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4.14 崔杼弑其君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_第1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4.14 崔杼弑其君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_第2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4.14 崔杼弑其君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_第3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4.14 崔杼弑其君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_第4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4.14 崔杼弑其君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崔杼弑其君学案1文本研读1实词(1)通假字遂取之:_反队,遂弑之:_干掫有淫者:_(2)古今异义君之臣杼疾病古义:_今义:_臣君者,岂为其口实古义:_今义:_(3)词类活用东郭偃臣崔武子:_见棠姜而美之:_公鞭侍人贾举:_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_死乎:_偃御武子以吊焉:_为社稷亡,则亡之:_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_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_崔杼立而相之:_2虚词(1)焉(2)而(3)其(4)以3特殊句式(1)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_(2)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_(3)社稷是主:_(4)将庸何归:_梳理文本结构。_1崔杼弑其君一文,成功地塑造了多个人物,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_2谈谈崔杼弑其君一文叙事简约的特点。_语言简练意义深远文本回顾本文以非常简练的语言,叙述了崔杼弑君、晏子不死君难及史官书史的史实,其中虽然语言精练,所蕴含的含义却非常深远,如写崔杼专权,杀死国君齐庄公后,“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这一小段文字在我国历史上可谓字字千钧。虽只有几十字,却将我国古代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操守写了出来。中国史官向来重视秉笔直书。为了做到这一点,史家们往往不避讳,不避嫌,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持历史的真实。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史家的传统。作为史官,一家三人被杀却毫不动摇,甚至感动了南史氏一干人等,足见我国古代史官的伟大与崇高。技法点拨左传叙事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如“宣十二年”,晋楚邲之战,晋师“舟中之指可掬”,同年,楚王围萧,“冬多寒,巡三军拊勉,如挟纩”。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技法运用以“和谐”为话题,写一段文字,点明自己的观点,语言要简练,字数在200字左右。【答案解析】自主梳理1实词(1)“取”通“娶”。“队”通“坠”。“干”通“捍”。(2)病重。病的总称。吃喝。可以被人利用的借口、话柄。(3)名词用作动词,做的家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名词用作动词,鞭打使动用法,使止,阻止为动用法,为而死为驾车 为而亡为而死为谋利为做相,即做他的相2虚词(1)代词,代“齐棠公”代词,代“棠妻”表反问,怎能兼词,相当于“于之”(2)表顺承却,表转折表修饰 (3)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语气副词,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还是”语气副词,表示猜测语气,相当于“大概,差不多”(4)介词,用动词,带领相当于“而”,表修饰3特殊句式(1)判断句(2)被动句(3)宾语前置(4)宾语前置预习思考第一部分(第13段),崔杼娶了棠公寡妻,庄公私通棠妻并且羞辱崔杼,崔杼不满,设计杀害了庄公。第二部分(第45段),晏子不死君难,表现了晏子的聪明、耿介、忠诚与正直。文中的晏子虽机敏善变,却又无私,同时不失圆滑世故。第三部分(第6段),崔杼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杀君的罪名,因而杀死直笔而书的太史。但他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故“舍之”。文本探究1崔杼:忍辱含羞,渐生弑心;“不朝”引诱,暗中布设;时机一到,心狠手毒。虽弑君有理,但在当时行之不义(弑君被视为犯上作乱),所以,他唯恐真相败露,亮了家丑,担了罪名。当太史记下真相,二兄弟再记时,他连杀三人。直到太史三弟不惧生死仍然直书时,他才意识到正义是压不住的,只好作罢。这说明他弑君理直却心虚,同样不得人心。即使用现在的平等意识、平民心态去看,与妻通奸,蒙受大辱,也不至于非置人于死地。崔杼之所以弑君,之所以接二连三杀死无辜太史,是其权重气盛,不可一世(景公是他立的,君主他也不放在眼里),不可侵犯,不可抗拒的地位与霸性决定的。由此折射出景公的君位不稳,大权旁落的政局背景。对晏子的“不死”,“不行”,“不归”,既“舍之”,又用之,表现出崔杼个性的另一面:知人善用,深谋远虑。他留用晏子,是因为晏子“民之望也”,可以其“得民”,稳固自己的地位。庄公:好色,无道,屡屡到大臣家里与臣之妻私通,且任意羞辱其夫(身边的重臣),这些都暴露了他的昏庸,不知轻重的恣肆妄为。他的被杀,有权力之争的背景,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咎由自取。晏子“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的叹问,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晏子:“枕尸股而哭”“三踊而出”,可见他对庄公之死哀之痛之,但却不敬之颂之,护之效之,因为庄公不是“为社稷死”,而是“为己死”。晏子信守为国家谋利,为百姓造福,而不唯国君,所以他成为“民之望”。他对崔杼弑君是不满的,但又“乃歃”为其所用,更多考虑的是以社稷的大局为重。这些都表明晏子是一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贤臣。当然,晏子在崔杼弑君之后的言行,也不无勉从虎穴的机变,这是晏子一贯的智慧。2自春秋收“崔杼弑其君”事略后,公羊传、谷梁传均有记载并略有评议,但记载最具体,处理最精当的还是左传。文章开篇“美之”二字是发轫,崔杼“娶之”,庄公“通焉”,崔杼弑君,许多党羽遭殃,史官三兄弟遇害,都是棠姜之“美”惹的祸(当然只是诱因而已)。庄公如何私通,崔杼怎样受辱而起“欲弑”之心,用语极简,但清晰透彻。弑的过程,仅着力写庄公的“三请”,既穷昏君的无奈可悲,又尽崔杼的执意狠毒。可见“其言简而要”。面对晏子的“不死”、“不行”、“不归”,崔杼“舍之”,用之,用大量笔墨写这段,既刻画了晏子的形象,又侧显出崔杼的心机,同时也反衬出庄公无道。作者在此提供了详实的材料,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思考、权衡、品评是非的空间,可谓“事详而博”。这就是左传沿用的春秋笔法,即记载事实中寓褒贬。写法探究“以和为贵”之“和”,“禾”与“口”也。“禾 ”代表着庄稼,引申意为粮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口”当然就是吃那粮食的嘴了。之所以经常发生不和,还不是那些嘴为了那些粮食。因“口”缺“禾”,所以此“口”就想去侵彼之“禾”,于是就发生不和。古时匈奴经常侵犯大唐边境,为何?为了大唐的土地?匈奴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他知道根本就不能和大唐为敌,但为何又侵犯大唐的边境呢?还不是为了那些吃的。匈奴缺衣少食,而当时的大唐是何等富有,所以匈奴在饿晕的情况下只好冒险打破“和”而去抢大唐的“禾”了。学案2训练反馈(分值:60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弑杀(sh)遂取之(q) 东郭偃(yn) 骤如崔氏(zhu)b崔杼(y) 甲戌(x) 公逾墙(y) 干掫(n qu)c社稷(j) 嗣书(s) 叔孙还(xun) 三踊(yn)d棠姜(tn) 御武子(y) 间伐晋(jin) 拊楹(f yn)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溯流而上弦外之音鸟声啁啾招募b卓尔不群 横槊赋诗 声名狼藉 骈俪c戌守边关 山川相缪 锋芒毕露 愀心d窈窕淑女 欲壑难填 蕉风椰雨 揶揄3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遂取之b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c其弟又书,乃舍之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偃御武子以吊焉 御:驾车b君之臣杼疾病 疾病:生病c庄公通焉 通:私通d枕尸股而哭 股:大腿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a见棠姜而美之b公鞭侍人贾举c东郭偃臣崔武子d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人,闭门二、文本阅读(14分)阅读崔杼弑其君片段,回答610题。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叔孙宣伯之在齐也,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丁丑,崔杼立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辛巳,公与大夫及莒子盟。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岂以陵民 陵:欺压b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 纳:献c兴,三踊而出 兴:起来d所不与崔、庆者 与:和、跟7对于“而”的用法判断不当的一项是(2分)()a若为己死而为己亡 连词,表并列b且人有君而弑之 连词,表顺承c门启而入 连词,表顺承d枕尸股而哭 连词,表修饰8下列加点词的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臣君者,岂为其口实 臣:做臣民b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私昵:宠幸、亲近c公与大夫及莒子盟 盟:结盟d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嗣书:接着(这样)写9选文最后一段,表现了太史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答:_10翻译下面句子。(5分)(1)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3分)译文:_(2)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2分)译文:_三、类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6题。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崔杼之子,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告之。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婺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王予之朱方。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杀之。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注朱方:地名。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崔杼相之 相:辅佐b.崔杼之子 :挑拨c景公与陈无宇诛封 诛:杀掉d始而相与,久而相信 与:结交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庄公死,更立景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得庆封,负之斧质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c后世以为法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1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人)得庆封,负之斧质b齐人以为让(鲁)c(卢满婺)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d(庆封)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1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3分)()吾已诛之矣(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a b c d1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崔杼与庆封的交往是小人之间的勾结和利用。b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c崔杼因家破人亡而自杀身死。d按照大义行事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友谊。1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2分)译文:_(2)得庆封,负之斧质。(2分)译文:_四、语言运用(12分)17读微型小说同意,补出小说结尾。(4分)要求:补写一句话,含蓄简练,不超过20字。秘书送进一份文件。王厂长像往常一样拿起笔,轻松熟练地在上面写下“同意”二字。突然,他睁大了眼睛,笔,从他无力的手中滑到了办公桌上。翌日,_18中国成语浩如烟海,种类繁多。试分析并归纳下列成语在形式上的共同特点。(4分)惩恶扬善扬长避短顾此失彼出生入死党同伐异答:_19同一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评价。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褒和贬两个角度,各写一句话,对我国三国时期的人物曹操进行评价。(4分)(1)褒:_(2)贬:_【答案解析】1b崔杼(zh),干掫(hn zu)。2c戌戍,愀揪。3ca项“取”通“娶”。b项“队”通“坠”。d项“蚤”通“早”。4b疾病:病重。5aa项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b项鞭:名词用作动词,鞭打。c项臣:名词用作动词,做家臣。d项止:使动用法,使止,阻止。6d与:亲附,站在一边。7b而,连词,表转折。8b私昵:形容词作名词,宠幸、亲近的人。9太史如实记载“崔杼弑其君”这一事实,表现了太史秉笔直书的精神,为了做到这一点,史家们往往不避讳,不避嫌,不惜牺牲自己。10(1)所以,国君为社稷而死,那么,我们就要为他去死;为社稷而逃亡,我们也应当随他逃亡。(2)事后太史记载说:“崔杼杀了他的国君。”崔子杀了太史。11c“诛”意为“讨伐”。12aa项都是“再”的意思;b项代词/表宾语前置;c项把/并且;d项代词/助词。13a“齐人”应为“诸侯”。14b注意题干的“不义之人”。15b到鲁国时,荆灵王没干涉,到吴国才加以干涉。16(1)把崔杼的妻子、儿女和下属全部杀掉。(2)俘茯了庆封,让他背着斧质。参考译文崔杼和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后,又立景公,崔杼辅佐他。庆封又想杀崔杼并且代替他的相位,于是挑拨崔杼的儿子,让他争位。崔杼的儿子私下和他吵闹,崔杼去见庆封并且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庆封对崔杼说:“你暂且留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