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考点人口的空间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练习.doc_第1页
高考地理复习考点人口的空间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练习.doc_第2页
高考地理复习考点人口的空间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练习.doc_第3页
高考地理复习考点人口的空间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练习.doc_第4页
高考地理复习考点人口的空间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练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14人口的空间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 (2015北京文综,11)右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第1题。1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2(2015广东文综,5)下图为2005年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由图可推断该省是()A海南 B四川 C广东 D浙江(2014山东文综,2)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第3题。3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2013课标全国,12)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45题。420052010年()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5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2013新课标全国,78)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中人口约1 300万。据此完成67题。6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7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2013上海地理,1314)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据此完成89题。8有人口学专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A B C D9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A B C D(2011海南地理,1618)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11 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据此完成1012题。10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11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D人均耕地减少12该现象会()A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 B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C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 D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2011广东文综,78)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14题。13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A迁入率持续上升B迁出率持续降低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14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152015福建文综,37(3)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材料二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分析楚河中游地区出现“秦腔飞地”的原因。16(2014重庆文综,13)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移民城市洛杉矶通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美国的“科技之都”和全球性经济中心,其电影产业也久负盛名。下图是洛杉矶主导产业演进示意图。(1)读下图,填出A、B表示的经济发展主导驱动因素。(2)从人口数量和素质分析外来移民对洛杉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172011北京文综,36(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5重庆巴蜀中学期中考试)下图为“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1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中,排在第二圈层的省级行政区,除重庆、四川、海南外还有()A吉林、安徽、湖北、贵州B云南、贵州、湖南、江西C福建、江西、湖南、贵州D广西、湖南、江西、福建2深圳户籍人口中四川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四川()A农村剩余劳动力多B自然资源短缺C政府安排外迁人口多D生态移民较多(2014河北冀州中学第三次检测)下图是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情况,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国外人口迁入美国,美国人口迁往国外,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国内人口由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读图,完成34题。3以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移是()A B C D4若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现象造成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正增长态势,则以下数量关系式表达正确的是()ACbcd,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是()Aa Bb Cc Dd11若2014年该岛国的人口总量用X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Y表示、环境承载力用Z表示,则三者的关系是()AZYX BXYZCYZX DZXY二、非选择题(共2个大题,共56分。)12(2014辽宁营口四校期末联考)阅读图表资料,完成下列问题。(36分)2000年中国跨省人口流动的地区构成流出省(市)贵州四川湖南江西河南安徽其他占总量比重(%)6.116.110.68.68.310.639.7流入省(市)福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其他占总量比重(%)5.65.67.25.68.935.531.6(1)简述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14分)(2)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12分)(3)说明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主要原因。(10分)13(2014山东威海一中期末)下图是“我国2000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20分)(1)我国综合人口压力指数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什么?(4分)(2)上述分布规律与我国的人口密度分布规律呈现出什么关系?(4分)(3)以上现象说明我们应如何评价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是否合理?(12分)课节考点14人口的空间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高考真题演练1C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人口迁出比例南方比北方高,沿海城市比内陆城市高,故A错误;重庆市的人口迁出比例并不高,故B项错误;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故C项正确。2B人口折线图的纵坐标为人口总数,横坐标为年份,图示该省份为人口总数在8 000万以上的人口大省,包括广东、四川、山东、河南,选项中只有四川、广东符合要求。该省常住人口数量处于下降趋势,人口迁出为主要形式,四川省为劳务输出大省,符合题目要求。3D当前人口的流动、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人们总是从经济落后地区向附近的发达地区流动。河北主要流向京津地区,A项错。安徽主要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B项错。湖南靠近珠江三角洲,主要流向珠三角地区,C项错。广西、广东紧相连,广西距珠三角地区较近,主要流向珠三角地区,符合实际,D项正确。4C5.B第4题,由统计图坐标读出各省的迁入、迁出人口比重的高低,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迁出人口比重低,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从而比较得出机械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而两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差不大,C项正确。A、B项迁出、迁入人口总量还与各省人口总量有关,D项人口自然增长率本题无此信息。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读图,看清坐标是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第5题,我国20052010年人口迁移以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迁出地区由于乡村人口迁出,人口总量减少,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文字材料信息显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延缓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剧迁出地区的老龄化水平。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6D7.A第6题,由图可以看出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增大,A、C项错误;总人口增长速度大于0,所以总人口增加,B项错误;人口净迁入量为国际净迁移率和国内净迁移率相加再乘以总人口,图中显示国际净迁移率为正略有下降,而国内净迁移率为负且下降较大,所以人口净迁入量减少,D项正确。第7题,读图可知该城市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迁入量都比较大,而国内迁移率为负,且90年代比80年代大幅下降,说明90年代该市国内迁出量较大;90年代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发展迅速,东北部城市环境质量较差,导致年轻人口由于经济就业因素和老年人口由于环境因素,由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地区,故A项正确;而德国、日本和俄罗斯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不符合题意,故B、C、D项错误。8D9.C第8题,根据题干叙述: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四地耕地面积相同,但是由北向南农作物由一年一熟变化为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图中地熟制最高,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较小,所以地的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第9题,人均用水总量小于人均水资源总量表示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图中和人均水资源总量大于人均用水总量。10A11.C12.B材料给出的关键信息有: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沿海地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这两条信息的相互关联: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第二、第三产业发达,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导致其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机械增长而不是自然增长),也提高了城市化水平。13D14.A第13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区域人口迁入率始终高于人口迁出率,即该区域人口机械增长始终为正值,所以,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第14题,影响人口迁移方向与规模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一般规律是由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故上海符合题意,安徽、湖南、河南以人口迁出为主。15解析乙区域之所以成为“秦腔飞地”主要是由于位于古丝绸之路上,加之地理环境优越,大量的中原移民在这里定居,并世代生息和传承。答案地处古代丝绸之路;自然地理环境较好;关中地区人口迁移到此聚居,带来秦腔文化,并世代相传至今。16解析第(1)题,根据图知A驱动对应的横坐标为19世纪发现矿产,故主导驱动因素为资源。B驱动是高科技产业,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可判断主导驱动因素是知识(技术)。第(2)题,人口数量主要影响高科技产业规模的大小和企业数量的多少;人口素质主要影响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层次。答案(1)A:资源;B:知识(技术)。(2)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17解析绿洲分布特点直接从图中读出;本区域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导致环境承载力低。答案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区域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为水资源。精选模拟限时练1D2.A第1题,根据第二圈层省级行政区的图例,排除重庆、四川、海南三省后,剩下的省区即题目所要求的。第2题,四川自然资源丰富,但因人口数量多,增长快,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地流向东部沿海大城市,以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3A4.B第3题,美国经济发达,国外人口迁往美国可以提高经济收入;美国人口迁往东北部工业区也是为了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第4题,国内人口迁移对本国人口数量的变化没有影响,而大量国外人口迁往美国可以导致美国的人口数量增长。5B6.D第5题,根据题干提示,如果性别比大于100,则男性多,反之,女性多;19982000年,迁移人口中性别比小于100的年龄段大致在1323岁和7080岁之间,符合题意的只有B项。B正确。第6题,从上题可知,人口迁移中男性比例大,河南省男性外迁,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所以D正确。7A8.D9.C第7题,图中桂省和贵省向老龄化转化较快,可能年轻人大量外迁,而江苏省和广东省老龄化现象得到了缓解,所以可能是大量年轻人迁入,所以老年人口变化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省际人口的迁移,A正确。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到桂省和贵省向老龄化转化较快,所以应该优先建立、完善养老体系,而桂省和贵省经济欠发达,农村人口较多,所以选D。第9题,“单独两孩”的生育政策,可以使社会养老负担减轻,A错误;对性别比失调没有影响,B错误;年轻人增多,可暂时缓解老龄化,C正确;人口增多,人均GDP减少,D错误。10D11.D第10题,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地区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是指环境允许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能养活多少人。若a、b、c、d代表该岛国的四类资源在某一时期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且abcd,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资源量最小的那一个,即d,所以本题D正确。第11题,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允许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能养活多少人,而人口合理容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