定有自己的主见。他沉沦埋没到这种地步,天意可探问吗?我悲悼自新的死,为此叙述他的事迹。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晏子之暑,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患于逾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于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料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于使人应之曰:“吾来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赌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载之暴也。”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已,而中乎知已,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于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寝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弃乎!婴诚率之。”乃令粪洒政席,尊残而扎之。越石父曰:“吾闻之,至恭不修途,尊扎不受摈。夫子扎之,仆不敢当也。”晏子遂以为上客。君了曰:“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骈,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读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选自晏子春秋)注赠:自作“赎”。粪洒:扫除清洗。骖:古代嘉礼中的一种仅节。摈:道“傧”,傧相。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何绝我之暴也 暴:暴躁b.士者诎乎不知已 诎:屈从c.请鬻于世 鬻:卖d.免人于厄 厄:困境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因载而与之俱妇以其求患之深而无不在也b. 吾乃今日睹而赎之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c. 而申乎知已胡为乎迎迎欲何之d. 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秦亦不以城予赵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前往晋国,在途中遇到了越石父,替他赎身,可见晏子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脑狭窄。c.晏子听了越石父的一番话后,深感愧疚,就以直礼相待,这使越石父颇受感动。d.君子认为,晏子能运离世俗的偏见,礼贤下士,不居功自散,这样就可以保全功德了。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福建卷【答案】3. 答案:a【解析】暴:迅疾,突然。4. 答案:b【解析】 b项的“而”均为表顺承关系的连词;a项中的“之”为代词,代越石父,中的“之”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中的“乎”相当于介词“于”,解释为“在”,中的“乎”为句中语气词;d项中的“以”为介词,译为“因”,中的“以”为介词“把”。5. 答案:b【解析】b项中说越石父“态度偏激,心胸狭窄”不准确,越石父的行为说明他为人耿直、直言不讳。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子谓颇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迷而)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用之则行,舍之则哉,惟我与尔赴有夫!(3分)译: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分)译:。(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4分)答:。【答案】(1)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走向,(就)走自己的路。(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国君任用,就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意思对即可)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书博鸡者事(节选)(明)高启 博鸡者衾人,素无,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之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悉政,民甚爱之。部使者威,新题,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也。”或以告贼,贼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意守,即诬守纳已赇。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名勇,徒能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赞,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诫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曰:“诺!”即入阁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掖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尾马,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日暮,至豪民第门,摔使跪,数之日:“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诫快,然使君冤来白,犹无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使者。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注袁:袁州路,在今江西宜春一带。臧氏之子: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指鲁平公宠臣臧仓,曾阻止平公见孟子。:怀恨。剥去。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守自负年德,易之 易:看不起b.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 诚:果真c.至豪民第门,摔使跪,数之日 数:责备d.今姑贷汝 贷:借给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b.c. d. 7.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b.袁州路长官旋政,多有利民之举措,因此受到百姓的受戴;然而他也因年龄大、吕德好而自岁,以致遭陷害c.臧使者因为袁守的一句话,而不惜滥用权力,以报私怨,实属狠毒暴横之人。d.博鸡者能够成名,是因为他见义勇为,既惩治了豪民,又为袁守申冤,并使臧使者被骗。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福建卷)【答案】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要将词语解释代入文中,推测是否合理。贷:宽恕, 宽免。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d项皆为“于是”义。a项第一个“于”是“在”;第二个“于”表比较。b项第一个“为”是动词,解释为“作”;第二个“为”是介词“替”。c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以”是连词“因为”。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全文的把握理解能力。“诸为里侠者皆下之”应该翻译为“许多乡里的侠义好汉,都对他很服从、退让”。 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注充虞:孟子弟子。(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子若有不豫色然。译: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译: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参考【答案】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解析】此题考查文言翻译,翻译时要注意“弱”和“不豫”两个关键词的理解。参考【答案】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解析】翻译时要注意语句通顺以及“平治”这个关键词的准确理解。(2)参考【答案】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意思对即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 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老予伯夷列传第一)注由、先:人名,指许由、务光。希:稀少。木主:死人的牌位。爰:于是;就。徂:通“殂”,死亡。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扶而去之:使离开b天下宗周:祭祀c我安适归矣:往,到d余甚或焉:通“惑”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谈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伯夷、叔齐)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abc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晃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9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注桀:夏桀,暴君。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由 今 之 道 无 变 今 之 俗 虽 与 之 天 下 不 能一 朝 居 也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福建卷【答案】(1)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2)翻译现在侍奉国君的人说:“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充实府库。”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1)【解析】文言断句可分四步: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第三步借助“特征”, 利用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判定句读,巧妙断句。第四步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2)【解析】落实“事、为、辟、充”四个词。【解析】落实“向、道、富、是”等词以及省略、判断等句式。阅读下文,完成58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下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柔。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候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注杨子云,即杨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侯,即诸葛亮。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累:连续 b杳莫测其所穷 穷:尽、完c于是其诗益工 工: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 没:淹没、遮掩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7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陈庭学能从中获得“山水之助”的一组是 ( ) 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 屡从大将北征,有劳 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 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 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 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 a b 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福建卷【答案】5c 6c 7b 8a5.【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用法。c.“工”在此处应当理解为“巧妙,精巧”。6.【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为”,介词,由于,因为/介词,被;b项“以”,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原因,因为;c项“而”,连词,都表示转折,可是;d项“焉”,代词,代“志”/语气词,无义。7.【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是他入蜀的原因;与山水无关。8.【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项中的“有财富”,在原文中没有体现,不能看作入蜀的必要条件。9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救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争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面求衰请命于勾践。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福建卷【答案】9 (1)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2)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3)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解析】(1)本句的重要词语“王”和“亡”。王,名词动用,可译为“称王”;亡,身亡。(2)本句的重要词语是两个“于”字。第一个“于”字表明本句是被动句,可译为“被”;第二个“于”字,可译为“向”。(3)本句的重要词语“解”和“东”。解,突破重围;东,名词动用,向东而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申屠丞相嘉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