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深水港配套细则.doc_第1页
上海深水港配套细则.doc_第2页
上海深水港配套细则.doc_第3页
上海深水港配套细则.doc_第4页
上海深水港配套细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坑围护、降水、挖土监理细则 2005年6月编号: 上海深水港配套(一期)边检站 工程基坑围护降 水挖 土监理实施细则编 制 人: 批 准 人: 批准时间: 上海市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上海市深水港配套(一期)边检站工程监理项目部监 理 实 施 细 则1、工程概况与专业特点; 2、监理工作依据和质量验收;3、监理工作方面主要控制要点; 4、监理工作的方法和措施;5、安全生产的监理措施; 6、监理旁站工作;7、围护搅拌桩施工阶段监理检查; 8、基坑挖土监理工作的主要控制要点一、 专业工程概况与特点11、工程概况简介:1.1.1、建设单位:上海同盛投资集团房地产有限公司1.1.2、工程名称:上海市深水港工程(一期)出入境边防检查机构业务办公楼项目1.1.3、工程地址:地址位于临港新城C3、D2道路交汇处1.1.4、设计单位: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1.1.5、施工单位:上海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1.1.6、监理单位:上海市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1.1.7、本工程总建筑面积10030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7780m2,地下室建筑面积2250m2。工程包括2幢6层建筑部分3层建筑,本工程结构为框架,总高度为25.5m,地下室层设停车库、基础为PHC管桩加筏基,地下室层高4.4m,局部3.5m。基础挖深4m,局部4.6m。1.1.8、地形地貌:由于本工程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施工区域属潮坪和河口,砂嘴,砂岛的交界处地貌类型,本工程系围海造田,人工吹填土形成。1.1.9、本工程围护搅拌桩,1轴、9轴外侧16m单排,直径为0.7m,搭接宽度0.25m,A轴外侧单排,A轴9轴处外侧,供电变压箱安装,由于地方小接近基坑边试,采用重点性加固围护、R轴外侧采用双排桩围护,近基坑采用16m深700,内侧采用8m深700,围护搅拌桩,主要目的是起止水作用、同时为挡土,由于采用单排桩,档土压力超过,所周边在挖土时以竣坡处理,并且作钢丝混凝土护坡加固。1.1.10、挖土:根据本工程制点,井点降水2周后开始大面积进行基坑一次性放坡开挖。二、监理工作依据2.1.1、工程施工图纸、设计说明及设计交底、会审纪要。2.1.2、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2.1.3、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2)2.1.4、经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方案2.1.5、业主提供的地质勘探报告2.1.6、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2.1.7、基坑围护设计施工图纸及设计交底2.1.8、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2.1.9、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及工程测量规范条文说明(GB50026-93)2.1.10、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2.1.11、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08-40-94)2.1.12、软土地基深层拌桩加固法技术规程(JGJ225-91)2.1.13、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2.1.14、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2.1.15、监理合同、施工合同2.1.16、其他有关的规定、规程及政府部门颁发的法律、法规等文件三、监理工作方面主要控制要点3.1 搅拌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3.1.1施工现场质保体系审核3.1.1.1对施工单位及施工人员资质进行审核并留下书面报审记录。主要审核施工单位是否具备相应专业资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是否具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和综合施工质量水平评定考核制度,是否已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检验制度,桩基分包、总包单位的施工及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职称、上岗证等。3.1.1.2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核,实现有效预控。在基坑围护开工前认真审核施工组织设计,要改变施工单位将施工组织设计仅作为一种资料工作的做法,达到“事前控制”的目的。主要应从施工组织设计的完备性和施工组织设计的针对性几个方面着手。3.1.1.3做好定位放线的复核工作,使建筑物围护结构准确定位。根据业主提供的测量控制点对施工单位引入场地的控制点进行复核,确定该点的正确性。然后,利用该点对施工单位所放出的搅拌桩轴线进行复核,确保定位准确。3.1.1.4原材料质量监控。核对进场的水泥、外加剂等原材料的质保资料,特别要注意核对水泥的出厂日期和质量合格证明书、检测报告与现场堆放的包装袋上的标识是否相符,材料准用证是否符合防伪复印的要求,如果检测报告不能反映该批水泥的质量情况,坚决予以退场。做好见证取样,并监送至有资质的检测中心进行复试,合格后方可用于工程。3.1.1.5.搅拌桩各工序施工质量监控3.1.1.5.1检查场地平整及地上、地下障碍物的清除情况,场地低洼处用粘性土回填夯实,不得用杂填土回填,地表过软时应采取防止施工机械失稳的措施。3.1.1.5.2检查搅拌机的灰浆泵输送量、灰浆输送管到达搅拌机喷浆口的时间和起吊设备提升速度等施工工艺参数是否满足设计要求。3.1.1.5.3检查水灰比及外加剂、掺合料的计量是否准确,三乙醇胺掺入量按设计要求,一般为水泥用量的0.03,用水泥浆比重计检查水泥浆的水灰比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3.1.1.5.4施工时根据设计规定的位置定位对中,用输浆管将储料罐、灰浆泵同搅拌机连通,启动搅拌机,待搅拌头转速正常后,借搅拌机的自重,以0.380.75m/min的速度沿导向架边旋转切土边下沉,钻到一定深度后,按规定的配合比制备水泥浆,待压浆时倾入集料斗中。当搅拌机下沉到设计深度时,将搅拌机略微提升约200mm,开动灰浆泵,把水泥浆压入软土层中,以0.30.5mmin的均匀速度,边提升、边喷浆、边搅拌,使水泥与土体充分拌和,直至地面。为使软土与水泥浆搅拌均匀,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二次下沉、喷浆、搅拌、提升,直至完成一根桩状加固体。3.1.1.5.5施工中需注意的事项:搅拌机预搅下沉时不宜冲水,当遇到较硬土层下沉太慢时方可适量冲水,但应考虑冲水成桩对桩身强度的影响。前台操作与后台供浆应密切配合,联络信号必须明确,前台搅拌机喷浆提升的次数和速度必须符合已定的施工工艺,后台供浆必须连续,一旦因故提停浆,必须立即通知前台,为防止断桩和缺浆,宜将搅拌机下沉至停浆点以下0.5m,待恢复供浆时再喷浆提升。如因故停机超过3h,为防止浆液硬结堵管,宜先拆卸输浆管路,妥为清洗。采用两喷三搅法施工时,第一次喷浆搅拌提升速度不宜大于0.4mmin,送浆量宜为总浆喷量的60,第二次喷浆搅拌提升速度不宜大于0.6mmin,剩余的40浆量应全部送入孔内。一般不宜下沉时喷浆。施工中水泥浆液要严格按预定的配合比拌制,拌和时间不得少于3min,制备好的浆液不得离析、不得停置时间过长,超过2h的浆液应降低标号使用。拌制浆液的罐数、固化剂、外掺剂的用量和泵送浆液的时间应有专人统计记录。3.1.1.5.6督促施工单位及时做好工程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和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的要求,做到资料与施工同步,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先报验后施工的原则进行,及时审核。3.1.2搅拌桩质量检验(1)施工过程中必须随时检查施工记录。(2)成桩后7d或28d后在已经完成的搅拌桩中抽2的桩进行成桩质量检验,使用轻便触探器钻取桩身土样,观察搅拌均匀程度,同时根据触探击数用对比法判断桩身强度。(3)按设计要求决定是否预留28d后的试件进行强度检验。3.2 井点降水施工质量控制要点3.2.1 施工现场质保体系审核3.2.1.1对施工单位及施工人员资质进行审核并留下书面报审记录。主要审核施工单位是否具备相应专业资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是否具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和综合施工质量水平评定考核制度,是否已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检验制度,桩基分包、总包单位的施工及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职称、上岗证等。3.2.1.2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核,实现有效预控,在基坑围护开工前认真审核施工组织设计,要改变施工单位将施工组织设计仅作为一种资料工作的做法,达到“事前控制”的目的。主要应从施工组织设计的完备性和施工组织设计的针对性几个方面着手。四、监理工作的方法和措施4.1 搅拌桩监理措施4.1.1 搅拌桩施工前的准备工作(a) 搅拌桩施工准备阶段工作要点是:核查各施工区域的地质勘察报告,了解土层分布情况,进行试搅成桩;组织图纸会审设计交底;审核施工组织设计和确定施工区域附近的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保护等级。(b) 搅拌桩施工前,应督促施工单位完成下列准备工作:1)组织有关人员会审图纸;2)调查场地及毗邻区域内的地下及地上管线、地下建(构)筑物及障碍物;3)可能受影响的建(构)筑物,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4)场地面应平整,排水通畅,坡度不大于1%,承压能力应满足搅拌桩机稳定的要求;5)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设置坐标、高程控制点及轴线定位点;6)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7)供电、供水、道路、排水、照明、临设房屋等满足施工要求;8)向搅拌桩机操作人员作技术安全交底。(c) 搅拌桩施工前,应督促施工单位提供下列文件和资料:1)搅拌桩编号图纸;2)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3)搅拌桩机的技术性能资料;4)有关搅拌桩施工工艺的试验参考资料。(d)地下管线的保护:为确保基础的顺利施工和地下管线的安全,必须督促施工单位对物探报告进行仔细分析,予以核实后再进行施工,避免损坏管线。对特别重要的地下管线如原水管、煤气管等必须督促施工单位采取必要的监测手段。同时应督促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取得联系,调查周围管网的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e)地下障碍物清除:搅拌桩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对施工范围内的地下障碍物清除。清除障碍物后的场地如低于设计标高应进行回填,回填须密实,回填土料要满足规范要求,回填后的场地必须满足搅拌桩机施工的要求。4.1.2 测量放样控制a. 由测量控制网引测搅拌桩轴线,轴线定位点应设置在不受施工影响或受影响较小的地点,在施工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定位点需要移动时,应先检查其准确性,并作好测量记录。b. 轴线要定期复测校正,并作好测量记录。4.1.3 搅拌桩施工质量控制4.1.3.1 搅拌桩的质量检验应按成桩施工期、开挖前和开挖期三个阶段进行。l 成桩施工期质量检验包括机械性能、材料质量、掺合比试验等资料的验证,以及逐根检查桩位、桩长、桩顶高程、桩身垂直度、桩身水泥渗量、上提喷浆速度、外掺剂量、水灰比、搅拌和喷浆起止时间、喷浆(喷粉)量的均匀度、搭接桩施工间歇时间等。l 基坑开挖前的质量检测应在围护结构路面浇筑之前进行,检测包括桩身强度的验证和桩位、桩数的复核。对开挖度超过5m的基坑应采取钻取桩芯或静力触探的方法检验桩长和桩身强度:钻取桩芯宜采用110钻头,连续钻取全桩长范围内的桩芯,桩芯应呈硬塑状态并无明显的夹泥、夹砂断层。有效桩长范围内的桩身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静力触探应在成桩后第七天进行,所测得的比贯阻力应不低于原状土指标的2倍。l 基坑开挖期的质量检测主要通过直观检验开挖面桩体的质量以及墙体和坑底渗漏水情况,如不符合设计要求应立即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防止出现工程事故。4.1.3.2施工监控要点1、 根据设计要求、场地和地质条件、施工机械性能审核承包单位制定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操作大纲,确保水泥掺合的均匀度和水泥与土体的搅拌均匀性。2、 审核承包单位是否采用连续搭接的施工方法,确保桩位、桩身垂直度和足够的搭接长度形成连续的墙体。3、 水泥搅拌桩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1) 各类施工机械的性能应由各专业部门进行鉴定,并作试桩、进行桩身强度和施工工艺的检验。2) 施工桩位偏差不超过5cm,桩身垂直度误差不超过1%;3) 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应控制在0.450.50范围内;4) 成桩应采用二次搅拌工艺,喷浆搅拌时钻头的提升(或下沉)速度不宜大于0.5/min,钻头每钻一圈的提升(或下沉)量以1.01.5cm为宜;5) 搭接施工的相邻桩的施工间歇时间应不超出1016小时;6) 压浆速度应和提升(或下沉)速度相配合,确保额定浆量在桩身长度范围内均匀分布。4.1.3.4 监理工作音影资料的管理。4.1.3.4.1 专人负责监理工作音影资料的管理,对照片或电子文档进行编号、排序、记录。4.1.3.4.2 对下列部位或监理工作过程进行拍摄记录(1) 开工前全场平面。(2) 搅拌桩机安装调试完成。(3) 监理搅拌桩定位进行复核。(4) 监理检查成桩时的钻杆垂直度。(5) 监理检查水灰比控制情况。(6) 监理检查成桩过程和测量桩顶、桩底标高。(7) 土方开挖后监理检查桩位偏差情况。(8) 工程设计变更处理情况。(9) 工程施工遇障碍物及处理情况4.2 井点降水监理措施4.2.1 审查施工单位的降水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4.2.2 压力表等计量器具必须有标定收,督促施工单位进行设备报验;4.2.3 井点降水施工设计应具备下列资料;4.2.3.1 地质勘察报告和地质剖面图,必要时宜做现场抽水试验确定水文地质参数;4.2.3.2 基坑平面图;4.2.3.3 降水区哉内地下构筑物、管线及临近建筑物的资料。4.2.4 井点降水应使地下水位保持在基底以下设计规定的深度。停止降水时,必须验算漏水量和明挖结构的抗浮稳定性,当不能满足要求时,不得停泵。4.2.5 坑内井点降水应在开挖前14天进行降水深度应达到设计要求。4.2.6 检查是否按设计要求布置水位观测孔,对基坑内外的地下水位变化。4.2.7 降水井点布设的监控;4.2.7.1 井点距坑边缘不应小于1.5m;4.2.7.2检查井点间距是否符合施工组织设计要求。 4.2.8 井点施工前,复测基坑平面位置,复核孔位位置,检查清除地面及地下障碍物。 4.2.9 井点钻孔的监控; 4.2.9.1 钻孔的孔口应设护筒; 4.2.9.2 深井井管直径应大于深井泵最大外径50m以上,孔径应比管径大于300mm以上; 4.2.9.3 督促施工时孔径应垂直,上下一致,孔底比管底深0.51.0m,实测每孔的孔深; 4.2.9.4 钻进中应取土样并做好记录;4.2.9.5 孔位附近不得大量抽水。4.2.10 分节组装的井点管直径应一致,钢管井点管的滤管应采用穿孔钢管,孔隙不应小于25%,外壁垫筋缠镀锌铅丝后并包土工布滤网,检查花管位置,并应使之与相应土层位置匹配。4.2.11 井点管沉设监控: 4.2.11.1 沉设前应先配管; 4.2.11.2 沉设位置应居中、垂直、管井的滤管应置于含水层中; 4.2.11.3 分节沉设时,各节应同时,并连接严密; 4.2.11.4 深井井点管应高出地面300500mm。井点管就位固定后,管上口应临地封闭;4.2.12 滤料应洁净,其规格为含水层筛分粒径的510倍,投放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4.2.12.1 滤料投放前应清孔稀释泥浆; 4.2.12.2 滤料应沿井管周围均匀投放,投放量不得小于计算量的95%,投放滤料不能用反头车一次投放; 4.2.12.3 滤料填至井口下1m左右时应用粘性土填实夯实。4.2.13 井点管沉设后,督促检查渗水性能。当设放滤料管口有泥浆水涌出或向管内灌水能很快下渗时方为合格。4.2.14 排水管路断面应根据排水量流量确定并连接严密。排出的水经过沉砂处理后,方可排入市政管道。4.2.15 降水井点泵组应搭设防雨设施。冬季结冰天气,对泵组和管路系统应采取防冻措施。停泵后立即把内部积水放净。4.2.16 降水井点系统,应在基坑回填土填至原水位以上或结构完成后方可停泵,并及时拆除。井点管拔除后,及时用泵浆将井孔回填密实,检查回填情况。4.2.17 施工前必须查明地层情况及滞后层或承压水层的水头情况,并验算抵抗坑底隆起的稳定性,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验算公式rh/pw1.1rh承压水上复土重 pw承压水头压力4.2.18轻型井点控制要点4.2.18.1 轻型井点施工顺序 (1)钻设井孔、沉设井管、摆放滤料; (2)敷设集水总管、安装泵组; (3)试抽水合格后正式降水。4.2.18.2 每一机组应根据泵类配用功率确定井点数量,并在井点管施工完后安装。4.2.18.3 泵组及集水管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泵组应稳固地设在平整、坚实、无积水的地基上。水箱吸水口号与集水井总管、井点管口等高程宜一致。 (2)泵组宜置于集水总管中部。 (3)管路系统各部件应连接牢固。 (4)集水总管与井点管应采用高压软管连接。 (5)各组集水总管之间宜采用阀门隔开。4.2.18.4 各组井点系统安装完毕后,应及时进行试抽水,全面检查管路连接质量、井出水、泵组式作、水压力、真空度及运转等情况。4.2.18.5 轻型井点应注意“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 (1)井点孔径不应小于300mm,孔底深度宜比滤管底深0.5米以上,井点管直径宜为3855mm,井点间距一般为0.81.6米。 (2)当井点采用环圈布置时,总管应在抽吸设备对面处断开,采用多套井点设备时,各套总管之间宜装设阀门隔开。 (3)一台机组携带的总管最大长度:真空泵不宜超过120米,射流不宜超过100米,隔膜泵不宜超过60米,立管长度一般为69米。4.2.19 降水管理监控:4.2.19.1 降水井点系统应设双路电源供电;4.2.19.2 降水观测孔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4.2.19.3 降水基坑为二个以上含水层时,应分层布设;4.2.19.4 观测孔应沿基坑中向两侧垂直成排布设,并宜延长基坑外2-3倍坑深长度;4.2.19.5 临近地表水,应增加观测点。4.2.19.6 降水期间,应对地下水的水位,流量和各类降水设备运转情况进行观测。4.2.19.7 做好现场降水记录。4.2.19.8 观测水位时,应在降水前观测初始水位高程,以后定期观测,雨季应增加观测密度,观测结果应给制s-d和Q-曲线。4.2.19.9 降水抽出的地下水含泥量应符合规定,发现水质浑浊时,应分析原因,及时处理。4.2.19.10 雨季施工时,地面水不得渗漏和流入基坑,遇大雨或暴寸时,必须及时将基坑内积水排除。4.2.19.11 深井井点宜采用潜水泵。4.2.19.12 吸水管底部应设逆水阀。4.2.19.13 水泵底抽水合格后方可正式抽水。五、安全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