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水求诗——从水之意象论阴铿的诗歌创作.doc_第1页
缘水求诗——从水之意象论阴铿的诗歌创作.doc_第2页
缘水求诗——从水之意象论阴铿的诗歌创作.doc_第3页
缘水求诗——从水之意象论阴铿的诗歌创作.doc_第4页
缘水求诗——从水之意象论阴铿的诗歌创作.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缘水求诗从水之意象论阴铿的诗歌创作2009年第2期第22卷(总100期)海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AINANNORMALUNIVERSITY(SoeiSciences)No.220o9GeneralNo.1ooVo1.22缘水求诗从水之意象论阴铿的诗歌创作荣文汉(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021)摘要:处于六朝末期,梁陈交际的阴铿,是探索音韵规律,探索近体诗形式的重要诗人.因其传世作品仅有34首,史传中对他的记载也很简略,今人已无从得知他是否是自觉地遵循着某种理论来创作,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肯定他为后世诗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阴铿诗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水的意象出现得颇为频繁.在其传世的三十余首诗中,有12首诗含有江,河,溪,池内容,这还不包括他的两首闲居对雨>中的水之意象,近半数作品中都有水出现,其扮演的角色也多有不同,可以说,水见证了诗人的创作.关词:阴铿;近体诗;水;意象;探讨中圈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10(2OO9)一020123一o4一阴铿家世阴铿生在讲究门第的南朝社会,要讨论其诗歌创作,首先得了解他的家世和生平.有关他的个人情况,史传里记录甚少,只在陈书?阮卓传>和南史?阴子春传>的附传中有寥寥数笔且两传内容类似.根据<南史所言:时有武威阴铿,字子坚,粱左卫将军子春之子.幼聪慧,五岁能诵诗赋,日千言.及长,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释褐粱湘东王法曹行参军天嘉中,为史兴王府中录事参军.世祖尝宴群臣赋诗,徐陵言之于世祖,即日召铿预宴,使赋<新成安乐官>,铿援笔而就,世祖甚叹赏之.累迁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顷之卒.有集三卷行于世.从南史?阴子春传可以得知阴铿的父亲阴子春出身寒门,历任官职均属地位低微的戍边武夫,这对士人来说是非常耻辱的.后来待到粱简文帝时期,侯景叛乱.阴子春觅得机会.曾官至左卫将军,然而他最终兵败逃归而死,这对阴铿的影响是大大不利的.而再向上追溯.阴子春之父,阴铿的祖父阴智伯在齐粱之际曾做得高官,却因贪污而被杀,这对阴家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因此,阴铿一直位列士族寒门,甚至一度有滑入庶族的危险.因为出身的缘故,阴铿一生郁郁不得志,入陈以后,虽受赏识,但官职也未见大幅提升,且很快就去世了.他恰逢粱陈更迭,战乱频繁,一生颠沛流离,在江南和岭南之间徘徊游走.也正是由于常在宦途,辗转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多与水路打交道,使得阴铿诗中的水之意象很突出.二水之意象阴铿诗中含有水之意象者,大约可分为三种:送别诗,唱和诗,纪行诗.下面分别进行讨论:(一)送别诗阴铿传世的三首送别诗,均作于水边,其中最着名的莫过于<江津送刘光禄不及>:江津送刘光禄不及依然临遗渚,长望倚河津.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盟.收稿日期:20090l一26作者筒介:荣文汉(1986一),男,汉族,吉林长春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OO6级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戏剧文学.123这是一首独特的送别诗,友人即将离开,阴铿匆忙赶来送别,不料斯人已乘船而去.诗人只好眺望帆影,无可奈何.在此诗中,水既为诗歌打开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亦成为诗人寄托情思之物.长望倚河津一句中,倚和望营造出一幅凝固的图景,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正倚站在岸旁,长久地保持着同一个姿势远望.这看似凝固的画面之中,有江水正在滚滚而逝,既有寄情于水,以水载情之意,又巧妙地构成了一静一动的对比.而后文的泊处空余鸟更借水写出了绝妙的意境:曾经停泊着客船的渡口仅留几只水鸟盘旋,我们似乎能看到鸟儿点水激起的水纹一圈圈扩散开来,对照后句离亭已散人,则悲情倍增:朋友已去,最伤心的不是空余自己,而是看到身边群鸟嬉水,更映衬出自己的孤单.此诗在叙事上言简意赅,把事件信息不着痕迹地表露出来,巧妙地避免了古体诗歌繁冗,芜杂的表达.比如对于送别友人而不及的交代,被诗人精简于依然临送渚,长望倚河津十字之中,而末句江汉与城囤,则说出了友人所去的目的地江汉,这体现出诗人在结构上的有意安排,将叙述隐藏在字里行间,客观事实被消解,自然而然地,对情的表达就得到了空间.这也正是南朝诗歌的一个新变,突破了前人由于过长的叙述所导致的平缓松弛,把个体的物象提升为一般化的意象,这种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手法令诗歌的抒情功能得到大幅提升.我们再来看其他两首送别诗,广陵岸送北使和奉送始兴王:广陵岸送北使行人引去节.送客舣归舻.即是观涛处,仍为郊赠衢.汀洲浪已息.邗江路不纡.亭嘶背枥马,樯啭向风鸟.海上春云杂,天际晚帆孤.离舟对零雨,别渚望飞凫.定知能下泪,非但一杨朱.奉送始兴王良守另q承明,枉道暂逢迎.去帆收锦祚,归骑指兰城.纷纠连山暗.潺漫派水清.桂晚花方白,莲秋叶始轻.背飞伤客念.临歧悯圣情.分风不得远,何由送上征.此二诗虽然内容上与传统送别诗中的临歧而泣无大差别,也不含送别不及的特殊性,但仍以其感情之真挚感人而不落窠臼俗套.先说广陵岸送北使一诗,描述诗人在广陵送别外124来使臣一事.广陵是长江北岸的军事要地,位于今日之扬州,春秋末年,吴国在此开凿邗沟,通江淮,以图争霸中原,这即是诗中邗江路不纡的来历.全诗大开大阖,用涛与海营造出大丈夫的豪情,然而在结尾却笔锋一转,终于谈到离别伤怀,怎能不令人动容.尤其是末句的非但一杨朱,用典极其巧妙.杨朱乃战国时与墨子齐名的着名思想家,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杨子见歧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这便是哭歧的典故由来.而今诗人临歧送别,深知自己难免作杨朱之泣,但他没有明言,托用典故,既使诗文含蓄委婉,又通过典故增添了诗的神韵.六朝之际,诗文讲究辞藻,专攻用典隶事.六朝文人一般都有用典过多,过偏的毛病,因而使诗文失于精准,为阅读增添了困难.但阴铿此处之典,清晰明确,易于理解,恰到好处,这也是阴铿诗的一个创作特点.再看奉送始兴王,始兴王是陈文帝之子,送别皇子,作者在创作中难免有阿谀之嫌,但纵观全诗,还是情真意切,极为坦诚的.诗人着力描写了送别之处的山,水,桂花和莲叶,无一不带着他浓浓的情意.山暗水清,花白叶轻,诗人把一番弄清轻巧地寄于这几处风景,是融合而非烘托,是自然流露而非刻意为之.阴铿的送别诗虽只寥寥三首,却有很高的创作水平,是阴诗中比较有价值的部分.回看三诗,水在送别之时于诗人心底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诗人不希望水把友人带走,一方面,又盼水能载着他的思念随友人而行,颇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之意.(二)喝和诗阴铿的唱和诗中,有两首和水有关:和傅郎岁暮还湘州与和登百花亭怀荆楚,下面着重分析一下和傅郎岁暮还湘州.和傅郎岁暮还湘州苍茫岁欲晚,辛苦客方行.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惊.湘波各深浅.空轸念归情.此诗的基本情调与送别诗类似,均是不忍离别,但考虑到和诗的体裁,这不忍离别可能是指不舍故人,也可能是不舍故土.不仅是在写傅郎之行,也夹杂着诗人自己对宦途崎岖的感怀.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以江之宽广衬舟之扁小,再联系首联所提及的岁欲晚,一幅寒江孤舟的萧瑟画面便跃然纸上了.随即诗人把关注点由极目苍茫的江面转投到细处: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一枯一冻,直接把寒意传送到读者面前;一绛一白,又从色彩上给人以冬的观感;最后一尽一轻,把冬的肃杀渲染到了高潮.我们仿佛看见枯叶落入水中,芦花因水汽而霜冻,诗人把寒冷置于水畔,水自身的特质使其更添清冷之感.由此我们也能看出阴铿在诗歌形式上的苦心经营.他致力于斟音酌句,声律上的追求在此诗中得到明显的体现.全诗联末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四句对仗工整,技巧娴熟,已初具五言律诗的雏形.(三)纪行诗阴铿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江淮岭南之间,因而纪行诗数量较多,现传诗作共有l0首写于出行之际.这l0首纪行诗中,与水相关的达到8首.我们先来看<渡青草湖>:渡青草湖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尽,江连巫峡长.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本诗特征明显,在结构上的安排匠心独运.前五联尽在极力渲染明媚的春光水景.读者尚未见诗,就先被青草湖之名感染,既有草青之翠色,又仿若嗅到了青草之清香.首联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以满,张二字为诗文注入了动感和活力,尽显春之盎然.洞庭之水正汩汩注入青草湖,锦帆鼓风疾行,湖广春色便要扑面而来,于是下联紧接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与和傅郎岁暮还湘州一样,把目光由远转近,由大及小,转写桃花的美艳与杜若的幽香,从视觉和嗅觉上刺激读者的感官,诗的雅致意境也随之营造出来了.随后又出茅山,巫峡之意象,视野再度开阔,及至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二句,则通过奇绝的想象把这种广博扩张到最大.行舟与无边的湖水相较,因参照物过于宽阔而显得静止,如同系缆于远方的树上;鸟儿也须中途在船桅上休息一下才能够飞度湖面.这种夸张却以精准的侧面描写与汉魏古诗的质朴和浑然相较差异明显,乃刻意雕琢经营之所致,却又不流于六朝奢靡浮华,而近隋唐之风.该句也深得唐朝诗人杜甫的喜爱,杜甫尤其钟情于逗字的巧妙,多次在自己的诗中化用,如残生逗江汉(将别巫峡,赠南卿兄滚西果园四十亩>),远逗锦江波(怀锦水居止)等,可见阴铿对后世诗人的影响.再回归到<渡青草湖一诗,前十句尽写湖光水色,仿佛一派明媚,但到了最后两句,忽然笔锋急转,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写出了诗人无尽的忧愁和怅惘.面对深不可测的湖水,诗人想到的是自己同样不可测的未来.平静的湖水外面,是动荡不安的社会,身处乱世之中,就如一叶小舟行于大湖,一旦翻覆则万劫不复.潋滟春波顿时因此句蒙上浓重的阴影,今人读来仍不胜感慨.下面我们再来看三首诗:<晚出新事>,<晚泊五洲和五洲夜发.这里涉及到前文南史?阴子春传所省略的一段记载:天寒.铿尝与宾友宴饮,见行觞者,因回酒炙以授之,众生皆笑,铿日:吾终日酣饮,而执爵者不知其味,非人情也.及侯景之乱.铿尝为贼所擒,或救之获免,铿问其故.乃前所行觞者.从中我们得知,阴铿在侯景叛乱时遭俘下狱,被他曾礼遇过的端酒侍从救出.据赵以武先生的考证,此三首诗先后作于阴铿被救后离开建康,去往江陵的逃难路上.根据新事和五洲的地理位置,赵先生的考证似无明显相悖之处,即以此为线索依次来讨论:晚出新事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此诗仅题目上对事件内容有所表述,而正文中完全隐去了对事件的交待,只通过对意象的营造来抒发感情.首句大江一浩荡,以粗砺而不加藻饰的笔法使江之浩荡平添几分野蛮,联系题目中的晚出,江水在夜晚如同一条翻滚的黑色巨蟒,不安的气氛中,第二句直述离悲,顿时将悲伤物化如江水之重,江水之不绝.随后诗人更是不惜笔墨,极尽渲染之能事,用汹涌的潮水,昏暗的黑云,隐隐的战鼓声和黢黢的树影交织成一张声色之网,把人牢牢地笼罩在压抑之中.随着最后一句感叹,以反诘的语气结束了本诗,但诗人的愁苦却仍在语言之外延续着,不知何时能止.再看作者告别新事,晚泊五洲时所作:晚泊五洲客行逢日暮,结缆晚洲中.戍楼因堪险,村路入江穷.水随云度黑,山带日归红.遥怜一柱观,欲轻千里风.此诗中的离悲之情并不像前首那么沉重,诗以平常的两句开始:旅客行至日暮,便在岸边结缆停泊,如拉家常一般的白描手法使人读来亲切感顿生.但下旬又隐藏着不安的情绪,戍楼是军队驻扎的嘹望楼,暗示着时局的动荡,正值战事频繁;穷字则有一种走投无路的悲哀感蕴含其中.全诗最奇巧之处是五六句的水随云度黑,山带日归红,此句带出了多组对比:水近山远,水动山静,水平山耸,水黑山红.这几组对比使一幅日暮水景不再平面化,而是有层次有立体感,同时色彩丰富.在一片夕阳光晕下,唯有江水因云的遮蔽而黯淡,对应诗人寥落的羁旅情怀,使兴日暮客愁新的复杂感觉.这首诗的愁绪虽不若前首那么重,那么猛烈,它轻盈却又绵绵不绝,时时叩击在诗人心头,反而更令人动情.如果说晚泊五洲中有一丝惊魂甫定之意的话,<五洲夜发则完全打碎了这难得的清静,充满惊慌之意:l25五洲夜发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溜船惟识火,惊凫但听声.劳者时歌榜,愁人数问更.这首诗开篇即用大雾弥漫的江水为全诗定调,试想雾锁大江,扁舟夜行,只能靠模糊的灯火来辨别来往船只,呼喝喧哗,一片慌乱之感.诗末的愁人数问更乃诗人自指,道出了他急切焦躁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这首诗比前二首少了两句,短短六句更显出忙乱仓促的感觉.?除此四首之外,阴铿还有<罢故章县,游丰城剑池和登武昌岸望三首近水之纪行诗,限于篇幅,文中就不再讨论了.总体而言,阴铿的纪行诗偏重水路所见,一定程度上记载了当时社会的动乱,这是六朝诗歌中比较少有的.水在其中往往象征着愁苦和对未来的担忧,起到了重要的抒情作用.三结语六朝动荡,阴铿空有抱负而不得施展,但他的才情终获得后人的肯定.他承前启后,勇于探索和钻研,为唐朝律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诗中那些清秀可人的湖光,娇媚灵动的溪流以及愁深莫测的大江,将长久地在后世文人墨客心中闪烁.参考文献:1赵以武.阴铿与近体诗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2钟惺.古诗归(上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责任编辑:陈智慧)OnYinJianSVerseCreationfromtheImageofWaterRONGWenhan(DepartmentofChinese,PekingUniversity,Bering100021,China)Abstract:Livingatthelaterphaseofthe?SixDynastiesaridattheturnoftransitionfromtheLiangDy-nastytotheChenDynasty,YinJianisanimportantpoetengagedinexploringmodernstylepoetryaswellasrhymeandrhythmrules.Givensmalln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