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 :102 。;王 a s t r a c t t o m bw a r r i o r sa n da n i m a l s ,a sb u r i a la c c e s s o r i e si nt o m b sf r o mw e ia n d j i nd y n a s t i e s ,b e c a m et y p i c a l b u r i a la c c e s s o r i e sw i t hd a t i n gs t a g i n g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c u s i n go nt o m bw a r r i o r sa n d a n i m a l sf r o mt o m b si nw r e ia n d j i nd y n a s t i e s ,t h i sp a p e rf i r s t l yc a t e g o r i z e s ,s t a g e s ,s u m su p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e i rt i m e ,a n ds e t su pt h er e l a t i v ea g es e q u e n c e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o m b w a r r i o r sa n da n i m a l si nw e ia n dj i nd y n a s t i e s s e c o n d l y ,t h i sp a p e rt r i e st o i n f e ra g eo ft h et o m b si nc o n t r o v e r s yf r o mt o m ba n i m a l sa n dw a r r i o r sa so n e o ft h ed a t i n gs t a n d a r d f i n a l l y ,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s e st h ef u n e r a r yt o m bl a wo f t o m ba n i m a l sa n dw a r r i o r sa n dp r o t o t y p ea n dr h e o l o g yo ft o m ba n i m a l s b a s e do n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t h i ss t u d yi n t e g r a t e s a r t h i s t o r y , h i s t o r i c a l d o c u m e n t s ,a n d s t a t i s t i c a lm e t h o d s e s p e c i a l l y ,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t y p o l o g yi sm a i n l y u s e di ns t a g i n gs t u d i e s ;s t a t i s t i c a lm e t h o di s m a i n l yu s e di nt h eb u r i a ll a w , t os t u d y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t o m bf i g u r i n e s ,t h e l e v e lo ft h et o m b s ,u n e a r t h e dl o c a t i o n s ,t oe x p l o r et h et o m ba n i m a l sa n d w a r r i o r sf u n e r a r yl a w ;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t e c h n i q u e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 a r eu s e di nw r e ia n dj i nd y n a s t i e st o m bb e a s to ft h ep r o t o t y p e ,f l o wa n d r e f e r e n c e t h i ss t u d yd i v i d e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j i na n dw e it o m bw a r r i o r sa n d a n i m a l si n t ot h r e ep e r i o d s :t h ef i r s ti sc a oa n dw e ip e r i o d ;t h es e c o n de a r l y w e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 ;t h ee a r l yt h i r dp h a s ei sm i d p a r to fw e s t e mj i nd y n a s t y a n dl a t et h i r dt h el a t ew e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 g e n e r a l l y , s t a g i n gs t u d i e so n ,e i a n dj i nt o m b sc o m b i n e sm i d - p a r ta n dl a t ew e s t e mj i nd y n a s t yi n t oo n eb u t g o e sn of u r t h e r h o w e v e r , w i t ht h ee n r i c h i n g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f u r t h e rs t u d i e s i nt h i sf i e l d ,s t a g e si nt h ep a s tn e e d st ob er e f i n e d t h i sp a p e rf u r t h e rd i v i d e s t h et h i r dp h a s ei n t o2p a r t s :t h em i d d l ep a r ta n dt h el a t ep a r t s i n c et h e r ea r el e s sj i nt o m bt o m b s ,t h ed a t i n gw o r ki sd if f i c u l t t h e p a p e ri sd i f f i c u l tf o rs o m et o m bd a t i n gi n f o r m a t i o nd a t i n ga n i m a lf i g u r i n e s , a n df i n a l l yt h eb a s i cs e tu pj i nt o m be r ao f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a n i m a lf i g u r i n e s s e q u e n c e i na d d i t i o n ,s o m eb c sc o n t r o v e r s i a lt o m b si n f e r r e d f i n a l l y , a p r o t o t y p eo ft h e ,e ia n dj i nt o m bb e a s ta n df l o wo f 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m a d e u n i c o r nh a n ,j i nt o m bb e a s ti st h e p r o t o t y p e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r h i n o c e r o s ,i s o n eo ft h er h i n o c e r o sb e e nb l u r r e d ,t h ed e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p r o d u c t a n i m a l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t o m b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c a t e g o r i e s ( a l s oo nb e h a l fo f t o m b t h r e es t a g e so ft h eh i s t o r yo fa n i m a l s ) :c h ut o m bb e a s t ,c h i n e s e s t y l et o m b b e a s t ,b e a s tt o m bc o m p o u n d t h ef i r s t s t a g e ,t h et h i r dp h a s eo f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o ft h et o m bo ft h et w oa n i m a l st h eh e i g h to ft h es e c o n d p h a s eo f ”c h i n e s e s t y l et o m bb e a s t ”i sat r a n s i t i o n a lp e r i o do fo f f i c e k e yw o r d sw e ia n dj i nd y n a s t i e s ,t o m ba n i m a l sa n d w a r r i o r , s t a g i n g , f u n e r a r yl a w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目录v 第一章绪论l 第一节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2 第二节研究现状3 第三节本文有关概念的说明6 第二章镇墓兽俑考古发现9 第一节洛阳地区9 第二节其它地区2 3 第三章镇墓兽俑分期2 7 第一节分类2 7 第二节分期与讨论3 3 第四章随葬规律及原型和流变4 1 第一节魏晋镇墓兽俑随葬规律考察4 l 第二节魏晋镇墓兽原形及流变初探4 8 参考文献5 9 图版 附录 附表一魏晋镇墓兽俑形制演变示意图 附表二出土各期段镇墓兽俑墓葬概况 第一章绪论 魏晋墓葬的考古学研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但是由 于魏晋时期薄葬思想的影响,墓葬多有不明,给研究造成较大的困难。 位于中原的洛阳是曹魏、西晋两个王朝的都城所在,自上世纪初就有魏晋时期的 墓志不断被发现1 ,这些墓志引起一些人士的关注,但墓葬情况却无人在意,墓葬资 料没有保存下来。2 0 世纪5 0 年代,在洛阳发掘清理了近百座晋墓,见于发表的有1 9 5 3 年 1 9 5 4 年发掘的5 4 座2 。这5 4 座晋墓虽多被盗掘,仍出土镇墓兽1 1 4 、镇墓武士俑 1 8 件,共计达2 9 件之多。魏晋墓中的镇墓兽与东汉独角兽一样作四足行走状,但由独 角向二角或三角演变,背腹部出现了东汉所未见的乳钉饰。镇墓武士俑体形高大,左 手持盾,右手上举,原执物均已缺失3 ,为魏晋之前所未有的新的俑类。镇墓兽常与 镇墓武士俑同出,与牛车、陶马、男女侍俑等组成前所未见的出行明器群,形成不同 于东汉俑群的新规范。在整个随葬俑群中,以镇墓兽和镇墓武士俑最为引人注目,成 为晋墓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随葬品之一。2 0 世纪6 0 - 7 0 年代,未见新的魏晋墓葬资料 面世。8 0 年代至今,又有多座魏晋墓葬被发现。据统计,建国以来,在洛阳及与其毗 邻的偃师、孟津等地已发掘清理魏晋墓葬超过2 0 0 座4 。笔者对魏晋时期全国各地的墓 葬资料全面搜集梳理之后,选取魏晋时期的镇墓兽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镇墓兽最初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荆楚地区,是一种以木质为主的带鹿角的怪 兽形象,可以称之为“楚式镇墓兽”。这一形制的镇墓兽在楚被秦亡后随之消失。秦 汉时期,墓葬中镇墓兽少见。魏晋时期,在以洛阳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墓葬流行 四足行走、背腹有乳钉饰的镇墓兽。至北朝,镇墓兽一改魏晋时期的四足行走之形制, 变为蹲坐、兽面和人面成对出现。这一形制又为隋唐所继承并发展。楚式镇墓兽是南 方楚文化的产物,随着楚为秦亡而消失。魏晋镇墓兽则是东汉独角兽形象的演变和发 展,是中原汉文化一脉相承的产物。西晋灭亡后,并未象楚式镇墓兽很快消失,在南 朝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只如此,它还对十六国和北朝镇墓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镇墓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是研究墓葬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 1 郭玉章: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洛阳商务印书馆,1 9 4 1 年。 2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丁作队二队:洛阳晋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 9 5 7 年l 期,第1 6 9 1 8 5 页。 杨泓认为,原执物町能为环首月等兵器。见杨泓:北纠陶俑的源流、演变及影响,原找中围考古学研究一 一夏鼐先生考古五i + 年纪念义集( 义物j j 版社,1 9 8 6 年) ,后收入汉唐荚术考古和佛教艺术,科学j i 版社, 2 0 0 0 年7 月,第1 2 6 - 1 2 9 页。 根据洛阳市第二文物t 作队的统计数字,见洛阳洛阳市文物第二t 作队:洛阳备都路两晋鉴发掘简报,文物 2 0 0 0 年1 0 月,第2 6 3 4 页。 作为明器雕塑,魏晋镇墓兽独具个性、充满生命力的艺术造型,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 了独特的位置,也是明器雕塑、墓葬艺术研究的重要的资料。魏晋镇墓兽的研究,其 意义不只局限于魏晋时期,对于探讨北朝、隋唐镇墓兽的渊源及演变、乃至中国镇墓 兽的发展史、造型艺术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魏晋镇墓兽,但介于魏晋镇墓兽与镇墓武士俑密切的关 系,特别是魏晋镇墓兽与镇墓武士俑同出及组合关系,对于本文的分期、断代等研究 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分期研究时将镇墓武士俑一并讨论。在具体讨论中,还对 出土墓葬的形制、其他随葬品等也予以关注,力求较为全面地进行讨论和研究。 学术界一般把镇墓兽和镇墓武士俑划分为“镇墓俑”的类属之下5 ,笔者认为, 将镇墓兽划入“镇墓俑”之下,也即将兽与俑的概念相互混淆。本文未采用此种分类。 本文的“镇墓俑”并非镇墓兽与镇墓武士俑的统称,而是专指人形持盾镇墓武士俑, 是对“镇墓武士俑”这一称谓的简称;“镇墓兽”则指兽形( 包括兽身兽面、兽身人 面) 镇墓类明器。为行文方便,将二者合称为“镇墓兽俑”。 本文研究对象的时间范畴限定在魏晋时期。按传统的历史编年,这一时期为公元 2 2 0 - - 3 1 6 年,即曹魏建国至西晋灭亡近百年的时间。本文研究对象的空间范畴基本 限定在以洛阳地区6 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这也是魏晋镇墓兽俑出土最为集中的地区。 南方地区魏晋镇墓兽俑的发现甚少,暂不予讨论。 本文的研究目的为:对魏晋镇墓兽俑进行分期并总结其特点,建立起魏晋镇墓兽 俑发展演变的相对年代序列,并尝试以镇墓兽俑作为断代的标准之一,对某些墓葬的 年代进行讨论。最后对镇墓兽俑的随葬规律、镇墓兽的原形及流变进行探讨。 本文以考古类型学为基础研究方法,并综合运用了艺术史论、历史文献、统计学 等方法。首先利用考古学类型学方法对镇墓兽俑进行分类,再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对 镇墓兽俑的组合关系、所出墓葬等级、出土位置等进行统计和分析,探寻镇墓兽俑的 随葬规律。最后,参考历史文献、艺术史学的研究方法,对魏晋时期镇墓兽的原型、 流变等进行探讨。 5 如杨泓在美术考古半似纪一书中提小,自两开起,随葬俑群形成新的规范,r 打p q 组内容组成。第一纽为镇 墓俑,一般包括镇墓兽和镇墓武i j 俑。第:组为 l ;行仪仗俑。第三组为侍仆舞乐们。第p u 组为庖厨操俑。中 将镇堑曾和镇磐武自划入“镇墓俑”之一f 。 6 本文的“洛阳地区”指洛阳及附近地区,摹奉 :包括今天_ i f f 南省的人部分地区。 2 第二节研究现状 有关镇墓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段。一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式镇墓兽,一为 唐代镇墓兽。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楚式镇墓兽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镇墓兽,曾一度 流行于南方楚地,是中国古代镇墓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历经汉魏的发展演变, 唐代镇墓兽的艺术风格趋于成熟,达到了镇墓兽发展史的第二个高潮。故而对这两个 时期的镇墓兽关注较多。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北朝墓葬的发掘,北朝时期的镇墓兽亦 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目前对魏晋镇墓兽的关注依然很少,所见研究多散见于 对墓葬及陶俑的研究类文章、考古简报等,专项研究较少。以下对现有的研究成果加 以归纳整理。 一、专项研究 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2 0 0 4 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中国古代镇墓神物7 , 收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镇墓兽俑的图片资料,并附以较详细的描述。2 0 0 6 年日本小 林仁先生发表北朝的镇墓兽胡汉文化融合的一个侧面8 ,对西晋镇墓兽有所 提及。2 0 0 7 年同本吉村苣子先生发表中国墓葬中独角类镇墓兽的谱系一文,以 墓葬明器中的独角兽、壁画和画像石中的独角兽形象为对象,结合相关文献,对独角 兽的产生、发展、终结进行研究。提出魏晋时期犀牛形镇墓兽是东汉以来出现的独角 兽形象的演变,这一形象终结于南朝之后9 。2 0 0 9 年宾娟先生发表西晋镇墓兽与青 牛髯奴一文,对西晋镇墓兽俑的原型作了讨论,认为西晋时期镇墓兽、镇武士俑的 形象源于现实中的青牛、髯奴的形象。青牛、髯奴在当时是能够御鬼辟邪的,j 下是这 种观念导致了西晋犀牛形镇墓兽及镇墓武士俑的流行。 二、其他研究 其他研究多散见于对墓葬及陶俑的研究、简报、考古报告等。成果颇丰,可以归 纳为综述性研究、区域性专题研究、跨区域的比较研究和个案研究四个方面: ( 一) 综述性研究 综述性研究指对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以及墓葬分区等的综合讨论。代表性研究 ?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古代镇墓神物,义物版社,2 0 0 4 年1 月。 。小林4 一:箸,朱岩石译:北朝的镇墓兽胡汉义化融合的一个侧面,公冗四至六世纪的北中国与世界,欧 弧人陆2 0 0 6 年,第1 4 8 1 6 5 贝。 。吉村节了并,刘振东译:中国象葬中独角类镇墓兽的谱系,考古与文物2 0 0 7 年2 期,第9 9 页。 ”宾娟:阳晋镇基兽1 j 占,f 髯奴,义博2 0 0 9 年2 期,第1 2 一1 7 页。 3 有:1 9 7 5 年宿白先生在北大考古短训班试用讲义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占中,对 魏晋墓葬的形制及随葬品进行了综合性论述。书中将镇墓兽俑作为墓葬分期标准器之 一,并注意到魏晋、十六国镇墓兽形制的变化。1 9 8 4 年出版的新中国的考古发现 和研究心中“魏晋南北朝墓葬的发掘”一节、1 9 8 6 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 古学1 3 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魏晋北朝墓葬”等词条对魏晋墓葬的资料作 了系统的整理归纳。1 9 8 7 年张小舟先生将北方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分为中原、西北、 东北三个区,根据墓葬形制、结构、规模,结合随葬品种类、数量的不同作了类型分 析与分期1 4 。2 0 0 2 年郑岩先生对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了综合研究惦。同年,李梅田 先生对中原北方魏晋北朝墓葬进行了分区与分期研究1 6 。 ( 二) 区域性专题研究 区域性专题研究指就某一特定时空范畴内墓葬所进行的专题研究。代表性研究 有:1 9 8 9 年徐展魁先生对洛阳地区偃师杏园村m 1 6 0 6 、涧西m 2 0 3 5 两座曹魏墓的形制、 随葬品组合作了细致的比较,并对洛阳地区曹魏墓进行初步分期1 7 。1 9 9 6 年,朱亮先 生、李德方先生在洛阳考古四十年一九九二年洛阳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 对洛阳魏晋墓葬资料作了梳理和分期研究怫。2 0 0 4 年,李梅田先生对中原魏晋北朝墓 葬文化的阶段性作了讨论,将中原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分为魏晋初、西晋中后期、十 六国三个时期,并对各期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组合作了总结1 9 。李梅田先生还注意到 关中地区墓葬文化的独立性,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墓葬文化区。认为关中地区曹魏西 晋墓葬文化是汉文化传统的延续,并且受到中原晋墓新规范的影响。十六国时期具装 俑、武士俑和仪仗俑的出现,反映了入关的胡族对晋卤簿制度的吸收和改造,这一新 的俑群组合可能还对河套地区北魏墓产生影响2 0 。同年,岳起先生、刘卫鹏先生对关 中地区十六国墓作了初步认定并对其形制、随葬品组合特点作了分析和总结趴。2 0 0 6 “北京人学历史系考古专业7 2 级t 农学员编: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1 9 7 5 年6 月油印本,第2 - 6 页。 ”中固社会科学院考古硼f 究所:新中瑚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i ;版社,1 9 8 4 年5 月,第5 2 1 5 2 6 页。 ”中固人订科伞书考古学,中困人订科令书j i :版社,1 9 8 6 年8 月,第4 1 8 4 2 0 页、第5 4 3 5 4 4 页。 “张小舟:北方地区魏晋f 六目墓葬的分区与分期,考古学报1 9 8 7 年l 期,第1 9 - 4 3 页。 “郑岩:魏晋南北朗壁j 田i 墓研究,文物出版 ,2 0 0 2 年1 2 月。 ”李梅i l l :中腺北力魏晋北钊墓葬分区与分期研究,北京人学2 0 0 2 年博十学位论文。 “徐腱魁:试论洛懈l 地区曾魏墓的分期问题,中原文物1 9 8 9 年4 期,第3 0 一3 3 页。 ”朱亮等:洛阿l 魏晋北朝墓、洛阳魏墓葬分期的初步研究,洛阳考古p qi 年一九九二年洛阳考古学述 研讨会论文集】9 9 6 年,第3 2 - 3 7 贞、第2 7 8 2 8 9 负。 ”李梅ij l :中腺魏晋北朝墓葬文化的阶段性,华夏考古2 0 0 4 年i 期,第5 0 一5 2 炙。 4 李梅川:关巾地区魏晋北朝墓葬文化斟素分析,考古j 文物2 0 0 4 年2 期,第6 4 6 5 页。 ”岳起等:父中地区 六困壤的初步认定兼淡成l ;r | 、 ,陵十六固墓出土的鼓吹俑,义物2 0 0 4 年8 期,第 4 l 一4 7 吹。 4 年韦正先生对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与本地区前后时代墓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关中 地区十六国墓葬在很多方面继承了东汉魏晋以来的墓葬特点,并且延续到北魏进入关 中前后2 2 。 ( 三) 跨区域问的比较研究 跨区域间的比较研究指就某一专题在不同时空范畴内进行比较研究。代表性研 究:1 9 8 6 年杨泓先生著文对北朝陶俑的源流、演变及影响的讨论中,对西晋、十六 国俑群进行了考察。认为北朝俑群的四个基本内容,西晋时已开始形成。十六国时期 墓葬的形制和随葬遗物各具特点无统一规范。各地十六国墓除关中地区之外,都缺乏 随葬俑群。西安草场坡一号墓随葬俑群组合除缺乏镇墓俑外西晋俑群另三组均有保 留,具体内容和形制、数量上有了很大变化,增加了甲骑具装俑和鼓吹伎乐俑。北魏 平城地区及周边墓葬中的随葬陶俑问接受到了西晋俑制的影响,承袭了关中十六国的 甲骑具装俑2 3 。 ( 四) 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指针对墓葬个例或墓葬某一方面所进行的专题研究。代表性研究有: 2 0 0 3 年熊基权先生对魏晋以来墓志的流变进行了讨论2 4 。2 0 0 8 年易立先生对魏晋十六 国墓葬中的出土的绛釉小罐作了梳理和研究2 5 一 回顾前贤的研究,多是对魏晋墓葬的考古学研究,对镇墓兽的专项研究很少,而 且对墓葬的分期过于粗略,如将汉魏、魏晋时期划为一期、将西晋中晚期划为一期。 近年来洛阳地区又有多座魏晋墓被发现,有必要对这些新资料进行整理和利用,在前 贤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细化的研究。笔者对魏晋墓中具有分期断代意义的典型随葬 品镇墓兽俑进行分类、分期,建立其发展演变的年代序列,并以此作为断代标准 之一,结合墓葬形制及其他随葬品对某些非纪年或年代有争议的墓葬进行年代讨论, 是对魏晋墓葬考古学研究细化的一个尝试。同时,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亦作了一些新的 尝试。以往有关镇墓兽或镇墓俑的研究往往单独进行,将本来密切相关的镇墓兽俑人 为地分割开来进行讨论。本文特别注意镇墓兽俑的同出关系,将其作为推断各型镇墓 2 韦芷:关中十六国考古的新收获读成阳十六国墓葬简报札记,考古与文物2 0 0 6 年2 期,第6 0 - 6 4 页。 2 3 杨泓:北朝陶俑的源流、演变及影响,原载中困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_ | 年纪念义集( 义物】 ; 版社,1 9 8 6 年) ,后收入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7 月,第1 2 6 1 2 9 页。 俑的世界中围独特的明器艺术,荚术考古半1 1 f i = 纪文物j j j 版 l :,1 9 9 7 年,第3 2 3 3 4 3 页。 “熊肇权:魏晋以来墓志流变,文物奋秋2 0 0 3 年5 期,第2 卜2 4 页。 “易萨:魏晋十六国墓葬中“绛釉小罐”初探,中原文物2 0 0 8 年l 期,第6 3 6 7 页。 兽俑地层关系的参照之一,并通过地层关系反复验证所作的分期,以期尽可能接近客 观地找出魏晋镇墓兽俑形态演变发展的规律。在墓葬美术研究中,应该把墓葬整体作 为研究的对象和分析的框架,进而在这个框架中讨论墓葬的种种构成因素及其关系, 包括墓葬中建筑、雕塑、器物和绘画的礼仪功能、设计意图和观看方式。这样可以使 我们注意到原来被忽视的许多重要现象,更大程度地发挥墓葬作为了解古代文化、宗 教和艺术的实物证据的意义2 6 。本文尽可能地避免将镇墓兽作为孤立的文物或艺术品 考察,而是将与之组合关系密切的镇墓俑一并予以考察。同时还注意结合墓葬的形制、 其他随葬品进行分析讨论。努力将其还原于墓葬原本所构筑的礼仪空间,以更为开阔 的视野展开讨论。在具体方法运用上,在对镇墓兽俑资料整理分析时,主要利用考古 学类型学方法进行尽可能客观的分类、分期,总结其特征。在考察镇墓兽俑随葬规律 时,主要利用统计学方法,对镇墓兽俑的组合关系、出土墓葬等级、出土位置进行考 察。在对出土位置考察时,借鉴美术史研究中“观看”的方法,以墓主的观看视角, 对墓葬中镇墓兽俑的摆放位置加以考察。 第三节文中有关概念的说明 有关魏晋镇墓兽的命名及描述,在考古简报和一些研究文章中,常称其为陶兽、 陶犀牛、牛形镇墓兽、犀牛形镇墓兽等。对各部位的描述为“头似牛( 似犀牛) ,头 ( 颈) 有鬃毛( 角、犄角、刀翅) ,背上饰圆泡( 乳钉、肉瘤、圆泥钉) ,尾上翘,尾 端分叉翻卷,蹄足( 圆蹄) ”。牛形镇墓兽、犀牛形镇墓兽的称谓多是因其某些部位和 牛或犀牛的一些特征相像而已。头部生独角,从自然界的动物来看,只有犀牛一种。 犀牛属犀科奇蹄目,体形粗大笨重,皮肤韧厚无毛而有皱襞。鼻吻处长有1 - - - 2 个角 质纤维质角,称鼻角和额角。独角犀的角位于鼻端,双角犀的角位于鼻端和额部。东 汉独角兽的角位于额部;魏晋镇墓兽多为二角或三角,从额部至颈部依次排列,这样 的造型与犀牛角部的造型有些相像,只是位置由额鼻延至颈部。纵观历史上各时期镇 墓兽的造型,从发现最早的头插鹿角的楚镇墓兽,到东汉头生独角的镇墓兽,再到魏 晋以降的各类镇墓兽,角一直是镇墓兽造型的重要元素,位置形状不断变化,造型呈 复杂化倾向。人们相信,角具有超能力,甚至没有角的动物也能生出角来表示其超能 力2 7 。故而笔者以为,称“角”或许比“鬃毛、刀翅”的称谓史为妥帖。另外魏晋镇 “巫鸿:“墓葬”:n j 能的荚术史弧学科,读书2 0 0 7 年1 期,第5 7 6 7 。贝。 ”史记刺客列传j o j 争, j 传记有牛角之事。汉 s 五行忠i d :是楚七困之乱的前兆有f j 生s f j 之事。 6 墓兽的背腹部常有扁圆形装饰,简报中称圆泡、乳钉、肉瘤、圆泥钉等。独角犀有乳 钉式“肉甲”,魏晋镇墓兽的这种扁圆饰可能就是独角犀乳钉式“肉甲”的艺术概括。 本文统一称其为“乳钉饰。 关于魏晋镇墓兽的相关文献记载很少,原本的名称无法考证。其独具特点的造型, 与楚及北朝之后的镇墓兽很不相同。有关楚镇墓兽的原型多有讨论,而魏晋镇墓兽的 原型少有人讨论,本文将在终章部分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提出魏晋镇墓兽的艺 术原形为犀牛的观点。但从考古学器物命名的严谨性出发,暂称其为魏晋镇墓兽而不 称牛形镇墓兽、犀牛形镇墓兽。 本文所用镇墓兽俑资料均为墓葬出土的资料,收录截止到2 0 1 0 年5 月底。所用 资料均为已发表的简报和发掘报告。其中简报之后又发表发掘报告的,以发掘报告为 准。所引资料主要出自考古、文物、考古与文物、考古学报、中原文物、, 华夏考古等,此外还有一些发掘报告和图录。所用图片未加特别说明的均出自简报 或发掘报告。镇墓兽俑的比较图均用统一的比例尺。 7 8 第二章镇墓兽俑出土资料整理 魏晋时期镇墓兽俑的出土以洛阳地区最为集中。山东省的诸城、山西省的运城、 以及甘肃省的酒泉、嘉峪关等地的魏晋墓亦有少量发现。此外,在甘肃省的祁家湾、 佛爷庙湾、疏勒河等地墓葬中有一些砖雕、砖绘的独角兽造型可以作为参考资料。 以下分洛阳地区和其他地区两部分进行整理。 第一节洛阳地区 洛阳曾是曹魏、西晋两个封建王朝的故都。建国以来,洛阳地区已发掘清理魏晋 墓葬超过2 0 0 座2 8 ,见于报端的1 8 0 余座2 9 ,其中出土镇墓兽俑的墓葬近4 0 座,( 见表 卜1 ) ,发表图片或文字,可资料利用的镇墓兽俑资料5 0 余件。魏晋镇墓兽俑成对同 出情况较多,按出土情况可以分为三种:兽俑同出、只出镇墓兽、只出镇墓俑3 0 。 一、镇墓兽俑同出( 1 7 座) 有郑州南关m l l 7 3 1 、洛阳西郊5 8 l g c m 3 0 0 驼、东郊m 1 7 7 、孟津三十罩铺m 1 1 7 3 4 、 洛阳谷水晋墓f m 6 3 5 , 新安m 2 7 , 洛阳春都路i m l 5 6 8 3 7 、嵩县果酒厂m 2 3 8 、关林c 7 m 1 8 7 4 3 9 、 洛阳b m l 2 3 、南阳东关m l 们、洛阳晋墓m 1 蛇、杏园m 3 4 们、洛阳北郊c 8 m 8 6 8 ( 残余头 ”据洛阳市文物第二t 作队统计,见洛阳春都路两晋墓发掘简报,文物2 0 0 0 年l o 月,第2 6 3 4 页。 ”有2 座未见发表的墓葬朱计,见张鸿亮等:洛阳三_ 单铺两晋纪年墓:i ;十钱币,中圉钱币) ) 2 0 0 9 年2 期3 6 3 9 页:洛阳市第_ 二文物丁作队:洛阳邙山“大汉冢”东汉陵区两晋纪年墓,义物待刊。 ”此种分类是为丫避免在资料陈述时将镇墓兽、镇墓俑人为地分离。两晋时期的镇墓俑兽常相伴而i l ;,之前的一 些研究i t f i - 单独对镇墓兽或镇墓俑予以讨论,但足镇墓兽俑之问密切的组合关系卜容忽视。考古学类型学往往 利用某些器物的共存关系推定其他器物形态的早晚。故而这样的分类叙述自助十更为直观地丫解镇基兽俑确i 墓 葬中的组合情况。当然,还要注意到墓葬本身的保存情况,本文将在结语部分组合关系探讨时根据墓葬情况、 随葬规律等予以讨论。 3 1 河南省文物t 作队第一队:河南郑州晋墓发掘记,考古通讯1 9 5 7 年l 期3 7 4 l 页。 ”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西郊晋墓的发掘考古1 9 5 9 年11 期,第6 0 6 6 0 7 、6 1 0 页。 ”洛阳市文物- 丁作队:洛阳市东郊两座魏晋鏊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 9 9 3 年l 期,第2 9 3 7 页。 3 4 3 0 1 国道盂津考古队:洛阳盂津三i 里铺西晋墓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 9 9 3 年1 期,第3 0 4 l 页。 “洛阳i 第二文物- t 作队:洛阳谷水晋墓( f m 6 ) 发掘简报,文物1 9 9 9 年7 期,第4 9 5 4 页。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新安县晋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 9 9 8 年1 期,第2 3 2 9 页。 3 7 洛阳市义物第二t 作队:洛阳奋郜路西晋墓发掘简报,文物2 0 0 0 年l o 期,第2 6 3 4 页页。 ”洛阳市第二二文物t 作队: 嵩县果酒j 晋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 0 0 5 年6 期,第1 3 - 1 8 页。 ”洛阳市义物t 作队:洛阳关林皂角树两晋墓,文物2 0 0 7 年9 期,第5 4 - 6 2 页。 ”洛阳市第二文物t 作:洛阳新发现的两座西晋墓发掘简报,文物2 0 0 9 年3 期,第1 9 3 5 页。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南阳市东关晋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 0 0 6 年1 期,第1 7 2 3 页。 4 2 河南省文化局义物工作队二队:洛阳晋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 9 5 7 年1 期,第1 6 9 1 8 5 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j i 南假师杏目衬的两座魏晋墓,考古1 9 8 5 年8 期,第7 2 1 - 7 3 5 页。 “洛阳市文物_ 下作队:洛阳北郊两晋墓,文物1 9 9 2 年3 期,第3 5 - 3 9 页。 9 部) 、巩义仓西m 4 0 蛎、洛阳谷水f m 4 4 6 、伊川槐庄m 6 4 7 。除去嵩县果酒厂1m 2 出土的镇 墓兽俑无图外,有1 6 座墓出土的镇墓兽俑资料可以利用,见表1 - 1 。 表卜1 洛阳地区出十镇菜兽俑墓葬一览表 序号慕名镇墓兽 镇墓俑 1 郑州晋墓m 1 1 7 2 洛阡i 曲郊m 3 0 0 5 3 洛矸l 尔郊m 1 7 7 4需津一十里铺m 11 7 5谷水f m 6 6 新安m 2 7 兽 7 春都路i m l 5 6 8 俑 8 嵩县果酒厂m 2 同 9 关林m 1 8 7 4 1 0 洛阳b m l 2 3 出 1 l 南阳东关村m 1 1 2洛阳晋篥m 1 1 3 偃师杏州m 3 4 1 4 洛阳北郊m 8 6 8 1 5 巩义仓曲m 4 0 1 6 洛阳谷水f m 4 1 7 伊川槐庄m 6 l涧撕m 2 0 3 5 口 出 2 华l “路m 2 3 4 8 镇 3辉县州晋墓 墓 4 巩义木材公司g m l 5 洛阳晋墓m 2 7 兽 6 登封晋墓 l 洛阳东郊m 1 7 8 2 新安m 2 6 2 3 太原路m 2 3 6 0 4需i 阜_ _ 卜罩铺m 1 2 0 5 巩县芝田m 6 5 只 6 邙山m 2 0 出 7邙山m 9 9 镇8 洛研i 谷水f m 5 墓9郑州上街水厂m 7 俑 1 0洛阳酱菜m 7 1 l 洛对l 晋墓m 1 2 1 2 洛刚晋墓m 1 9 1 3 洛野菜m 2 6 1 4 洛阳晋墓m 3 4 1 5 洛阳晋墓m 5 2 只出镇墓兽只山镇墓俑未出镇墓兽俑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巩义1 f f 仓两战国汉晋荩,考古学报1 9 9 5 年3 期,第3 6 5 灭。 “洛阳市第二文物i :作队:洛阳谷水晋袋,文物1 9 9 6 年8 朋,笫3 7 4 51 j (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伊川县槐序基地晋店基发拥筋报,华夏考古2 0 0 5 年3 期,第4 4 5 0 页。 l o 1 郑州晋墓m 1 1 7 镇墓兽l 件,通长2 9 厘米,通高约2 0 厘米。四足作行走状,头颈有3 个尖角, 脊部有3 个乳钉饰,粗尾向上翘,作勾首抵牾状。周身涂白粉,面部、身上绘有黑色 线条,鼻孔和眼内涂朱红( 见图2 - 1 ) ;镇墓俑1 件,通高3 9 厘米。原报告称头戴“尖 项形帽,上身着短衣”。从图片观察应为“头戴高盔,上身着锁甲”。下身着胖裤,表 面有明显的刀削痕迹。左臂向下斜伸握拳,右臂握拳上举,中空。墓中出土陶盾一件, 应为该镇墓俑原来所持。锁甲和头盔施白粉( 见图2 2 ) 。 圈2 - 1 郑州南关m 1 7 7 镇墓兽图2 2 郑州南关m 1 7 7 镇墓俑 2 洛阳西郊m 3 0 0 5 镇墓兽1 件。原简报只有图片无描述。从图片可知,头颈应有三角,残。角为细 长的圆锥状。勾首、圆耳。肩胛、背部、臀部有乳钉饰。尾部上扬,残( 见图2 - 3 ) ; 镇墓俑1 件,头束高髻,着右衽上衣,两腿分立,左臂平伸,右臂上举。其形制与邙 山m 9 9 相似( 见图2 4 ) 。 ,纛 莨彝 图2 - 3 洛阳西郊5 8 l b c m 3 0 0 5 镇墓兽 图2 4 洛r l 西郊5 8 l b c m 3 0 0 5 镇垡俑 薏 3 洛阳东郊m 1 7 7 镇墓兽l 件,通长3 2 厘米、通高2 2 厘米。作四足行走状,勾首,圆耳,头颈部 有3 个尖角,四肢粗短,尾上卷,蹄足。原简报未提有无乳钉饰,从线图观察似乎有 乳钉饰( 见图2 - 5 ) ;镇墓俑1 件,通高4 8 厘米。头戴高盔,身着锁甲,双目平视, 神态狰狞。左手执盾( 盾残) ,右手半握拳后举,左腿直立,右腿半跪悯( 见图2 6 ) 。 图2 - 5 东郊m 1 7 7 镇墓兽图2 6 东郊m 1 7 7 镇墓俑 4 孟津m l l 7 镇墓兽1 件。通长3 0 厘米、通高2 3 厘米。首前伸,无角。脊部有4 个乳钉饰。 腿粗壮而长,蹄足。尾较短上卷,尾端分叉。表面粉绘( 见图2 - 7 ) ;镇墓俑l 件。 通高3 4 厘米。头戴护耳帽,唇上、下巴有须。怒目张口。上身穿右衽上衣,腰束带, 下身着长裤。身体后倾,左手前伸,右手上举握拳,左腿前伸,右腿半跪( 见图2 8 ) 。 图2 - 7 孟津m 1 7 7 镇第兽图2 8 孟津m 1 7 7 镇墓俑 ”另仃一件( m 1 7 7 :2 9 ) 原报告称武自有山件,另一件通- 盔2 厘米。头戴嘲顶帽,身着右衽卜农和长裤,腰 系带。曲于半掂擎,一于前仲,一予i :举。j 造型j 山东刘宝墓所 | ;马俑相似,从形制和体量看,庇该小是镇 基俑。 1 2 5 谷水晋墓f m 6 镇墓兽l 件。通长2 8 5 、通高2 0 厘米。头前伸,圆耳,头颈有3 个尖角,脊部 有4 个乳钉饰,尾向上翻卷贴背,尾端稍分叉,蹄足( 见图2 9 ) ;镇墓俑1 件。通 高3 3 6 厘米。双腿分立,椎髻,口微张。左手残缺,右手上举,半握拳。前胸袒露, 后颈有领。腰系带,赤足( 见图2 - 1 0 ) 。 图2 - 9 谷水晋墓f m 6 镇墓兽图2 1 0 谷水晋墓f m 6 镇墓俑 6 新安m 2 7 镇墓兽1 件。通长2 8 厘米,通高2 0 厘米。颈上有3 个尖角,小圆耳。张口瞠目。 脊部有3 个乳钉饰。尾向上卷曲为螺旋状,贴于后背,蹄足( 见图2 1 1 ) ;镇墓俑1 件,通高4 0 8 厘米。头戴盔,上有束腰尖顶。身披圆领形鱼鳞铠甲,赤膊,束腰, 下着长裤蔽足,右臂上举,握拳,左臂斜伸,收拳,二手原来均应持物( 见图2 1 2 ) 。 图2 - 1 1 新安m 2 7 镇墓兽图2 一1 2 新安b 1 2 7 镇墓俑 7 春都路1 m 1 5 6 6 镇墓兽1 件。通长2 8 6 厘米、通高2 1 8 厘米。勾首,原简报称“颈上存两尖角”, 从图片和表述上推测,可能原来有三只角,现残存二只。口微张,网耳。脊部有4 个乳钉饰。尾上翘翻卷,腿短粗,蹄形足。全身涂粉地,浅蓝色烘托,墨绘曲线纹饰 ( 图2 1 3 ) ;镇墓俑l 件。通高3 8 1 厘米。头梳高锥发髻,二目圆睁,蒜头鼻,翘 嘴,三绺短须。右臂上举握拳,左臂斜伸手拳,两腿分立。身着右衽大背心,袒露双 臂,下穿兜脚裤,腰系带。衣纹厚钝,似为皮甲。全身涂粉地,衣服的纹褶处施浅赭 色,发髻、眼、须施蓝色( 图2 - 1 4 ) 。 图2 - 1 3 春都路i m l 5 6 6 镇墓兽图2 - 1 4 春都路i m l 5 6 6 镇墓俑 8 关林c 7 m 1 8 7 4 镇墓兽1 件。通长2 9 2 厘米、通高2 2 厘米。头前伸,椭圆形大耳。颈上有尖角 1 个。脊部有3 个乳钉饰。尾向上翘。四腿短粗,蹄足( 见图2 一1 5 ) ;镇墓俑1 件。 高3 4 4 厘米。站立状,头梳高锥发髻。上身着右衽短衣,腰束带,下身着长裤。左 手残,作持盾状。右臂上举,握拳,原应持物( 见图2 - 1 6 ) 。 1 4 图2 1 5 关林c 7 m 1 8 7 4 镇墓兽 图2 一1 6 关林c 7 m 1 8 7 4 镇墓俑 凑嘲臻罐礤馕灞露鬓锑。 一 9 洛阳b m l 2 3 镇墓兽1 件。通长4 6 厘米、通高1 9 厘米。勾首,头颈原有角3 个,一角残。 口微张,大眼,圆鼻,小耳。脊部有6 个乳钉饰。尾上翘,四腿短粗,蹄足( 见图 2 - 1 7 ) ;镇墓俑l 件。残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天成教育命题研究院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
- 安徽省蚌埠市田家炳中学、五中2025年物理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
- 澳洲超时出境管理办法
- 电子业务印章管理办法
- 煤矸石管理办法江西省
- 企业安全用电常识培训
- 企业安全培训补贴课件
- 导尿医师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
- 洛轴招聘笔试题库2025
- 企业安全培训工作内容课件
- UI视觉设计(适用培训、教学)-第6章-游戏界面设计
- 吴《园林植物配置技术》课件
- 小学生卡通自我介绍PPT
- 技术文档编制管理规定
- 集成电路芯片测试技术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合理低价法投标报价得分自动计算表
-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试知识事业单位考试
-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
- 安全技术交底(蜘蛛人)
- 砼搅拌机、灰浆机验收记录表
- 1999年版干部履历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