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纳博科夫及其创作研究.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纳博科夫及其创作研究.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纳博科夫及其创作研究.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纳博科夫及其创作研究.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纳博科夫及其创作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 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 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篮! 塑堑日期: 纠j j 2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i j j 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擞导师签名彳兰弘名茹期:俎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1 8 9 9 - - 1 9 7 7 ) 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中最杰出 的小说家之一,其声誉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达于高峰。其洛丽塔 ( 1 9 5 8 ) 、微暗的火( 1 9 6 2 ) 已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从1 9 1 6 年关于他 的诗歌有评论发表至今,西方纳博科夫研究已有八十个年头。在中国大陆, 纳博科夫的译介工作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的主要作品多已有了中 译本,但研究工作却存在着很大不足,尚待进一步拓宽与深化。本文试图 对纳博科夫的小说观与其小说创作做一探讨,希望能对国内的纳博科夫研 究有所裨益。 纳博科夫生著述颇丰,涉及多种体裁,包括诗歌、散文、戏剧、翻 译、评论和小说,但是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主要是由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 小说奠定的。纳博科夫是一位极具个性化的小说家,他卓尔不群的文学观 念、扎实的文学基础、独特的个性以及敏锐且富幻想的优秀品性,成就7 他“纳博科夫式”小说的艺术世界。而这又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文学修 养、艺术趣味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纳博科夫一生是流亡的一生他一 生的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处在流亡之中。流亡构成了他人生的独特纹理。 流亡人生对他在“世界”、“现实”、“时间”、“意识”等方面的认识具有根 本性的影响,进而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小说观。纳博科夫是位具有双重文 化身份的双语作家,跨文化写作的独特身份,育成了他“独特的彩色纹 理”,铸就了他文学世界的艺术个性。纳博科夫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 位蝶类学家。这两种似无关联的身份在纳博科夫身上得到了完美统一。他 用艺术思维看待科学,用科学思维审视艺术科学家的冷静态度和观察事 物的方式对他的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纳博科夫是一位无意于理论体系建构的小说家,他一向对与体系相类 的事物不感兴趣甚至厌恶。但是,作为一个在小说创作实践上取得巨大成 就的小说家,他仍有着很强的理论意识。纳博科夫是一位崇尚纯艺术的小 说家,追求小说创作和阅读过程中灵感激发和审美狂喜的艺术境界。他认 为,“文学是创造,小说是虚构。”“好小说都是好神话。”他认为,讲故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比故事重要,讲故事的方式比讲故事更重要。他认为,教化不是小说的功 能;小说应该带来的是愉悦和审美狂喜。他认为,艺术创造行为应是人类 最具人性的行为,它使自身获得秩序,赋予自身以目的。他的小说观在其 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和体现。他在小说中,采取不可靠叙述、戏拟、 隐喻、文字游戏、象征等艺术手法,制造具有挑战性的“海市蜃楼”般的 艺术世界。 作为一名世界性的小说大师,纳博科夫及其创作对中国当代文学是具 有启示和意义的。 关键词:纳博科夫小说观小说创作启示意义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v l a d i m i rn a b o k o v ( 1 8 9 9 1 9 7 7 ) i so n eo ft h eo u t s t a n d i n gn o v e l i s t si nt h e w o r l d1 i t e r a t u r eo ft h e2 0 t h c 。a n dh i sr e p u t a t i o nr e a c h e di t sp e a ki n1 9 6 0 s a n d1 9 7 0 s a m o n gh i sn u m e r o u sw o r k s ,l o l i t aa n dp a l ef i r eh a v e b e e n r e g a r d e da sc l a s s i c s s i n c et h ef i r s tc o m m e n to nh i sp o e m sb yar u s s i a n j o u r n a l i s ti n1 9 1 6 ,t h es t u d yo nn a b o k o vi nt h ew e s th a sb e e n8 0y e a r s h o w e v e r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a n dt r a n s l a t i o no fn a b o k o vi nm a i n l a n dh a sj u s t b e e nc a r r i e do u ti nt h ee a r l y1 9 8 0 s w h i l em a n yo fh i sw o r k sh a v eb e e n t r a n s l a t e di n t oc h i n e s e ,t h er e s e a r c hw o r ki ss t i l l i n a d e q u a t ea n d r e q u i r e sf o rf u r t h e rd e e p e n i n g t h i sp a p e ri st e n t a t i v et om a k ea ni n q u i r y a b o u tn a b o k o v sv i e w p o i n t so nf i c t i o na n dc r e a t i o n s ,a n dh o p e st h a tt h e s t u d yo nh i mi nt h em a i n l a n dc a nb e n e f i tf r o mi t a l lh i sl i f e ,n a b o k o vh a sc r e a t e da b u n d a n t l yi nd i v e r s i f i e ds t y l e s , w h i c hi n c l u d ep o e m ,e s s a y ,d r a m a , t r a n s l a t i o n ,c r i t i ca n dn o v e l h o w e v e r , i ti sh i sn o v e l se s p e c i a l l yt h el o n go n e st h a t l a i dt h ef o u n d a t i o nf o r h i sg r e a tr e p u t a t i o ni n1 i t e r a r yc i r c l e b e i n gam o s td i s t i n c t i v en o v e l i s t , h e i sf a m o u sf o r h i se x c e l l e n tl i t e r a r yc o n c e p t s s o l i d l i t e r a r y f o u n d a t i o n ,d i s t i n c t i r e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8 sw e l la sh i sk e ya n di m a g i n a t i v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1 1o ft h e s ec o n t r i b u t eal o tt oh i su n i q u ea r t i s t i c w o r l da n dc a n n o tb es e p a r a t e df r o mh i ss p e c i a l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s ,1 i t e r a r y 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 sa n d a r t i s t i ct a s t e s t w oi nt h i r d so fh i sw h o l e1 i f ew a s o c c u p i e db ye x i l e s ,w h i c hm a d eu pas p e c i a lg r a i no fh i s1 i f e ,a n d f u n d a m e n t a l l yh a di n f l u e n c e dh i sv i e w so nw o r l d ,r e a l i t y ,t i m e ,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s oo n 1 a t e rh i sv i e w p o i n t so nf i c t i o n n a b o k o vi sa b i l i n g u a lw r i t e rw i t had u a lc u l t u r a li d e n t i t y s oh i sc r e a t i o n sa r e t r a n s c u l t u r a l t h i sc u l t i v a t e dh i mi n t oaw r i t e rw i t h d i s t i n c t i v eg r a i n s a n dp a v e dt h ew a yf o r h i sa r t i s t i cp e r s o n a l i t yi n1 i t e r a r yw o r l d t h et w o i d e n t i t i e sa sv r r i t e ra n de x p e r ta tb u t t e r f l i e sf i n dap e r f e c tu n i t yo n n a b o k o vs ot h a th ec o n s i d e r e ds c i e n c ew i t ha na r t i s t i ct h i n k i n g a n d e x a m i n ea r tw i t has c i e n t i f i ct h i n k i n g t h ec a l ma t t i t u d ea n dt h e o b s e r v i n gm e t h o d so fs c i e n t i s t sa l s oh a v ea ni m p o r t a n ti n f l u e n c eo v e rh i s n o v e lc r e a t i o n n o ti n t e n d i n gt oc o n s t r u c tat h e o r e t i c a ls y s t e m ,h es h o w e dn o i n t e r e s t se v e nd e t e s t a t i o ni na n yt h i n g sr e l a t e dt ot h e o r i e s b u t , a san o v e l i s tw i t hg r e a ts u c c e s si np r a c t i c eo fc r e a t i o n s h es t i l l h a dav e r ys t r o n gs e n s eo ft h e o r y b e i n gan o v e l i s tw h oa d v o c a t e d p u r ea r t h ee l e v a t e dh i sn o v e lc r e a t i o n si n t os u c ha na r t i s t i cr e a l m t h a tc a ns t i m u l a t er e a d e r s i n s p i r a t i o n s a n da e s t h e t i c f a s c i n a t i o n s h eb e l i e y e dt h a t1 i t e r a t u t ei sc t e h t i o n ;f l c t y o ni s f a b r i c s t i o n ;a n dg o o df l c t i o n sa t ea l lm y t h o l o g i e s i nh i so p i n i o n , s t o r yi t s e l fi sn o ta si m p o r t a n ta st e l l i n gs t o r y ,a n dt h ew a ys t o r y i st e l di sm o r ei m p o r t a n tt h a nt e l l i n gs t o r y t h ef u n c t i o no ff i c t i o n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sn o te n l i g h t e n i n g i n s t e a d ,i ts h o u l db r i n gr e a d e r sj o y sa n d a e s t h e t i cf a s c i n a t i o n s h ea l s o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a r tc r e a t i o ns h o u l d b et h em o s th u m a n i s t i ca c t i v i t y ,f o ri th e l p sh u m a no b t a i no r d e r a n de n d o w sh i mw i t hc e r t a i np u r p o s e s h i sv i e w p o i n t so nf i c t i o nf i n d af u l l p r a c t i c ea n de m b o d i m e n ti n h i sw o r k s i nh i sn o v e l s 。h e a d o p t e ds u c ha r t i s t i ct e c h n i q u e sa su n r e l i a b l en a r r a t i o n ,p a r o d y , a l l u s i o n ,a c r o s s w o r dp u z z l e ,a n ds y m b o l i s m ,t h u sg e n e r a t e da c h a l l e n g i n gm i r a g e - 1 i k ea r t i s t i cw o r d a saw o r l dn o v e lm a s t e r ,n a b o k o va n dh i sn o v e lc r e a t i o n sh a v et h e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s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 st ot h ec h i n e s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1 i t e r a t u r e k e yw o r d s :n a b o k o v v i e w p o i n t so nf i c t i o n n o v e lc r e a t i o n s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s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o e s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言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v l a d i m i rn a b o k o v1 8 9 9 - - 1 9 7 7 ) 是二十世纪 作家中颞受争议的一位。1 9 9 9 年是纳博科夫诞辰1 0 0 周年。人们以各种形 式或撰文、或开讨论会、或出专刊等形式纪念这位著名作家。虽然他在世 时受到很多冷落和非议,但是他著名作家的地位已被历史确立。他的名字 进入了“七星诗社”( 法国伽利玛出版社的作家丛书系列,只有经得起时 间考验、历史上公认的经典作家才有资格进入此行列) 。纳博科夫的洛 丽塔( 1 9 5 8 ) ,微暗的火( 1 9 6 2 ) 早己成为文学史经典。1 9 9 8 年,美国 兰登书屋评出1 0 0 本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小说,洛丽塔名列第四位, 微暗的火同样在榜。在同年的美国主题性书评杂志求知书评评出 的1 0 0 部二十世纪美国最佳小说和散文, 洛丽塔依然在榜。在前苏联 和现在的俄罗斯,他被视为国内后现代主义经典作家。值得注意的是,1 9 8 9 年被前苏联文学界宣布为“纳博科夫年”。美国文论家马泰卡林内斯库在 其著作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亦把纳博科夫与博尔赫斯、贝克特视为后 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纳博科夫,毫无疑问,已被欧美文学界列为文学大 师。 纳博科夫一生创作颇丰,涉及各种体裁的创作,如诗歌、小说、剧本、 翻译、评论等。从1 9 1 6 年关于纳博科夫的诗歌有评论发表至今,西方纳 博科夫研究已走过八十个年头。八十多年里,纳博科夫的文学声名在各种 尖锐对立的意见中经历了漫长的生长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纳博科 夫的作品研究多局限在俄侨文学圈中,俄侨评论家多争论纳博科夫小说中 的“俄国性”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答案则意味着对作家的肯定或否定。 1 9 4 0 年到美国后,纳博科夫主要用英语创作,但英语评论界仍没有给他以 应有的注意。纳博科夫引起世人的瞩目是在1 9 5 8 年。1 9 5 5 年,洛丽塔 先后遭到美国五家出版社的拒绝,而后辗转到法国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 出版。1 9 5 8 年终于在美国出版,而且在其后的六个月里一直高居畅销书排 行榜首位。随后,纳博科夫的小说不断出版,评论界关于他的创作的各种 争论毁誉也与日俱增。此时的纳博科夫真正进入名利双收的季节。站在纳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博科夫对立面的人对其进行否定性的评价,而持肯定态度的人又不断提高 其文学地位。这一时期较为情绪化。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逐渐认识到他 作为二十世纪著名作家的内在特点,在论述中经常把他与乔伊斯相提并 论,这标志着纳博科夫评论进入了新阶段。( 注释:比如:布拉德伯里称 微暗的火“整个就是一个虚构的幻想世界一部反小说,是自乔伊 斯尤利西斯以来最重要的作品。”1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纳博科夫的声 誉较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要黯淡。纳博科夫的传记作家理查德博伊德 分析认为,他的新作和旧译不能为出版商带来利润;另一方面,女权主义 运动广泛兴起,与他把女子仅仅看作缪斯( 创作的灵感) 的观点相抵触等。 但他总结说:“毫无疑问,纳博科夫是自成一家的。像他热爱的普希金一 样,他不傍前人,也无可模仿。”n 1 七十年代末以后,纳博科夫研究从冷热 不均的读者反应状态走向更为冷静严肃的学术思考,并进入体系化阶段。 1 9 7 6 年,美国的国际纳博科夫学会在堪萨斯大学成立,并出版半年刊纳 博科夫研究者,1 9 9 4 年纳博科夫研究年刊创刊。这些都推动了纳博 科夫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纳博科夫的作品在苏联及俄罗斯的命运与苏联政治气候变化相关。在 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下,纳博科夫的作品遭到严禁或删减。苏俄学者对纳 博科夫的评价大体分为三种:彻底的否定、高度的赞扬以及折衷性的态度。 俄罗斯关于纳博科夫的研究著作不断增多。1 9 9 7 年还曾出版一部近千页的 纳博科夫研究资料汇编,大大促进了俄罗斯的纳博科夫研究。1 9 9 9 年作家 诞辰1 0 0 周年时,俄罗斯还召开了一次题为“俄罗斯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 纳博科夫”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俄罗斯著名学者符维阿格诺索夫主 编的( 2 0 世纪俄罗斯文学把列他为专章,且评价颇高。 西方文学批评界对纳博科夫及其作品的研究有以下几种:形式批评模 式,如伊奇斯佳格纳的逃入美学:纳博科夫艺术论( 1 9 6 6 ) 、朱莉亚巴 德的水晶地:纳博科夫英语小说中的技巧( 1 9 7 2 ) ( j u l i ab a d e r ,c r y s t a l l a n d :aa r t i f i c ei nn a b o l k o v se n g l i s hn o v e l s b e k e l e y ,c a l i f o r n i a : u n i v e r s i t yo fc a l i f o r n i ap r e s s 1 9 7 2 ) 和安德鲁基尔得的符纳博 科夫的生活与艺术( 1 9 8 6 ) 等,形式批评从语词、技法、结构等方面入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手,揭示了纳博科夫个性化的创作风格。l l 李( l a w r e n c e l l ) 符纳 博科夫( 1 9 7 6 ) 较早地把形式与意义结合起来并全面解释。埃伦皮弗纳 博科夫和小说( 1 9 8 0 ) 则属于小说伦理内容的研究。朱利安w 康纳利 纳博科夫和他的小说:自我与他者的几种形态( 1 9 9 2 ) 侧重从自我与 他者的关系来分析纳博科夫的俄语小说。亚历山大罗夫的纳博科夫的彼 岸世界( 1 9 9 1 ) 则对纳博科夫小说中的形而上学内容,即所谓“彼岸世 界”问题进行揭示。 从研究者的视界看,西方纳博科关研究可以说是沿着细化和淡化两个 方向发展。对其单篇著作进行研究的学术著作日益增多。纳博科夫作为一 位流亡作家,他的跨文化、跨民族的特殊身份日益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一 个热点。1 9 9 5 年纳博科夫研究专家亚历山大罗夫编辑出版了纳博科夫研 究指南和博伊德( 纳博科夫最重要的传记作家) 的传记纳博科夫:俄 罗斯时代( 1 9 9 0 ) 与纳博科夫:美国时代( 1 9 9 1 ) 一道成了纳博科夫 研究领域中迄今最具分量也最有参考价值的成果。以上所述的西方研究状 况,都已有学者先后转述和介绍。但是,这些研究专著还没有翻译进来, 这也成了国内纳博科夫研究的一大局限。 而中国大陆的纳博科夫翻译与研究现状则是: 纳博科夫在中国大陆的译介工作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据本人有 限的资料搜集,梅绍武最早翻译了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过客和长篇小 说普宁( 1 9 8 1 ,上海译文出版社) ,以后龚文库译过黑暗中的笑声 ( 1 9 8 8 ,漓江出版社) 。1 9 8 9 年前后,中国大陆重演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末、六十年代初在美国掀起的“洛丽塔飓风”,先后出了至少4 个洛 丽塔中译本。1 9 9 1 年,申慧辉等人翻译的文学讲稿由三联书店出版: 同年,纳博科夫自传说吧,记忆,由陈东飙翻译,花城出版社出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时代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重版纳博科夫小说 集,至今出版纳博科夫全部1 7 部长篇中的1 2 部和1 个短篇小说集。与相 对繁荣的作品翻译相比,中国学者对纳博科夫的研究则显得颇为冷清。据 笔者统计的关于纳博科夫的5 1 篇论文及文章中,有关洛丽塔的研究 文章达2 3 篇之多。对其它作品的研究则尚嫌薄弱,对纳博科夫进行整体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则尤为不足。 中国的纳博科夫研究现状与作家所应该受到的重视很不相称。因此, 对纳博科夫及其作品的研究尚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纳博科夫作为作家,一 生创作甚丰,所涉体裁范围广泛。据统计有4 0 0 余首俄文诗作、6 部俄文 诗剧、3 部俄文散文剧、5 2 篇短篇小说、1 7 部长篇小说、l 部回忆录、2 部文学讲稿、2 部传记和一些译作等。但是纳博科夫影响最大、成就最高 的是其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本文试图对纳博科夫的小说观与其小说 创作做一探讨,希望能对我国的纳博科夫研究有所裨益。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关于纳博科夫 纳博科夫是一位极具个性化的小说家,他对“时间”、“历史”、“命运” 等有着独特的思考。他卓尔不群的文学观念、扎实的文学基础、独特的个 性以及敏锐且富于幻想的优秀品性,成就了他“纳博科夫式”小说的艺术 世界。他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文学修养、艺术趣味有着 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笔者试从三个方面对纳博科夫进行探讨。 第一节:流亡人生 纳博科夫于1 8 9 9 年4 月2 3 日在俄国圣彼得堡出生,1 9 7 7 年7 月2 日 在瑞士蒙特利尔逝世,终年7 8 岁。他一生的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是一 直处在流亡之中的流亡构成了他人生的独特纹理。早在1 9 0 5 年第一次 随家人出国进行欧洲游历,纳博科夫就在他童稚般的幼小心灵中敏锐地体 验到了流亡。他在其自传说吧,记忆中说:“它仿佛一次彩排一一不 是为了那永远也无法成行的壮丽回乡,而是为我漫长的流亡生涯中一次又 一次的回乡梦。”h 1 这样的心灵体验给6 岁的纳博科夫留下深刻的印象。 1 9 1 7 年十月革命爆发后,纳博科夫的父亲把全家送往克里米亚避险,并被 选入临时政府立宪议会,后遭到布尔什维克拘捕,获释后逃到克里米亚。 在克里米亚期间,苏维埃红军、白俄军队、德国军队在此拉锯式交战,使 纳博科夫体验到命运的戏剧性变化。1 9 1 9 年3 月,苏联红军突入克里米亚。 在布尔什维克的枪炮声中,他们全家登上了一艘希腊货船“希望”号,离 开俄国,流亡欧洲。当时,纳博科夫刚2 0 岁。从此,他结束了在祖国的 生活。俄罗斯一切美好的生活都变成了他一生的回忆。2 0 岁之前的俄罗斯, 成了纳博科夫心中永远的“俄罗斯”。 1 9 1 9 年的去国离家,同时也失去了几百万的家产和几千亩的土地。后 来被迫靠变卖母亲的首饰,他得以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生物学及 法国和俄国文学。纳博科夫在英国大学求学的流亡经历,他认为“其实就 是我努力成为一个俄国作家的经历。是为了铸造和支撑我富足的乡愁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存在的。川”1 9 2 2 年,他大学毕业后,回到寄居柏林的家中。1 9 2 1 - - 1 9 2 4 年,沙俄流亡者在柏林有几万i 临时住户,他们大多是俄罗斯侨民作家和知 识分子,他们共同地生活在物质的贫穷与智识的奢华里。纳博科夫以“西 林”( v s i r i n ) 的笔名用俄文从事文学创作,在俄国流亡者的报刊上发表 诗歌、小说和杂文,四个月之内就出版了4 本书,声誉渐起。但是,其作 品的流传仅限于俄侨中间。即使在革命前的俄国声名已确立的流亡作家, 也不能指望他们的书籍为他们谋生。“老作家们则有各种流亡者组织的资 助,公开朗读的收入和慷慨的私人捐助而得以苟延生命。较年轻的,不那 么知名但更善于适应的作家靠从事各种职业获取偶然的补助。,【”纳博科夫 就曾经以教授拳击、网球和外语为业贴补生活。 在柏林,纳博科夫经历了他一生中的两件大事。其一,1 9 2 2 年3 月, 他的父亲为沙俄右翼君主主义分子暗杀。这件事对纳博科夫的精神影响特 别大,血腥恐怖在他的作品中或是以常态或是以非常态的形式一再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以后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其二,1 9 2 5 年,他在一 次舞会上邂逅了后来成为他的妻子的犹太女子维拉斯洛宁,美满的爱情 和婚姻使他的心灵得到慰藉。1 9 3 7 年,由于妻子的犹太身份,他们全家为 躲避法西斯德国的迫害迁居法国巴黎。尽管那时他已是有一定声誉的作 家,但是这个声誉主要还是局限在俄侨文学界。因此,法国当局对他并不 热情,甚至不发给他工作证,全家生活困窘。纳博科夫把流亡的阴暗与光 荣并列。一方面他体验到流亡带给他精神上的屈辱感;另一方面,对流亡 的体验成了他思想和文学创作的重要资源。在说吧,记忆中说:“我 们对这个或那个冷冷地给予我们政治收容所的国家完全的肉体顺从,在必 须取得或延长某份毫无价值的签证,某张令人气愤的身份证的时 候,就变得令人痛苦地明显了,国际联盟给失去了俄国公民资格的流 亡者配备了一份所谓的南森护照,一份十分次要的证件,有一种憔悴 的绿色调。它的持有者略胜于一个出狱的罪犯,无论一个国家会是多 么坏,任何逃离它的人本质上都是可鄙的,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国家政体之 外;因此就以某些宗教团体看待私生子的那种荒唐的谴责来看待他。”1 纳博科夫把这种感受称之为“流亡的阴暗”。这也是流亡者共同的心理感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受。他们是不被认可、被疏离的一群,流亡的生活和经历使他们有着强烈 的身份归属感和异化感。他们不被本土文化认可接纳,从本能上抵制本土 文化对他们的压制。纳博科夫在这种处境中努力体悟和寻找自我确证纳 博科夫说道:“当我回顾那些流亡岁月,我看见自己,以及成千上万的别 的俄国人,过着一种奇特但无论如何说不上不愉快的生活,处于物质的贫 穷与智识的奢华里,在幽灵般的德国人和法国人之间,我们,流亡者们, 碰巧居住在他们或多或少是幻想的城市里。”纳博科夫认为,像他一类的 流亡者都是处于现实之外的人,他们的存在依据只在于自己对往事的回忆 或对幻想的沉迷。流亡,是因为逃离,逃离来自某个强大的外在现实的威 胁;纳博科夫对现实世界充满着怀疑和恐惧,认为现实世界是对自己存在 的威胁;流亡,也是因为寻找,寻找一个地方,安放受到威胁的身心。因 此,回忆成了孤独的流亡者在寻找之路上的唯一伴侣。对往事的回忆和缅 怀几乎成了所有流亡者包括纳博科夫不可避免的情绪。 1 9 4 0 年,德国占领法国前夕,他得到纽约一个犹太人救济团体的帮助, 买了两张救护船上的廉价船票,在随身只有百美元的情况下抵达了纽 约,移居美国,结束了他在欧洲的流亡时代。1 9 4 0 年5 月2 8 日到达美国, 先在斯坦福大学任教。1 9 4 1 - - 1 9 4 8 年,纳博科夫在韦尔斯里学院谋得一份 收入颇丰的教职,几乎同时,1 9 4 2 年还在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博物馆兼任研 究员。1 9 4 8 - - 1 9 5 8 年,纳博科夫任教于康奈尔大学,教授俄罗斯和欧洲文 学并进行文学创作,学生当中有受到他很大影响的当今美国著名作家托马 斯品钦。1 9 4 5 年,纳博科夫加入了美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纳博科夫 全家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他为了解救妻子,离开法 西斯德国,并被迫改用另一种语言写作。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纳搏科夫以其在英语语言方面的天赋使他有足够的能力继续他的写作,以 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四十多岁开始流亡美国面i i 缶重铸自 己文学事业的辉煌。他终以一批经典作品,如 洛丽塔、微暗的火等 奠定了他作为美国作家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纳博科夫在欧洲流亡 之中体验到了专制国家对自由的限制以及尊严的丧失,他强烈渴望言论自 由、思想自由和艺术自由,因此,标榜自由的美国自然成了他的向往之地。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俄国回不去了,刚从欧洲逃亡,所以美国自然成了他的最佳选择。因此, 他说,“在美国,我觉得自己比在任何其它国家都要高兴。我在美国找到 了自己作品的最好的读者,找到了思想跟我最接近的人。在美国我感觉是 在心智的故乡。美国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故乡。”珀1 纳博科夫的身心尽管在 美国得到慰藉,但是,美国能代替他心目中的“俄罗斯”吗? 他对他的美 国籍身份有十足的认同感吗? 我们能从纳博科夫的访谈中可以了解一下 他心中的隐秘:“我是美国作家,生在俄国,受教育于英国。1 9 4 0 年 我来美国,决定当一名美国公民,把美国当成自己的家。碰巧我一下子就 置身于美国最好的方面,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知识学术生活中,置身于随和 善意的气氛里。总之,我是三分之一的美国人美国式的良好体魄 使我温暖安全。”“们“没有童年生活的那种环境,任何地方都不会令我满 意。我摸爬滚打成了那诱人的东西一一正教授,可心底里我们觉 得自己是个卑微的访问讲师。我有几次对自己说:这是个好地方可 以永久安家了。可是,我脑子里会立刻响起雪崩的巨鸣声;雪崩卷走了 成百处遥远的所在;我一旦作安家之举于地球的某一角,那些地方在我脑 中就都毁了。终于,我不再在乎家具、桌椅、电灯、地毯之类的东西” “”纳博科夫对“童年俄罗斯”病态般的沉迷已使他游离于现实之外,重返 “俄罗斯”成为不可能。他只能是在不断地行走和寻找,在流亡状态中不 断地反刍和重现失去的时光,唤回过去的诗性记忆,以缓解紧张不安又绝 望的心灵。 1 9 5 8 年秋天,纳博科夫离开了美国康奈尔大学。1 9 6 0 年,移居瑞士, 终于在蒙特利尔的一家豪华旅馆里定居,一直到1 9 7 7 年7 月2 日因心脏 病逝世。纳博科夫完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流亡,作出定居瑞士在旅馆 居住的选择,此举仍是他“童年俄罗斯”情结的驱使。在1 9 7 0 年代曾有 人问他为何晚年要住在瑞士的蒙特利尔,他答道:“对一个俄罗斯作家来 说,居住在这一地区很合适托尔斯泰青年时代来过这里,陀思妥耶夫 斯基和契诃夫访问过这里,果戈里在这附近开始写他的死魂灵”“钉叶 落归根,但是这一枚将逝的黄叶仅仅是在做着一种无限靠近的努力,他无 法完成他的至死不渝的追求一一重返“童年俄罗斯”。 1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纳博科夫的一生是永在路上的一生。如果说纳博科夫第一次流亡是革 命风暴的裹挟而被动进行的,第二次流亡是在现实处境中而作出的自由选 择的话,那么第三次流亡在根本意义上更强烈地体现了纳博科夫的自愿选 择。 流亡意味着离开故土,离开自己生于、长于、情寄于斯的土地,“流 亡这一种位移感和脱节的处境恰恰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环境,让个体去思考 他必须面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我和背景,记忆和现实”“钉流亡及 对流亡的体验不仅触发流亡者实际生存上的飘泊感,尤为重要的是产生了 文化心理上的飘泊感,双重的不安和骚动进一步触发流亡者对生长于斯的 故土的思念,其情感效应类于对恋人的牵挂,祖国在他们用追忆和想象的 建构中变成一种一成不变的对象物。从时间的维度看,他们钟情于日渐飘 逝的“过去之岛”,但又蕴藉着对于“未来”的期待,“现在”的他们左顾 右盼于物理时间的“过去”与“未来”之间。因此,形而下的现实层面的 体验会带来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形而上的审思,对形而上的“彼岸世界” 的遥望。这种体验直接影响着纳博科夫的思想意识和艺术观念。 第二节:双重文化身份 “他本身就是具有两种( 或更多) 文化、两种语言的少有代表人物。 他成功地把两种文化融入一体,并在这两方面都获得了声誉。”“们 奥莉加马蒂奇( 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 “我视自己为俄罗斯长大的美国作家,在英国受教育,深受西欧文化 的影响。”n 5 3 纳博科夫 。 纳博科夫出生在圣彼得堡的一个西方文化浓厚的贵族家庭里,母亲亦 是名门望族之女,有较高的素养:父亲是亲英派人士,且酷爱文学。纳博 科夫自言:“我所属的那一类俄国家庭一一现在已经绝灭的一类一一除了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他的美德外,还拥有一种对于昂格鲁一萨克逊文明的舒适产物的传统偏 向。”“引纳博科夫受到了英语文化的熏陶和陶冶,从小就具有一种天然的 英语语言环境。他在幼年时除了学习在俄国上流社会流行的法语,还学习 英语。家里为他请了很多家庭教师进行英语、法语的学习。他先后有过两 个英国保姆,一个瑞士女管家和一个法国家庭教师“我学习阅读英语在 我能阅读俄语之前。”“ 中年的纳博科夫回忆起童年时代,体现出了对昂 格鲁一萨克逊文明的深刻记忆:英国可折叠浴缸、伦敦进口的戈尔登糖浆、 英国商店里有序排列的水果饼、嗅盐、纸牌、游戏拼图、条纹运动衣、自 如滑石的网球等。他的父亲常常用英语给他们大段地朗诵狄更斯的原著。 他母亲也常常在他睡前,用英语念书给他听。纳博科夫天资聪慧、敏感。 这一点表现在他对语言的敏感上。他能在对字母的注视中发现或展开相似 性联想,赋予字母或一个词以寓意。他认为在字母或单词的“音与形之间 存在着一种微妙的相互作用,他把q 看成比k 多一些褐色,而s 不是c 的 淡蓝色,而是蔚蓝与珍珠母的奇妙混合。”m 他的这种对语言的敏感深深 地影响着他的英文和俄文创作。 纳博科夫1 1 岁时,进入了圣彼得堡最引人注且的学校之一_ 特尼 谢夫学校,该校教学形式既自由又现代,他在此系统地学习了俄文。1 9 1 6 年他私人出版印刷了第一本俄文诗集。流亡到欧洲后,纳博科夫彻底陷入 西欧文化氛围之中。他在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俄国文学和法国文学 并取得了学位。毕业后,他定居德国并立志成为一名俄国作家。纳博科夫 在欧洲的1 9 1 9 1 9 4 0 年流亡时期,是其多产阶段。他用俄文写了9 部长 篇小说、4 8 篇短篇小说、几百首诗、9 部剧作,还有很多散文、评论、翻 译并且发明了俄语字谜游戏,但是他的这些俄语创作并未给他带来丰厚的 收入,他不得不通过教授非母语一一英语以贴补家用。纳博科夫自称幼时 便用双语( 俄语和英语) ,5 岁时又用法语,童年时收集蝴蝶,用英语做笔 记。 纳博科夫的双重文化身份还表现在他是个成功的双语作家。他以自己 既用俄文又用英文写就的文学杰作,跨越国界,跨越民族的疆域,并同时 进入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和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同时在当代美国文学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与当代俄罗斯文学中占有不可撼动的一席。纳博科夫不仅用双语写作,而 且他自己将他的英文作品译成俄文,把俄文作品译成英文。纳博科夫的双 语运用之纯熟可见一斑。他非凡的语言才能成就了他不一般的文学成就。 作为文学教授、文学批评家,文学翻译家,他善于教讲英语的人说俄 语,善于让美国人了解俄罗斯文化。纳博科夫在美国侨居达二十年之久, 先后在几所美国知名大学里教授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他还将伊戈尔 远征记、叶蒲盖尼奥涅金、当代英雄三部经典作品以及丘特切夫、 霍达谢维奇的诗译成了英文,他用英文撰写了长篇专论尼古拉果戈理 ( 1 9 4 4 ) 。 美国学者马库斯坎利夫在谈到纳博科夫时曾指出:“把他说成美国 作家,在某些方面对纳博科夫不免有讽刺意味,不过,我们只要知道他 用英文写作,在美国住了2 0 年,有些最好的作品是取材于美国的,也就 够了”。“町对纳博科夫而言,这种评价是远远不够的。纳博科夫对自己的 身份归属一直是矛盾的。有人问他,“尽管在美国许多年了,你还感觉自 己是俄国人吗? ”她答道:“我感觉自己是俄国人。”们纳博科夫在美国居 住了2 0 年,可他从未拥有过家,或者说没有真正在那儿安家。1 9 6 6 年9 月2 5 2 9 日,在瑞士,纳博科夫接受了他的美国学生阿尔弗莱德阿佩尔 的采访: 阀:好些年来传记作者与新闻记者都由于这一问题而苦恼:不知 道该将您归入美国作家还是俄罗斯作家没错,当您在瑞士定居后, 大家就的的确确地搞清了:您是美国人您是怎么看的呢? 对您,一 个作家,这样的界定是可以接受的吗? 答:我这人自从在俄国上中学时就总是持这样一种观点:一个当 之无愧的作家,其民族归属乃是次要的事情一个昆虫愈是富有特征, 分类学家通常那种做法一先去看看那个对被别起来的标本的族系加 以说明的标签,再去决定此昆虫应当归属那些尚未完全确定的变体中 的哪一种一一的可行性就愈小作家的艺术就是他真正的护照一位 作家的个性,乃是由其独特的彩色纹理与独一无二的图案立时就可证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实的族系可以支持这一或那一种类之界定的正确性,但族系本身并 不应当决定种类的界定”船” 纳博科夫这一段回答是他对自己独特文化身份和由此构成的艺术个 性非常恰切的定位,也是批评家和读者解读纳博科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门 径。纳博科夫多重文化背景的双语写作,成功地以一种“奇特化”( 形式 学派文论的术语) 视界去看世界,构筑一种奇异的个性化的艺术世界。语 言包含所属国家的历史,恰如孕育这二历史的国家一样。语言规定人们对 现实感知模式;其词汇、句法和习惯形式包含使用该语言者的态度、价值 观念、偏见和先入之见。纳博科夫的双语写作也就意味着在俄语与俄罗斯 文化之上去铸烙英语与美国现实的印迹。 作为双语作家,跨文化的生存方式,使纳博科夫在写作的灵感中多次 体验到“彼岸世界”( o t h e r w o r l d s ) 的那种摆脱尘世时间的幸福感。一种 十分清醒的超越经验,有助于促成纳博科夫对“时空交错”的直觉体验, 有助于培育纳博科夫的艺术灵感神游于“彼岸世界”的超越状态:即在对 “时空交错”的体验中获得那消弭了时间的永恒和在神游于“彼岸世界” 的状态中实现对时间的超越。正是跨文化写作的独特身份,育成了纳博科 夫这个作家的“独特的彩色纹理”,铸就了纳博科夫文学世界的艺术个性。 第三节:作家与蝶类学家 “我认为一件艺术品存在着两种东西的融合;诗的激情和纯科学的精 确。”2 2 1 一一纳博科夫 纳博科夫的生日很有“寓言性”。纳博科夫1 8 9 9 年4 月2 3 日出生, 这一天正是莎士比亚( w i l l i a ms h a k e s p e a r ,1 5 6 4 - - 1 6 1 6 ) 诞辰三百三十 五周年的纪念日,另外还是俄罗斯文学奠基人普希金( a l e x a n d e rp u s h k i n 1 7 9 9 1 8 3 7 ) 百年诞辰纪念日。纳博科夫视这一巧合为天意,颇感自豪 1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非常敬重这两位文学大师,而且以他们为榜样。另外,纳博科夫对自己 能成为一位作家,从来没有怀疑过。他在其自传说吧,记忆中还追踪 了他的家族与文学的不解之缘。纳博科夫不到十五岁时,就差不多读遍了 俄、英、法十九世纪的文学名著。他喜爱的作家有斯特恩( 1 7 1 3 1 7 6 8 ) 、 福楼拜( 1 8 2 卜1 8 8 0 ) 、霍桑( 1 8 0 4 - 1 8 6 4 ) 、爱默生( 1 8 0 3 1 8 8 2 ) 、爱伦坡 ( 1 8 0 9 1 8 4 9 ) 、麦尔维尔( 1 8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