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高中生物 2.2 细胞膜和细胞壁同步训练 浙科版必修1.DOC_第1页
(课堂设计)高中生物 2.2 细胞膜和细胞壁同步训练 浙科版必修1.DOC_第2页
(课堂设计)高中生物 2.2 细胞膜和细胞壁同步训练 浙科版必修1.DOC_第3页
(课堂设计)高中生物 2.2 细胞膜和细胞壁同步训练 浙科版必修1.DOC_第4页
(课堂设计)高中生物 2.2 细胞膜和细胞壁同步训练 浙科版必修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细胞膜和细胞壁基础演练一、选择题1下列哪项不符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a脂双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b每个磷脂分子的疏水端都向内c嵌入脂双层的蛋白质大多能运动d膜中的磷脂和蛋白质之间没有联系,所以才具流动性解析:膜中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不是静止的,都能发生一定的运动。但生物膜是一个整体,它上面的各种分子相互作用,密切联系才维持了生物膜的整体性。答案:d2关于细胞膜的结构及特点的论述中,错误的是()a脂双层组成基本支架b组成膜物质的运动使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球形蛋白分子覆盖在脂双层表面或镶嵌、贯穿于其中d结构特点是具有选择透性解析:选项中a、c表述的细胞膜分子结构和空间结构是正确的。b选项描述了结构特点及原因。而d选项选择透性是细胞膜的生理功能特点而不是结构特点。答案:d3下列选项中具有细胞壁的是()a花粉 b红细胞c胰岛a细胞 d流感病毒解析:选项b、c所述为人或动物细胞,无细胞壁;选项d为病毒,无细胞结构;选项a中花粉为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答案:a4以下叙述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的是()a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b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c控制物质进出细胞d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解析:细胞膜作为系统的外界,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有:(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而a项所述是细胞膜的成分。答案:a5脂质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a细胞膜以脂双层为基本支架b细胞膜上有搬运脂质物质的载体蛋白c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糖蛋白d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解析:细胞膜的成分中50%是脂质,而且脂质中的脂双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脂质物质能优先通过细胞膜。答案:a6下列物质中,容易通过细胞膜的是()a淀粉 b甘油 c蛋白质 d糖类解析:根据细胞的功能特性是一种选择透性膜可知,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小分子易通过细胞膜。题目选项中a淀粉和c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不易通过细胞膜。d糖类中的多糖也是大分子物质,不易通过细胞膜。只有甘油是小分子物质,可以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答案:b二、非选择题7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b_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构成细胞膜基本支架的成分是_。(2)与细胞膜的识别功能有关的成分是_。(3)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性,这是因为_。(4)不同细胞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不同,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的_成分。(5)细胞膜的外侧是_(m、n)侧,判断的依据是_。(6)细胞膜的这种结构模型被称为_。解析:细胞膜由磷脂双分子层(脂双层)构成基本支架,蛋白质覆盖、镶嵌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膜外侧有糖被。细胞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承担。答案:(1)蛋白质氨基酸d磷脂双分子层(脂双层)(2)e糖蛋白(3)流动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都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可以运动的(4)蛋白质(5)mm侧有多糖与蛋白质形成的糖蛋白,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6)流动镶嵌模型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染色,可将其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全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但将pi注射到活细胞中,则细胞核会着色,利用pi鉴别细胞死活的基本原理是()a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b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c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pid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的进入解析:细胞膜的功能之一就是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此题中用pi鉴别细胞的死活就利用了细胞膜的此功能。细胞膜像海关或边防检查站,对进出细胞的物质进行严格的“检查”。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从外界进入细胞;细胞不需要的,或者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不容易进入细胞。本题中pi是正常情况下细胞不需要的,只要是活细胞就不会进入。答案:d2红萝卜细胞的液泡中含有紫红色的花青素。将红萝卜切成小块放到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进行加热,随着水温的升高,水的颜色逐渐变红。其原因是()a细胞壁在加温后受到破坏b水温升高,花青素的溶解度加大c加温使细胞膜和液泡膜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d加温使花青素分子的活性加大而容易透过细胞膜解析:加热可以破坏细胞膜和液泡膜的活性,使这些生物膜的通透性增大,控制物质进出的能力丧失。所以原来存在于液泡内的花青素就可以自由地进出细胞了。答案:c3关于细胞膜流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因为磷脂分子有头和尾,磷脂分子利用尾部摆动在细胞膜上运动,使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因为蛋白质分子无尾,不能运动,所以它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c细胞膜的流动性是指蛋白质载体的翻转运动,与磷脂分子无关d细胞膜流动性与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都有关解析:细胞膜由脂双层构成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大多数也是可以运动的。答案:d4下列的例子中与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无关的是()a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到靶细胞b精子与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c胞间连丝d水分在细胞间运输解析:激素与靶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精子与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的相互连接,都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而水在细胞间运输是通过扩散方式进行的,无特异性,不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答案:d二、非选择题5仔细阅读下列信息,并回答问题:有人在研究未受精的卵细胞膜的透过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通过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质的物质则很难通过。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中一定有某种物质,有利于脂溶性物质的通过。1925年egorter和fgrendel用有机溶剂将人成熟红细胞膜中的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平铺成单分子层时,这个分子层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1)根据上述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_。(2)题中所指细胞膜的成分具有_的功能。(3)膜中主要成分还有_。请简要说明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该物质的存在_。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题,以材料为背景知识考查细胞膜的成分及功能,还考查了蛋白质的鉴定实验。答案:(1)细胞膜中含有脂质物质,且它在膜中呈双层排列(2)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3)蛋白质利用蒸馏水使人成熟红细胞膜破裂,然后通过离心等方法提出较纯的细胞膜,再用双缩脲试剂检验,发现溶液颜色由蓝色转为紫色(注意应先提取较纯的细胞膜)研究学习实验设计题答题规律第一步:认真研读题干信息,分析题目类型属于验证型实验、探究型实验、完全设计型、半设计型、实验评价型中的哪一种。第二步:仔细审读,找准实验中所要控制的单一变量和因变量,并分析以什么指标表示或观察因变量。第三步:运用对照实验思想合理设置对照组。第四步:分析实验过程中需要平衡的无关变量,即避免(或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现象)的影响。第五步:推敲精练语言,准确表达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及结论。第六步:通读自己的实验设计。运用实验设计所遵循的原则进行对照,检查是否有遗漏。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发现,细胞膜中存在着某种只允许水分子出入的通道,人们称之为水通道,但水通道到底是什么却一直是个谜。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研究了不同的细胞膜蛋白,经过实验,他证明了一种被称为“水通道蛋白”的细胞膜蛋白就是人们寻找已久的“水通道”。如何验证彼得阿格雷发现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请你完成下面的实验探究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实验探究:观察:发现水分子能通过细胞膜。问题:水究竟怎样通过细胞膜?假设:_。实验:把含“水通道蛋白”的正常细胞和经过处理后_的细胞放在_中。结果:前者能吸水,后者_。结论:_。(2)为了进一步验证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彼得阿格雷又制出两种人造细胞膜,分别做成泡状物,然后放在水中,结果第一种泡状物吸收了很多水而膨胀,第二种则没有变化。请指出这两种人造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_。解析:(1)实验假设肯定与材料中主要内容有关:“如何验证彼得阿格雷发现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作为实验要验证水通道蛋白的存在并具有水通道功能,必然要设计对照实验,即两组中一组保留细胞膜的水通道蛋白,另一组去掉细胞膜上的该蛋白,观察两组细胞的吸水情况,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