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森林生态与人类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长足进步 生物学与生态学的深入探究 森 林生态系统的理论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这是人类实践经验知识积累的结 果 也是人们对森林认识深化的必然 更是生态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晶 森林与湿地是全球生态系统最主要的两大生态系统 也是产生林产 品 食物 水源 药材的母体 更是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森林 生态系统是多种自然资源相互结合的整体 也是自然 人工资源相结合 的生态系统 它是以乔木或其他木本植物 含竹类 为主所组成的陆地生 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生态类型 这个生态系统内除大量的木本植物外 尚生活着众多的其他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 乔木和其他植物之间 植 物 动物和微生物之间 生物和它们生存的环境之间 不断地进行着能 量转化 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 互相影响 互相依存 互相制约 形成 一个有规律 变化着的整体 如浙江临安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就是中 亚热带森林常绿阔叶林与北部亚热带森林和野生动 植物类型的森林生 态系统 自然界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活在其中的生物 并不是一堆积 木的重复组合 每一种森林类型甚至说每一种动植物都是一个特定的小 生境 每一个独特的小生境都会构成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 有多少个生 境就有多少种生态系统 这就是现代科学家所说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在这些特定的小生境中 历经长期的 特定的适应和遗传变化 还会塑 造出新的特有物种 从这一意义上讲 森林不仅仅是千百万生命的保护 伞 而且还是生命的摇篮 它时刻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新的物种 新的 基因产生 它不仅蕴藏着数万种生物宝贵的遗传基因的基因库 而且是 个庞大的工厂 古代人类就是在森林环境中繁育 成长而生存 所以 森林生态系统是养育人类和支撑人类文明的基础 森林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由来已久 人类历史上的古巴比伦 古埃 及 古印度 古黄河四大文明 都发源和昌盛于森林茂密 水草丰美的 地方 森林的空间优势 除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外 还表现在森林群落的 高度 森林群落的高度形成了森林群落的多层结构和林内生态环境的梯 度变化 极有利于不同生活型的种群的生活 繁衍 发展 并在一个空 间内协调地生存 所以具有最大的光合面和最高的生产力 以时间优势 而言 森林虽然不像农作物那样每年收获产品 但森林却长期地覆被地 面 默默地起着改善与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保障农业收获的功能 所 以 从森林生态系统的时间与空间优势来看 森林对环境的影响面大 持续期长 因此 森林的防护效益特别显著 地球上90 以上的陆生植物生存于森林中或起源于森林 森林群落 在一个垂直空间内 又分层分布着乔木 灌木 草本 苔藓 藤本和各 种附生寄生植物 森林植物种群的多样性 给各类动物提供极为丰富的 食宿条件 所以 森林内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远大于其他陆地生态系 统 且食物网络结构一般比较完整 协调 很少由于食物的匮乏 使某 种种群绝迹 也很少因天敌消亡 致使某种种群大量的滋生 森林生态系统除了活跃在地面和空中的大量虫 鸟 兽以外 土壤 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的种类 数量极为丰富 如土壤中的生物主要有 藻 类 细菌 真菌 放线菌 原生动物 线形虫 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 节足动物 哺乳动物等 据统计 1平方米森林表土中 有数百万细菌 和真菌 数千万只线虫 1平方米土体中 有蚯蚓数百条至千条 这些 森林土壤居民 辛勤地分解有机质 提高了物质循环的速率 是森林生 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森林每公顷的生物量平均在100 400吨之间 相当于相同面积农 田或草原生物量的20 100倍 也是全球所有生物最大的食品厂和原料 仓库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面积大 生产周期长和生产力高 关键是有很高 的生产力 所以在整个生物圈中是生物量最高的生态系统 也是最大 的能量 物质贮存库 森林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 保证了其他生物 含人类 能得到生产和生活的最基本原料 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在应对气 候变化方面作用独特 而且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贮存库和最经济 的吸碳器 森林中的碳主要储存在森林植被和森林土壤中 森林植物通 过光合作用 吸收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 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 水化合物 以生物量的形成固定贮存下来 这一过程称为森林碳汇 科 学研究表明 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的蓄积量 平均能吸收1 83吨二氧化 碳 释放1 62吨氧气 森林植物的碳含量约占其生物量干重的50 保护森林植被和湿地是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 因此 森林和湿地是气候调节器 是控制地球变暖的重要缓冲器 对于吸收大 气中的二氧化碳 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作用明显 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以70 以上的程度参与和影响着地球化学循环 的过程 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交换与能量流动中扮演着关键角 色 对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促进社会经 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发挥着中枢和杠杆作用 所以森林被称为 地球之 肺 湿地被称为 地球之肾 森林中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 在 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量占全 球每年大气和地表流动量的90 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60 的氧气 我 国湿地保存的淡水资源的96 在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中 林业承担着建 设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的重大使命 全球已出现的森林锐减 湿地退化 物种灭绝 气候变暖等十大生 态危机 其中有八大危机主要靠林业来治理 正是基于这些危机的存 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林业发展的决定 中明确指出 要 赋 于林业以重要地位 要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 林草结合的国土安全体系 建设山川秀美的生 态文明社会 所以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说 森林即人类之 前途 地球之平衡 没有任何问题比人类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系统更重 要了 森林在地理 历史和生长 繁殖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 它是自然 界中能够再生产和能够扩大再生产的资源 只要人类热爱森林 合理利 用森林 并严加管理和保护 促进 森林资源是可以取之不尽 用之不 竭的 一部人类史 就是人与自然共同演化的历史 自然既是人类孕育的 温床 又是人类社会赖以建立 生存的坚实基础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 篮 它不仅为人类提供生活所需要的物质 更重要的是协调维护着自然 生态平衡 保护与改善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森林具有多种功能 多种效益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保 障 以林业建设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已经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道安全 防线 林业不仅是一个周期性长 投入大的公益性行业 而且是融 入 社会 生态 这个复杂的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是维护人类社会 生态 系统和谐的主体之一 现代科学家认为 现代和谐林业应该是 其一 以人 地系统为对象 其二 和谐地协调人与人 人与环境 陆地生态 系统诸因子间的关系 促进人的生理和心理平衡 其三 人地共荣 为 最高目标 因此 和谐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 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 导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 全社会参与协调 社会 生态 系统的探究 和管理 采用生态化技术 协调人与人 人与环境 陆地生态系统诸因 子间关系 倡导生态文化 维护人类心理系统与生理系统健康 实现人 类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共荣 显然 和谐林业理论之一旨在解决生态危机 并着力于从林业的角 度去解决社会危机和人类心灵危机 也就是说 和谐林业的目标就是维 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态环境 大力培育生态文 化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基础 建设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满足人类 对森林产品的需求 所以 林业是一个与工 农业有着不同公益性的产 业部门 过去 现在 将来 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森林 如今华夏大地的 生态化和人居环境的园林化 与社会林业的生态系统经营 是现代化国 家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森林为人类生活 生存环境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控技术应用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北京个人房屋租赁合同范本官方版下载
- 2025官方版股权投资合同范本
- 2025年高二【数学(人教A版)】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学习任务单
- 2025抵质押物的借款合同范本
- 公园养护基本知识培训总结
- 公司职工财务知识培训课件
- 高职卫生专业招生面试题库
- 2025关于汽车租赁的合同样本
- 市场调研与创意策划的关系面试题及答案解析
- 安全生产培训(完整版)课件
- 钢结构长廊施工方案
- 信保业务自查问题统计表
- 年产3万吨环保型铝箔容器系列产品生产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安庆汇辰药业有限公司高端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关于术中知晓预防和脑功能监测专家共识
- 河道修防工高级工试题
-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协调机制和工资预防机制
- GB/T 4458.3-2013机械制图轴测图
- GB/T 311.2-2013绝缘配合第2部分:使用导则
- GB/T 13912-2002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