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摘要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消费问题更是关系到扩大内需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受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消费成本较高以及消费观念较为落后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普遍不高,消费结构也很不合理。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观念和消费理念也在发生着重大的转变,对于商品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我国农村消费市场还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目前,我国拥有7亿多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还多,而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农民每增加一元的消费支出,将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两元的消费需求。因此,在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全球经济金融持续动荡的今天,我们更应高度重视消费市场,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消费市场的发展,只有“投资、消费、净出口”三者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启动农村居民消费市场成为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以及消费状况进行分析,看出我国农村居民相对于城镇居民消费来说消费水平还较低、消费种类也较少。近年来,党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最新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使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呈现出了消费结构趋于合理,消费种类不断增加等新特点,但是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外部环境中还存在许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例如,收入支出的不确定性较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等。若想有效提升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必须从根本上打破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文中最后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降低农村居民消费成本和改变农村居民消费习惯三方面论述了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关键字 农村 居民 消费特点 消费函数目录第1章导论1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1研究背景11.1.2研究意义11.2相关概念界定21.3研究现状21.3.1国外研究现状21.3.2国内研究现状31.4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51.4.1主要内容51.4.2研究方法61.4.3创新点6第2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分析72.1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状况对比72.1.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72.1.2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对比82.2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特征102.2.1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趋于优化102.2.2我国农村居民对耐用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112.2.3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种类不断增加112.2.4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盲目性、攀比性较强122.3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趋势分析13第3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分析153.1收入与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153.1.1收入缺乏稳定性153.1.2支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16目录3.2消费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173.2.1经济社会环境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173.2.2国家的方针政策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193.2.3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20第4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函数分析224.1消费函数理论224.1.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和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224.1.2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244.1.3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以及消费函数理论的新研究244.2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函数的实证研究254.2.1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绝对收入假说分析274.2.2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对收入假说分析294.2.3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生命周期假说分析304.2.4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持久收入假说分析304.3结论33第5章提升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345.1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345.2关于减少农村居民消费成本的对策365.3关于改变农村居民消费习惯的对策37参考文献39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2致谢43第1章导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开拓进取。这三十年来,在“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的带动下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645.2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335353亿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也不断放大。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但使全球经济受挫,也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我们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所隐藏的问题。首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过快,信贷投放数量较大而质量不高,不利于我国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而从经济理论方面来讲,投资需求并不构成最终需求,因此,经济的发展不能过多的依赖投资。其次,我国所形成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国际环境影响较大。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为12017亿美元,较去年下降16.0%。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费需求的减弱,我国许多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外贸企业利润下滑明显。由此可见,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受国外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较大,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净出口,将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再次,我国国内消费需求明显不足,储蓄率较高。200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7.4%,而同期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26077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7%,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还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从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出,投资和净出口并不能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而同时我国还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因此,我国若想获得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一定要加大对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的刺激,努力提高国内需求,实现“三驾马车”带动下的协调发展。1.1.2研究意义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的发展,已经将刺激农村经济需求纳入多项经济决策中。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指出: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进一步说明:要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要加强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抓紧研究出台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做好“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工作,把中央财政的400亿元补贴资金用好用活,使企业增加销售、农民得到实惠。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农村人口7128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3.4%,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5%。由此看来,农村不但拥有我国过半数的人口,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消费理念与消费结构也在逐步转变。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农民人口每增加一元的消费支出,将对国民经济带来两元的消费需求。这更需要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对农业的扶持,扩大农民增收途径,引导农村消费健康有序发展。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理论还不健全,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理论十分欠缺,这就更要求我们立足中国农村消费现状,将基本的消费理论运用于中国农村的基本情况,找到一条促进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发展的基本道路。因此,结合基本经济理论全面分析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并找到能够提升农村消费的切实可行的途径,从而激发农村消费潜力,对维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1.2相关概念界定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如何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消费”这个概念在经济学中有不同层次的含义,因此,本人认为有必要对本文所研究的“农村居民消费”的概念做简单介绍。马克思主义辞典中对消费的定义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生产需要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资料和劳务的具有社会性质的经济行为。广义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生产消费指人们为满足生产需要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消费,它本身包含在生产之中。个人消费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对生活资料和劳务的消费19。本文所探讨的消费主要指我国农村常住居民的家庭生活消费,主要包括耐用品消费、消耗品消费以及服务性消费。将农村居民消费的概念进行界定有助于对农村消费现状、特征等问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使本文的论证更具说服力。1.3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专门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的文献并不多而且也没有特别系统的理论,因此本人将对国外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需求理论,这些理论大部分都是研究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即对消费函数的研究。约翰梅德纳凯恩斯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第1章导论33一书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他认为绝对收入决定当前的消费,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正相关的。美国的统计学家库兹涅茨4通过对1869-1938年的数据进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库兹涅茨反论”。他认为在长期消费函数中,消费是收入的一个固定比率,平均消费倾向并不呈递减的趋势,而是相当稳定的。他明显否定了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关于平均消费倾向递减的命题。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S.Duesenberry)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5中提出相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认为由于“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的存在,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的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人们的相对收入水平,从而修正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在1947年发表的储蓄收入比率的变动:经济预测的一个问题中提出生命周期假说。该假说的重点是说明消费者的储蓄动机主要为了实现消费效用的极大化,从而实现一生的最大满足,储蓄便是他考虑了人生的全过程进行统筹规划的结果。此后,1957年,因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和持久性收入假说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密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其消费函数理论6中以其“持久收入”假说否定了绝对收入理论和相对收入理论对“现行收入”概念的强调,发展了消费理论。弗里德曼将消费分成了持久消费和暂时消费,他认为尽管暂时消费与暂时收入对这种稳定关系有短期的影响,但长期看,这种影响会正负抵消,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之间的稳定关系不受任何绝对经济变量的影响。因此,人们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同他的现行收入有关,而是决定于持久收入。这一假说为解释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的矛盾找到了一种更新的理论工具。随着风险理论及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发展,霍尔把理性预期的方法论应用到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之上提出了随机游走假说。该假说认为根据理性预期,按照持久收入假说寻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的消费轨迹是一个随机游走过程,即除了本期消费,任何变量都无助于预测下期消费。1.3.2国内研究现状目前,在国内关于农村消费问题的研究还不成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大多数学者都是经过对农村消费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影响和制约农村消费的因素,从而进一步结合西方基本的消费理论提出扩大或提升农村消费的措施和意义。这些学者的研究,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都对我国农村消费理论的发展以及提升我国农村消费的政策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4选择有很大的贡献。黄毓晢(2008)主要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农村消费结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随着收入和消费的增加,消费结构渐趋合理、并不断优化。二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商品性和服务性消费比重不断上升;三是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四是医疗保健、交通通讯与文教娱乐的支出对消费结构变动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7卢东宁(2003)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消费、农村居民收入等多方面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他在启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势在必行一文中论述了当前启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紧迫性以及该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期性。他指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启动之所以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主要是因为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具有多重性以及我国农村消费市场中各消费对象的复杂性8。卢东宁与侯军岐(2005)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启而不动的经济学分析一文中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有效启动我国农村消费。他们认为过高的预期消费成本是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启而不动的主要原因,我国农村居民的预期消费成本主要包括农村消费者的预期利息损失成本、市场进入成本、功能过剩成本、不可分性消费的消费附加成本和预期消费意外损失成本。两人认为正是因为这些成本的存在使得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成本高于城镇居民,所以若想有效启动我国农村的消费市场必须着力降低我国农民的预期消费成本。9尹世杰(2001)在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当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问题是恩格尔系数偏高,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水平偏低,劳务消费特别是文化教育在消费结构中比重偏低,畸形消费和愚昧消费现象普遍。当前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农民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差、流通不畅、消费观念滞后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优化农村消费结构,培育家用电器消费、文化教育消费、旅游消费、住房消费等新消费热点,并采取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工业品结构、改善消费环境、发展消费信贷、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等措施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质量。10李景华、赵海、李荣等学者主要对我国农村消费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李景华(2006)在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一文中对相对收入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进行检验,认为在现有的数据条件下(2000-2004)基于相对收入假说的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模型是不可用的,而基于持久收入假说的模型是适合中国农村消费模式的。他的检验结果说明,中国农村居民当前消费主要由持久收入决定,也就是说,农村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第1章导论5期直接决定当前消费支出。据此,他进一步将收入和预期结合起来探讨所蕴含的宏观经济政策含义:第一、欲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村收入是首要问题;第二,为农村居民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制度环境;第三,逐步建立完善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消除农村居民流动性约束。11赵海(2008)12在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特征研究中,利用1978年到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对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霍尔的理性预期LC/PIH假说以及坎贝尔(Campbell)和曼昆(Mankiw)1989年提出的混合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的结果显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和霍尔的理性预期LC/PIH假说都不适用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而作者对混合模型的检验结果使我们看到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敏感度较高,消费表现出很强的短视性,前瞻性较弱。李荣(2001)13在基于持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函数分析一文中也对基于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农民的现期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农民现期收入中的持久收入部分,而与其现期收入中的暂时收入部分关系不大。此外作者根据估值数据对我国农民消费倾向持续走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指出影响我国农民消费倾向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农民持续收入和暂时收入的波动不定。以上介绍了我国一些学者关于农村消费问题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都是以国外基本的消费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来探讨如何提升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目前,在我国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还停留在理论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逐步完善,以形成适合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特征的理论体系。1.4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4.1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从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和特点入手,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趋势以及影响因素,并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找出适合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消费函数模型,从而找到影响我国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启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具体措施。总体来看,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分析,主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介绍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以及与城镇居民消费的差异;第二部分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定性方式确定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第三部分为消费函数分析,该部分将第二部分的内容定量化,主要通过计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6量分析的方法建立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模型,找到消费与其收入、财产等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使文章的论证更有说服力;第四部分是如何提升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这也是整篇文章的落脚点,通过前面的分析最终得出提升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1.4.2研究方法本文以消费经济学和基本的消费需求理论为切入点,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出发,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消费的基本状况与国内外同期消费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分别采用了实证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力求找到影响并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1978年到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农业发展公告以及中国金融年鉴等权威的统计资料以及国家统计局、商务局、农业部等官方网站。1.4.3创新点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结合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和现有政策的缺陷来探讨进一步提升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选择。2、灵活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对我国农村消费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第2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分析7第2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分析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都与城镇居民有较大的差别,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本章主要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消费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找到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的差距,并进一步揭示在新世纪、新环境、新政策下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从而准确把握农村居民消费的发展趋势,更加有效的挖掘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2.1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状况对比2.1.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服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足的程度,它可以用实物表现也可以用货币表现14。本文中所用来分析的消费水平均是以货币表现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但是我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之间在收入水平、生活质量、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并且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这种差距有不断被拉大的趋势。这些差距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状况有了很大的差距。从图21可以明显看到,步入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终低于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这种收入差距又不断增大的趋势,而且伴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水平差距也不断增大。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仅为267元,到了2008年这一差距扩大为9770元。从图21中可以明显看到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不断拉大的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也呈扩大趋势。由此可以看出,收入是制约我国农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数量和增长速度均低于城镇居民,这成为了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拉大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16000.018000.0190919191929193919491959196919791989199920002010202020302040205020602070208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图2-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对比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1.2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对比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对各个种类商品的消费在其总的消费中所占的比重14。在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类别有一定的区别。城镇居民消费只包括生活资料的消费,而农村居民的消费不但包括生活资料消费还包括用于农业再生产的农资消费。由于农村居民的农资消费有一定的刚性,并且属于农村居民消费所特有的,所以在本节分析中便只涉及农村居民的生活资料消费。在消费结构分析中最重要的是要分析食物支出以及耐用消费品支出在居民整体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进行消费结构分析的重要指标,该系数描述了居民的食物支出在整个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著名的恩格尔定律指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联合国将恩格尔系数作为了划分贫富标准的重要依据。14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并且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始终高于城镇居民(如表2-1所示)。根据联合国的划分标准,我国城镇居民已经达到了富裕水平,而农村居民仍然处于小康水平。在具体的食品消费构成中,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粮食77.6千克,蔬菜117.8千克,食用植物油9.63千克,猪肉18.21千克,鲜蛋10.33千克,8联合国关于贫富类型的划分标准为:恩格尔系数介于50到60之间的属于温饱水平,介于40到50之间的属于小康水平,介于30到40之间的属于富裕水平,而恩格尔系数达到30以下就进入了最富裕水平。第2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分析9鲜奶17.75千克,水果59.54千克;同期,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粮食表2-1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对比年份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年份农村居民(%)城镇居民(%)1978 67.7 57.5 1999 52.6 42.11980 61.8 56.9 2000 49.1 39.41985 57.8 53.3 2001 47.7 38.21990 58.8 54.2 2002 46.2 37.71991 57.6 53.8 2003 45.6 37.11992 57.6 53.0 2004 47.2 37.71993 58.1 50.3 2005 45.5 36.71994 58.9 50.0 2006 43.0 35.81995 58.6 50.1 2007 43.1 36.31996 56.3 48.8 2008 43.7 37.91997 55.1 46.61998 53.4 44.7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48千克,比城镇居民多121.88千克,消费蔬菜98.99千克,比城镇居民少18.81千克,消费食用植物油5.06千克,比城镇居民少4.57千克,消费猪肉13.37千克,比城镇居民少4.84千克,消费蛋及制品4.72千克,比城镇居民消费的鲜蛋数量少5.61千克,消费奶及制品3.52千克,比城镇居民消费的鲜奶少14.23千克,消费瓜果及制品19.43千克,比城镇居民消费的水果数量少40.11千克1。与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相比,我国农村居民对于食品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粮食消费上,对肉、蛋、奶以及水果等食品的消费均较低,消费的种类也较少,其消费结构有待优化。在耐用品消费中,我国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对耐用品的消费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开始消费电话机、家用电脑、空调机、抽油烟机等耐用品,但是我国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相比,所消费的耐用品的数量和种类均较少,并且还存在着其所拥有的耐用品的质量普遍偏低的现象。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的彩色电视机的数量为99.22台,洗衣机的数量为49.11台,空调机的数量为9.82台,电冰箱的数量为30.19台;同期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10每百户拥有的彩色电视机的数量为132.89台,洗衣机的数量为94.65台,空调机的数量为100.28台,电冰箱的数量为93.63台1。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对于这些必备的家用电器的消费数量远低于城镇居民,因此,我国农村的家用电器消费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而我国农村居民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消费观念的影响,其消费具有节俭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因此,我国农村居民对一些非生活必需的耐用品的消费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总的来说,不论从消费水平上看,还是从各种消费品的数量和种类上看,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均落后于城镇居民。这正说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市场还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如果能够将占总人口60%的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的潜力有效的释放出来,必将带动我国的经济走向一个新的高度。2.2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特征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状况与城镇居民消费状况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仍然存在着消费水平过低、消费结构不合理等特点。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特别是“家电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项目的推广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并且逐渐培育出我国农村消费的新增长点。2.2.1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趋于优化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居民对于食品消费支出大都集中在粮食方面,对于牛奶、鸡蛋等食品的消费在其总的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较低,饮食的质量不高,对食品的消费数量较为单一。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升,也逐渐开始注重饮食的多样化和营养性。90年代初,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类消费占其总消费的58.8%,到了2008年,这一比例已降为43.67%。而在食品消费中,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消费的粮食数量由1990年的262.08千克,下降到2008年的199.07千克,而对于肉禽及其制品的消费由1990年的12.59千克上升到2007年的20.15千克。对于奶制品、蛋制品、水产品、瓜果等食品的消费也都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对于坚果及其制品的消费也逐渐增多。2005年,商务部开始启动并在全国推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第2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分析11该项目的建设使我国农村居民可以更方便的购买到各种商品,尤其是丰富了农民的食品消费,使农民每天不出村就可以买到新鲜的水果、蔬菜及肉制品,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质量。2.2.2我国农村居民对耐用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根据消费需求规律,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这种趋势不仅表现为消费水平的提高,还表现为消费结构的升级。14通过上一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趋于优化。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居民的总体消费结构也趋于优化。这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便是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对耐用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1显示,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中,耐用品消费(包括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和交通通讯消费)1990年占其总消费支出的6.73%,1995年占其总消费支出的7.81%,2000年占其总消费支出的10.1%,2005年占其总消费支出的13.95%,2006年占其总消费支出的14.68%,2007年占其总消费支出的14.82%,2008年占其总消费支出的14.59%。特别是国家为了落实十七大“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方针,切实拉动农村消费,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财政部商务部2007年在山东、河南、四川三省率先推出了“家电下乡”等一系列试点工作,并于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该政策全面推广以来,受到农村居民的普遍欢迎,有效激活了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潜在需求。截止2009年12月31日,通过家电下乡系统登记的生产企业累计发货9245.05万台,销售企业销售家电下乡产品3767.98万台,销售金额达692.57亿元。2009年受益于“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政策,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尤其是冰箱、彩电、空调等耐用品的消费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全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了4亿元,农村市场消费增幅自1986年以来首次超过城市15。2.2.3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种类不断增加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消费观念和农村的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普遍存在消费种类较为单一的现象。在食品消费上只是注重“吃饱”,并不在意食品搭配的营养性;而在衣着消费上只是注重“穿暖”,也不讲求款式样式,而受农村供电困12难等因素的影响,关于家用电器的消费也是少之又少。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将城市的观念带入农村使得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逐步向城镇靠拢,尤其是农村居民对于衣着商品的消费不断追求样式新颖和个性化并且也开始追逐潮流。另外,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家庭中拥有农用三轮、摩托车、面包车等交通工具的数量也在不断提高,这使得农村居民进城更加方便,为其消费提供了便利。特别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推广,使得农村居民不出村便可买到生活用品,更丰富了其消费种类。特别是“农村电网”工程顺利实施以来,基本上为农民解决了用电难的问题,排除了农村居民家庭购买家用电器的一大障碍,从而为“家电下乡”顺利撬动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铺平了道路。近年来,在我国农村不但电视机、洗衣机等基本家用电器的消费数量不断攀升,更增加了对于照相机、微波炉、电磁炉、家用计算机等耐用品的消费。2.2.4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盲目性、攀比性较强从以上两节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农村居民的消费中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因素。首先,表现为一些农村居民的消费具有盲目性。许多农民在购买商品时并不全面考虑该商品的实用性和自身的条件。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商户均有了机会进入农村市场,一些销售人员便利用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对一般商品的鉴别能力差等特点,向农村市场投放大量虚假广告。这些广告对农民的购买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加大了其消费的盲目性。除此之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也普遍有追逐潮流的趋势,对于一些商品的购买只是追逐“城里人”的潮流,却很少考虑到商品的实用性。例如我国农村居民开始消费微波炉、电磁炉、热水器等商品,但是对于农村来说这些商品却并不适用。在农村电网建设尚不成熟,农村电费较高且用电不稳定的环境下,微波炉、电磁炉这些家用电器在农村的使用率并不高,而其使用费用却高于城市。热水器对于农村来说就更无用武之地了,笔者走访了几家去年刚刚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的农户,普遍反映由于冬天在农村室内温度并不高,冬天根本不可能在家洗澡,而夏天也由于家里水压低很少用淋浴洗澡,所以太阳能热水器基本上也就成了个摆设。据这几家农户反应,当时安装热水器时由于村子里没有统一的供水系统,所以只能自己再安装一个压力泵才能将水打到屋顶的太阳能上,所以里里外外就比城里装太阳能多花了600多块钱,而自己当时在购买时却并没有想这么本节内容由作者的实地调研所得,调研地点为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灵寿县、无极县以及井陉县。根据村民的实际消费状态所写。第2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分析13多。其次,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不合理性还表现为互相之间有强烈的攀比心理。受长期以来小农意识等观念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之间“攀比”的劲头较为明显,总认为“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其消费具有从众心理。2.3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趋势分析经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带动下,伴随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正处于由小康水平向富裕水平过渡的时期。随着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和“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全面推广,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必将发生较大的变化。首先,农村电网的不断改造和水利设施的建设必将带动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2009年,在“家电下乡”政策的带动下我国农村家电市场的一片繁荣,这正揭示了我国农村居民对于家电产品具有较大的消费需求,而由于农村电压不稳、常停电、电费高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大部分的消费需求没能够展现出来;而且在我国农村地区自来水的普及率只有41.9%16,这更限制了我国农村居民对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用电器的使用。目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未来在我国农村达到用水、用电十分方便之时,我国农村的家电市场一定会创出新的繁荣。其次,随着我国农村居民整体素质的不断上升,其对商品的辨别能力会提高,农民消费将趋于理性。目前,虽然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普遍存在着盲目性和攀比性,但是随着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的改变,其消费观念也会逐步走向成熟。最后,随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我国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会不断增加,因此,其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会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解决了我国农村居民养老的忧虑,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农村居民会将一部分未来储蓄转化为当期消费从而加快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16显示,农村病人中经医生检查需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为20%,与2003年相比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农村地区的住院病人中因经济困难或花费太多而要求出院的病人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我国农村居民医疗负担的减轻,不但可以提高其整体生活质量,改善身体健康状况,还可以将一部分预防性储蓄转化为当期的消费,从而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速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14度。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再次指出要夯实“三农”增长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应努力把握好农村居民消费的发展趋势,做好前瞻性工作,为农村居民消费的扩大铺平道路。第3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分析15第3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状况的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较多。由于受到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始终没有真正启动起来。从整体上来看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影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因素,另一类则是影响其消费成本的因素。此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其所处的消费环境更是直接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影响。本章主要从这三方面入手对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进行分析。3.1收入与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3.1.1收入缺乏稳定性从经济学理论上讲,一般居民的收入都用于储蓄和消费,消费是收入的一部分,收入越多,可用于消费的部分也就越多,但是消费增加的部分不如收入增加的部分多。因此,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而收入和消费之间的这种正相关关系主要通过消费函数来衡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也随之上升。如图2.1所示,在我国农村收入和消费之间也体现出了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通过该图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收入水平较低成为了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脚步的不断加快,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获得收入的途径也逐渐增多。目前看来,我国农民的收入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各项收入变化情况如表3-1所示。表3-1我国农村居民每年人均纯收入状况1990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年纯收入686.31 1577.74 2253.42 3254.93 3587.04 4140.36 4760.62工资性收入138.80 353.70 702.30 1174.53 1374.08 1596.22 1853.73家庭经营收入518.55 1125.79 1427.27 1844.53 1930.96 2193.67 2435.56财产性收入28.96 40.98 45.04 88.45 100.50 128.22 148.08转移性收入57.27 78.81 147.42 180.78 222.25 323.24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9该分类标准参考中国统计年鉴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16家庭经营收入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农村居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另外步入21世纪以来,进城务工的农民人数不断增加,再加上村办企业村居民主要的增加和部分工厂向农村地区迁移,我国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1990年工资性收入占其年纯收入的20.22%,而到了2008年该比例上升为38.94%,并且随着我国城镇化脚步的加快该比例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在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中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始终都占较小的比例。这些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纯收入不断提高,但是其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从而使得其消费水平增长较慢。据调查,我国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主要通过进城务农,在当地乡镇企业、村办企业或私人企业等地方工作获得,这些工作大都是靠出卖体力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其工作的可替代性较强,缺乏长期性。而且大多数乡镇企业效益并不好,拖欠工资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使得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这些都成为了制约我够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而制约其消费的重要因素。3.1.2支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表3-2我国农村居民支出状况1990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平均每人年支出903.47 2138.33 2652.42 4126.91 4485.44 5137.68 5915.67家庭经营费用支出241.09 621.71 654.27 1189.70 1242.31 1432.69 1704.53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20.29 62.33 63.90 131.14 139.63 147.17 161.58税费支出38.66 88.65 95.52 13.10 10.93 11.93 11.59生活消费支出584.63 1310.36 1670.13 2555.40 2829.02 3223.85 3660.68财产性支出18.80 55.28 19.74 21.97 20.68 26.77 31.96转移性支出148.86 215.63 242.86 295.26 345.3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9第3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分析17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村居民的支出可以分为家庭经营费用支出、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税费支出、生活消费支出、财产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几方面。其中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和生活消费支出是我国农村居民的主要支出项目。从表3-2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尤其是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支出不断增长,税费支出却大幅度下降。2003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将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大幅度的减轻了农民的税费负担。2006年1月1日,正式废除农业税更使我国农民告别了长达2600年历史的“皇粮国税”。因此,现在我国农村居民的税费负担较低,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在税费支出降低的同时,我国农村居民的其他各项支出均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我国农村还普遍存在着医疗费用负担、子女教育负担较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对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性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同时制约着我国农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知识产权职工培训心得课件
- 钻井设备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党政干部选拔面试题难度分析
- 笋芽儿课文教学课件
- 知识产权年度培训计划课件
- 2025年安全员伦理与道德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文物保护师初级笔试题集
- 2025年高级增材制造设备操作员(三级)技能认定理论考试题(附答案)
- 知识产权培训课堂内容课件
- 知识产权培训结业课件
- T/CAQI 27-2017中小学教室空气质量规范
-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课件
- 私人光伏安装合同协议
- 电化学微针的应用进展
- 餐饮油烟防治管理制度
- 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教材解读和教学目标
-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 2025年生猪屠宰兽医卫生检疫人员考试题(附答案)
- 《班主任如何说话学生才喜欢听》
- 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与职责
- 2025秋季美术教学方法与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