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义.doc_第1页
古代诗歌鉴赏义.doc_第2页
古代诗歌鉴赏义.doc_第3页
古代诗歌鉴赏义.doc_第4页
古代诗歌鉴赏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形象 景物形象事物形象赏析炼字语言 赏析诗眼古代诗歌鉴赏 分析语言特色抒情手法表达技巧 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思想内容 概括主题内容和观点态度 分析思想感情评价观点态度【考点阐释之形象】考查内容之一:人物形象一概念: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二鉴赏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三思路点拨1解题方法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还有正面、侧面描写。要结合作者对于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特点。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对于诗人自身的分析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要知人论世。2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相关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刻画了什么形象;第二步,概括所描摹场景的特点或使用的描写手法;第三步,概括出形象的特征、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然:通“燃”】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答: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步骤一)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步骤二、三)考查内容之二:景物形象一概念: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二鉴赏要求:诗中赏画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三 思路点拨: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分析意境类。1考查意象类(例2)答题步骤: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第二步,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例2】(2008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题李世南画扇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注】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人(今江苏)。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答: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步骤一)。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步骤二、三)。2分析意境类(例3)意境含义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考查内容意境类考题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即“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统一”。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例3】(2007上海卷)诗歌鉴赏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薫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就作品中划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答:这首诗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少女午梦醒来,被园中“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的美景深深陶醉,索性端着漂亮的瓷盆到清池变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莹。(步骤一)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喜悦、兴奋、不能自持。(步骤二)作者巧妙抓住“弄水叶面,琼珠碎而复圆”这一细节,融主人公愉悦心情于景物描写之中,真正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步骤三)考查内容之三:事物形象一概念: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二鉴赏要求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三思路点拨1鉴赏事物形象的关注点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鉴赏一般物象要结合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形象的象征意义;抓住物象的特征与作者所包含的感情。2答题步骤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第三步 ,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例4】(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流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神的女神。这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步骤一、二)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辛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步骤一、二)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步骤三)语言【考点阐释之语言】一诗歌语言的特点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它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二鉴赏诗歌语言的内容。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1分析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精确性,揭示语言所表达的具体意义,即从情感、意境上品味语言,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2分析诗歌运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3分析诗歌语言的主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感受其明快、朦胧、沉郁、飘逸、雄奇等艺术特征。【考向分析】考查类型之一:赏析炼字一题型阐释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二设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请对某字进行赏析。4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为什么?三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例1】(200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注】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人(今江苏苏州)。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答:“网”字既是比喻又有想象。(步骤一)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步骤二)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步骤三)考查类型之二:赏析诗眼一题型阐释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程度。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二设问方式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3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4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三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第二步,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例2】(2002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折柳”这首曲子寓有别情怀远之意,而本诗的主旨正是抒写了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由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也是全诗的诗眼。考查类型之三:分析语言特色一题型阐释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悲慨沉郁等,以便表述恰当,答题规范。二设问方式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3本诗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4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三答题步骤第一步,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第三步,指出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例3】(2008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答:修辞巧妙,用语绮丽,(步骤一)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步骤二)想象别致,意蕴生动,(步骤一)如“眉眼盈盈处”“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步骤二)“新颖明丽”的语言特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浙东山水的美好,抒发出作者送别的情意。(步骤三)【考点阐释之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所使用的各种手法。表达技巧大体可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主要方式:1、判断技巧名称;2、分析表达技巧的用法;3、比较表达技巧的异同;4、评价表达技巧的效果。【考向分析】考查类型之一:抒情手法一概念阐释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后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的人物或事件表明爱憎态度。借景抒情:把使人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情景交融:诗句因情布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人或事件来讽喻当朝。二答题步骤1指出诗歌抒情手法的显著特点;2结合诗句阐释抒情手法如何运用;3简析抒情手法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例1】(2008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绝句漫兴九首(其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答:这首诗景中含情。(步骤一)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书琴、打着人”等活动。(步骤二)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步骤三)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好像也知道欺负人的感慨。(步骤一、二)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步骤三)考查类型之二:描写手法一概念阐释鉴赏古代诗歌的描写手法,主要是鉴赏侧面描写中的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等。1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2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叫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3动静结合主要有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等手法。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有关。4虚实,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虚实相生,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传情达意。5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和细致的修饰,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二答题步骤第一步,先准确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描写了什么内容,是如何进行描写的;第三步,简析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例2】(20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堵:座。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轩举:意气飞扬。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答: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步骤一)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步骤二、三)考查类型之三:修辞手法一概念阐释古人十分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其作用如下:夸张:增强表达效果,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拟人:把物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对比: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分得更加鲜明。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生动、深刻的印象。二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格;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格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格的艺术效果。【例3】(20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一水,亦作二水。“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比喻。(步骤一)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步骤二、三)考查类型之四:表现手法一概念阐释1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达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2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已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3象征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4托物言志诗人皆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二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第三步,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例4】(2007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小斋即事刘一止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注】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局:棋盘。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步骤一)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步骤二)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寄寓了作者对世事讥讽的情怀。(步骤三)【考点阐释之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考向分析】高考对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考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如下图所示:内容主旨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思想情感观点态度考查类型之一:概括内容主旨一题型阐释“诗歌内容主旨”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人的写作主要用意或目的。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领会诗作的内容,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二设问方式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4请给这首诗某几句拟一个标题。三答题步骤第一步,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例1】(20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一水,亦作二水。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答: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律诗。(步骤一)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步骤二)寄寓了人世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步骤三)考查类型之二:分析思想感情一题型阐释鉴赏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二设问方式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试比较诗歌中的不同情感。3句(联)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三答题要领1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这首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2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一语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有大体相同之处。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如思乡诗,毫无疑问要抒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恨和深厚友情。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黯淡、低沉萧瑟)两类。“乐景”表现“乐情”,“哀景”则表现“哀情”。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5抓住典型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所以必须注意分析诗中意象来揣摩诗人情感。6抓住注释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如: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四答题步骤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例2】(2008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庭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肝胆,指诗人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步骤一)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步骤二)【例3】(2007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武夷山中宋谢枋得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谢枋得:宋末信州人(今江西),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十年:宋徳佑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