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石墨超声时间对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结构及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论文).pdf_第1页
氧化石墨超声时间对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结构及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论文).pdf_第2页
氧化石墨超声时间对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结构及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论文).pdf_第3页
氧化石墨超声时间对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结构及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论文).pdf_第4页
氧化石墨超声时间对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结构及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论文).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Vol 36高 等 学 校 化 学 学 报No 2 2015 年 2 月摇摇 摇 摇 摇 摇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摇 摇 摇 摇 摇摇221 228 摇 摇 doi 10 7503 cjcu20140865 氧化石墨超声时间对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 结构及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 汪建德1 彭同江 2 3 鲜海洋3 孙红娟3 侯云丹1 1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绵阳 621000 2 西南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绵阳 621010 3 西南科技大学矿物材料及应用研究所 绵阳 621000 摘要摇 将氧化石墨凝胶超声不同时间制备氧化石墨烯 GO 溶胶 再以 GO 溶胶为前驱体采用一步水热法制 备了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 3DRGO 采用 X 射线衍射 XRD 拉曼光谱 原子力显微镜 AFM 扫描电子 显微镜 SEM 和电化学测试等研究了不同超声时间对 3DRGO 的形貌 结构及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 明 当超声时间不超过 120 min 时 经水热反应后还原氧化石墨烯均能形成稳定的三维结构 但随着超声时 间的延长 三维结构尺寸不断减小 强度增加 样品的内部结构也由片状逐渐向多孔网状转化 当超声时间 超过 120 min 时 还原氧化石墨烯虽具有网状结构 但在宏观上不利于形成稳定的三维结构 电化学测试结 果表明 经不同超声时间所制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均表现出较好的超级电容性能 其中超声时间为 120 min 时制备的 3DRGO 具有更均匀的多孔网状结构 表现出了最佳的超级电容性能 在 1 A g 电流密度下其比电 容可达 328 F g 即使在 20 A g 的大电流密度条件下 其比电容仍可高达 240 F g 关键词摇 氧化石墨凝胶 超声时间 水热法 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 超级电容性能 中图分类号摇 O613 摇 摇 摇 摇 文献标志码摇 A 收稿日期 2014鄄09鄄23 网络出版日期 2015鄄01鄄2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批准号 41272051 西南科技大学博士基金 批准号 11ZX7135 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 批准号 14ycx003 和绵阳科技城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示范点建设苗子工程项目子课题 批准号 2014RZ0038鄄15 资助 联系人简介 彭同江 男 博士 教授 主要从事晶体化学研究 E鄄mail tjpeng swust edu cn 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 3DRGO 是由小片层还原氧化石墨烯互相叠置 交联构筑成的具有三维结 构的碳纳米材料 其不仅拥有二维石墨烯比表面积大及导电性好等内在特征 而且具有三维结构的孔 隙和开放的孔道结构 能有效缓解石墨烯的团聚问题 在储能材料和吸附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 前景 1 9 目前 3DRGO 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水热法 10 11 化学还原法 12 13 和化学气相沉积法 1 14 等 其中水热法由于能耗低 制备工艺简单 成本低廉且环保无污染而成为制备 3DRGO 的最佳方法之一 水热反应的条件如氧化石墨烯 GO 的浓度 GO 的分散程度 水热反应时间和温度等会严重影响 3DRGO 的结构 形貌及性能 Shi 等 15 探讨了 GO 的浓度和水热反应时间对 3DRGO 的结构及形貌的 影响 发现只有当 GO 的浓度大于1 mg mL 时才能形成稳定的三维结构 且随着水热反应时间的延长 三维结构的尺寸逐渐减小 3DRGO 水凝胶的力学强度和电导率均随着水热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Ruoff 等 11 研究了氧化石墨烯悬浮液的 pH 值对 3DRGO 结构的影响 发现碱性条件不利于制备结构紧 凑的 3DRGO 水凝胶 因为在碱性条件下 GO 的电负性增强 静电排斥力增加 很难通过水热过程使其 发生相互交联 得到的还原氧化石墨烯通过范德华力相互团聚在一起 而不是相互交联形成稳定的三 维结构 本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 16 采用水热法探讨了水热反应温度对 3DRGO 的形貌 结构及超级电 容性能的影响 发现只有当反应温度在 140 益及以上时才能形成稳定的三维结构 当反应温度为 180 益时制备的 3DRGO 具有最佳的超级电容性能 本文采用改进的 Hummers 法制备氧化石墨凝胶 通过控制对氧化石墨凝胶的超声时间制备了具有 不同片径的 GO 溶胶 再以 GO 溶胶为前驱体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 3DRGO 考察了氧化石墨的超声时 间对 GO 的片径大小及3DRGO 的形貌 结构及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 并根据其形貌和结构的变化分析 了 3DRGO 网状结构的形成过程 1摇 实验部分 1 1摇 试剂与仪器 天然鳞片石墨 青岛申墅石墨制品厂 含碳量90 99郾 9 200 目 高锰酸钾和浓硫酸 国药集 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分析纯 5 质量分数 H2O2溶液和 0郾 05 mol L HCl 溶液 成都金山化学试剂 有限公司 实验用水均为去离子水 电阻率 10 M赘 cm DF鄄101S 型恒温水浴电磁搅拌器 巩义予华仪器有限公司 JT2003 型电子天平 上海舜宇仪器有 限公司 50 mL 水热反应釜 威海永欣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TDCK 型程控阶梯干燥箱 吴江市台达烘箱 制造有限公司 FreeZone 型冷冻干燥机 美国 Labconco 公司 X爷 pert MPD Pro 型 X 射线衍射仪 XRD Cu 靶 扫描范围 3毅 80毅 荷兰帕纳科公司 InVia 型激光拉曼光谱仪 Ar 离子激光 扫描范 围 1000 3500 cm 1 波数精度依1 cm 1 英国 Renishaw 公司 Ultra 55 型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德国蔡司仪器公司 SPI3800N 型扫描探针显微镜 SPM 日本精工公司 采用动态力模式 DFM 扫描范围 X Y 20 滋m Z 2 滋m 分辨能力 X Y 0郾 2 nm Z 0郾 01 nm CHI660E 型电化学工 作站 上海辰华仪器有限公司 采用三电极测试体系 以铂片电极 1郾 5 cm伊1郾 5 cm 为对电极 Hg HgO电极为参比电极 电解液为 6 mol L 的 KOH 溶液 循环伏安 CV 的测试范围为 1 0 V 扫 描速率为5 10 20 30 和50 mV s 恒电流充放电 GCD 测试的电位范围为 1 0 V 电流密度为1 20 A g 交流阻抗谱 EIS 的测试频率为 0郾 01 100 kHz 振幅为 5 mV 1 2摇 样品及工作电极的制备 参照文献 16 方法制备氧化石墨凝胶 GO 溶胶的制备 称取一定量的氧化石墨凝胶在 60 益下干燥 12 h 确定氧化石墨凝胶在干燥前后 的质量比 再称取 7 份相当于 0郾 2 g 干燥氧化石墨质量的氧化石墨凝胶 加入 100 mL 去离子水配制成 浓度为 2 mg mL 的悬浮液 分别对其超声 0 30 60 90 120 150 180 min 得到氧化石墨和 GO 溶 胶 超声功率为 200 W 所得样品标记为 GO鄄x x 代表超声时间 min 3DRGO 的制备 取 35 mL GO 溶胶 加到容积为 50 mL 的水热反应釜内衬中 于 180 益下水热反 应 10 h 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 得到 3DRGO 水凝胶 再将其冷冻干燥 12 h 得到 3DRGO 样品 标记 为 3DRGO鄄x x 代表所用溶胶的超声时间 min 工作电极的制备 分别将冷冻干燥的3DRGO 样品切成1 cm伊1 cm 的方形薄片 质量约为2 mg 以 泡沫镍为集流体 在 8 MPa 压力下将样品压制在集流体上得到工作电极 再将工作电极在电解液中浸 泡 2 h 待用 2摇 结果与讨论 2 1摇 样品的形貌特征 2 1 1摇 GO 的 AFM 分析摇 样品 GO鄄x x 0 30 60 90 120 150 180 静置 30 d 后的状态如图 1 所 示 可见样品 GO鄄x x 0 30 60 90 均分为上下两层 随着超声时间的延长 上层颜色由无色变为亮 黄色 再变为棕红色 下层均有沉积下来的黑色氧化石墨 且沉积量在逐渐减少 当超声时间达到或 超过 120 min 时 样品 GO鄄x x 120 150 180 的分散液均为棕红色 未出现分层现象 也无沉积的氧 化石墨 由此可表明 当超声时间不超过 90 min 时 氧化石墨只发生部分剥离 当超声时间达到 120 min 时 可实现氧化石墨的完全剥离 图 2 为 GO鄄x x 0 60 120 180 的 AFM 照片 从图 2 可看出 氧化石墨的片径大于 20 滋m 且 相互交叉叠置形成了较多的褶皱 其厚度 驻Z 约为88郾 05 nm 图2 A 当对氧化石墨超声60 min 后 所得 GO 依然保持着较大的片径 3 10 滋m 但其片层厚度 驻Z 减小到2郾 25 nm 图2 B 当超声时 间为 120 min 时 GO 的片径减小为 0郾 5 3 滋m 片层厚度 驻Z 也减小到了1郾 31 nm 图2 C 继续超 声至 180 min 时 GO 的片径进一步减小为 0郾 05 1 滋m 且片层厚度 驻Z 减小至 1郾 05 nm 图 2 D 222高 等 学 校 化 学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Vol 36摇 Fig 1摇 Deposition conditions of samples GO鄄x x 0 30 60 90 120 150 180 after standing for 30 d Fig 2摇 AFM images of 3DRGO鄄0 A 3DRGO鄄60 B 3DRGO鄄120 C and 3DRGO鄄180 D 由于单片层 GO 的厚度约为1 nm 17 可知原始氧化石墨的层数约为88 层 当超声120 min 时即可实现 氧化石墨的完全剥离 形成单片层的 GO 且随着超声时间的延长 GO 的厚度和片径均在逐渐变小 2 1 2摇 3DRGO 水凝胶的结构分析摇 样品 3DRGO鄄x x 0 30 60 90 120 水凝胶的直径分别为 1郾 9 1郾 5 1郾 3 1郾 1 1郾 0 nm 可以看出 当超声时间不超过 120 min 时 随着超声时间的延长 水凝胶的直 径不断减小 当超声时间为150 和180 min 时 所制备的水凝胶未能形成稳定的三维结构 可见对氧化 石墨超声时间过长 150 min 及以上 时 不利于 3DRGO 稳定三维结构的形成 并且在 100g 重力条件 下 超声时间越长 3DRGO 水凝胶变形越小 因而力学强度逐渐增大 结合图 1 和图 2 可以认为 由于未经超声的氧化石墨片径较大 层数较多 水热反应时可进行相 互堆叠形成稳定的三维结构 因此三维结构尺寸较大 但堆叠结构较疏松导致其力学强度较低 随着 对氧化石墨超声时间的延长 溶胶中 GO 的含量增多 直到最终氧化石墨全部被剥离为单片层的 GO 经水热还原后 由于 GO 的片径在不断减小 片与片之间搭接 叠置得更紧密 从而出现三维结构尺寸 不断减小 力学强度增加的趋势 但当超声时间延长至 150 min 及以上时 虽然溶胶中均为单片层的 322摇No 2摇汪建德等 氧化石墨超声时间对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结构及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 GO 但由于 GO 的片径几乎处于纳米级 经水热还原后 片与片之间不易进行搭接 叠置 导致在宏观 上不能形成稳定的三维结构 2 1 3摇 3DRGO 的 SEM 分析摇图 3 为 3DRGO鄄x x 0 30 60 90 120 150 180 的 SEM 照片 从 图 3 可以看出 未经超声的氧化石墨经水热反应后得到的是无序的大片状结构 其片层由少数几层还 原氧化石墨烯片叠置而成 而对氧化石墨超声 30 min 后再进行水热反应 所制备的 3DRGO鄄30 结构中 大片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其边缘出现少许破碎现象 超声 60 min 时 边缘破碎现象更明显 且破 碎部分相互交联形成了网状结构 超声时间延长至 90 min 时 片状结构大部分变为了多孔网状结构 当超声时间继续延长至 120 min 及以上时 片状结构全部转化为多孔网状结构 且多孔网状结构更均 匀 由于 GO 的片径较小 经水热反应后片与片之间相互交联 搭接可形成多孔网状结构 15 而未经 超声的氧化石墨片径较大 水热还原后片片之间互相叠置形成了大片状结构 当对氧化石墨超声 30 min 后 在溶胶中存在着少量剥离的 GO 图 1 经水热反应后剥离的少量 GO 形成了网状结构 从而 在大片状的边缘出现破碎现象 而随着超声时间的延长 溶胶中剥离的 GO 的含量在逐渐增加 从而 导致大片状结构逐渐向多孔网状结构转化 直到超声时间达到 120 min 时 溶胶中的氧化石墨全部被 剥离为 GO 经水热反应后片状结构全部转化为多孔网状结构 但超声时间在 150 min 及以上时 GO 的结构破坏严重 其片径进一步减小 而过小的片径使 GO 在水热反应过程中更易于团聚 从而导致 其多孔网状结构不及超声 120 min 时的均匀 Fig 3摇 SEM images of samples 3DRGO鄄0 A 3DRGO鄄30 B 3DRGO鄄60 C 3DRGO鄄90 D 3DRGO鄄120 E 3DRGO鄄150 F and 3DRGO鄄180 G 2 2摇 样品的结构特征 2 2 1摇 3DRGO 的 XRD 分析摇 图 4 为样品 GO 和 3DRGO鄄x x 0 30 60 90 120 150 180 的 XRD 谱图 可以看出 样品 GO 的特征衍射峰对应的 d 值为0郾 862 nm 峰形尖锐 表现为典型的 GO 的衍射 特征 18 而经水热反应后 GO 的特征衍射峰消失 样品的 2兹 值在 20毅 30毅范围内均只出现 1 个较宽 的衍射峰 对应的 d 值为0郾 365 nm 且随着超声时间的增长 峰形呈先趋于平缓 再尖锐的变化趋势 表明经一步水热反应可实现氧化石墨和 GO 的还原 使其结构转化为类石墨结构 石墨 d002 0郾 335 nm 19 但在制备 GO 的过程中 随着超声时间的增长 氧化石墨的结构逐渐遭到破坏 厚度和片径逐 渐减小 无序度增加 从而使峰形逐渐变得平缓 而当超声时间增加至 120 min 以上时 由于 GO 的 片径过小 经水热还原反应后 还原氧化石墨烯片之间更易于团聚 从而使其结构又趋于有序化 峰 形又相对变得尖锐 2 2 2摇 3DRGO 的 Raman 光谱特征摇 图 5 为 3DRGO鄄x x 0 30 60 90 120 150 180 的 Raman 光 谱图 从图 5 可看出 所有样品均在 1595 和 1355 cm 1处产生强而宽的拉曼散射峰 分别对应为 G 峰 和 D 峰 其中 G 峰由 sp2碳原子的 E2g本征振动模式引起 20 D 峰由样品的结构缺陷和无序所引起 21 D 峰与 G 峰的积分强度之比 ID IG 决定着样品晶体结构的有序度 ID IG值越大 则样品的缺陷越多 有序度越低 22 24 422高 等 学 校 化 学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Vol 36摇 Fig 4摇 XRD patterns of samples GO and 3DRGO鄄x x 0 30 60 90 120 150 180 Fig 5摇 Raman spectra of samples GO and 3DRGO鄄x x 0 30 60 90 120 150 180 采用 Lorentizian 拟合分峰计算得到所有样品的 ID IG值均在1郾 33 以上 远大于石墨的0郾 52 22 以及 氧化石墨和 GO 的1郾 21 25 即使是未进行超声的氧化石墨经水热还原后 ID IG值仍高达1郾 33 且随着 超声时间的增长 ID IG值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由于未经超声的氧化石墨在进行水热反应过程 中去除了结构层中的含氧官能团 使其结构层的碳碳键断裂 无序度增加 从而导致 ID IG值大于石墨 和氧化石墨 26 随着超声时间的延长 氧化石墨的结构遭到破坏 结构层和碳碳键发生断裂 长程有 序遭到破坏 经水热还原后 无序度增加 缺陷增多 ID IG值逐渐增加 21 当超声时间继续延长时 GO 的片径达到纳米级 经水热还原后 由于凝聚作用力使得片层之间更易于结合 有序度相对提高 从而导致 ID IG值又有所减小 2 3摇3DRGO 的形成过程分析 3DRGO 的自组装过程如图 6 所示 分散的 GO 在进行水热反应时 随着 GO 结构中含氧官能团的 去除 还原氧化石墨烯片之间开始以面鄄面 面鄄边和边鄄边的形式相互交联 叠置在一起 在宏观上形 成了稳定的三维结构 在微观上形成多孔网状结构 在制备 GO 的过程中 由于超声时间的不同 GO 的片径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进而导致所制备的 3DRGO 的结构和形貌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10 15 其变化 Fig 6摇 Schematic diagram of self鄄assembly process of 3DRGO 过程如图7 所示 主要归结为以下3 个阶段 首先 未经超声的氧化石墨本身层数较多且片径较大 其 经水热还原后并未形成石墨结构 而是类石墨结构 相对石墨而言有序度更差 且在宏观上还可形成 稳定的三维结构 可认为氧化石墨在水热过程中不仅产生了缺陷 而且还可能发生了部分剥离 另外 从图 3 还可看出 3DRGO鄄0 并未形成网状结构 而是完整的大片状结构 因此 可认为氧化石墨在水热 反应过程中发生了部分剥离变成层数更少的氧化石墨 从而能通过相互交联堆叠形成稳定的三维结 构 其次 当对氧化石墨超声 30 120 min 时 得到氧化石墨和 GO 的混合溶胶 且随着超声时间的延 长 混合溶胶中 GO 的片径不断减小 但含量逐渐增加 直至全部被剥离为 GO 经水热反应后 氧化 石墨形成片状结构 而 GO 则形成网状结构 从而出现样品由片状结构逐渐向多孔网状结构的转化 以及样品的三维结构尺寸不断减小但强度增加的趋势 最后 当超声时间超过 120 min 时 从图 1 可 知 超声 120 min 即可实现氧化石墨的完全剥离 而此时 GO 的片径进一步减小 在水热反应过程中 过小片径的 GO 由于范德华力的作用更趋向于团聚 虽也能形成网状结构 但不及超声 120 min 时的 均匀 且在宏观上也难以形成稳定的三维结构 522摇No 2摇汪建德等 氧化石墨超声时间对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结构及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 Fig 7摇 Schematic diagram of self鄄assembly principle of 3DRGO 2 4摇 3DRGO 的超级电容性能 图 8 A 为3DRGO鄄x x 0 30 60 90 120 150 180 在扫描速率5 mV s 下的 CV 曲线 可以看 出 所有曲线均未出现明显的氧化还原峰 且有着类似的矩形特性 表现为典型的双电层电容特 性 27 但 CV 曲线均偏离了理想的矩形形状 这主要可归因于在 3DRGO 结构中还存在未去除的含氧 官能团所引起的法拉第赝电容效应 28 图 8 B 为样品在电流密度为 1 A g 条件下的 GCD 曲线 可以 看出 所有曲线均呈现出对称的等腰三角形形状 表现出了良好的可逆性和双电层电容特性 根据所 有样品的 CV 曲线和 GCD 曲线可以发现 在同一还原条件下 超声时间的变化对样品的双电层电容特 性并无明显影响 Fig 8摇 CV curves at scan rate of 5 mV s A charge鄄discharge curves at 1 A g current density B specific capacitance at different current densities C and Nyquist plots for 3DRGO D 根据 GCD 曲线 由公式 CGCD I 驻t m 驻V 其中 CGCD为比电容 I 为充放电电流 驻t 为放电时 间 m 为活性物质的质量 驻V 为电位窗口 可计算出样品在 1 20 A g 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 29 如图 8 C 所示 在 1 A g 电流密度下 3DRGO鄄x x 0 30 60 90 120 150 180 的比电容分别为 258 276 284 305 328 297 和276 F g 可以看出随着超声时间的增长比电容呈现出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趋 势 3DRGO鄄120 具有最大比电容 328 F g 3DRGO鄄0 则具有最小比电容 258 F g 由于均匀的多孔 622高 等 学 校 化 学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Vol 36摇 网状结构能为电解液中的离子提供良好的传输通道和更大的存储面积 因此 网状结构所具有的比电 容大于片状结构 16 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 各样品的比电容均在逐渐降低 但在 20 A g 的大电流密 度下 3DRGO鄄120 的比电容仍可达 240 F g 3DRGO鄄0 也能达 185 F g 均表现出了良好的倍率性能 图 8 D 为 3DRGO鄄x x 0 30 60 90 120 150 180 的 EIS 谱图 其中插图为样品在高频区的 放大图 可以看出 所有样品只存在高频区和低频区而无中频区 其中在高频区半圆弧的直径反映了 电极 电解液界面的传质电阻 Rct 低频区的直线反映了材料的电容性能 30 在高频区 随着 GO 片径 的变化 Rct值并无明显的变化规律 但3DRGO鄄150 和3DRGO鄄180 的 Rct值最大 而其余样品具有相近的 Rct值 这可能是由于 GO 的片径过小 在水热反应过程引起的团聚所致 而在低频区 所有样品均表 现出了较好的电容特性 这与碳材料特定的结构有关 结合图 8 A D 可看出 即使是未经超声的氧化石墨凝胶经水热反应后依然具有较好的超级 电容性能 而超声时间过长对材料的超级电容性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但相比之下3DRGO鄄120 表现出了 最佳的超级电容性能 3摇 结摇 摇 论 当超声时间不超过 120 min 时 随着超声时间的延长 氧化石墨的厚度和片径不断减小 溶胶经 水热反应后均能形成稳定的三维结构 但三维结构的尺寸逐渐减小 强度逐渐增加 但超声时间超过 120 min 不利于稳定三维结构的形成 随着超声时间的延长 溶胶中 GO 的含量逐渐增加 直至超声达 到 120 min 时 氧化石墨全部被剥离为 GO 经水热反应后 氧化石墨形成片状结构 而 GO 则形成网 状结构 从而出现样品由片状结构逐渐向多孔网状结构转化的趋势 但相比而言超声 120 min 所形成 的多孔网状结构更均匀 超声时间的长短对样品所表现出的双电层电容特性并无影响 即使是未经超 声的氧化石墨所制备的 3DRGO鄄0 在 1 A g 电流密度下比电容同样可达 258 F g 表现出了良好的超级 电容性能 但超声 120 min 时所制备的 3DRGO鄄120 具有更均匀的多孔网状结构 因而表现出了最佳的 超级电容性能 参摇 考摇 文摇 献 1 摇 Chen Z Ren W L Gao B Liu S Cheng H M Nat Mater 2011 10 424 428 2 摇 Li W Gao S Wu L Qiu S Guo Y Geng X Chen M Liao S Zhu C Gong Y Long M Xu J Wei X Sun M Liu L Sci Rep 2013 3 2125 2132 3 摇 Mao S Wen Z Kim H Lu G Hurley P Chen J ACS Nano 2012 6 7505 7513 4 摇 Ahn H S Kim J M Park C Jang J W Lee J S Kim H Kaviany M Kim M H Sci Rep 2013 3 1960 1966 5 摇 Mao S Yu K H Chang J B Steeber D A Ocola L E Chen J H Sci Rep 2013 3 1696 1701 6 摇 Meng Y N Zhao Y Hu C G Cheng H H Hu Y Zhang Z P Shi G Q Qu L T Adv Mater 2013 25 2326 2331 7 摇 He C L Liu C L Xie T P Wang Y Zhang J Zhang L Chem J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2 33 6 1290 1294 何春 兰 刘成伦 谢太平 王媛 张静 张良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2 33 6 1290 1294 8 摇 Lee J S Kim S I Yoon J C Jang J H ACS Nano 2013 7 6047 6055 9 摇 Li H Liu L Yang F J Mater Chem A 2013 1 3446 3455 10 摇 Zhao Z Wang X Qiu J Lin J Xu D Zhang C A Yang X Rev Adv Mater Sci 2014 36 137 151 11 摇 Bi H Yin K Xie X Zhou Y Wan N Xu F Banhart F Sun L Ruoff R S Adv Mater 2012 24 5124 5129 12 摇 Niu Z Chen J Hng H H Ma J Chen X Adv Mater 2012 24 4144 4150 13 摇 Sun H Xu Z Gao C Adv Mater 2013 25 2554 2560 14 摇 Yavari F Chen Z Thomas A V Ren W Cheng H M Koratkar N Sci Rep 2011 1 166 174 15 摇 Xu Y X Shi G Q J Mater Chem 2011 21 3311 3323 16 摇 Wang J D Peng T J Sun H J Hou Y D Acta Phys Chim Sin 2014 30 11 2077 2084 汪建德 彭同江 孙红娟 侯云丹 物理化学学报 2014 30 11 2077 2084 17 摇 Stankovich S Dikin D A Piner R D Carbon 2007 45 7 1558 1565 18 摇 Dreyer D R Park S Bielawski C W Ruoff R S Chem Soc Rev 2010 39 1 228 240 19 摇 He W Zou L L Zhou Y Lu X J Li Y Zhang X G Yang H Chem J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2 33 1 133 138 何 722摇No 2摇汪建德等 氧化石墨超声时间对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结构及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 卫 邹亮亮 周毅 卢向军 李媛 张校刚 杨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2 33 1 133 138 20 摇 Ferrari A C Robertson J Phys Rev B 2000 61 14095 14102 21 摇 Zhu L X Li Y Z Zhao X Zhang Q H Chem J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2 33 8 1804 1808 朱龙秀 李英芝 赵昕 张清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2 33 8 1804 1808 22 摇 Ferrari C A Robertson J Raman Spectroscopy in Carbons from Nanotubes to Diamond Translated by Tan P H Li F Cheng H M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Beijing 2007 193 204 Ferrari C A Robertson J 著 谭平恒 李峰 成会明译 碳材料的拉曼光 谱 从纳米管到金刚石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193 204 23 摇 Yang X G Wu Q L Raman Spectroscopy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 Beijing 2008 210 220 杨序 纲 吴琪琳 拉曼光谱的分析与应用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210 220 24 摇 Thomsen C Reich S Phys Rev Lett 2000 85 5214 5217 25 摇 Yang Y H Sun H J Peng T J Huang Q Acta Phys Chim Sin 2011 27 3 736 742 杨勇辉 孙红娟 彭同江 黄 桥 物理化学学报 2011 27 3 736 742 26 摇 Kudin K N Ozbas B Schniepp H C Prud爷Homme R K Aksay I A Car R Nano Lett 2008 8 1 36 41 27 摇 Zhang L L Zhao X S Chem Soc Rev 2009 38 2520 2528 28 摇 Du Q Zheng M Zhang L Wang Y Chen 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