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高考语文 大阅读知识整理学案(1).doc_第1页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高考语文 大阅读知识整理学案(1).doc_第2页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高考语文 大阅读知识整理学案(1).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2014高考语文 大阅读知识整理学案理解句子的含义 分析句子的结构,找到含蓄之处。分析含蓄的原因(修辞手法、意在言外)根据上下文将含蓄之处转化为直白的。 含蓄词句以比喻句理解为重点,理解时一定要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注意暗喻、借喻、通感的理解。1、 插叙、补叙、联想想象的作用插叙: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学性,更好地表现主旨。 补叙:内容更完整,照应上文或下文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概况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效果4、文章开头的语句或语段有哪些作用 结构上:总领全文或领起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 内容上: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旨; 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5、文中某句话有哪些作用 内容上: 写了什么具体的内容,有什么表达效果。(情感或主旨) 结构上:承接上文什么内容或总结上文什么内容;为下文什么情节作铺垫 ;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6、铺垫、伏笔、悬念的作用: 铺垫、伏笔:为后文内容作衬托,蓄势作用;预先提示或暗示,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在篇首创设氛围,展开矛盾,引出下文;在篇章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7、 某一事物在文中的作用;虚构某一事物,为何却有真实感,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某一事物贯穿全文,是行文的线索,可能寄托作者的情感,揭示主旨。虚构的事物,看似真实,因为细节真实,人物心理真实先说象征意义,再立足文中体现这一象征意义的人、物、事,概括相关情节,最后谈谈现实生活中你的认识。8、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对某篇文章的阅读体验,怎样回答 一定要先概括小说情节,揭示作品主题,再谈自己相应的人生经历或举文学作品为例,最后重申阅读体验 9、赏析画线句子或段落:指出表现手法,手法与句子结合分析,揭示效果;某些位置特殊的句子要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开头、中间、结尾) 关注人称变化奶奶小说中的句子赏析还要关注人物形象的分析 11、怎么概括小说情节 将小说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概括各部分情节,最后串联。用陈述句表达,最好主语(主人公)一致。 12、语言特色有哪些,与语言运用的特色怎么区别。关注是否要举例分析语言特色:语体特点:口语、书面语和文言语言特点: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手法:修辞,写作方法(对比)句式特点:整句、散句结合,句式整齐,很有气势 分析内容或作者的情感。语言运用特色:修辞,整句、散句结合,句式整齐,很有气势 13、概括人物性格特征与简要分析人物形象的区别 概括性格特点不引用原文,分析人物形象,先说性格特点,在说从文中哪里体现。 14、小说中非主人公的作用 贯穿全文,线索人物;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拉近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对比衬托主人公形象; 15、分析景物描写(描写方法、感官角度、观察角度、观察顺序)描写方法:细节、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对比、象征、修辞手法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心里感觉(侧面表现)观察角度:由远而近、由近到远、从高到低、从低到高;远眺、近看、仰望、俯视、平视观察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定点观察、移步换景)色彩词:色彩多样16、区别: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和写景的特点。 前者分析景物特征,用形容词概括意境;后者分析写景手法(见15)17、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烘托、渲染)18、怎样探究文章的深刻意蕴,探究作者的情感倾向 探究意蕴:找出文中各个形象、各个意象,合并同类项,分别揭示体现出的意蕴探究情感:找出各个形象、意象,合并同类项,分别揭示情感(赞美、厌弃、同情、悲叹、愤恨、希望)19、分析小说题目的好处: 主题思想(观点:使主题思想更集中、深刻):反映了怎样的现实,讽刺、批判、歌颂了怎样的现象,揭示了怎样的道理。人物塑造(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抓住主人公什么特征,采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人物性格;以主人公为线索,串起故事情节;通过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情节结构(使情节结构更紧凑有序):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蔓不枝;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是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注意区别小说题目的内涵: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20、表现手法常用术语(谋篇布局、表达方式、叙述方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谋篇布局:总分、对照、递进、照应、线索(物、人、事)、开门见山、卒章显志、铺垫、伏笔、过渡、独立成段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议论、夹叙夹议、叙述人称的变化表现手法: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