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巩固过关练二 1.1.2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doc_第1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巩固过关练二 1.1.2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doc_第2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巩固过关练二 1.1.2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doc_第3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巩固过关练二 1.1.2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doc_第4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巩固过关练二 1.1.2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巩固过关练 二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12题,共48分)1.(2015宜昌一模)对井田制的解读主要有以下观点: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造成上述分歧的客观原因主要是()a.西周土地买卖频繁难以定性b.历史可以凭主观随意分析c.百家争鸣的需要d.史料证据匮乏与多元史观【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井田制下土地不得买卖,故a错误;历史是客观的,故b错误;百家争鸣与题干现象没有直接关联,c错误;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一是因为史料证据缺乏,二是所站的角度不一,故d正确。2.(2015洛阳二模)北宋大文豪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上述言论反映北宋()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轻c.租佃关系开始出现d.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解析】选d。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信息,故a错误;地主对农民剥削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错误;租佃关系开始出现是在战国时期,故c错误;材料中“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说明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故d正确。【拓展延伸】对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的认识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的表现。土地兼并严重激化农民和地主、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促使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由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封建国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3.(2015郑州二模)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解析】选d。材料显示的是对农业生产的投资,而不是农产品的商品市场化,故a错误;犁耕是古代农业的主要依赖,b不符合史实;图示没有体现生产专业化的信息,故c错误,肥料、播种、灌溉和工具等是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主要表现。由材料中江南地区农村重视对肥料、播种、灌溉和工具的投资可知,d正确。4.(2015江苏高考t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解析】选b。淮北由唐代的“稻垄泻泉声”、北宋的“水阔人间熟稻天”到1678年的“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环境遭破坏。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农作物品种的选择,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农田生态的破坏,排除c;d说法绝对,排除;环境破坏多与人为有关,人为需要政府的管理和控制,本题间接说明经济发展需要政府的宏观管理,故选b。5.下图是甲骨文中三个字,依次是“丝”“桑”和“蚕”。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证明商朝已有种桑养蚕的历史b.中国的丝织业开始于商朝c.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d.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解析】选a。出现于商朝的甲骨文中有代表纺织业的三个字,证明商朝已有种桑养蚕的历史,并能得出中国的纺织业不晚于商朝的结论,但不能确定开始于商朝,故a正确、b错误;种桑养蚕不能说明农业比较发达,故c错误;材料没有关于商朝人衣料的信息,故d错误。6.(2015陕西三模)汉朝桑弘羊说:“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作者主张()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c.工商官营,反对豪民并兼d.巩固统治,关注民生【解析】选c。材料“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表明桑弘羊主张工商官营,国家加强控制,以防止豪民并兼,故c正确;a与作者主张相反;材料着重强调国家加强对工商业控制,防止豪民并兼攫利,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无从体现,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关注民生的信息,故d错误。7.(2015北京高考t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解析】选b。提取材料信息,南宋时期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这与唐时集中于东西两市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朝市、坊分开,而南宋时期的变化正反映了市、坊界限被打破,市已分散于城中,说明了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所以选b。材料中没有私营商业和官营商业及农业和商业发展状况的对比,所以a、c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涉及雇佣关系,所以d不正确。8.(2015桂林二模)万历旌德县志风俗志云:“成宏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嘉靖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商业贸易环境渐宽b.区域商贩无利可图c.政府默认舍本逐末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解析】选a。材料中该地区的民众“舍本而务末”,外出经商,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商业贸易环境的逐渐宽松,故a正确;“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表明区域商贩还是有利可图的,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对这一现象的态度,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出私营手工业地位的变化,故d错误。9.(2015长春二模)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一文中指出:“整体而言,中国的城市化历史是从两个层面逐渐展开的,即以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和以市镇为核心的农村城市化。”中国历史上“两个层面”的城市化划分最恰当的时期是()a.隋唐时期b.唐宋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选b。中国古代城市在唐宋之前突出政治军事功能,之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功能增强。城市的数量、空间分布、职能、市场商品流通和商品结构等方面都发生显著的变化。故选b。10.2014年6月,由江苏省扬州市牵头的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下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的主要理由是()a.中国封建时代最早的运河b.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积极作用c.揭露了隋朝和元朝的暴政d.曾促进经济发展和南北联系【解析】选d。中国封建时期最早的运河是秦朝的灵渠,a错误;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既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作用,也揭露了王朝的暴政,但不是申遗的主要理由,b、c错误;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对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南北联系都起了重要作用,d正确。11.(2015昆明三模)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材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b.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c.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d.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解析】选d。由“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可知,a错误;“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可知,b错误;由“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系”可知,行会的主要作用不是确保本行业的领先地位,c错误;由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及行会的首要任务看出,行会在私营手工业的管理方面发挥了政府的职能,故d正确。12.(2015邯郸质检)明朝郑和下西洋以“开读、封敕、赉赐、庆典、市易”为使命,而在葡萄牙,航海不管对官方还是民间,都是一项确实有利可图的事业。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制度的差异b.贸易观念的差异c.经济政策的差异d.综合国力的差异【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宣扬国威,不计经济效益,而葡萄牙航海主要是图利,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贸易观念的差异,故a、c、d错误,b正确。二、非选择题(2题,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300多年,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整个产量的多少而波动,所以地主还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而定额租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提高1.5倍。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隰、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据史载:“(明末清初)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织者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外,未卒岁,室庐已空矣。其衣食全恃此。”故一旦商贩阻塞,棉花和棉布滞销,农民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到宋朝农民身份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分析明代黄册、鱼鳞图册的历史作用和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20分)(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宋至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影响。(8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变化,根据材料一可知农民身份从国有小农转变为自由佃农;第二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可知宋朝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是其重要原因,宋朝时期商品经济持续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导致农民土地大量丧失,身份角色发生变化;明清时期农业生产规模化,生产资料迅速集中。第(2)题第一问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一可归纳概括为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控制逐渐松弛;明清时期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结合,传统的农村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第二问影响,根据材料三可知农业、手工业产品逐渐投入市场,市场与农民的联系日益紧密。答案:(1)变化:由国有小农转变为自由佃农。(4分)原因:生产规模化,生产资料迅速集中;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国家政策变化,均田制崩溃,宋不抑兼并等。(6分)作用:一定程度上明确土地所有权,保护农民利益,抑制土地兼并;赋役征收具备确实根据,保证政府的税收。(6分)特征: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产品商品化。(4分)(2)趋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控制逐渐松弛;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结合,农村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影响:农民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逐渐增强,推动了经济继续发展;市场与农民的联系日益紧密。(8分)14.(2015湖南五市二模)地图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两幅地图,回答问题。提取两项图一到图二关于欧亚贸易新发展的信息,并予以说明。(要求信息明确,说明恰当)(24分)【解析】据题目中两幅地图分析,图一汉代丝绸之路仅仅到达欧洲大秦等地区,图二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