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论文拟将王充的生态伦理思想从其哲学思想中提取出来,力争进行比较系 统地整理、归纳和分析,阐明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价值。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 对相关理论进行阐述。 王充是我国东汉初期的哲学家,他的论衡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其生态伦理思想是在两汉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因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 科技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等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是对古代道家、儒家 生态伦理思想和各种节葬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王充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万物一体的生态整体思想、天道无为的生态自 然思想、人道有为的生态和谐思想、物有贵贱的生态差异思想和提倡节欲、薄葬 的生态节约思想等几大方面。王充认为人类应从生态伦理整体的高度来认识与探 索自然,严格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节约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并尊重其 他物种的内在价值与生存权利,确立人与自然万物融合无间的状态,从而达到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对王充生态伦理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思想史意义,对当 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同时,受时代的局限和自 身因素的影响,王充的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王充、生态、伦理、价值 w a n gc h o n g se c o l o g i c a le t h n i ci d e a sa n dt h e i rc o n t e m p o r a r yv a l u e s a b s t r a c t t h ep a p e rt r i e st od i s t i l lw a n gc h o n g se c o l o g i c a le t h n i c i d e a sf r o mh i s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i d e a st oi l l u s t r a t eh i se c o l o g i c a le t h n i ci d e a sa sw e l l a st h e i rv a l u e s t h r o u g hs y s t e m i ca r r a n g e m e n t ,i n d u c t i o na n da n a l y s i s i t e l a b o r a t e st h er e l e v a n t t h e o r i e sb yu s i n gl i t e r a t u r er e s e a r c ha p p r o a c h w a n gc h o n g i sap h i l o s o p h e ra tt h ee a r l i e rp e r i o do fe a s th a nd y n a s t y , w h o s e i m p o r t a n tw o r k s l u nh e n g c o n t a i na b u n d a n te c o l o g i c a le t h n i ci d e a s t h i n k i n go f t h e i re c o l o g i c a le t h i c si nt h ew e s t e r na n d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i e se c o n o m i c ,p o l i t i c a l , c u l t u r a la n do t h e rf a c t o r so nt h ee c o l o g i c a ld e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 ,s u c ha st h ea w a k e n i n g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r i s i n gi nt h ec o n t e x to ft h et i m e s ,i ti st h ea n c i e n tt a o i s t ,c o n f u c i a n e c o l o g i c a le t h i c sa n dt h es e c t i o no f t h es u c c e s s i o no fb u r i e dc r i t i c a lt h i n k i n g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w a n gm a j o r e c o e t h i c a lt h i n k i n g ,i n c l u d i n g a l lt h eo v e r a l l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e c o l o g i c a lt h i n k i n g ,e c o l o g i c a l n a t u r e l a wn a t u r a lt h i n k i n go fd o i n gn o t h i n g , h u m a n i t yf o rt h ee c o l o g i c a lh a r m o n yo ft h o u g h t ,t h e r e w e r e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 h i g h o rl o we c o l o g i c a l t h i n k i n g a n dt h ep r o m o t i o no fa b s t i n e n c e ,t h i nm a s s c o n s e r v a t i o no ft h ee c o l o g i c a la s p e c t so fs e v e r a li d e a s t h e r e f o r e ,m a ns h o u l d r e c o g n i z ea n ds e a r c ht h en a t u r e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e c o l o g i c a le t h n i c s ,s t r i c t l y f o l l o wt h eo b j e c t i v er u l e so ft h en a t u r e ,e f f i c i e n t l yu t i l i z e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 ,r e s p e c t t h ei n n e rv a l u eo fo t h e rs p e c i e sa n dt h e i rr i g h t st oe x i s t e n c ea n de s t a b l i s ha nb r o a d o u t l o o ko nl i f eo fm u t u a le x i s t e n c eo fe v e r y t h in g ,a n dh e n c er e a c hag o o ds i t u a t i o n o fh a r m o n i o u se x i s t e n c eo fm a na n dn a t u r e t h es t u d ya n dr e s e a r c ho nw a n gc h o n g se c o l o g i c a le t h n i ci d e a sa r eo f c e r t a i n t h e o r e t i c a lv a l u e s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nh i s t o r yo ft h o u g h t s ,a n do fc e r t a i ni m p o r t a n c e f o rr e f e r e n c ea n dg u i d a n c ef o rt o d a y sb u i l d i n go fa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a tt h es a m e t i m e ,s u b j e c tt ot h el i m i t a t i o n so ft h et i m e sa n dt h e i ro w n f a c t o r s ,t h ei d e ao fw a n g a l s oh a sac e r t a i nh i s t o r i c a l l i m i t a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w a n gc h o n g ,e c o l o g y ,e t h n i c s ,v a l u e s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 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特别注明引用的内容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丈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并表示感谢。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俐本人矧:蕉:毛玉1 年5 鹏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京林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 图书馆等)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京林业大学- q - 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j - 以汇编和综合为学校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丈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彭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v ” ) 靴论文作者( 本人签舭鸠毒扎冲月2 日 指导 教师( 本人签名) :者游研。年6 月刁日 致谢 值此文完稿之际,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尊敬的朱美芬副教授三年来对我学业 方面的培养和生活上的关心、照顾! 恩师在学术上所给予我的支持和指导使我少 走了许多的弯路。她笃诚的敬业精神,广裹的学术视野,俭朴的生活态度和务实 的处世作风都对我影响至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 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 的思考方式,掌握了通用的研究方法,而且还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 道理。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与 无微不至、感人至深的人文关怀,令人如沭春风,倍感温馨。 也难忘三年中各位老师的传道授业,对我的论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在此 谨向王国聘老师、王全权老师、曹顺仙老师、刘冬冰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并衷 心感谢各位同窗学友在生活、学习中给我的关心和帮助! 最后感谢家人多年来在学业和生活上给予我的帮助,为我创造了广阔的发展 空间。感谢所有支持过我的人,你们的关心和鼓励将使我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进 取。 葛富莲 2 0 0 9 年6 月 引言 在2l 世纪,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是人类不得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它是世 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尤为突出。有科学家预计,在未来 l0 0 年内,由于愈演愈烈的全球变暖趋势,被称为“不毛之地”的南极洲也将有 望长出树木。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我们省察到世界已经到了必须拯救的时刻。勿 庸讳言,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是人自己使自己陷入了困境。伴 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继续增强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使 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大,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的规模和数量达到 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极大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大自然并不是仅仅在被动地承受着人类对它的肆 意行为,它也会主动报复人类,近年来愈来愈频繁愈强烈的海啸、暴风雪等自然 灾害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种恶果的产生,都与人的妄自尊大、任意妄为和生态 意识、环境意识淡薄有着密切关系。如果生活在2 1 世纪的我们仍然对此等恶果 视而不见,只考虑眼前利益,那么人类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更大惩罚,人类也将会 失去未来!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如何拯救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的问题便应运而 生。 生存与发展永远是人类面l 临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在当今人类社会所赖以生存 的生态环境出现重大危机之时,人类都在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进行思考,实现可 持续发展和构建节约型和谐社会问题也随之被提出,并被认为是人类实现未来生 存和发展的重大选择。造成生态问题的本源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错误认 识,既然如此,那么要想摆脱生态危机,走出困境,还要靠人类自身的省悟和能 力去加以解决,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就集中在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上。这其中,除了从法律和科学技术层面采取措施外,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 态伦理思想,增强全人类的地球环保意识,重建人类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协调发 展的关系,对于今天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此,我 们可以从东汉时期王充学说中所蕴涵的生态伦理思想中汲取营养,用其来关注和 分析这一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王充( 公元2 7 年约9 7 年) 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在中 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阐述其哲学思想的著作论衡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王充的论衡,虽然不是专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但字里行间中闪烁出光彩 夺目的生态伦理思想。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对盈充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将王 充的生态伦理思想从其哲学思想中提取出来,力争进行比较系统地整理、归纳和 分析,阐明其生态伦理思想,并为提升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促进薄葬厚养 美德的发扬,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构节约型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借鉴。 本论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从古代生态环境的破坏、科技的发展、 古代环境保护思想的觉醒三个方面阐述王充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第二 部分是对王充生态伦理思想基本内容的概述,主要包括万物一体的生态整体思 想、天道无为的生态自然思想、人道有为的生态和谐思想、物有贵贱的生态差异 思想和提倡节欲、溥葬的生态节约思想等几大方面内容。第三部分讲的是王充生 态伦理思想的贡献与局限,其思想是对前人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展,具有鲜明的 科学精神和战斗精神,与传统生态伦理学相比具有诸多独到之处,进一步丰富了 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史,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思想史意义。第四部分谈的 是其当代价值,对当代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谐社会构建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王充的研究也日渐增多,其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就国内而言,对王充的哲学、文学、美学、教育学、医学、科学知识、政治、宗 教等各方面都有所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对其哲学思想的研究上,并有相关的著作 形成。研究王充哲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周桂钿的王充哲学思想新探和虚实 之辩王充哲学的宗旨、钟肇鹏与周桂钿的桓谭王充评传、郑文的王充哲 学初探、徐敏的王充哲学思想探索、邓红的王充新八论、徐斌的论衡 之人王充传、林丽雪的王充等,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冯友兰的 中 国哲学史新编、胡适的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祝瑞开的两汉思想史、朱 贻庭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沈善洪与王凤贤的中国伦理思想史、任继愈 的中国哲学史、金春峰的汉代思想史、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等著作 中也有专门的章节介绍王充的哲学思想。此外关于王充哲学思想的研究也有一定 量的论文发表,如周桂钿的王充著作考、郑文的 苟况对王充的思想影响、 黄开国的王充元气自然论简析、唐子恒的 看王充对孔子的尊崇、 刘群霞的对王充哲学思想的赏析、孔翔的简论王充的无神论思想、张翼然 的简论王充的自然观、秦德行的简说王充的主体自然表现论等。就国外 而言,对王充思想的研究比较少,主要集中在日本,一大批学者如大久保隆郎、 户川芳郎、佐藤匡玄、井之口哲也、町田三郎、日原利国等对王充的哲学思想进 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也有相关的著作和论文产生,主要有佐藤匡玄的论衡的研 究、町田三郎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与 日本幕末以来之汉学家及其著述、 日原利国的中国思想史、户川芳郎的 王充关系研究文献类目、大久保隆郎 的中国思想史等。另外俄国的阿阿彼得洛夫也写成了关于王充的著作 一部,原著资料相对有限, 要想精读需要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目前研究王充思想的著作与论文大多是研究 其哲学思想,涉及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有资料非常有限。本人学识功底亦非常浅 薄,这些因素都给本论文的写作带来诸多困难,也因此使得本论文存在诸多不足 2 之处,思想上还不能完全展开,深度上不够深刻,形式上也有所欠缺,还望各位 专家学者给予指正。 3 第一章王充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 今浙江上虞) 人,原魏郡元城人( 今河北大名) , 东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 公元2 7 年) ,卒年不详,据史料分析,他应病卒于和帝永元( 公元8 9 1 0 5 年) 年间。王 充生活于东汉前期,经历了光武、明、章、和帝四朝,正是赤眉起义失败,农民 运动处于低潮,东汉政权相对稳定的时期。在学术思想领域,这个时期正是俗儒 守文失真,方士仙士惑众,阴阳五行灾异谶纬之说猖獗的时代。 王充自幼生长在一个政治、经济上并无地位的寒庶之家。王充祖上曾因“从 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但仅一年就被削除官爵,后来他的先世以种地养蚕为业。 王充的家世似有任侠的传统,他的祖父王、况、父亲王涌曾在钱塘( 今杭州市) 以 经商为业,因为与豪族强宗争斗,结下了不少怨仇,被迫两次迁居,后举家迁至 上虞。所以,他自称出身于细族孤门。因王充接近一般人民群众生活,属于下层 社会,被人讥讽为“宗祖无淑懿之基,文墨无篇籍之遗”国。他继承了家族的传 统,以笔为武器与豪族强宗作斗争。王充终生不与时苟合,充满战斗的批判精神, 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他敢于说话,不愿恪守一家之言、章句之学, 甚至敢于议论经典之书、圣贤之言的是非得失,这在整个中国封建时代都是难能 可贵的。 王充在年幼的时候,就表现得相当聪颖。6 岁开始学书,8 岁进书馆学习, 并能一字不差地背诵论语、尚书等晦涩深奥的典籍,学业进步很快。l5 岁时,王充到当时的京都洛阳太学( 当时中央最高学府) 深造,拜当时的大儒扶 风( 地名) 人班彪为师,系统地研究了儒学的经典篇章,但王充不守一家之言而 好博览各家之说。因家境贫寒,无力购书,王充常去洛阳市肆阅览出售之书,看 一遍就能背诵,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他后来回到家乡, 住在家里教书,再后做过县功曹( 掌管人事及参与政务) 、郡五官功曹、州从事 ( 州最高长官刺史的属官) 转治中等一类的官吏。王充因出身寒微,思想见解又 与当时的统治者相左,对政务经常提出批评和建议,因此不得上司欢心,屡遭黜 斥。如后汉书王充传中所记载:“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 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书肆,阅所卖书, 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为功曹,以数 谏争不合去 罾离官后,“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 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 以后又携家至彤 阳郡( 郡治在今安徽宣城) 、九江郡( 郡治在今安徽寿县,一说在今安徽风阳南 。王充原著,陈建初等译白话论衡i m l 长沙:岳麓书社,1 9 9 7 2 0 5 0 毋范晔撰李虎等译后汉书l m 】西安:三秦 n 版社,2 0 0 4 9 5 圆范晔撰李虎等译后汉- 拈i m 西安:三秦j “版社,2 0 0 4 9 5 4 部) 、庐江郡( 郡治在今安徽庐江西部) 、扬州( 治所在今安徽和县) 等地,担任 一些位卑的职务,后来辞官家居。 王充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感到他与仕途无缘,激发了王充潜心治学的意念, 就一面居家教书,一面专力著述,终成 论衡等著作,成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 思想家。后来,他的朋友谢夷吾给皇帝上书,推荐王充,说:“充之天才,非学 所加,虽前世孟轲、孙卿,近汉扬雄、刘向、司马迁,不能过也。一于是,汉章 帝特地下诏派遣公车( 朝廷征聘贤人特定的车马) 去征聘他,却因为生病而未能 成行。王充晚年生活潦倒,甚至贫无供养。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贫无一亩庇 身 、“贱无斗石之秩”的情况下完成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把毕生的 精力埋头于著书立说,居贫贱而志不倦,追求“声与日月并彰”,“文与扬雄为双 孕。岁月流逝,王充“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 欲颐神自守。永元中,病卒于家。 王充生活的东汉前期,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有绝对支配地位,但与 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 儒学变成了儒术。在东汉前期谶纬神学猖獗,人们利用图谶决定一切,而其集大 成者并作为国宪和经典的是皇帝钦定的白虎通义。思想界流行神学目的论, 认为地上万事万物都是上天有意识创造安排的。正当经学昌盛、谶纬迷信流行之 时,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逆风而出,公开地向儒家哲学和谶纬迷信展开了 挑战。 王充以毕生的心血写下了四部巨著: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性。 王充在自纪中谈到自己写作四书的目的时说到,因讥恶那种“升擢在位之时, 众人蚁附,废退穷居,故旧叛去一 的庸俗世风人情,故撰讥俗一书;他忧 患人君治民之道,不得其宜,为郡国守相县邑令长陈通政事,作政务一书; 痛感“俗书伪文多不诚” ,于是作论衡一书;王充晚年由于生活贫困,精 神孤寂,年老体弱,作养性书十六篇,倡导节制欲望,守住原神,在著述中 结束了一生。正如他在论衡自纪篇所说:“疾俗情,曾作讥俗之书;又 闵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作政务之书;又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 作论衡之书;晚年还有养性书十六篇,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 。上 述四部书,现在仅存论衡一书,其他皆已失传,而论衡正是其代表作。 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事实为根据,疾虚 妄之言。在论衡对作篇中,他介绍道:“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 真伪之平” ,即对古往今来一切学说、思潮加以衡量,评论是非,铨定轻重, m 范晔撰,李虎等译后汉书l m l 两安:三秦出版社,2 0 0 4 9 5 o 王充原著,陈建初等译白话论衡l m l 长沙:厩麓书社,1 9 9 7 i 1 0 3 o 王充原著,陈建初等译白话论衡l m l 长沙:岳麓书社,1 9 9 7 1 1 1 6 ”范晔撰,李虎等译后汉书i m l 两安:三秦 l 版社,2 0 0 4 9 5 o 王充原著,陈建初等译臼话论衡l m l 长沙:蕊麓书社,1 9 9 7 1 1 0 7 国王充原著陈建初等译白话论衡i m l 长沙:岳麓书社,1 9 9 7 1 1 0 9 o 王充原著,陈建切等译自话论衡【m i k 沙:岳麓书社,1 9 9 7 1 1 2 4 国王充坂著,陈建初等详f 1 诵论衡i m l 长沙:岳麓书社,1 9 9 7 1 0 9 2 5 批判虚妄之说。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正 是在这思想指导下,他撰写了论衡这一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论衡是一部富有战斗精神的哲学巨著,始作于永平二年( 公元5 9 年) , 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 公元8 6 年) ,现存目八十五篇,其中招致有目 无书,实为八十四篇,分三十卷,约二十余万字。因此,它已非完书。而且,据 学者研究,论衡原来的篇目恐还不止这八十五篇。不过,现存的八十四篇涵 括了论衡的主要内容,这是可以肯定的。王充所处的时代自然科学和神学相 互交织、对立,论衡对当时社会的许多学术问题,特别是社会的颓风陋俗进 行了针砭,许多观点鞭辟入理,石破天惊。在论衡一书中,王充以“重效验、 “疾虚妄”的求实精神,对“天人感应 、谶纬神学等迷信思想做了痛快淋漓的 批判。在谶纬迷信充斥于世的条件下,他敢于公开抨击“天人感应”,“神灵怪异”, 一扫汉代二百多年阴阳谶纬之风,为东汉学术另辟途径,在思想史上有重要意义。 王充的哲学不仅是对流行于汉代的天人感应论和谶纬之学的批判和否定,同 时也是对扬雄、桓谭等人唯物主义无神论的继承和发展。论衡充分表现了王 充的哲学思想,在此著作中王充总结了前人,特别是汉代自然科学的成就,批判 地吸取了先秦诸子的学说,把春秋战国时期朴素的唯物主义学说大大向前推进了 一步,建立起了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成为后世我国唯物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基 础。论衡在自然观方面,它反对把天看作主宰的唯心主义思想,提出了以“天 道无为自然”为基本特征的一系列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用元气自然论来说明世界万事万物的存在及有关自然现象,对神学目的论做了 有力批驳。当然,元气自然论只是一种思辨的、朴素的科学形态,它比起王充的 一些具体科学见解,还有些粗疏。但无论如何,它比之神学目的论是一种历史进 步,这是应予承认的。在形神关系方面提出了“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 体独知之精”的著名论断。 王充在批判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的同时,确立了其伦理思想,其中也包 含了其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在此篇论文中我们将重点探析其生态环境伦理思 想。在伦理思想上,王充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他赞成管仲“仓 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说:“谷足食多,礼义之心生,礼丰 义重,平安之基立矣。 他主张人性有善有恶,但强调人性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 “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 善。”善王充是先秦以后对中国古代逻辑有贡献的思想家,他较全面地阐述了论证 问题。他提出的基本论证规则是:切忌“失之所对”,偷换概念,转移论题;不 能首尾相违,自相矛盾;要文显言明,“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 四。 论衡在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等诸多领域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在科 学史上,它也同样据有自己应有的一席之地。王充要疾虚妄、扬真美,而展现在 5 9 6 o l l_-i 7 7 7 9 9 9 9 9 9i , , ,6 社社社 书书书麓麓麓岳岳岳沙沙沙长长长 ,i m m m fl 衡衡衡论论论话话话白自自译译译等等等初初初建建建陈陈陈著著著原原熔充充充王土土 国岛匈 他面前的众多的“伪书俗文”、“虚妄之言”,有许多是对自然现象的解说。当时 自然科学不发达,这使得神学目的论容易在这一领域泛滥。王充要对之加以批驳, 就必须钻研有关自然科学问题,这使得论衡一书包含了大量自然科学知识, 为后人了解汉代人们科学思维水平,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依据。 论衡的闯世,为东汉思想界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尽管论衡一书不 可能摆脱当时时代的局限,用自然主义和直观的观察来描述世界,特别是在社会 历史观上基本是唯心论的,但它产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即封建 国家处于统一和强大、儒学与谶纬神学相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的时期, 它敢于宣布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敢于不承认鬼神的存在,敢于向孔孟的权威挑 战,并确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代唯物主义体系,这在历史上是起了划时代的作 用的。他死后许多著作散失,他的学说,开始只在江东地区流传,未产生很大的 影响。直到东汉末期,著名学者蔡照到江东,发现了王充的论衡,如获至宝, 独自研习,秘不示人,由此学问大进。久而久之,蔡岜从吴中够得奇书的事便传 扬开来,人们纷纷借阅,从此论衡一书得以广泛流传开来。在后来长期的封 建社会中,他的思想经常遭到攻击。然而王充的思想一直受到进步思想家的推崇, 它对今后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诸如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杨泉、南朝宋时的思 想家何承天、南朝齐梁时的无神论者范缜、唐朝时期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明清之 际的思想家王夫之等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章炳麟 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王充“作为论衡,趣以正虚妄,审乡背,怀疑之 论,分析百瑞,有所发糖,不避上圣。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 。王充也因论 衡一书而在中国思想史上获得了崇高的地位。 一、生态环境的破坏呼唤生态伦理思想 ( 一) 自然灾害频繁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自从有了人类,自然灾害就一直与人类同行,直至今天。人类征服自然的过 程也是破坏自然平衡从而导致自然灾害的过程。自然灾害是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 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对象中国这样的一个农业大国,自然条件对于农民的生产 和生活至关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更为严重。它不仅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对社 会的政治安危以及文化思想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每一次自然灾害都是对生态 环境的一次大破坏。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不仅农业、手工业等经济生产受到重大 损失,而且灾害与生态环境间还形成了恶性的互动关系,生态环境的恶化引发诸 多灾害的发生,而灾害的发生又加重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使得受灾地区的生 态环境、经济及其相互问协调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影响。 而章太炎章太炎伞集i m l 卜海:一i - 海人民i l :版社,1 9 8 5 2 8 5 7 自然灾害,从古至今都有发生,但两汉时期自然灾害的频繁出现,却是非常 突出的。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频发的时期之一,发生的自然灾害包 括水灾、旱灾、地震、虫灾、疫灾、风灾、雹灾、低温类灾害、山崩地裂等,其 中以水灾、旱灾、地震以及虫灾等为主。据汉书、后汉书诸帝纪、五行志 等有关材料的记载,西汉发生的各种大的灾害总计约9 0 余起,而东汉时期更为 严重,达2 2 0 余起。仅王充生活的东汉光武帝至和帝年间,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旱 灾、虫灾、水灾、地震以及瘟疫等就达三十余起,几乎无年不灾,有时甚至几种 自然灾害交互作用,使得破坏性更大。自然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综合体,各种要 素之间有着复杂多样的内在联系。当这一综合体中某种要素发生重大变化乃至对 人类造成灾害时,往往又会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乃至造成更大的灾害。汉代灾害 连锁反应很显著。旱灾极易引起蝗灾,因大旱之年的温度和湿度条件给蝗虫滋生、 活跃提供了温床。如汉书平帝纪中记载,平帝元始二年,郡国大旱,并引 起蝗灾,青州最为严重,造成百姓流亡。这种旱、蝗连锁反应在汉代有2 3 例。 大早往往与蝗灾结伴而行,交互为虐,常常导致大饥馑,而饥馑使百姓衣不蔽体、 食不果腹,群体抗病能力大大降低,这就为疫病流行创造了条件。因而旱灾、蝗 灾、饥荒、瘟疫经常纠缠在一起,构成一个典型的多重性灾害链。这种情形,中 国古代发生很多,汉代也不乏其例。 据后汉书和五行志记载,光武帝建武三年既公元2 7 年七月,洛阳大旱, 帝到南郊求雨,由此可见旱情之重。此后旱蝗接连不断,且规模大,范围广。建 武五年既公元2 9 年水、旱、蝗虫三灾并发,致使久旱伤麦,秋种未下,谷价腾 跃,人用困乏。建武六年既公元3 0 年正月与六月均有旱情,夏季发生蝗虫灾, 秋天九月,大雨连月,苗稼更生,老鼠巢穴都搬到了树上。另有公元3 3 年春旱, 3 6 年、4 2 年五月旱,4 5 年六月旱。后汉书五行志三中记载,建武二十三 年( 公元4 7 年) ,京师、郡国十八都发生蝗灾和旱灾,草木皆尽;建武二十八年( 公 元5 2 年) ,郡国八十发生蝗灾,可见灾情之严重。紧接着,建武二十九年、三十 年、三十一年、三十二年均发生蝗灾。刚刚从血雨腥风中建立起来的东汉王朝又 面临着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后汉书刘盆子传中说道,光武帝目睹“人相 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的残酷现实,认识到天地之性人为贵的深刻哲理, 从全局出发,不断调整统治政策,减轻百姓负担,并积极总结历史经验,从而赢 得了“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而到章帝、和帝时,旱蝗仍然严重。据后汉书五 行志三记载,“章帝章和二年夏,早 ,“和帝永元六年秋,京都早。 “和帝 永元四年,蝗。 劬总之旱灾或虫灾发生频繁,且往往是旱灾与蝗灾并发,夏蝗 多于秋蝗。由于当时蝗虫有发生的环境条件,无扑灭的好措施,常造成大规模发 生,成群迁移为害,所到之处,遮天蔽日,声如风雨,为害甚烈。旱灾和蝗虫灾 导致庄稼少收甚至绝收,从而导致饥荒,乃至出现人吃人的悲惨景象。 国范畔撰,李虎等译后汉书 m 1 西安:互秦出版社,2 0 0 4 8 6 。范晔撰李虎等译后汉书【m 1 西安:三秦i | 版社,2 0 0 4 6 0 8 8 范晔撰,李虎等译后汉书l m l 两安:三秦j i :舨社,2 0 0 4 6 1 6 8 据后汉书五行志四记载,王充生活的东汉初期地震、山崩等灾害也很 频繁,如“世祖建武二十二年九月,郡国四十二地震,南阳尤甚,地裂压杀人一; “章帝建初元年三月甲,山阳、东平地震”;“和帝永元元年七月,会稽( 今江苏 东南部及浙江西部) 南山崩七年七月,赵国易阳地裂;“和帝永元四年六 月丙辰,郡国十三地震五年二月戊午,陇西地震。七年九月癸卯,京都 地震。九年三月庚辰,陇西地震。”圆这使得农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继而 引发瘟疫,人间悲剧每在灾后多有上演。公元5 4 年、5 5 年、6 0 年、6 5 年、8 9 年等年份发生大水灾,尤其是从公元9 8 年开始直至l0 4 年年年有雨水灾害,如 光武帝建武七年既公元3 1 年“六月戊辰,洛水盛溢,民溺,伤稼,坏庐舍”; 明帝永平三年既公元6 0 年“京师及郡国七大水”;“和帝永元元年七月,郡国九 大水,伤稼”;和帝永元“十二年六月,颍川大水,伤稼。” “和帝永元十年, 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皆淫雨伤稼。”这一阶段水灾主要由暴雨或淫雨引起, 持续时间较长,河流泛溢,灾情较严重,人以流亡,这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安 全造成了严重损害,并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而在古代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 公元3 7 年、3 8 年、7 5 年、7 6 年和7 9 年等年份瘟疫的流行致使死者甚众。例如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四年,会稽发生瘟疫,死者万数:光武帝建武二十年秋天,振 旅回京师,军吏经过瘴疫地区死者十四五。明帝“永平十八年,牛疫死。章 帝建初四年冬,京都牛大疫”。后汉书五行志三中还有诸如雨雹、雷电等 灾害的记载,如“和帝永元五年六月,郡国三雨雹、大如鸡子”;“和帝永兴元年 冬十一月壬午,郡国四冬雷”。 总之,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记载甚多,不胜枚 举。 在王充的著作论衡中我们也多次看到关于自然灾害的描述。关于雷电灾 害的记载有如龙虚篇中“盛夏之时,雷电击折树木,发坏室屋”,雷虚篇 中“盛夏之时,雷电迅疾,击折树木,坏败室屋,时犯杀人”固,从此处可见雷 电灾害的威力之强和破坏之大。关于虫灾、早涝灾害的记载有如顺鼓篇中, “变复之家,以久雨为湛,久肠为早。早应亢阳,湛应沈溺” ,“建初孟年,中 州颇歉,颍川、汝南民流四散,圣主忧怀,诏书数至。论衡之人,奏记郡守, 宜禁奢侈,以备困乏。言不纳用,退题记草,名日备乏。酒縻五谷,生起盗 贼,沉湎饮酒,盗贼不绝,奏记郡守,禁民酒。退题记草,名日禁酒 国;明 雩篇中,“建初孟季,北州连旱,牛死民乏,放流就贱”。并在顺鼓篇中 国范晔撰,李虎等译后汉书【m 1 西安:三秦出版社,2 0 0 4 6 1 8 圆范晔撰,李虎等译后汉书i m 】西安:- - - 秦出版社,2 0 0 4 6 1 7 圆范晔撰,李虎等译后汉书【m 1 西安:三秦出版社,2 0 0 4 6 1 4 心范晔撰,李虎等译后汉书f m l 西安:三秦出版社,2 0 0 4 6 0 6 o 范晔撰,李虎等译后汉书i m l 西安:三秦出版社,2 0 0 4 6 2 0 范晔撰,李虎等译后汉书l m l 西安:三秦出版社,2 0 0 4 6 i5 疗王充原著,陈建初等译白话论衡【m 1 长沙:岳麓书社,1 9 9 7 2 2 0 王充原著,陈建初等译白话论衡i m 】长沙:岳麓书社,1 9 9 7 2 3 0 o 王充原著,陈建初等译白话论衡f m l 长沙:岳麓节社,1 9 9 7 1 2 1 0 弹王充原著,陈建初等译臼话论衡l m i 长沙:岳麓书社1 9 9 7 1 0 6 9 王充坂著,陈建初等译白话论衡i m l 长沙:岳麓书社,1 9 9 7 5 6 6 9 记载了当时人们面对蝗虫灾害如何对付蝗虫的办法,“蝗虫时至,或飞或集。所 集之地,谷草枯索。吏卒部民,堑道作坎,榜驱内於堑坎,杷蝗积聚以千斛数。 正攻蝗之身,蝗犹不止。 国 ( 二)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既有自然本身变化的原因,也与人类的活动息息 相关。很多自然灾害不是天灾,而是人类违反自然规律过度向大自然索取资源, 从而导致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结果。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招致自然对人 类社会的疯狂报复。在这里我们仅从人类社会因素的角度,对王充生活的两汉时 期人类不当活动与灾害间的关系作一简要分析。 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 一般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在两汉时期也不例 外。两汉时期是我国经济的大发展时期,但是不当地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尤其是 较为发达的冶炼业,是当时破坏生态环境和引发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 ( 1 ) 农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 两汉时期人们为了快速地发展生产力,采取了各种办法来大力地发展农业生 产,但与此同时,人们却忽视了林业和水土的保持,破坏了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 从而使得灾害尤其是水、旱、蝗灾得以发生,而且为灾害的蔓延和肆虐提供了环 境条件。 众所周知,两汉时期非常重视农业,土地是人民生存的根本,但由于两汉每 个王朝创建之初,为发展生产,都采取了鼓励人口生育的政策,人口数量直线攀 升,加之官僚机构庞大,连年战争,政府越来越感到土地不足。于是,统治者为 满足人口衣食之需,一方面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在黄河中下游等地区毁林坏草以 辟田;另一方面极力向西开拓边疆,并与边防相结合,实行屯垦戍边政策,由内 地向边疆大量移民,使多数牧区转化为农耕区。前者在辟出大量耕地的同时,也 付出了邹、鲁之地无林泽之饶和梁、宋之域无山川之饶的沉重代价;而对不宜发 展农业生产的西北地区的开发与利用,也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筹码的。以农业 生产方式为主的农民被政府迁到西北边疆地区后,仍以从事农业种植为主,刈草 辟地,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从未垦耕的草原之野在初开发时是极其肥沃的,农 业产量和收入不菲。但就地理位置和所处的纬度而论,西北地区不同于其它农业 生产区域的气候、水文和植被状况。脆弱的生态环境在变化了的生产方式的操作 m 王充原著,陈建初等译白话论衡 m i 长沙:焉麓书社,1 9 9 7 5 7 4 1 0 下,一经哪怕是纤细的破坏,就会发生始料不及的巨变,进而导致极为恶劣的后 果出现。森林、灌丛被砍伐、荒草原野遭到前所未有的大破坏,黄土高原的原面、 陇南的河谷以及河西走廊的绿洲等地的天然植被基本上荡然无存。大地裸露日益 严重,水土日益流失和日益沙漠化,于是旱则赤地千里,黄沙滚滚;潦则洪水横 流,浊浪滔天,这是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在封建社会个体小生产的条件下,垦 荒不可能有科学的计划,也不可能辅以必要的水土保持工作,这就必然要毁坏森 林、草原和湖泊水系,引起气候变化,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从而使土地肥 力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傅筑夫先生曾指出:“在汉代,疆域是扩大了,人口也增多了,土地小狭民 人众的矛盾并没有缓和。并且在土地私有制度下,土地占有是不可能按人口平 均的,于是便有大量的无地农民纷纷去向大自然要土地,因而开发的范围日益扩 大,开发的进度日益加速,j 而生态平衡的被破坏也就日益加甚。这种恶性循环, 就成为东周以后的二千多年以来,灾害频仍、饥馑荐臻的主要原因。” 此外,为了大力发展农业以增强国力,两汉的水利工程建设甚丰,汉代修渠 灌溉相当普遍。例如关中地区的水利灌溉最为发达,汉武帝时,关中开凿了许多 规模较大的灌溉渠道。东汉官民对原有的水利设施也加以保持和修复,还兴建了 许多陂塘河渠,光武帝时重修汝南地区的鸿隙陂,使几千顷农田变为鱼米之乡。 但是大量水利工程的兴修在促进两汉社会经济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 改变了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破坏了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因森林破坏严重,对 黄河水患的状况产生了影响。 ( 2 ) 手工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 两汉时的手工业特别是冶金业的生产活动,也是诱发自然灾害的一大要素。 两汉时的冶金业包括采矿业、冶铁业、冶铜业和铸造业等,是当时规模最大的手 工业部门。两汉重农和垦荒政策,大大地促进和刺激了冶铁业的发展,使之成为 两汉手工业中的主导产业。冶铁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垦荒提供了便利的“器用”, 使许多山林牧地变为农田;另一方面,因冶炼业有丰利可图,从事冶铁生产者增 多,冶铁场遍及各地。由于两汉货币的材料为铜质,庞大的铸币量也促进了冶铜 业成为两汉手工业中又一重要部门。限于古代交通和经费开支等主、客观因素, 手工业者为采矿取料与伐木为薪方便,据史记货殖歹i 传记载往往就地取材, 依山而炼,即山铸钱,即铁山鼓铸,铜和铁在千里的广阔地域里,到处出产于山 间,产地如棋子那样密布。在盐铁论中也有相关记述,豪强大家,有管辖山 海的便利,便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而有盐铁之利的地 方,必定是在深山穷泽之中,所以盐冶之处,大多都依山川而建,接近铁炭。 不仅豪强大家、个体手工业者如斯,就是国家也不例外。汉书贡禹传记载, 汉家铸钱,及诸铁官都设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年用人十万已上,凿地 m 傅筑火中国经济史论从:续集 m i 北京:人民 l j 版祉1 9 8 8 8 0 8 1 8 2 8 3 1 1 达数百丈,而发达的冶炼业对燃料的需求是巨大的。两汉时,冶炼燃料主要是木 炭。淮南子在描述冶铁熔铜的场景时说,上掩天光,下畛地材。其规模之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应用电子技术试题及答案
- 银行智能化面试题目及答案
- 银行远程营销面试题目及答案
- 药学专业一试题及答案
- 考研哲学专业试题及答案
- 语文专业知识试题及答案
- 雕塑专业模拟试题及答案
-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九月调研考试数学(含答案)
-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开学考试生物试卷(有答案)
- 电机专业试题及答案
- 2025辅导员考试大纲与试题及答案
- 测绘定密管理办法
- 第3节 跨学科实践:保护地球家园-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课件
- 多租户隔离-第1篇-洞察及研究
- 2025年质量月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小学可爱的中国课件
- 智慧高速公路解决方案
- 2025年司法考试刑法案例分析实战演练试卷(附司法解释案例解析)含答案
- 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
- 商务英语就业前景调研报告
- Unit4SectionA2a2d课件-人教版九年级英语全一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