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陶圣宁封传说之一圣 出 云 台 山 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许多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被后人世世代代祭祀,尊奉为“圣人”,历经千百年而至今不衰。其中,“文圣”有孔子、“武圣”有关羽、“诗圣”有杜甫、“书圣”有王羲之,对这些“圣人”,大多数人耳熟能详,但对“陶圣”宁封却鲜为人知。为什么呢?这里面既有历史演义、故事小说的宣传推广作用的原因,也有宁封处于距今8000多年的远古时代,离我们大过遥远,且流传下来史料较少的缘故。作为“陶圣”宁封事业传人的瓷都人,很有必要了解宁封、宣传宁封、学习宁封创制陶器造福于民,为陶瓷事业舍死忘生的精神,把陶瓷这一中华文化的结晶,艺术之瑰宝传承与发扬光大,从而把我国由陶瓷大国建设成陶瓷强国。宁封,又称宁封子,出生于距今8000多年前的河南修武县云台山当阳峪一带的山洞里。周代以前,云台山所在地称“宁”,宁封子三字中间的“封”字是他真正名字,由于他是“宁”地人,因此以“宁”冠姓,又由于那时侯世人尊称有名望的男子为“子”,近乎“先生”的意思,所以他被称之为“宁封子”。现为国家AAAAA级风景区的云台山,以山称奇,以水称秀,林繁树茂,气候温和,山上有采摘不完的野果,河沟有捕捞不尽的鱼虾,大地有无须种植的野稻、野粟、野麦和野菜,是先民们居住的理想之地。据说,在钟灵神秀的云台山水哺育的宁封,长得仪表堂堂,且智慧超群、淳朴善良、勤劳勇敢、敢于负责,自然受到了人们的拥戴,远近几个部落一致推举他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听说后派人打听了宁封为人做事的情况,多方面听取人们的意见,对宁封大加称赞,立即遣派使者到云台山宣布承认宁封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并表示祝贺。宁封所处的远古时代,虽然吃住不愁,山洞可以躲避风雨严寒,野果、鱼虾等可以果腹充饥,特别是自从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以后,人们已经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蒙昧生活,使人类文明大大迈前一步,但是由于缺乏饮水,储水的器皿,如锅、碗、瓢、盘之类的用具,生活仍然非常困难,没有锅,人们只能将兽肉、鱼虾架在火上烧,或者埋进火堆烤,往往不是烤焦就是不熟;没有盛水的碗、盘,喝水就成了大问题,一旦渴了人们只能到河边、湖畔伏地双手掬水而饮。更令人忧心的是由于没有储水的工具,遇到天旱时,人们往往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喝水,饮饱之后还没有跑回到山洞人又渴了。有一次,一个老人带着孩子到远处喝水在返回途中遭受野兽的袭击,待人们赶到时,老人和小孩已成为一堆血肉模糊的残骸。一向爱民如子的宁封闻知后勃然大怒,一拳向山洞壁上砸去,手被尖石划得鲜血直流,他暗自寻思,燧人氏能发明钻木取火,我宁封就不能解决双手掬水而饮吗?(待续)中华陶圣宁封传说之二陶 源 包 鱼 泥 陶圣宁封,和中华民族历史上其它“圣人”一样,之所以能够成圣,并不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先知先觉,也没有无师自通的天生之才,他们靠的是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甘于奉献,常人做不到的事他们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对社会的贡献巨大,因此得到人们的永远爱戴和敬重。就拿我们现在日常生活来说吧,吃饭用的碗,喝水用的杯,盛水用的缸,养花用的盆,都源自于宁封8000多年前的发明创造,假如没有宁封这一科技成果,远古时代的人们掬水而饮的历史还不知道要延续多少年呢。宁封发明制陶有它的偶然性。传说有一天,宁封从云台山下的吴泽陂抓了几条大鱼,高高兴兴地在山洞前的小河加架火烘烤,准备和部落里的老人、小孩美美地饱餐一顿,谁知刚把鱼放上去,几个年轻人跑来报告,说是六真山下的两个小部落只为争夺狩猎势力范围发生了群殴,黄帝命他赶快前去处理。作为大部落首领的宁封二话没说,急忙从河边抓起几把湿泥将鱼包住扔进火堆转身就走,这一走就是三天,直到矛盾解决后宁封才回到山洞,一位已经饥饿几天的老人向宁封问起烤鱼的事,宁封才想起临走时放进火堆的泥包鱼,便急忙跑到火堆去刨,谁知刨出来一看鱼早就没有了,只剩下一个褐红的泥外壳,宁封随意用手一敲,泥壳发出当当的响声。这时旁边的人都笑“烤熟的鱼飞走了”。但宁封一声不吭,一个劲地左瞧右看,忽然灵机一动拿起泥壳跑到河边,用泥壳盛满水之后又久久观察,发现盛水的泥壳滴水不漏。宁封又想,如果用泥做成各种盛水、盛物的工具,再经火烧用于日常生活,不就解决了用手掬水、无器盛物吗?于是,宁封高兴极了,立即挑选部落里几个头脑聪明,手脚灵活的年轻人成立“试验小组”,自己亲自画样设计出一个个类似现在碗、盘、缸、盆的各种造型泥坯,经过烈火焙烧,果然制作出一批批既能装水又能盛物的器具,人们把它称作为“陶”。后人用“陶源包鱼泥“来总结陶器诞生的来历过程,意思是宁封是从包鱼的泥经过火烧由软变硬,由松变坚的突变中找到了灵感,悟出了道理,在今天来看,它也完全印证了爱迪生那句“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名言的正确性,宁封是灵感加努力,悟性加实践,才发明创造出陶器,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添上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陶器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善了生活的条件,提高了生活的质量,丰富了生活的内容。可以设想,如果没有陶器的发明,也就没有陶的兄弟瓷器的问世,也许没有中国瓷都景德镇呢。从河南仰韶、龙山,西安半坡,黄陵桥山等地发现的大量陶碗,陶盒等,从景德镇湖田等旧窑址挖掘的古瓷片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待续)中华陶圣宁封传说之三帝 封 督 陶 官 凡稍懂一点景德镇陶瓷史的人都知道唐英的名字,他是雍正和乾隆皇帝派驻景德镇的督陶官,但很多人却不清楚在80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还有一名督陶官,他就是黄帝亲封的督陶官司姓宁名封,曾是中华民族史上的第一位督陶官,近代的督陶官唐英、郎廷极、年希尧都是他的接班人。 自从宁封发明陶器之后,人们煮饭有了结实耐用的锅,喝水有方便美观的碗,存放五谷杂粮有了既可防潮又可防鼠的缸和瓮,各部落人们喜笑颜开,纷纷奔走相告。第二年春天,黄帝在天坛山设坛祭天后听说了这件事,专程赶到云台山下的当阳峪,接见了宁封,听宁封介绍了发明陶器的全过程,并亲自考察了宁封部落生产的各种陶碗、陶钵、陶缸、陶盆,不禁大喜过望,当场封宁封为“陶正”,也就是负责全国陶器生产的督陶官。 宁封没有辜负黄帝的期望,坚持以推广,发展陶器生产为已任,他经常冒着严寒,顶着酷暑,靠双脚奔走于“诸夏之族”,向各个部落的人们传授制陶的经验,包括泥料的选择,温度的掌握和器型的设计,使各个部落的陶器生产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对一些上门求学陶器制作的年轻人,宁封都耐心讲解,认真传授,甚至亲自示范。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些年轻人都成了本部落制陶的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 在宁封督陶期间,还发生过一个“以陶为媒”,喜结良缘的故事呢。相传,一天,宁封在回家的路边上,有一个十七八岁少女一手捧着一个陶碗泥坯,一手拿着一根小竹竿,仔仔细细地在泥坯上刻刻画画,宁封好奇地近前观看,这个少女误以为宁封心存歹意,便扭头就走,宁封不由自主地尾随少女到其家,见到少女的父亲说明自己的名字和身份,父女俩一听他便是鼎鼎有名的督陶官宁封,都高兴不已,一边热情招待,一边拿出刻画的泥坯给宁封看,宁封捧在手上左瞧右看,只见陶器里边刻划着两条活灵活现的小鱼,周边还有一条条似水似浪的纹样,好一幅双鱼戏水图。宁封看后大加赞赏。原来,这名少女名叫仙娥,她听说宁封从包鱼泥中发明陶器后非常羡慕宁封的聪明和能干,便突发奇想将鱼的画案刻画在陶碗泥坯上,既使陶器更加美观,又是对宁封从包鱼泥中受到启迪,进而发明陶器伟大创举的纪念。宁封被仙娥的良苦用心深深打动,便邀请仙娥到当阳峪制陶坊专门从事陶器图案的刻画,两人经常切磋技艺,交流心得,因此日久生情,终成眷属。今天,从当阳峪古窑扯出土的鱼纹陶器,说不定就是仙娥当年刻画的呢。(待续)中华陶圣宁封传说之四献 身 制 陶 业 中国之所以能在世界上首先发明陶器,并由陶器发展为瓷器,成为泱泱陶瓷大国,总产量和出口数雄居全球第一,究其根源,就是有一批批热爱到痴迷,钟情到陶醉、执著到疯狂的陶瓷能人志士,数千年来一代代呕心沥血、开拓进取,甚至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景德镇自2004年起每届瓷博会都要举行公祭的“三圣”中,除东晋的赵慨是为景德镇实现从制陶到制瓷的历史变革而称为瓷业祖师享受祭祀外,远古的宁封和明朝的童宾的事迹极其相似,都是为陶瓷业葬身窑火而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 自从宁封发明制陶并被黄帝御封“陶正”,即督陶官以来,中华大地制陶业蓬勃兴起,可谓是四处生火、八方冒烟,工业化大生产的雏形由此显现。但是由于当时制陶还是刚刚发明,烧制手段十分简单,大多是在平地上用泥堆起个内空外方或外圆的土包,然后将陶坯放置于内,再在炉前堆柴点火燃烧,不仅产量少,而且烧得时好时坏,质量极不稳定。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宁封又开动脑筋、挖空心思,从所居洞穴依山而建,前低后高,干燥而不受水淹中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象“卧龙”的窑,也就是“龙窑”。“龙窑”均依一定坡度建筑,自下而上分为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窑身长达百米,以槎柴和松枝为主要燃料,自然通风且利于燃烧,一次可烧制陶器上万件。同时由于窑温可达1000多摄氏度,所烧制的陶器更加坚实耐用,宁封的这一发明,开创了我国陶瓷窑炉的先河,至今我国和东南亚部分地区仍保留少数的龙窑呢。 宁封成功烧制陶器,既造福人间,也感动上天。传说一天,玉皇大帝驾座云霄殿,忽见一片片火光透过云层直射斗牛,忙问太白金星是怎么一回事,大白金星奏道:“凡间火光仍宁封发明的烧陶窑火”。接着太白金星又把宁封发明陶器,造福万民的事迹详细说了一遍,玉皇大帝闻奏龙心大悦说:“宁封生既封侯,死当封神”,并下旨封宁封为“陶神”,归列仙班,掌管天上人间制陶事宜。这一天,为烧好一批贮水防火的大型陶缸,宁封日夜不停地在“龙窑”上观察火势和窑温,窑顶突然洞开,火光托起正在窑顶巡视的宁封和恋人仙娥,窑工们抬头一看,在五彩烟云之中,宁封与仙娥双双骑着火龙在金童玉女的引领下冉冉升天而去。 传说宁封封神成仙的这一天,黄帝正在接见四方诸贤,谈论宁封制陶的事情,并参观宁封所烧制的各种陶器,忽听得东方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当大家正在惊疑时,随从匆匆来报:“黄帝,陶窑开了,宁封他。他升天了!”黄帝一听大惊失色,泪流满面。第二天,黄帝在“龙窑”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黄帝含泪宣读祭文,当读到一半时,原本晴朗的天,突然乌云骤起,暴雨如注,雨声和哭声连成一片,经久不息。宁封升仙后,家乡的人们把他葬在云台山深处青山秀水之间。至今云台山景区介绍当地历史名人中称“宁封是云台山确有古文献可查的第一个历史名人”。(待续)中华陶圣宁封传说之五尊 为 黄 帝 师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出现过不少的圣人贤士,这是人类中的佼佼者,他们与凡夫俗子有共同一点,就是,是人都是要死的,但也有区别之处,就是凡夫俗子死后,人们很快会遗忘他。而圣人贤士则不然,他们在生为人杰,死后为鬼雄,世人会永远纪念他、怀念他,他们的功绩与事迹会永载史册。甚至还广泛流传他们的英魂还会护国佑民的故事呢。素有“武圣”之称的关羽就是这样,据三国演义称,关羽死后英魂不散,漂至荆州当阳县的玉泉山,并一直在此显圣护民。“陶圣”宁封也是这样。他死后升天成仙,还为百姓,为黄帝做了两件利在当代,造福万年的大事呢。一件是北陶南移,福泽万民。从所周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大摇篮,当中原大地开始摆脱愚昧落后,走向文明的时侯,我国南方地区还处在宁封发明陶器之前,掬水而饮的黑暗之中。传说宁封死后,他虽身葬北方的云台山,魂魄却栖身于四川青城山,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山麓丈人峰下建了一座“丈人观”,主神就是白髯飘洒,峨冠博带的宁封塑像。宁封在此没有安享人间香火,而是心挂芸芸众生,经常魂游南方各地,巡查民间疾苦。当他看到由于南方与北方路途遥远且高山峻岭阻隔,北方制陶的技术尚未传到这里,人们还不知陶器为何物,即使有少数陶器从北方历尽千辛万苦运到这里也多破碎不堪。授鱼不能授“渔”。宁封思考再三,便化作一位老翁,柱着拐杖走遍现在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福建等南方各地,选择水土宜陶之处,筑窑建坊,招收工人,传授技术,在一个地方一呆就是几个月,直到当地能独立制造出陶器才离开,整整花了五、六年时间致使这些地方的制陶业迅速发展起来,由于南方山多,矿产丰富,燃料充足,且战乱较少,制陶业不久就赶超北方后来居上。如今,我国著名产瓷区如景德镇、醴陵、德化、潮州、夹江、北流、佛山等均在南方,其中宁封首领北陶南移,功不可没。第二件是辅佐黄帝平定天下。蚩尤是上古时期九黎部落的领袖,骁勇善战、势力强大,为与黄帝争天下,多次大战,黄帝“九战九不胜”,“三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21684:2025 EN Fans - Laboratory test methods for air circulating fans
- GB/T 1979-2025结构钢低倍组织缺陷评定酸浸法和超声检测法
- 压力管道培训课件合集
- 2025年制造业行业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商场员工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工业0行业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压力容器维修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前景预测报告
- 国家事业单位招聘2025民族文化宫招聘拟聘用人员(第三批)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国家事业单位招聘2025商务部配额许可证事务局第一次招聘1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骨关节外科问诊知识讲座
- 国际篮联三对三篮球比赛记录表
- 07FK02防空地下室通风设备安装图集
- 室内装饰装修施工工艺标准规范及管理流程
- 【拓展阅读】类文阅读《燧人氏钻木取火》
- 李建涛员工从“老板”做起课件
- 海船船员甲类三管轮实习记录簿
- 注采压力分布规律研究课件
- 填料及表面处理培训课件
- 法院民事调解协议书
- 2022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