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李白诗中的“月”意象摘要: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李白在传统月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熔铸了自己的人格和情趣,赋予了月意象更为丰厚的精神内核,这既体现了月文化审美特征的共性,又体现了诗人李白强烈的个性特征。关键词:李白;诗;月意象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意象之于诗歌无疑是关键的,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月光唤起了李白无尽的诗兴和灵感,而李白也使月亮意象作为宇宙的精灵融入人间,蕴藏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完成了月亮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意象提高一个新的境界。本文拟就李白诗歌的月意象进行一番探讨。一、 李白诗中月意象的主体精神李白是以多种风姿生活着的。有时他是一个五岳寻仙的道士,有时是位“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人,有时是“一饮三百杯”的酒徒,有时是“杀人如剪草”的侠客。但无论哪一种人,构成李白人格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李白人格的基本特征是浪漫奔放。“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的诗里洋溢着一股涵盖天地的雄浑之气,真情毕露,不屑矫饰。“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真情的喷薄而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是风致天然的绝唱。心中郁闷,我就举酒浇愁,抽刀断水;看不惯人间不平,就仰天大笑,十步杀人;踌躇满志,就直挂云帆,长风破浪。李白的心理在这喷薄而出的感情发泄中得到了无限的伸张,他的精神气质,有脱俗、高傲、天真这三个显著特征。而月意象恰如其分成为李白表现其摆脱一切束缚、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精神气质、阐释“言外之意的寄托”。李白独漉篇“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在看到明月的一刹那,诗人的心灵便与明月化为一体了,彼此间没有半点隔阂。中国文化思想中向来缺少一种张扬自我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即使在偏重于表现人的精神和自由的文学界,也还是弥漫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功利主义倾向。而李白笔下的明月飞扬跃腾于雄奇壮阔的境界,为月意象填上一抹肆意张狂:“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避地司空原言怀),“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月”(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气势浩瀚,气魄雄伟,更体现了李白诗中“月”意象的肆意、雄壮、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二、 李白对传统文化中月意象的传承与突破李白笔下的月意象,是传统月文化的一个支脉,具有传统的共性。月亮作为一个最为常见,也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物之一,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宋元人注四书五经,朱熹注周易本义卷三系辞下传第5章,P65),这种特殊的天象及与之相关的种种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如日月蚀)引起了远古中国原始人类的注意。他们在原本相信世界万物都有生命的前提下,创造了月神:山海经记载:“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郭璞注山海经卷16,上海古籍出版社,P76),淮南子天文训则有:“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为月”,而作为三光之一的月也早在史记中确立起了明确的地位。诗经月出是把月亮作审美观照的对象的开端。到了南北朝,月开始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在南朝山水诗中出现。刘宋谢庄的月赋,北周庾信的舟中望月等都着力开发月亮作为独立审美客体的审美意义,但尽管如此,从月出到曹孟德的“乌鹊南飞”,再到六朝的月意象,都属于对月亮进行客观描绘的范畴。此时的月亮,只是被动的作为一个客观物象,被动地被主体所感受,并按主体的意愿感受进行描绘。而到了唐代,月文化就发展到了一个具有可塑性的阶段。唐代诗歌有着独具魅力的时代风格与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浓郁的激情,不息的生命力,崭新的生活体验,以壮阔为美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唐代诗人们以王者的姿态开辟出异彩纷呈的一块块疆土而李白则独具匠心地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以闲心见月,以诗心赏月,以痴心醉月。反复出现在李白的诗作中的月意象,让人目不暇接:“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波光摇山月,星影入城楼”(宿白鹭洲)、“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丰富的想象与神话传说的迭合,生动的比喻与强烈的抒情结合,以其独特的浪漫性渗透物我之境,完整地体现了诗人的人格力量与哲理精神。李白对于月意象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它道前人之所未道,使中国文学中的月意象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以雁写愁,古已有之,然以月写喜,却是李白的独创。第二,李白赋予月意象丰富而深邃的象征意义,把月意象高度人格化,扩大和强化了月意象的文化蕴涵。李白笔下的月意象千姿百态,不一而足,有清月、明月、圆月,有月出、月升、月落、月圆、月亏,有古月、今月、春月、秋月、夕月、晓月,其诗中月意象出现频率之高、应用之广,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李白莫不赋予其深邃的文化蕴涵;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慰藉自己的孤寂:可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托真挚的友情;可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引发哲理的思索。餐风饮月,精心细品,怀之,思之,忆之,惑之,月亮可以无所不包,抒情达意,怀古忆人,叙事说理,应有尽有,月意象的文化蕴涵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第三,李白把自己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思考与顿悟付托于那一轮内涵丰富的明月,增加了月意象的哲理深度。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生命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 三、李白月意象的文化意蕴月意象从其原初形态的发生到意象系统整体框架的构建定型,主体情感心态与月意象的关系,是一个实质性的内容,月意象之所以能形成,发展,就在于它能表情达意,就在于它能引发主体产生稳定性的情感和心灵体验。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以格式塔文艺心理学“异质同构”说为基础,我们来分析李白笔下月意象的心理建构模式。格式塔学派是20世纪兴起的、具有广泛影响的心理学派。关于审美体验,这个学派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学说,即“异质同构”说: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两种属性,一种是物理性(非表现性),一种是表现性。在格式塔心理学派看来,审美体验就是对象的表现性及其力的结构(外在世界),与人的神经系统中相同的力的结构(内在世界)的同型契合。他们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表现,都具有力的结构,“像上升和下降、统治和服从、软弱与坚强、和谐与混乱、前进与退让等等基调,实际上乃是一切存在物的基本存在形式”(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质料是不同的,但其力的结构可以是相同的。当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的力的结构相对应而沟通时,那么就进入到了身心和谐、物我同一的境界,人的审美体验也就由此境界而产生。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月亮在李白的生活遭际和情感磨难的历程中,成为李白慰藉心灵的落脚点,并由此在月意象和李白心理之间建立起一种心理层面上的同构对应关系。在现实世界里,为了实现兼济之志,李白免不了忙于干谒求进。但在诗歌中,他却用不计其数的名篇名句,构织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远离尘世喧嚣的月光世界,正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诗人在传统中国月文化的基础上,熔铸了自己的人格和情趣,赋予月意象丰富的精神内核,既体现了中国民俗文化审美特征的共性,又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皮亚杰指出:“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页)皮亚杰在此基础上提出认识获得过程中心理图式建构的理论,即同化与顺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又相辅相称,最终达到主客体的相互适应。“同化”是指把外界刺激吸收融合到主体原有的认识结构即图式之中,使原有的结构获得进一步巩固和丰富的过程。“顺应”是指主体改变或调整自身原来的认识结构即图式,建立起新的结构以适应客体变化的过程。我们就以此“同化”和“顺应”为依据来释读李白笔下“月意象”的独特个性魅力。李白具有独特人格情趣和气质个性,其心中早已形成一种“原有的认识结构”。在李白进行创作活动时,其心理经验与月客体的表现功能达到某种契合的时候,他就不自觉的把月亮的刺激纳入自己内心早先形成的认识结构之中,达到我心中有月,月中有我心的境界,如此一来,李白所创造的月意象就着上了李白的色彩:李诗中月的愁绪意象、月的时间意象、月的情爱意象,莫不如是。四、 李白对“月”意象的丰富与创新李白的好友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提及,李白将自己的儿子起名为“明月奴”,足见他对月的情有独钟。最值得称赞的是,李白在继承前人营造的月意境基础上,运用精妙绝伦的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诗歌的意境。李白在咏月的同时,常常会借助其它的意象为伴,从而营造出一种更新奇更浪漫的意境。如“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若无云间月,谁可比光辉”,等等。在这些诗句中,李白把云作为月的伴侣,把月衬托得更为迷离朦胧。除了云之外,还有花意象也是李白的酷爱,如“夜凄寒月静,朝步落花闲”,“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江城回渌水,花月使人迷”,等等。诗人用花来陪衬月,花前月下,意境是何等温馨幽美。当它们三者融汇在一起时,就有力地呈现出李太白的浪漫主义情怀与超现实的唯美意境。 李白还非常擅长运用非凡奇特的想象,在刻画月意象时,注入自我的生活体验,将人事与自然完美契合,从而显示出独特的意境之美。他笔下的月是可乘的:“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可寄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衔的:“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可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可问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甚至可赊的:“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神思飞扬,飘然物外,用他的生花妙笔,一次又一次描绘出雄奇飘逸的梦幻天地。月光如流水一般,前人在描写月亮时都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和刻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月为全篇之魂,写出了月的初升、高悬与斜落,而李白却有意打破前人的常规,别出心裁地开创新的月亮意境,即极力去描写月的静态美。如“海树成阳春,江沙皓明月”,“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等等。这些诗句分别写到了“沙月”和“石上月”,诗人写这两种事物,正是希望通过它们来映衬出月亮的皎洁之美。当心静如水时,洒在沙和石上的月辉折射到诗人的心里便不再是动态的了,而是流动后的静谧。皎洁的“沙月”和“石上月”是两道至美的天然风景,可是,千百年来却很少有人去关注,去发掘,是独具慧眼的李白把这长期埋没于尘世中的绝景发掘了出来。李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十五岁便开始研习道法,这对他的诗歌创作有极大的影响,诗歌充满哲思。他常将自己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与独特感悟寄托于明月,阐发深刻的宇宙意识,这无疑丰富了月意象的哲理内涵。如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人一开头便来了一个千古万世的发问,表达对天上月亮的心驰神往。然而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夜空中,总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当你无意追攀的时候,它又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写出了月亮与人似远却近、若即若离、神秘可亲的奇妙感觉。接着,诗人描绘了明月佳景,从而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现今的人们,当然没有见过远古时候的月亮,而今天的月亮却曾经照过古时候的人。月亮本来只有一个,无论何时都只有这一个月亮而已,这就是说,人的一生在宇宙的长河中,只不过是一瞬间,是短暂而痛苦的,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和寂寞,而月亮却是永恒的。李白是超脱豁达的,他最终还是从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中得到积极乐观的结论,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却世间的一切,人生就会像蓝天一样辽阔,像月亮一样自由自在。再如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和苏台览古,这两首诗都是诗人游览名胜古迹后的怀古之作。“梁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梁王已去,六朝的旖旎风光早已不再;“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如今苏台已荒芜,当年的繁华已歇。真的是物是人非,惟有江月不改。李白借历史遗迹深沉地感慨沧桑巨变与历史兴亡。西江月仿佛成了历史兴亡的见证人,明月依旧在,而当年曾不可一世的梁王、吴王除留下荒坟野丘外,已化作历史的烟云散去。这些月亮诗都给后世读者以深刻的哲理启迪和无限的意境联想。自从李白以旷世奇才进一步丰富了月意象内涵,古典诗词才真正拥有了天人相通的趣味。李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凭借自己高超的创作技巧,丰富了月意象形态,又借助复合情感创造并强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地热能供暖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创新与市场拓展策略报告
- 新能源行业人才流动现状分析:2025年竞争格局与挑战报告
- 2025年特色老字号餐饮品牌文化传承与创意设计研究报告
- 2025年氢能重卡商业化挑战与创新解决方案研究报告
- 新能源客户体验优化与技术创新应用前景报告
- 潮汐能发电2025年商业化瓶颈解析与创新应用策略报告
- 安全教育培训用途说明课件
- 2025 急诊科烧伤护理误区查房课件
- 牧场之国课件详解
- 2025年项目融资合同范本
- 附合导线坐标计算表(EXCEL)
- 方案评审表-技术方案评估
- 《人工智能通识基础》全套教学课件
- 劳动教育读本中职版专题一崇尚劳动学习资料
- 教学查房流程
- 《建筑材料与构造》课件-3.建筑材料的基本要求与选用
- 《员工行为准则培训》课件
- 仓管员晋升组长述职报告
-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解读
- 《厨房安全操作培训》课件
- 第七讲推动构建新时代的大国关系格局-2024年形势与政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