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高中语文《单元2(唐宋诗)》教案 苏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福建省漳州市高中语文《单元2(唐宋诗)》教案 苏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福建省漳州市高中语文《单元2(唐宋诗)》教案 苏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福建省漳州市高中语文《单元2(唐宋诗)》教案 苏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福建省漳州市高中语文《单元2(唐宋诗)》教案 苏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新课标语文第一轮复习(必修三单元2)这个单元是唐代诗歌。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在这里撷取的只不过是其中的数朵,却也能感受到唐诗那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在众多诗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以他们各自独特的诗歌创作,成为最为耀眼的明星。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其委婉深情的吟唱,孤诣独往的情怀,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华美的乐章。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人,共同经历了李唐王朝从极盛走向衰微的过程。二人是至交好友,李白才思敏捷,诗风豪迈飘逸;杜甫博大精深,诗风沉郁顿挫。他们是唐诗星空中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一个浪漫奇绝,一个情深意永。即以本单元所选课文而论,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想像奇特,笔墨纵横,有如大匠运斤,凛然成风。“杜甫诗三首”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白居易是中唐诗人,生长于社会动乱之中。因为关心民生疾苦,写诗上书揭露社会黑暗,得罪权贵,被贬到蛮荒之地。所以,琵琶行一诗,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了“沦落天涯”的悲慨。这首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当时就颇受人们喜爱,以至“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生活在唐朝濒于土崩瓦解的末世。他一生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抑郁不得志,所以他的诗歌较早地放弃了济世情怀,多抒发个人情感。千年以来,也许没有人能破解锦瑟一诗,但人们却乐于与这首诗“共舞”,百读不厌,可见其强大的艺术魅力。而马嵬一诗,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锦瑟一样缠绵哀婉的诗人:以冷静的分析,精巧的构思,用诗的语言委婉地评说一个爱情悲剧。蜀道难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一、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御任宰相)和杜甫,首倡者为新唐书;二、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作补注的元人肖士赟;三、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北宋洪刍在洪驹父诗话中首倡;四、“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纵观全诗,叙议结合,多扣诗题,看不出有什么言外之旨。如果说除了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之外还有什么寓意的话,也不过是笼而统之地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这其中还掺杂了含蓄而执著的惜别之情。当然,也不能否认这其中有以蜀道喻世途艰难,功业难成的意思,不过要理解成处处有深意,就未免牵强附会了。蜀道难作为李白的成名作,其成就主要在于艺术方面。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像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像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想像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应该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前人也是多从这些方面来解读此诗的,如北宋欧阳修太白戏圣俞诗云:“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李白诗说:“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杜甫诗三首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呢?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宋玉的九辨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本课所选三首诗都作于夔州,都是律诗。这些诗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品,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即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这样联章的七律,犹如咏发情感的“捆绑火箭”,皆为精心制作而成,为前此创作所无。唯其早年有太多作品关注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赫赫在前,故晚年不再重复,独存精神,厚积所发,铸成更为深沉的诗情。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琵琶行并序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人物感情丰富、性格鲜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1)故事情节。这是叙事的主干,也是人物活动的依托。这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首先是送客,其次是听乐,然后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叙事详略处理非常恰当。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仔细吟味,写琵琶女的自述,也是从诗人转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她的心绪神情;写自己的贬谪之苦,虽然是直抒胸臆的独白,但又时时隐现出同病相怜的意味。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2)音乐描写。这首诗的音乐描写是贯穿全诗的,从开头的“无管弦”,到后来的“转轴拨弦”,到“四弦一声”,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乐律而变。琵琶女的演奏,可分前后两段,先是“自选曲目”霓裳六幺,后是“规定曲目”,即专门应诗人之请弹奏的乐曲。可以说音乐是双方交流的“第一语言”,没有这一媒介,也就不会有这一沦落天涯叹知音的故事了,更不会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了。(3)景物描写。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悲凉苍茫的气氛。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论这首诗是“以江月为文澜”,确实很有见地。如“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前者接住水面上飘忽而来的琵琶声,次者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后者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4)情感描写。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了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如“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出了琵琶女初试才艺表现出的一段天然风韵;“梦啼妆泪红阑干”,写出了琵琶女感伤身世的悲苦之情;诗人的“叹息”和“唧唧”,写出了听乐的心领神会和听言的深深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则是诗人情感的总爆发,如长江大河,千汇万状,不难能一言以名之。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的情和景是相衬相生、互相作用的,可以说是景为情染,景因情而更美好;情借景重,情因景而更深厚。诗与乐自古就有不解之缘,诗经楚辞汉乐府都是合乐的。诗歌中描写音乐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唐诗中以描写音乐著名的诗篇,有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但无论是体制规模,还是细微程度,都比不上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欣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首先是精彩的描摹,用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刻画不同的乐调,恰当地使用拟声词来加强模仿效果,成功地将音乐语言转换成诗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是情感的传输,通过写听乐人的情绪反应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强化了表达效果;再次是气氛的渲染,如“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俏无言”,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写邻船听乐的寂静,反衬出乐曲的强大感染力。诗歌虽然不像小说那样以刻画人物形象见长,但在叙事诗中,人物形象还是很鲜明的。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作者对人物往往作了“典型化”的处理。而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以写实为基础的,更多地表现为生活的真实,所以读起来更具有真实感。在这首诗中,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江城、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琵琶女矜节自持,羞涩腼腆,多愁善感,才艺惊人,“江州司马”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两个人同是从长安沦落天涯,一曲一辞,合演了一曲千古绝唱。诗人的诗篇流传不衰,可惜琵琶女的演奏随风飘散,我们只能在这首诗中拟想仿佛其一二了。南宋的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认为本诗的人物和故事全都是虚构的,白居易不过是借此来抒发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罢了,真是把这首诗当小说来读了,未免过于极端。李商隐诗两首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所以,至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作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往这里套。若然,李商隐那些写爱情的无题诗,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类的,都可以当作政治诗来读了。我们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点,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比喻像人间的桥梁,一般有两个硬性的端点,可以找出本体和喻体;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主打的“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一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入五里云雾了。不敢说李商隐开启了中国当代朦胧诗的先河,也不敢说他影响了十九世纪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派(有受中国诗歌影响的因素),但他确实是一位古典时期的“先锋派”,他的艺术尝试和创新是独特的,对后世影响很大,连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对他都推崇之至。也许,正是李商隐诗歌中表现出的这种意蕴深厚的朦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近人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再发,波澜起伏。马嵬其二的巧对。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是颇为后人称道的。中间两联,仅仅四句28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对的妙用。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如“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诗中,这样的借对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对“白”。这一点,李商隐也是学杜甫,但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因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对于这首诗的对句,古人有不同的看法。金元时期的方回认为“六军、七夕、驻马、牵牛,巧甚”( 瀛奎律髓 ),清代的吴乔更是大加赞赏:“叙天下事而六、七、马、牛为对,恰似儿戏,扛鼎之笔也。”( 围炉诗话 )。但也有不同意见,明代的吴昌祺认为“虎鸡马牛同用,亦一病”(唐汝询唐诗解吴昌祺评语),清代的屈复认为“空闻、无复,熟套语,七八轻薄”( 唐诗成法 )。我们认为,后面的否定意见过于正统和传统,只要出语自然恰切,何者不可以入诗呢?李商隐诗的用典。李商隐的诗,素以用典工整适切著称。这两首诗,尤其是锦瑟用了很多典故。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借尸还魂”,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认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1.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以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了瑰丽奇伟的意境,又毫不矫饰,真诚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蜀道难是“送友人入蜀”,沿袭乐府古题“即事成篇”,诗人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想像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杜甫诗三首都是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都作于秋天,都是律诗。其中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沉郁厚重。咏怀古迹(其三)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这三首诗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律诗: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绝句:每首定格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的区别。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下邽(陕西谓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著有白氏长庆集。琵琶行并序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江城、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琵琶女矜节自持,羞涩腼腆,多愁善感,才艺惊人,“江州司马”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音乐描写非常出色。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意境高远,感情真挚,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批判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意韵典雅厚重。2.字音识记蜀道难鱼凫(f) 萦绕(yng) 石栈(zhn) 扪参(shn) 峥嵘(zhngrng) 抚膺(yng) 巉岩(chn) 咨嗟(z ji) 喧豗(hu) 崔嵬(wi) 吮血(shn)噫吁(y) 猿猱(no) 飞湍(tun) 砯崖(png) 万壑(h)琵琶行(并序)湓(pn) 铮(zhng) 贾(g) 悯(mn) 徙(x) 谪(zh) 荻(d) 幽咽(y) 虾蟆(hma) 绡(xio) 钿(din) 篦(b) 春江花朝(zho) 呕哑嘲哳(u y zho zh)杜甫诗三首砧zhn 群山万壑h 朔shu漠 青冢zhng 省xng识 琵p琶p 潦lio倒3.词语成语积累蜀道难咨嗟:叹息。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横绝:飞越。 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湍:急流的水。 喧豗:喧闹声。 胡为:何为,为什么。琵琶行(并序)左迁:贬官、降职。 却坐:退回(原处)坐下。掩泣:掩面哭泣。命酒:派人整备酒宴。 悯然,伤心的样子。 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 长句:指七言古诗。 委身:托身。这里是嫁的意思。漂沦:漂泊沦落。 长句: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回灯:重新掌灯。掩抑:掩蔽,遏抑。 幽咽:低泣声,这里形容堵塞不畅的水流声。 沉吟:默深思的样子。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等闲:随随便便 难为听:难听,听不下去。09年新课标高考考纲关涉此单元的要求是: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本单元所选唐诗作者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09年高考考的唐诗作者有:杜甫(广东卷和天津卷)、白居易、杜牧、司空曙等;08年高考考的唐诗作者有:李白(湖南卷和江苏卷)、王昌龄等;07年高考考的唐诗作者有:吴融、李约、高蟾、韦庄、王维等;06年高考考的唐诗作者有:李商隐、严维等;05年高考考的唐诗作者有:李白(福建卷和上海卷)、柳宗元、白居易、王昌龄等。高考考查的基本是名作家的作品,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昌龄等都是常考的作家。1.(09高考全国卷,语文,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军城早秋 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考点】第一问: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第二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解析】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思路分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2. (09高考天津卷,语文,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笋壳。帙,包书的布套。(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答:_(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答:_(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答:_【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考点】 鉴赏诗的内容,理解主旨。【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理解咏物诗就要抓住作者所吟咏事物的特征。诗中作者着力描绘的形象是“竹”,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色侵书帙晚”一句描绘竹子的形象,注意描写的是竹影,结合全句加以描绘。注意鉴赏具有刻画效果的词语,即要锤炼的字“侵”的动态效果和“晚”字的衬托效果。理解诗的主旨要紧扣住诗的最后一联“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因为咏物诗往往寄寓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判断。这种题的答案不求一致,但求合理。就像对诗经中“窈窕淑女”的理解一样,她可以是现实的人,也可借喻理想,这里也不求一致。但是,出题人在设置考点时似乎对内容的考查拟题重复,前两个小题都是对形象的鉴赏,虽然一概括一具体,但我本人觉得这一点有些欠缺。【思路点拨】咏物诗往往扣住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阅读鉴赏时要注意抓住咏物诗的这些特征就可以读懂了。解题时注意考题的考点,注意筛选答案要点。3. (09高考江西卷,语文,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注蔡家亲:表亲。(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 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考点】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考点】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解析】这首诗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在高中语文第二册说“木叶”中出现过。学生如果熟悉课文,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感情。译诗:居住在荒僻的地方,周围没有邻居,夜晚特别安静。原来的家业丧失殆尽,家徒四壁。在雨中,枯黄的树叶飘零,灯下有我白发老人。因我长久地孤独沉沦,有愧于君的多次看望。平素就有情分,何况还有表亲呢?4. (09高考上海卷,语文,14-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早兴 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尤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注】觉:醒。14.白居易,字乐天,号_。(1分)【答案】香山居士【考点】文学常识。【解析】没有任何技巧,完全是考察考生的识记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文学常识。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3分)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答案】b【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解析】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 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16.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4分)【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一点1分,语言1分)【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5. (09高考广东卷,语文,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月杜甫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答案】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首先通读全文,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出发。【解析】第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第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作答。一、基础题1.下列各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钩连 潦倒 地崩山摧 群山万壑b.峥嵘 谪居 冲波逆折 篮田生玉c.咨嗟 惘然 扪参历井 海誓山盟d.崔嵬 整顿 司马青衫 杜鹃啼血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下) b.画图省识春风面 (曾经)c.却坐促弦弦转急 (退回) d.他生未卜此生休 (预料)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秋月春风等闲度 (随随便便) b.艰难苦恨繁霜鬓 (极其痛恨)c.侧身西望长咨嗟 (叹息) d.可以横绝峨眉巅 (飞越)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与元九书)。b.李白与杜甫是唐诗星空中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一个浪漫奇绝,一个情深意永。c.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读诗,就是要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的语言的韵味。”d.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元诗人元好问说:“ 佳人锦瑟怨华年!”(论诗三十首)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句是( )a.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唉,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b.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守关的将领有的不是(自己的)亲信,因此变成叛乱者。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像庄周梦蝴蝶一样,我曾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我只能像望帝那样,把爱心托给杜鹃。d.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在这令人悲伤的秋天,我常常离家万里,抱着晚年多病的身体独自登上高台。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李白与杜甫齐名,贺知章曾经说他“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白居易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b.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望帝托心”“ 沧海泣珠”“ 蓝田玉烟”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二、填空题7.有个人要设宴招待朋友,可惜搜遍口袋只有8文铜钱,十分尴尬。老佣人说:“ 容易办成。”便拿6文买了两只鸡蛋,1文买了些韭菜,1文买了豆腐渣。老佣人端出第一盘菜,是韭菜面上铺两只蛋黄,他说:“这叫做 。”又端出第二盘菜,韭菜上是一圈蛋白,说:“这叫 。”第三盘菜是炒豆腐渣,名称叫做:“ 。”第四道菜是清汤上浮动着两个蛋壳,取名为:“ 。”老佣人说:“我喜欢杜甫这首诗,所以做的菜肴凑上这四句诗,成其文雅,请不要嘲笑。”主人十分高兴,客人也重重奖赏了他。8.“ ,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到老了,什么都不想了,什么都不做了,似乎坐在椅上眺望日落的晚霞已成为老人的“ 专利”。然而我却不敢苟同,已逾“耳顺”的我照样如年轻人一般追赶时尚。三、阅读题(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3题。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父友欧阳询甚重之。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太宗尝问:“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 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 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黄门侍郎刘洎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亦记之矣。”太宗以为然。十七年,太宗问遂良曰:“ 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余人。食器之间,苦谏何也?”遂良对曰:“ 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以为然。遂良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上,多见采纳。六年,高宗将废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绩、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及遂良以筹其事。将入,遂良谓无忌等曰:“上意欲废中宫,必议其事,遂良今欲陈谏,众意如何?”无忌曰:“ 明公必须极言,无忌请继焉。”及入,高宗难于发言,再三顾谓无忌曰:“ 莫大之罪,绝嗣为甚。皇后无胤息,昭仪有子,今欲立为皇后,公等以为何如?”遂良曰:“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伏事先帝,无愆妇德。先帝不豫,执陛下手以语臣曰我好儿好妇,今将付卿。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愚臣上忤圣颜,罪合万死,但愿不负先朝厚恩,何顾性命?”遂良致笏于殿陛,曰:“ 还陛下此笏。”乃解巾叩头流血。帝大怒,令引出。长孙无忌曰:“ 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加刑。”翌日,帝谓李绩曰:“册立武昭仪之事,遂良固执不从。遂良既是受顾命大臣,事若不可,当且止也。”绩对曰:“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帝乃立昭仪为皇后,左迁遂良潭州都督。显庆二年,转桂州都督。未几,又贬为爱州刺史。明年,卒官,年六十三。(选自旧唐书)9.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 工:擅长。b.所以诤臣必谏其渐 渐:渐渐。c.皇后自此未闻有愆 愆:过失。d.不合问外人 合:应该。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食器之间,苦谏何也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首创奢淫,危亡之渐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召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及遂良以筹其事c敛赀财以送其行帝乃立昭仪为皇后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褚遂良“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所以诤臣必谏其渐遂良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上我好儿好妇,今将付卿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a. b. c. d.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良担任谏议大夫,兼管皇帝起居事务。太宗想看他记载的内容,他说无此先例,并告诉太宗,他一定会坚守职分,秉笔直书。b.太宗问褚遂良,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人苦谏舜帝制造漆器和禹帝雕饰俎器,褚遂良认为那是他们过分地讲究,开奢侈浪费之风,是危险的开始。诤臣必须在刚开始露出奢侈的苗头时进谏,一旦奢侈成风,再进谏就难了。c.高宗以皇后王氏无子,昭仪武氏有子为由,想废除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褚遂良则认为,皇后王氏出自名门,又没有违背妇德,况且先帝临终托付,因此他坚决反对废后,并把上朝用的手板还给皇帝。d.褚遂良博览群书,擅长隶书,并被父辈的朋友看重,很快升迁为谏议大夫,他前后进谏数十次,多被采纳。晚年,因得罪太宗而一贬再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亦记之矣。”太宗以为然。译文: (2)遂良既是受顾命大臣,事若不可,当且止也。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在西域读李白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到很大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族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是我的猜想。这个漂泊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形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异国情调、漂泊的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的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楼李国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之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中是没有第二人的。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 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扶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巴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14.品味文中下列语句,回答问题。(1)“诗人拒绝根的存在”,句中的“根”指的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拒绝根的存在?(2)“他不习惯仰视”,句中“仰视”的含义是什么?(3)“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15.下列两个句子中的“此”分别指代什么?(1)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此”指代 。(2)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形成。“此”指代 。16.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文章第5自然段,分条表述。每条均不能超过5个字。答:(1) ;(2) ;(3) 。17.作者在第( 自然段中描绘了昆仑山、骑士、成吉思汗的马队等诸多形象,其作用是什么?四、诗歌鉴赏题(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819题。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18.在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本诗中“ 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19.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杜甫孤雁,完成第20题。孤雁杜 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20.古人评诗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 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三)阅读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完成2122题。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注 元九,唐诗人元稹。元稹曾与白居易一同倡导“ 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写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