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对比.doc_第1页
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对比.doc_第2页
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对比.doc_第3页
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对比.doc_第4页
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对比.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对比上周,两起有关“驾车撞人”的案件一审宣判。“高调登场”的胡斌在网民的一致“声讨”之中被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一直“潜伏”的孙伟铭案因被告人孙伟铭被判处死刑而“暴露”在舆论的一片哗然之中,关于交通肇事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两个罪名也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背景一杭州“57”交通肇事案公开宣判胡斌被判刑3年7月20日,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对“57”交通肇事案进行了一审公开宣判,以交通肇事罪判处被告人胡斌有期徒刑3年。法院经审理查明,2009年5月7日晚,被告人胡斌驾驶经非法改装的红色三菱轿车,在途经文晖路、文三路、古翠路、文二西路路段时,被告人胡斌与同伴严重超速行驶并时有互相追赶的情形。当晚20时08分,被告人胡斌驾驶车辆至文二西路德加公寓西区大门口人行横道时,未注意观察路面行人动态,致使车头右前端撞上正在人行横道上由南向北行走的男青年谭卓。谭卓被撞弹起,落下时头部先撞上该轿车前挡风玻璃,再跌至地面。事发后,胡斌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和122交通事故报警电话。谭卓经送医院抢救无效,于当日20时55分因颅脑损伤死亡。事发路段标明限速为每小时50公里。经鉴定,胡斌当时的行车速度在每小时84.1至101.2公里之间,对事故负全部责任。法院认为,被告人胡斌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被告人胡斌肇事后及时报警并在现场等候,该行为属于履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义务,故不能认定被告人胡斌有自首情节。被告人胡斌案发后虽未逃避法律追究,其亲属也能积极赔偿被害人家属的经济损失,但胡斌无视交通法规,案发时驾驶非法改装的车辆在城市主要道路上严重超速行驶,沿途时而与同伴相互追赶,在住宅密集区域的人行横道上肇事并致人死亡,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犯罪情节严重,应从重处罚。但被告人胡斌的行为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关于交通肇事罪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具体规定,认定其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缺乏法律依据。法院据此作出上述一审判决。背景二成都一司机无证醉酒驾车致4人死亡被判死刑7月23日,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在当地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孙伟铭无证、醉酒驾车造成4死1重伤案依法进行公开宣判,法院一审认定被告人孙伟铭的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且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故依法判处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法院庭审查明,去年5月,被告人孙伟铭购买一辆别克轿车,之后其在未取得合法驾驶资格的情况下,长期无证驾驶该车,并有多次交通违法记录。去年12月14日中午,孙伟铭驾车搭载其父母去市内东侧一酒楼为亲属祝寿。大量饮酒后,其驾车从该酒楼送父母到成都火车北站搭乘火车,而后又驾车返至市区东侧的成龙路往成都龙泉驿区方向行驶。当日17时许,孙伟铭在一路口从后面冲撞与其同向行驶的一比亚迪轿车尾部。发生事故后,孙伟铭驾车逃离现场继续往龙泉驿方向行驶,当车行至卓锦城路段时,其严重超速驾车越过绝对禁止超越的道路中心黄色双实线,先后撞向对面正常行驶的一长安奔奔轿车、奥拓轿车、蒙迪欧轿车及奇瑞QQ轿车,直至他的别克车不能动弹,造成4人死亡,1人重伤,公私财产损失共5万余元的严重结果。之后,孙伟铭被接到群众报案后赶至现场的公安人员抓获。经鉴定,孙伟铭驾驶的别克车在碰撞前瞬间行驶速度为每小时134至138公里,孙伟铭血液中的乙醇浓度为135.8mg/100ml(按国家标准血液中的乙醇浓度超过80mg/100ml为醉酒)。宣判后,被告人孙伟铭当庭提出不服判决,表示要上诉。(王彬苏罡据相关报道整理)说法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李桂生(镇平县人民法院刑庭庭长):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以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并与之相当的危险方法,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周文宇(淅川县人民法院副院长):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都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都可能发生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两罪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主观方面不同。交通肇事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二是客观方面要求不同。交通肇事罪在客观方面要求行为人违反交通管理法规,且必须造成严重后果;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不以严重后果发生为要件。三是刑罚不同。犯交通肇事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则要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从以上分析可见,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本质区别在于,实施犯罪行为时,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是故意还是过失。如何区分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杨涛(镇平县人民法院法官):我国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由此可以看到: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构成标准分别为“明知”和“放任”。基于这个标准并结合刑法的基本原理,可以得出间接故意的基本概念。所谓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我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据此,过于自信的过失对于认识和意志的构成标准分别为“明知结果可能发生”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结果发生”。依此,过于自信的过失的概念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赵彦锋(镇平县人民法院法官):我国刑法对于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法定刑截然不同之规定,使得区分故意过失具有了很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如何正确区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是“刑法中最困难和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通过概念中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比照,可以看到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的相似之处具体表现为:第一,在认识方面,两者都认识到了自己行为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第二,在意志因素方面,两者都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尽管有以上的相似之处,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间接故意所反映的是对结果的积极蔑视的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所反映的是对结果消极不保护的态度。这种本质的差别,又是通过各自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表现出来的。两起案件的定性准确性考量常亮(镇平县人民法院法官):通过上面对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分以及“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两种犯罪主观区别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地法院在定性上对该两起犯罪(或者说事件)的认定基本上还是准确的。胡斌案中,被告人胡斌撞人后立即踩刹车并下车查看谭卓的伤势情况,随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以及122报警电话,并留在现场等候处理。这一系列行为是一种典型的过于自信的过失心态。因此,笔者认为,杭州市西湖区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对胡斌进行定罪是准确的。姜云(镇平县人民法院法官):孙伟铭案中,被告人孙伟铭长期无证驾驶该车,并有多次交通违法记录,事发当晚,孙酒后驾驶并严重超速,在撞到一辆比亚迪轿车后,不顾轿车乘坐人员的安危驾车逃逸,又先后撞上4辆轿车直至他的别克车不能动弹,事故共造成4人死亡,1人重伤的严重后果。如果说,孙伟铭对比亚迪轿车上被害人的伤害主观上还存在排斥心理的话,那么,他对造成后边4辆车上的被害人的死亡或重伤却是一种放任的心理,按正常人的思维可以想象,孙伟铭肇事后为逃避法律的制裁选择逃逸并放任了对其他道路行车人员的伤害,其行为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主客观条件。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