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0-11学年同步学案(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6-19课.doc_第1页
【语文】10-11学年同步学案(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6-19课.doc_第2页
【语文】10-11学年同步学案(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6-19课.doc_第3页
【语文】10-11学年同步学案(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6-19课.doc_第4页
【语文】10-11学年同步学案(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6-19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16课过小孤山大孤山1古今异义。(1)上干云霄古义:_今义:_(2)不与江水乱古义:_今义:_(3)凡江中独山古义:_今义:_(4)虽无风,亦浪涌古义:_今义:_答案(1)古义:插,冲。今义:担任。(2)古义:混杂,混淆。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3)古义:所有。今义:平凡,凡是。(4)古义:即使。今义:只作“虽然”讲。2一词多义。答案(1)幸亏/希望/宠爱/幸而(2)靠近,接近/来到,到达/面对,对着/将要,快要(3)介词,用/连词,由于,因为/介词,从,在/连词,来/连词,表修饰3词类活用。(1)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_(2如宝装屏风_(3)掠江东南去_(4)岸上赤而壁立_答案(1)名词作动词,下雨。(2)名词作动词,用宝石。(3)名词作状语,向东南。(4)形容词作名词,红土;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4翻译句子。(1)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译文:_(2)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译文:_(3)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译文:_(4)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译文:_答案(1)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稍微用楼台亭榭装饰,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2)(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3)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用宝石镶嵌的屏风。(4)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5文中作者用精彩的变化的笔墨,抓住各处景物特征进行描绘,只寥寥几笔就描绘出鲜明独特的形象。找出文中描绘景物的句子,填写在下面横线处。烽火矶:_峭石:_小孤山:_澎浪矶:_大孤山:_答案(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6本文所写景点多,但不是孤立地写出特征,而是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结合文章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答案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的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一、中心主旨这是两则日记,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小孤山、大孤山一带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了他志在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情思。二、写作特色1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2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和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辉映,更为引人入胜。3运用对比手法写景。主要是小孤山与大孤山的对比。通过对比,使所写景的特征更为鲜明,如“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三、结构思路过大孤山小孤山以游踪为顺序四、文白对照。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屏风(pn)宿松县(xi)上干云霄(n)B惠济(j) 载其事(zi) 楼观亭榭(un)C渺弥(n) 泊湓浦(b) 徙倚久之(y)D溯流(s) 烽火矶(j) 鸥鹭灭没(m)答案D解析A“宿”读s;B.“载”读zi,“观”读un;C.“弥”读m。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秋深潦缩潦:积水B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幸:幸而C信造化之尤物也 信:相信D尝加营葺 葺:修补答案C解析信:诚然。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信造化之尤物也B与江山相发挥C首尾才六日D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答案C解析副词,才。4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B.C. D.答案D解析D到,来到/靠近,面对着;A.混淆;B.看,往远处看;C.经过。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倒影水中 B泛彭蠡口C今为定江军 D其间一日阻风不行答案D解析D为被动句,其余为省略句。二、文本阅读阅读文章第二段文字,完成68题。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戍:把守B已非它山可拟 拟:模仿C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干:插D与江山相发挥 发挥:辉映答案B解析拟:比拟,相比。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B.C. D.答案D解析D即使。A.大概/伞;B.助词,的/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不译;C.用/来。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日记体的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B这段文字抓住景物特点描绘出了鲜明独特的形象。C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手法。D这段文字在记述事物的同时,插入了适当的议论及说明。答案D解析没有插入“议论”性的文字。三、课堂延伸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2题。游黄山日记(后)徐弘祖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硃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余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余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选自古文鉴赏辞典)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向时云里诸峰向:对着B越天都之胁而下 胁:旁边C挟澄源、奴子 挟:偕同D独莲花与抗耳 抗:抗衡答案A解析“向”在这里是“刚才”的意思。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 B.C. D.答案D解析A项介词,“在”;B项连词,表转折,“却”;C项连词,“于是”;D项都是代词,但前一句是“它(的)”的意思,后一句是“那些”的意思。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游记不同于郦道元水经注中对山水的客观描述,而是文中有“我”,语中含情。B这篇游记也不同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它不是借景抒情,因情生议,而是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C作者在文章中通过议论直接阐发了只有不畏辛苦、奋力攀登才能到达顶点的人生哲理。D本文采用了游记中常用的移步换景的写法,准确地把握了云雾、怪石、松柏等景物的特点。答案C解析这一人生哲理不是通过议论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具体的记叙自然地表现出来的。1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2)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答案(1)则天都、莲花两座山峰,都以秀美的英姿兀立在半空。(2)度过危险地带,下到山坳时,暮色已笼罩大地。参考译文初四日步行十五里路到达汤口。再五里,来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便拄着手杖朝硃砂庵方向攀登。走了十里路,登上黄泥冈,原先被云雾遮没的各个山峰,渐渐显露出来,又渐渐落到了我的手杖底下。转入石门,经天都峰半山腰而下,则天都、莲花两座山峰,都以秀美的英姿兀立在半空。路旁有一岔道朝东而上,却是昔日所未到之处,于是往前直上,差不多到达天都峰旁。再往北而上,攀行在石隙之中,只见两侧峰石一片片夹峙而起,山道迂回曲折于岩石间,遇到山石阻塞就凿通它,遇到山崖陡峭就砌起石阶,遇上断壁则架木搭桥修通它,遇到悬崖就架上梯子接起来。俯视孤峭的山谷一片阴森,枫树和松树交错相杂,五彩缤纷,犹如画图与锦绣般灿烂。因而想到黄山当得起是一生中所见到的奇观,而且是如此奇特,往日未曾一探究竟,这次重游不但快慰,而且很觉惭愧。这时脚夫仆人都因山路险阻而落在后头,我也停住不再往上。但一路上的奇景,又不知不觉地吸引我独自前往。既登上山头,就望见有座佛寺的屋檐犹如飞鸟展翅一般,即是文殊院,这也是我上一次来想登览而又未登上的地方。文殊院左面是天都峰,右面是莲花峰,背面靠着玉屏峰。天都、莲花两峰的秀丽景色,简直伸手可摘。环顾四周只见奇峰错杂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确是黄山景色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如果不是这次重游,怎晓得黄山竟是如此之神奇!恰遇云游和尚澄源到来,游兴很高。时间已过午,仆人们才上来。大家站在文殊院前,指点着左右两座山峰。寺里的和尚说:天都峰虽近却无路可攀,莲花峰可登但路途遥远,只好在附近看看天都峰,明日再登上莲花顶。我不愿听从,决心一游天都峰。便带着澄源和仆人,仍从山峡小路而下。到达天都峰旁,再从经溪水冲击而流动的山石中俯伏爬行而上,或抓住野草,或拉着荆棘,越过丛集的石块,攀上峭立的山崖,每到连手脚都无法着落的地方,澄源总是抢先登上,再垂手接应。每每想到上山即如此艰难,下山更怎么得了?但终于也顾不了这许多。经历几回艰险,终于到达天都峰顶。只见顶上有块崖石像峭壁一般直立而起,高约数十丈,澄源巡视其侧面,发现有石阶,便扶我登上。惟见千山岭无不俯伏在下,独有莲花峰和它抗衡。这时浓雾时起时止,每一阵飘过来,则连对面也看不见,远眺莲花等诸山峰,多半淹没在云雾里。惟独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峰前,云雾则移到峰后;我来到峰右,云雾则出于峰左。峰顶上还有生长得曲折挺拔、纵横交错的松树,而柏树虽树干粗大如臂,也无不平贴峰在崖石上,犹如苔藓一般。山高风猛,雾气飘忽不定。俯视诸山峰,一会儿透露出碧绿的尖顶,一会儿又淹没为一片银海。再眺望山下,只见阳光明媚,仿佛另是一个世界。暮色渐渐降临了,于是大家两足伸前,双手向后贴地,坐着往下滑。到了极险之处,澄源便肩手并用以相接应。度过危险地带,下到山坳时,暮色已笼罩大地,再从山峡间登栈道而上,宿于文殊院。四、语言运用13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_,_;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_,_;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与纯粹。答案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体会壮阔它可能是一座雕像让你明白雄健14下面的表格是对中学生偶像崇拜的相关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请仔细阅读,用简明的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中学生偶像崇拜在性别上的差异偶像类著名人士影视歌明星体育明星其他总计男6126125女2202125总数8328250(1)由表格得出结论:_(2)这种差异表明:_答案(1)女生崇拜“影视歌明星”的人数明显高于男生,男生崇拜“著名人士”和“体育明星”的人数明显高于女生。(2)在偶像崇拜上,女生更带有感性色彩这与其感情细腻、感性强等特点有关,而男生则表现得更为理性。第17课庖丁解牛1通假字。(1)砉然向然:“_”通“_”,_(2)技盖至此乎:“_”通“_”,_(3)善刀而藏之:“_”通“_”,_答案(1)向响声响(2)盖盍何,怎么(3)善缮修治,此指擦拭2古今异义。(1)所见无非牛者古义:_今义:_(2)依乎天理古义:_今义:_(3)虽然,每至于族古义:_今义:_(4)视为止,行为迟古义:_今义:_答案(1)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2)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3)古义:虽然是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3一词多义。答案(1)动词,做/动词,作为/连词,因此/介词,给/介词,为了/介词,被/句末语气词(2)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连词,但是/动词,认为对(3)表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介词,相当于“于”/表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形容词词尾4词类活用。(1)良庖岁更刀:_(2)族庖月更刀:_(3)以无厚入有间:_答案(1)名词作状语,每年。(2)名词作状语,每月。(3)形容词作名词,很薄的刀刃。5翻译句子。(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译文:_(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译文:_(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译文:_(4)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译文:_答案(1)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技术了。(2)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3)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4)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6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7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案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有益的启发。从两者的不同也许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才能掌握科学的规律。一、中心主旨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问题迎刃而解。二、写作特色1艺术夸张与细腻描写相结合,写得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叙述描写形象逼真,意蕴深厚,语言准确生动流畅,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2用细致生动的记叙和描写来阐明抽象的道理。如开头的解牛场面,使人可感、可见、可闻。庖丁论“道”,两次对比,解牛三个阶段,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良庖、族庖对比,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心理、目光、动作、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巨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三、结构思路四、文白对照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地方”。踦(y):支撑,接触。砉(hu):拟声词。空。因:依照。技:应是“枝”字,指支脉。经:指经脉。肯:骨间的肉。綮(qn):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未尝”后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肩之所倚(y)莫不中音(zhn)B砉然向然(xin) 技经肯綮(qn)C批大郤(x) 岁更刀(n)D导大窾(kun) 发于硎(xn)答案C解析“郤”读x。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导:引导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D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答案B解析导:顺着。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其印为予群从所得B而刀刃新发于硎/苛政猛于虎也C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吾尝终日而思矣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常以身翼蔽沛公答案D解析D两个“以”都是介词,可译为“用”。A.介词,替/介词,被;B.介词,从/介词,比;C.而:转折连词,可是/表示修饰的连词,可译为“地”。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砉然向然,奏刀马砉然 B技盖至此乎C技经肯綮之未尝 D善刀而藏之答案C解析A向响;B.盖盍;D.善缮。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视为止,行为迟 B虽然,每至于族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答案D解析A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B.古义:虽然是这样。今义:转折连词。C.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庖丁释刀对曰 释:擦拭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会合、接触C彼节者有间 间:间隙D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答案A解析释:放下。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 B因其固然C虽然,每至于族 D所见无非牛者答案A解析B古义:本来(的结构)。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C.古义:到了。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D.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B.C.D.答案C解析C动词,解/动词,作为,当做。A.介词,相当于“于”;B.连词,但,却;D.介词,依照。三、课堂延伸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故往贷粟于监河侯贷:借B庄周忿然作色曰 忿然:生气的样子C我且南游吴越之王 游:游玩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肆:店铺、市场答案C解析游:游说。10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故往货粟于监河侯B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C请奏命求救于孙将军D赵氏求救于齐答案B解析B介词,在;A、C、D为介词,向。11下列对上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庄子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很大方,答允收得税金后借给他三百金。B粮对于庄子、水对于鲋鱼,都是赖以养生的急需品,虽少即可养生,监河侯对于庄子,远赐等于见死不救。C这篇寓言构思精巧,寓言中引寓言,故事中套故事,于俗事中见深理。D在人物刻画上,监河侯的虚伪,庄子的迂腐无不跃然纸上。答案D解析“迂腐”理解不对。12翻译下面的句子。(1)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译文:_(2)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译文:_(3)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译文:_答案(1)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2)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参考译文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斤,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四、语言运用13根据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仿写句子。在我国灿若星河的诗海中,雅士骚客的潇洒各有千秋,有庄子“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潇洒,也有_的潇洒;有_的潇洒,也有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潇洒因此,可以这么说:他们的潇洒不只是语言的豪迈,而且早已超越了表面的行动;_。答案李易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他们的潇洒不只是胸中块垒的宣泄,而且早已超越了世俗的偏见14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答案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第18课项羽之死1通假字。(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通_,_(2)乌江亭长2解释古义异义。(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_今义:_(2)期山东为三处古义:_今义:_(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_今义:_(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_今义:_答案(1)古义:悲愤激昂;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2)古义:崤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3)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4)古义:父老兄弟;今义:父亲,哥哥。3一词多义。答案(1)副词,就/副词,于是/副词,才/副词,于是/副词,却/副词,只,仅仅(2)调用/介词,因为/介词,把(3)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江东父老(4)动词,灭亡/灭亡了的/动词,逃亡/动词,丢失(5)连词,况且/连词,尚且/副词,将要/副词,暂且,姑且(6)名词,眼泪/动词,哭泣4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a项王军壁垓下:_b身七十余战:_c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_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_e左,乃陷大泽中:_f马童面之:_g所击者服,未尝败北:_h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_i吾为若德:_j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_名词作状语a项王则夜起:_b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_c直夜溃围南出:_名词的使动用法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_(2)动词的使动用法此天之亡我:_答案(1)a.设营驻守b亲身(参加)c唱楚歌d东行e左走f面对g打了败仗往回跑h称王i给恩德j西征a.在夜里b向东c向南使为王(2)使灭亡5翻译句子。(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译文:_(2)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译文:_(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译文:_答案(1)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2)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3)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6文章是怎样选择典型事件来塑造项羽这一形象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本篇在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最主要的是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示人物的命运与人物的性格特征。本文主要写了三个事件:垓下绝唱,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当项羽大军被围垓下时,军情何等急迫!作者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惟有如此描写,才能表现出项羽一腔怨愤与英雄失落托身无所的悲情。东城突围,项羽兵乘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为了证实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他赌注似的为部下表演“快战”,斩将刈旗,再现当年喑呜叱咤、千人皆废的英姿,然而描写已多是突出其徒有匹夫之勇而胸无良谋的特征了。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宁死不辱,体现了他知耻不苟活却又自暴自弃的性格特征。至于以自己的坐骑赠亭长,将自己的首级送故人,则进一步突出了他慷慨豪爽重义气的风度。7垓下歌在项羽本纪中有何作用?答案垓下歌是项羽被困于垓下时的千古绝唱。能够增强文章的抒情色彩,起到传神写意的作用。垓下歌的插入,使项羽的形象、气质,变得慷慨悲壮、姿态横生。起到了浓缩故事情节、提炼人物形象的作用。它以短短的四句诗,清楚地概括出项羽在反秦斗争中叱咤风云、不可阻挡的气势,以及在短短的时间内骤然覆灭的悲剧,与前后文相互照应、相互勾连,是项羽对自己戎马生涯的回忆,是作者对项羽人生经历的反思。“力拔山兮气盖世”写出了项羽过人的勇气和超人的气概,使人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双的英雄形象。“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说的是骓马不再前进了,该怎么办呢?虞姬啊,我将怎么安排你呢?对此句诗,章培恒提出了骓的“不逝”为什么会引起那样严重后果的问题,他的回答是:项羽之所以建立如此伟大的功绩,最主要的依靠应是这匹名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披靡。换言之,他几乎是单人独骑打天下的,他的最主要的战友就是骓,至于别人,对他事业所起的作用实在是微乎其微。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强大使得任何人对他的帮助都没有多大意义。这是何等的傲岸,真可谓天地间惟我独尊。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句诗再一次证明了他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勇以及刚愎自用、盲目自信的弱点。总观项羽本纪,无论是情节的发展,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能跟垓下歌的诗句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垓下歌贯穿了全文的情节,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一、中心主旨本文通过写项羽在与刘邦决战失利的最后阶段的言行,进一步表现他的英勇顽强的斗志、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透露了他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羞愧自耻心理,对他在幸存与尊严之间勇敢的选择后者的举动,表现出深深的赞叹和惋惜。二、写作特色1以简洁传神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突围时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乌江边的拒渡、赠马、赠头。这些场面的描绘,都为展示项羽的性格特征提供了舞台。2以言传神,以行绘人。作者没有用静止的叙述来交代人物的性格,而是运用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的笔法,如“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着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其狂妄自大、刚愎自用又慨叹命运不公可见于此。“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由此可见项羽的沽名钓誉的个性。三、结构思路项羽之死四、文白对照。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垓下(i)乌骓马(zhu)数阕() 美人和之(h)B麾下(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