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_第1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_第2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_第3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_第4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殷墟甲骨与中国早期的文字1、甲骨文的发现(1899年首次发现)王懿荣(国子监祭酒,通常认定是第一个发现甲骨的人)刘鹗(字铁云,著老残游记以及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罗振玉孙诒让(著契文举例为考释甲骨文开山之作)甲骨文研究“四堂”:罗振玉(号雪堂)、郭沫若(号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王国维(号观堂)2、殷墟的发现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农民寻找甲骨以谋利造成殷墟的文物破坏,土匪趁机敲诈政府决定进行管理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的专家组成了殷墟发掘团按照考古学要求进行布方、钻探、记录等由李济博士主持(早年清华大学),1928年8月开始第一次发掘发现大面积商代宫殿遗址、王陵、祭祠,共进行15次发掘,于1937年6月因抗日战争爆发被迫停止,其中收获最大的一次为1936年发现的一个编号为127的甲骨储藏坑1949年,新中国成立,监理安阳工作站。三次重大发现:1)1973年,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南面发现牛甲骨,小屯南地甲骨刻辞甲骨总5335片,卜骨5260片,卜甲75片,大版完整刻辞甲骨近百版。2)1991年, 河南省安阳市花园庄村东地发现龟甲,2m长、1m宽、1m深,坑里堆满了甲骨,卜甲1558片,有刻辞574片,其中刻辞腹甲557片,刻辞背甲17片,无刻辞984片,完整卜甲755版,有字整甲近300版;卜骨25片,有刻辞5片,无刻辞20片。3)2004年,河南省安阳市小屯南路,具体数量还在整理当中。3、甲骨的处理中国保留到现在为止年代最早的就是甲骨文,甲骨文就是可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龟甲和兽骨要处理之后方能刻字。龟甲骨分为腹甲和背甲,腹甲就是朝地一面的龟甲,背甲就是乌龟的盖子。常见的是陆地龟,殷墟现出图的特别大的龟甲大概有60多公分,是马来龟,属海龟。处理流程:掏空龟肉锯甲桥分开腹甲、背甲(甲桥留在腹甲上)扣掉鳞片用锉刀挫平牛骨是用肩胛骨刻字,一般认为刻字的是一种青铜小刀,郭沫若先生认为是先放在醋里面浸泡之后刻字。刻字的顺序:竖行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缺刻横划,先刻竖划,再刻横划(左传记载的三豕 过河)。4、甲骨占卜与刻辞体例龟甲占卜龙山文化发现阳谷上有用树枝烫过的痕迹,用火灼烧时会有噼啪之声,被认为是神在传达旨意。龟甲中间有一条通观上下的线,叫做千里路。贞人:占卜的专门人员。竖的叫兆干,横的交兆枝,判语刻在龟甲上,叫做迎兆刻辞。5、五种记事刻辞和六书胡厚宣先生的研究:分为记事刻辞、甲桥刻辞、背甲刻辞、骨面刻辞、骨臼刻辞。甲骨文的六书:事、象形、形声、会意、专注、假借(专注和假借现认为是用字的方法磁山石磨盘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上)1、农业文明起源学说a、1882年,瑞士植物学家康多尔提出人类文明的起源有3个中心:西南亚和埃及、热带美洲、中国。1883年,出书栽培作物的起源。b、1923年1931年,前苏联科学家瓦维洛夫带着团队在非洲、亚洲和美洲进行了系统的标本收集,在大量的实物和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得出世界有8个中心:东亚(中国)、印度、中亚、近东、地中海、阿比西尼亚、中美洲、南美洲。他认为东亚的原生栽培作物大概占当时全全世界总数的百分之二十。c、1971年,西方学者哈兰提出栽培作物起源的6个中心:中东、中国北部、中美洲、非洲、东南亚、东印度群岛。2、磁山遗址所见粟遗存中国粮食两大系统:北方粟南方水稻。磁山遗址位于河北武安县南洺河北岸,1972年,当地农民挖出了陶器、石制磨盘、石制磨棒;1976年,国家委派考古队正式进行发掘。1976年至1978年、1985年至1988年、1994年至1998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发掘。大概有7000平方米,最重要的发现:共发现了400多个窖穴, 其中88个窖穴中残存着大量的已经腐朽的粮食遗存,最后的灰层超过2m,多为小米、黄米,超过10万斤。碳14年代距今7500年到8000年多一点。3、磁山遗址 中的石磨盘与石磨棒石磨盘与石磨棒是古代的一种脱壳工具,磁山遗址出土了上百套,是用整块沙岩制作。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了类似的工具 。中国华北地区最典型的农业生产工具,在墨西哥也发现了一套几乎一样的农具。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250年,是整个玛雅文化的前古典时期,文化有两支,一支在墨西哥湾,一支在安第斯山脉(查文文化)。查文文化有很多根中国文化类似的地方。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认为,大概在一万年到两万年钱,中国文化与玛雅文化有交流。4、磁山遗址中的陶器磁山文化已进入了一个比较发达的农耕文明,如果出现陶器,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磁山石墨盘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下)一、亚洲稻系起源诸说非洲稻系,起源于尼日利亚亚洲稻系,1883年 瑞士康多尔栽培植物的起源起源于中国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瓦维洛夫 认为亚洲稻系起源于印度,印度阿萨姆邦发现7000年前二、河姆渡遗址的发现1973年6月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 7000年前的粮食堆积遗址120吨 全世界数量最大,年代最早,干栏式建筑三、河姆渡遗址中的稻谷遗存前后两期四个文化层第一文化层:距今5600年到53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6000年到56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6300年到6000年第四文化层:距今7000年到6500年,第四文化层的上层将近四百米范围内发现了稻谷稻壳、芦苇的茎叶混杂而成的一个堆积包含两种:籼稻,粳稻,以籼稻为主,经鉴定是栽培稻四、河姆渡遗址所出土的农具古代基本的农具叫耒耜(lei si),把河姆渡农业成为耜耕农业河姆渡文化有系统的农具和栽培稻,产量很高耒,点播用的,头上是尖的耜,上面是宽的五、太湖流域稻作农业良渚(zhu)文化时期,犁耕,出现了水稻田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水塘、排水沟考古学家严文明,南方农业体系以稻作农业为主,形成六、中国是否有作为栽培稻基础的野生稻说文解字:秜后汉书:稆妇好偶方彝与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上)一、青铜器的定义根据工具划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全世界形成的青铜文明中心,中国是其中之一。大约在商代和周代,青铜文明和中国的人本主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礼乐文明。青铜是由铜加上锡或者铅合成的合金;孔雀石熔炼成红铜,熔点1083度,加入锡或者铅熔点降低到700-900度之间,如果加10%的锡,硬度可以提高4.7倍根据加入合金金属的不同可以分为锡青铜,铅青铜,砷青铜等。铜器制作:锻打法、范铸法、【失蜡法】(春秋以后,能够制作更加精细复杂的铜器)二、青铜器的滥觞期与鼎盛期郭沫若: 夏商周的中国青铜器分为五个时期(滥觞期、鼎盛期、颓败期、中兴期、衰落期)滥觞期:夏到商的中叶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山海经里面有记载467处,年代最早的是陕西临潼仰韶文化姜寨遗址,距今6000年前;龙山文化晚期,西北甘青齐家文化遗址出土铜的工具,还有用范做的青铜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铜铃铛,齿轮型的铜片距今4400-4200年;考古学上认为,司马迁史记记载,中国的历史,开始于夏朝.相当于夏朝的遗址是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现了合范的爵,第一件复合的青铜容器;郑州二里岗和江西新干的大洋洲出土了众多的多范合成的青铜器。鼎盛期:商代中期到西周昭王、穆王。商代:河南安阳殷墟的孝民屯和苗圃北地,长江南江西瑞昌铜岭,21座采铜的竖井西周: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上百座竖井,留下的铜渣四十万吨智商,推测当年年炼铜不少于十万吨。这一时期殷墟处了司母戊大方鼎,875公斤;湖南宁乡出图了四羊方尊;还出土了大盂鼎。三、妇好偶方彝1976年在殷墟妇好墓出土了460件青铜器,礼器、乐器、兵器,偶方彝、铜圈足觥3.35公斤,鸮四、青铜器的颓败期、中兴期与衰落期颓败期:西周恭王、懿王到春秋中叶,铭文杂乱,青铜器制作随便,战乱,但还是出土了一些精美的青铜器,如史墙盘,大克鼎、小克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五百来字铭文,存于台北故宫)】中兴期:春秋末期到战国末期,代表作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衰落期:战国末期,青铜器退出历史舞台,原因由于铁器的发明以及迅速的兴盛五六、何谓礼文化牧野之战周商决战,“人毋于水鉴,当于民鉴尚书”,孔子提出要进一步推行礼仪。儒家制定了合于道德理性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儒家把音乐现象分为三个层次,“声”“音”“乐”。“音”里面最高的是“德音”,就是乐。儒家认为只有圣人,只有君子才能听懂德音雅乐。中国的礼乐文化认为人要内外兼修,要用礼乐文明完善人,提升社会文明妇好偶方彝与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下)一、中国古代的青铜礼器夏商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到了西周青铜器走向了一个高峰。原来是黄色的,埋在地下时间长了就成了青色,古人叫做“金”,礼器、乐器、兵器、杂器。我们叫他“吉金”根据用途分为:蒸煮器、盛食器、盛酒器(尊)、饮酒器(爵)、挹注器(斗、勺)二、青铜食器礼器里面最重要的事钟,食器里面最重要的是鼎鼎:方鼎、圆鼎,立耳发展到附耳;过渡用的盛食器铉:抬鼎的杠子簋(gui):盛小米的器具(yan)甗:蒸煮器,妇好墓里发现了一个三联甗马牛羊鸡犬豕,中国传统的美食古代祭祀把一头羊、一头牛、一头猪叫做一个太牢;只有一个羊和一头猪叫做少牢三、青铜酒器尊:相当于现在的酒坛子,古代祭祀时门两边一个尊放的是酒,另一个尊里放着玄酒(水),商周时期非常常见的盛酒器湖南宁乡出土四羊方尊斝(jia),跟尊的区别是一旁有鋬(pan)觶(zhi),卣(you)爵:一种说法是像鸟,另一种说法是喝酒的声音,爵上的两个柱是用来从火上提起来用的。觚(gu),往爵里或者斝里倒酒用的盛酒器盉(he),一侧有鋬,另一侧有长嘴盉是专门用来禁酒的。王国维认为,周公理政 的时候,西周门口放两个尊,一个放酒,一个放玄酒王静安认为,中央禁酒令下来之后,一个配套的措施,发明了盉,盉里面有个勺子,用来掺酒的四、青铜盥洗器盘,不是用来放吃的,通常来跟yi合用,在古代凡是要跟人家敬酒,或者吃饭,一定要洗手,用yi给你倒水,然后用盘子给你接着yi1. 匜yi:一个向右的框,里面一个“也”五、青铜礼器的组合礼书上说,天子祭祀九鼎八簋(gui),诸侯是七鼎六簋,大夫是五鼎四簋鼎是奇数,簋是偶数少牢馈食礼:大夫祭祀只能用少牢,选来祭祀的动物要精挑细选,毛色纯正,长相板正,放到hu里面煮,祭祀祖先,就是找一个小孩,叫做“尸”,坐着的小孩代表祖先,把煮好的东西请尸享用,代表给祖先进贡了。六、青铜乐器八音:中国人制作乐器的材料有八种,金、石、丝、竹、匏(在葫芦里面插上管子)、陶、革、木钟:最早的形状是铃,年代最早的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新石器),出图了陶铃铙:跟钟形状最接近,陕西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陶铙(nao),商代出现了铜铙,通常是三件一组,湖南宁乡日月铺发现目前所见单体最重的一个铙,222.5公斤。断面是合瓦形的,像两片瓦一样。上端叫做“甬”铎:里面有个舌西周中期:编铙发展成了编钟三件一组;西周中晚期八件一组,纹饰一样,音程关系按照小三度或者大三度递减陕西扶风齐家出土的柞钟已经到了三个八度,音序是按照羽、宫、角(jue),徵(zhi)排列陕西侯马晋侯墓的编钟发展成九件一套,多出了商音和变徵(升4)河南涉县出土了编镈(bo)镈比钟要大我们常说的金石之声,金指的是钟,石指的是磬,编磬也有音阶关系乐队里面还有瑟还有笙,表示开始和结束的两种乐器天子迎宾或者送宾要金奏,乐队开始先要击钟,这个钟是单独的一种特钟,最后结束的时候要敲磬,叫做金声玉振古代诗乐舞是一体的曾侯乙编钟可以分为钮钟、甬钟、镈三类,现在在湖北省博物馆内,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周易、周礼与故宫北京城一、周易其书相传伏羲作八卦(上古),周文王发展成六十四卦(中古),孔子做了十翼(下古)五行是中国人观察世界的一套坐标各方挂过来的风的简称:北方:宛,东方:协,南方:夹,西方:夷尚书里面有一篇叫洪范,第一类就叫五行:一曰水 二曰火 三曰木 四曰金 五曰土东方跟木相配 南方跟火相配 西方跟金相配 北方跟水相配 土在中央五行和阴阳是分开的,最早。周易里面只谈阴阳,洪范里只谈五行战国大学者邹衍把阴阳五行糅合在一起;顾颉刚也是这样认为。二、周礼其书周礼这本书汉代出现的,周礼有六官,每官里面有六十小官周官:天地春夏秋冬,冬官缺失了(考工记来补缺)天代表阳,地代表阴,地官既代表阴有代表土,是阴阳连接五行的枢纽汉代学者刘歆认为是周公做的建造都城考工记提出:国中九经九纬,路的标准是经涂九轨(南北方向的道路上可以有九辆马车并排通过),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皇帝面朝南治理天下,皇后面朝北治理后宫和市场在古代城是城 市是市,城是一个城圈 市是里面的市场三、周礼建国之制的实行刘秉忠郭守敬的老师,元朝,大哉乾元建立元朝辽代的时候北京叫做南京“析津府”四、北京城的中轴线河南偃师二里头发掘出的夏朝的遗址,所有的建筑围绕中轴线展开的北京城中轴线的确立:城南,有一个叫丽正门,丽正门门外第三座桥南面有一棵树,以那个树作为基准,来确定了北京城南北方向的一个中轴线。晨钟暮鼓:报时的体系都在中轴线上,钟楼和鼓楼都在中轴线上。元大都时间。外城、皇城、宫城。五、故宫、北京城的阴阳思想为什么叫紫禁城:古人看星空,所有的星都围绕着这个北极星在旋转,认为北极星就是天上的帝。在北极星周围的星空,中国人把它划分成三个区,这三个区最中心的一个叫紫微垣,垣就是城墙 一边七颗星 一边八颗星,好像是这个围墙,把北极跟北斗七星围了在这里面。另外两个一个叫天市垣 一个叫太微垣,古人认为太和殿这个地方,是跟天上天帝所在这位置是相对的,他是天子嘛 是天的儿子,他这位置很重要,以它为中心。这个地方前面是治理朝政的,后面是天子在后宫经常居住的地方,后面原来只有乾清宫跟坤宁宫,后来为了取这个紫微垣这个名字,中间增加了一个交泰殿。那么就成了三殿,东面造了六宫 西面造了六宫,东六宫加西六宫加乾清交泰坤宁三店,正好十五颗星,十五个建筑 这十五个建筑跟天上紫微垣,十五颗星相对的,所以这个就跟天上的紫有关系。而皇帝住的地方普通人是不能进去的,所以叫做禁中,那么紫禁的禁就是表示,这是一个大内 皇宫贵族居住的地方,所以把这里面叫紫禁城。1. 今天我们游览明清故宫,四个角上还有四个非常有特色的建筑,称为叫角楼。这个角楼的形状,完全是根据周礼考工记里面说的,城隅之制九雉,根据这句话来设计。2. 太和殿 天子在上面治理国政,东面为阳 西面为阴,和它相对是东面为文 西面为武,所以太和殿东西两侧的楼,一个叫文楼 一个叫武楼,文武百官在太和殿前面的广场上,站立的时候 文官都在东 武官都在西。六、故宫、北京城的五行思想乾清宫跟坤宁宫之间有个交泰殿为了避免雷同,古人在设计中和殿的时候采用了明堂的建筑形式为什么叫金水河,这河它并不在西边,原因是这样的,这条河里的水都是从北京的西山引过来的,那么西方在五行里面属金,所以西山引过来的水把它叫金水,所以叫金水河术数:九是阳数最高的唐大明宫:原先面阔十三间,进五间,比例太大不好看,缩小成了九间,符合周易左传记载是五门三朝,提到古代就是五门三朝,所以在故宫里面,就是靠近一点在里面也有五门和三朝,这个五门呢 从里往外数,就是乾清门 太和门 午门,端门 天安门,三朝 就是由外朝,这个外朝是在天安门这个地方,前面有个梯形的小广场。这个地方是皇帝颁发诏书,等等等等这个时候用的。另外午门 举行一些战争当中的献俘礼,颁发历书 时宪书,这个太和殿称为叫治朝,治理的治。乾清门那个地方叫做内朝,离皇帝住的地方很近,出来就在那里办公了。这叫五门三朝周易周礼与故宫北京城一、重檐庑(吴)殿这个檐它挑起来挑的很大,这个重量可能会出现问题,使它的强度受到损害,所以我们在太和殿,这个下面这一层檐的周围,都有一排柱子叫做挑檐柱,把这个檐挑起来加强它的强度。二、九种屋顶我们有个专门的名词叫歇山,大至的意思它不是直接下来的,它是下来歇了一下这坡才下来,重檐歇山是仅次于重檐庑殿的建筑,它等级比较高第二种九脊殿:这个歇山跟庑殿有个很大的不同,这个庑殿我们讲的是五脊殿,最上面一条脊 然后四条脊,它这个由于下来以后,就形成了四条垂脊,然后再往下走的还有四条戗脊,所以叫九脊殿第三种:单檐庑殿:我们看故宫太庙后面的祧庙,就是单檐庑殿。第四种:单檐歇山第五种:四角攒尖中和殿就是这样的建筑,它是一个方形的象亭子一样,整个建筑从四个方向从中间聚拢,头上有一个宝顶,就是把它收住的,午门的五凤楼,除了中间它四个角的那几个楼也都是四角攒尖的。第六种:悬山式的第七种:硬山式:跟悬山式的建筑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那个屋脊的两端,不是悬空在山墙外面的,而是跟山墙是齐的第八种:盝(路)顶,盝这个字今天我们很少用了,在古代是放珠宝的一种小盒子,有一些建筑因为比较大,所以它几个坡中间会空开一块,现在我们在故宫里看到钦安殿,它就是一个盝顶式的建筑,我在台湾看到国父纪念堂,也是这种风格的建筑。第九种:卷棚,我们看照片,卷棚式的建筑,它没有屋脊,它上面在屋脊位置的瓦都是圆形的,一般把它叫罗锅瓦,这种屋顶的房子,通常里面是库房或者是身份很低的人住的三、屋顶装饰屋脊的两头有两条龙,叫做大吻飞檐这地方实际上也是两面交汇的地方,交汇的地方都有一些钉子要把它固定住,钉子露在外面非常难看,所以外面就用一些琉璃件,开头一个大家叫做仙人骑鸡,后面叫做一龙 二凤 三狮子。四、故宫的空间处理百尺为体:就是这个建筑物的体量它的高度,最高不能超过一百尺,就是三十三公尺,现在故宫中轴线上的建筑,只有一座是略微超过的,那就是午门,其它的都是保留在三十三公尺往下千尺为势:是指建筑物跟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一千尺五、太和殿及其周围太和殿的龙柱、太和殿两边的紫檀柜子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一、羲和四子敬受民时尧典一开头就说,尧命令 羲和二氏,历象日月星辰 敬授民时。羲跟和二氏,实际上有四个,一个叫羲仲 一个叫羲叔,一个叫和仲 一个叫和叔,舜就命令这四个人,分别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去,去观察天体运行的规律,然后来给广大的民众以历法。什么是日中:当时我们中国人把一年的时间长度,按照日影它的长短,定了四个最重要的节点,一个叫春分 一个叫秋分,一个叫夏至 一个叫冬至,简称叫二分二至。那么这个羲和四子分别要去观察,在春分跟秋分的中间有一个点,白天是一年当中最长的一天,相对来说晚上的时间最短,这天白天特别长所以叫日永,在汉语里面永就是长,那么和它相对的一点,就是这一天晚上的时间是一年当中最长的一天,白天是最短的一天,所以叫日短。那么确定这四个点的标志,就是天上有四颗星,在春分这一天,我们在正南方,在昏时观察的时候,有一颗星叫鸟,那么在昏时在南中这个地方经过的时候,这一天就是春分,尚书里把它叫日中,一天是平分的。如果观测到一天,就是白天跟晚上是一样长的,尚书里面把它叫宵中。元代:授时历二、上古天文观测仪器中国最早的,数学类的著作叫周髀算经里面,看到是通过一个东西叫表,这样一个工具,非常简单的一个工具来求得的。所谓表呢,大家如果到过北京天安门就看到华表,中国人古代的表是测时用的,所以我们手表 对吧 还叫表,这表实际上就是一根,一定长度的一根杆子,那么古人发现把一根杆子,他把它叫做表 立在地上,那么每天不同的时段,这个太阳照射它,那么这个投影在地上的位置,它是变化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测它的方向,我们来求得正中和正南。尧典里有句话,叫做在璿(xuan)玑玉衡 以齐七政。这个里面的璿和玉这两个字。实际上是指当时的一些装饰这个仪器的东西一些美玉,这个玑和衡,就是当时观察天文仪器的工具。这个玑呢,有一点类似于后世的叫做浑天仪的东西。那衡的是一根杆子,就是观测星空的,实际上我们后来的天文仪器主要的构件主要是这两项, 一个是衡 一个是移动的。这两件仪器非常地漂亮,上面分别用璿用玉来装饰它,用它以齐七政,所谓七政就是日月,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一共是七颗星。我们就是用璿玑玉衡来观测,日月和五大行星,在天体这个背景下运动的路线。三、中国上古的四分历中国的历法叫做“阴阳历”我们通常把太阳视运动的留下的一个周期的轨迹,我们叫做一个太阳年,俗称叫阳历。中国人的历法,在尧典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中国人通过长期的观测发现,一年的长度 这个太阳年的长度是366天,可是中国人看这个历法,它不这么简单,它不是光看太阳,它兼顾月亮。我们在古代,这个每个五年叫做五岁再闰,有两个闰月 就插进去两个月,那么七年要三闰,十七年九闰。就是要往里面把时间调整,使得这一个我们的,中国按照月亮来确定的月,能够跟这个太阳回归年的周期。冬至一阳升,就是到这一天这个黑暗,最长的那一天过去了,然后白天渐渐的长了,所以我们在一个回归年的长度里面,我们从冬至开始转一圈,再回到冬至,我们把它叫中国人的意识上的一年。河南的登封县有一个很有名的古迹叫周公测景台。读史记就可以知道我们中国有古六历,第一个叫黄帝历,第二叫颛顼历,第三夏历 殷历 周历 鲁历,那么这古六历实际上这是一个体系的,就是都认为,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所以叫四分历四、北极、北斗和二十八宿国人观察这个北斗七星的时候发现它跟我们的季节有非常直接的一个联系,斗柄指东的时候 天下皆春,这斗柄指着南方的时候 天下皆夏,斗柄指西 天下皆秋,斗柄指北 天下皆冬。我们在黄道跟天球赤道这一个区域里面,中国人就选了二十八颗恒星,来作为一个坐标体系,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二十八宿。中国人按照四季四时,这样一个基本的格局,把它切成四块。那么我们分别把它叫,东宫 南宫 西宫 北宫,每一个宫都是七颗星,叫东宫七宿 南宫七宿,西宫七宿 北宫七宿。我们认为这个东宫的七宿,它很象一条龙 它是主春,这七颗星叫角 亢 氐 房 心 尾 箕。那么南宫七宿呢,它很象一个朱雀 象一只鸟,它是主管夏天的,这七颗星叫井 鬼 柳 星 张 翼 轸。那么西宫七宿呢,古人认为它很象白虎 它是主秋的,这七颗星是奎 娄 胃 昴 毕 觜 参。北宫的这个星呢,古人认为象玄武,这个玄武就是说到底是什么比较玄,一般认为是一条蛇加一个龟,那么北宫玄武它是主要冬天的七颗星,这七颗星一般的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叫做斗 牛 女 虚 危 室 壁七颗星。五、恒星体系为何取“二十八”之数古人认为:这个二十八是跟一个恒星月,就是月亮走的一个周期大概有关的,所以在吕氏春秋里面有篇叫圜(yuan)道,它里面就说到月躔二十八宿,月躔(chan)就是月亮停留的地方。在史记的律书里面,凡是引到二十八宿,它都称为叫二十八舍,书舍的舍 二十八舍。在古代印度 也有二十八宿,在他们的语言里面,这二十八宿称为纳沙特拉,在阿拉伯世界里面称为马纳吉尔,这两种语言里面它实际上要翻译过来,准确的意思都是月站。六、二十八宿体系起源于巴比伦?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它完全是根据黄道来确定的,巴比伦把太阳视运动的回归年,分成了十二个月,所以它认为太阳每一个月进入一宫,它这个月跟月亮没有关系,实际上它主要是指分成十二份,太阳每个月进入一个宫,这叫黄道十二宫。中国的二十八宿主要的关注点,是月亮的视运动。我们这个二十八个标志点是跟月亮的视运动密切相关的,而且在中国二十八宿体系里面一定是跟四象,这样一些东西密切相关的。尤其要指出的,是在巴比伦的泥版文书里面,我们到现在没有发现二十八宿的痕迹。它里面的这个星空体系的标准呢,有一种完全跟黄道十二宫没有关系的一个三十一个标准星的体系。七、二十八宿体系起源于中国阿拉伯的马纳吉尔,他这一个星名表 现在经过研究,它完成的年代是在古兰经写定之前,这个年代不会早于公元前2世纪。埃及二十八宿的时代,和阿拉伯世界的比较接近,或者稍前,大概是在公元前3世纪以后的科布特时代。中国文献里面有关二十八宿的记载呢 ,年代要早的多,比方我们在汉代的史记淮南子的天文训,再早一点礼记的月令,吕氏春秋的十二纪,这个里面都有关于二十八宿的一个完整的记载,只是个别星宿的写法略有差异而已。此外我们在长沙马王堆汉墓里面,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它这个年代是公元前大概170年,这个里面也有完整的二十八宿的星名,这个都说明呢,我们二十八宿的记载资料不仅多,而且年代早。石氏星表的资料,这个里面也有二十八宿的名称。这个石氏星表呢,大概是公元前4世纪的材料。这个里面谈到了这个时代的,二十八宿的距度,这个年代大概是在战国时代。所以证明最晚最晚在战国时代,我们这二十八宿的体系,已经基本完备了。日本京都大学的前校长著名的天文史学家新城新藏先生,很多中国人读过他的书,叫做东亚天文学史。那么他认为这个二十八宿最早是在中国形成的,具体的年代是在周初或者更早这个时候,到了春秋中叶以后这个二十八宿,就开始传到中亚 传到印度,最后传到波斯 阿拉伯这些地区。中国的二十八宿体系跟印度的二十八宿体系它的异同:相同:1、我们把中国二十八宿的古距星和印度二十八宿体系里面的联络星相比较,有九个相同。如果把后来的二十八宿的距星和印度的联络星相比,竟然有十一个是相同的;2、中国在古代的时候曾经把二十八宿里面的营这个星称为叫做西萦,把壁称为叫东萦。就是说曾经把两个合并在一起就叫萦,那么在印度古代的经典里面,也是把这个室和壁合在一起,所以他们也有一个二十七宿的这样一种叫法,这是两者非常相似的地方3、就是二十八宿以哪一个星宿作为起点,那么中国跟印度都把角,角 亢 氐 房 心 尾 箕,把角作为起始的一个星宿,这个两者是一致的。不同:1、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已故的夏鼐先生曾经指出,印度的月躔体系,它有二十七宿跟二十八宿两种体系,而两种体系使用的比较多的是二十七宿。那么印度二十七宿,它星的宽度相同的是比较多的,而中国的二十八宿宽窄的程度基本上是不等的。2、印度的二十七宿或者二十八宿这个体系里面它使用的星,这个特点跟我们不一样。首先他们喜欢使用亮的星,它这个体系里面使用一等星以上的一共有十颗,不太亮的四等星以下的才三颗,这是它的特点。它使用的标准星叫距星 它都很亮,而中国二十八宿里面这个距星都喜欢选用暗的,我们这个二十八宿,中间它不断地调整。我们可以看到原来有一颗星中国称为叫河鼓,这个星原来我们用的是一颗一等星。另外还有一个织女,我们用的是零等星 更亮了,结果在后来的过程当中,我们把这两颗非常亮的星都调成了三等星,河鼓就换成了牛宿一,织女换成了女宿一,把亮星换成了暗星。中国为什么选用暗星作为二十八宿?我们认为二十八宿的光辉不要超过北极星,为了突出北极星的重要性。2、二十八宿体系跟中国的实际情况更加密切。这个北斗七星是黄河流域的这个恒显圈里面我们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它,春夏秋冬都能看到它,所以这个北斗跟我们二十八宿,这关系是非常紧密地。但是印度不同,印度的纬度比我们要低很多,这个北斗七星它不是四季都能看到,它在这个星空体系里面它不是特别重要的。另外我们中国由于有北斗七星,有二十八宿这样一个体系跟我们一年四季是紧密联系的。可是印度它是六个季,它分成冬 春 夏 雨 秋 露这六个季节,这六个季节跟这个北斗七星它是不配合的八、曾侯乙墓漆箱盖主星图解读1978年在湖北随县,这地方今天改名叫随州了,在随县的擂鼓墩发现了著名的一号墓,里面发现了编钟。二十八宿是从东方这个龙开始的,角 亢 氐 房 心 尾 箕,这是东方的苍龙七宿的名称。斗 牛 女 虚 危 室 壁,这是南方的七宿。奎 娄 胃 昴 毕 觜 参,西方的七宿。井 鬼 柳 星 张 翼 轸,北方七宿。远古时代的北斗二宫图、古代人把这个斗分两个部分,这个斗容器的部分叫斗魁,这个柄的部分叫斗杓在黄道的东西两侧,它有一个是参一个是商,这两大体系。参宿其实它包括七颗星上面两颗星 下面两颗星,中间三颗星。古人想象就认为是,象一个挂在那里一个老虎的皮。西方人把这七颗星命名为猎户座。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下)二十八宿形成时间的考证恒星移动不易察觉,1951竺可桢根据岁差原理推算二十八宿和天球赤道,两者最佳的一个会合的年代,在公元前4500年到2400年之间,大部分和二十八宿重合;河鼓和织女的位置,公元前3500年二十八宿体系形成;郭沫若 春秋之后;钱宝琮 两种,黄道二十八宿和赤道二十八宿,赤道春秋,黄道战国,新城新藏 周初或更早(每一个开头的日子fei月出,月初,朔,看不到月亮,饭岛忠夫 按照牵牛初度作为冬至点,按岁差推算,室和壁在诗经中为定。曾侯乙墓漆箱盖主星图解读1978,湖北随县擂鼓墩发现了著名的一号墓,编钟;5个衣箱E.66,匫;篆书“斗”,写着二十八宿的名称,东方苍龙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南方七宿)斗牛之间,字的外围是一条龙,相对的一边画了只老虎,左青龙、右白虎;斗的笔画朝四个方向延伸,指向四宫的中心宿,如东宫七宿的中心宿:心“曾侯乙墓漆箱侧立面星图解读分为主区和副区;东立面,心宿二(大火星);北立面,两个兽,中间危的三颗主星;西立面;东立面,颜色填满,觜宿和参宿,天狼星(最亮);二十八宿的三面和传统天文学把星空画为十二次是一样的(大火、实沉、玄枵;主区和副区用线隔开;星的亮度越大则画的越大;曾侯乙墓,公元前433,;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西周铜镜,北方鹿濮阳西水坡45号墓:远古时代的北斗二宫图1987年6月,45号墓葬,南圆北方,东西北有殉葬的人。用贝壳在东西摆成了龙和虎(龙虎摆塑)管子幼官图史记天官书斗分为斗杓(指向苍龙的角)和斗魁(指向白虎的首);中宫(后有西宫和东宫)冯时,虎的腹部的贝壳(大火星)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参宿七颗星(虎皮,猎户座)三颗星像猎人腰带,是参星里的主星,商星又叫大火星,主要有三颗星,心宿123,最亮是心宿2,即火星(七月流火),庞朴认为古代通行过大火历,由这颗星来制定的历法;岁星在黄道上运行时,每71.6年往西移动一度,即岁差,定时出现;公元前46003900,商宿和参宿分别处在春分点和秋分点,西水坡所记载的星象很可能记录的是一个恒星年的长度西水坡45号墓墓主身份之谜奴隶社会夏朝后一般才有殉葬;颛顼(高阳)八恺,蚩尤,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南边为什么没有;冯时,南面是海,曾侯乙墓均钟与中国古代的律吕一、三分损益法与隔八相生法中国人更看重其中的宫 商 角jue 徵 羽这五个正音,这个叫宫商角徵羽。今天的1 2 3 5 6所谓宫商角徵羽。管子里面有一篇叫地员,提出三分损益法。它里面讲到小丝 是指丝弦,它说我们要确定弦乐器上面的宫商角徵羽的五声音阶是这样。就是拿一个小素 拿一根丝,它这个长是81寸,古代的一尺相当于我们今天的0.22公尺。它是0.22尺,它比我们今天小,我们拿一个九九八十一寸长的这个丝,然后拨它 发出来的声音把它叫宫。然后把这九九八十一分成三份三等份,然后把三等份再加出去。益 益就是增加,三分益一 增加三分之一,就使得这个丝的长度达到108寸。那么这个时候拨出来的声音是徵音,然后我们再把这108寸分成三等份,去掉三分之一这叫损,增加叫益 减少叫损,去掉三分之一就成了72寸,这个时候拨出来的声音是商。然后我们再把这72寸分成三等份,再把它增加三分之一,那么得到96寸,96寸的声音是羽。再拿这个96寸我们分成三等份,去掉一份 那是64寸就是角。这样一来通过增加三分之一,减少三分之一 增加三分之一,减少三分之一,几次之后就把宫商角徵羽的音高,我们都全部在一根弦上把它确定了,这是中国人的生律法。二、中国古代的十二不平均律把一个八度,一个12345671这个八度呢,就把它分解成十二个半音,这就叫十二律。有关十二律的记载呢,最早见于我们一本文献叫做国语。这个国语记载八个国家的历史,所以我们又可以叫它八国春秋。这个里面有一篇周语 周语的下篇里面就提到周景王,当时曾经向一个很有名的乐官,叫做伶州鸠请教这个音律的问题。伶州鸠就告诉他 律一共有十二个,这个十二律是古之神瞽gu发明的。因为古代乐官很多都是盲人,这个瞽就表示盲人。有一种这个神不一定是天上的神仙了,这个神就说这个人。我们古人形容有一种超常的,我们一般人所不具备那种智慧的人。我们也可以把他叫神瞽。吕氏春秋这个里面它就提到律跟律之间它有个度量关系的,有个数理关系的。大体上来说我们把十二律整齐地把它排列在一起,我们从每一个律从它自己开始数起往后数八个,第一跟第八它是相生的关系。你在任何一个往后数八个都是生出来另外一个音。我们看着这个表,比方黄钟我们往后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就生出林钟,我们从林钟开始再往后数八个就生出来太蔟;从太簇开始往后数八个就生南吕;从南吕开始往后数八个就生姑冼;姑洗再往后数八个是应钟;应钟往后数八个是蕤宾;蕤宾再往后是大吕;大吕数八个是夷则;同样的 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 ,无射生中吕,这样一个循环的每隔八个它能生出一个音来,这样就生出了完整的十二律。三、曾侯乙编钟的乐律体系我们国内有一个著名的音乐史家叫崔宪,这位先生曾经长年地和他的老师黄翔鹏先生一起呢研究曾侯乙的这个编钟。他就认为:这个曾侯乙编钟的生律法,是在宫 商 徵 羽这么四个按五度关系排列的基本音级上,然后用FU和曾分别地向上向下生发出大三度的音程,构成了以五度为主,以三度为辅的十二个基本的律高及其由它代表的十二个基本律位的一个律学的体制。那么这种体制的可贵是在于跟我们传统的文献记载非常不同,但是呢它更加复杂 更加细腻。钟在乐队里面起到音标的作用。调音:有学者就发现在考工记有一个官叫凫氏,这个里面有一句话,叫做于上之攠谓之隧。我们内地有一位著名的冶金史的专家叫华觉明 ,华先生结合这个实物对考工记里面的那句话进行了仔细地研究。刚才那句话 东汉的经学家有一个很简明的解释:窒而生光 有似夫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华先生研究的结果,他说这个隧不是指中间的这个部位,而是指这个部位的反面声音太高或者太低,有人锉磨 磨成的一个沟槽,这叫隧 这隧不是指敲击的部位而是指后面调整所形成的那个东西。他又说了在考工记里面这个隧是指农田里面的沟渠,所以他觉得那句话的理解有问题,所以他提出来这个隧是指后面锉的沟。为了避免误读他就提出一个建议,我们把古人叫隧的这个部位,我们把它叫正鼓,古人称为鼓的我们叫侧鼓。左鼓右鼓正鼓,隧这个词我们就不再用它了。隧是锉磨留下来的痕迹,这个论文发表以后得到学术界的公认,也是曾侯乙编钟做出来之后我们在乐器研究史或者冶金研究史上所取得的一个非常丰硕的成果。所以这个编钟我们今天复制的时候,假如音高有问题我们就知道了,要在什么地方去锉磨它使它到位。五弦琴、筑均钟,也叫匀钟,定音器,湖北省博物馆,调音用的,调编钟雨台山律管,调瑟。雨台山的律管是我们所见到的年代最早的竹制调音器的物证。六律(阳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阴律)指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曾侯乙编钟的钟身、钟架、挂钩等部位共有铭文约3700多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以及音名、阶名、调式、八度组、旋宫法、各国律名对应关系等方面的乐律理论。音乐史专家据此对编钟进行测音,并系统地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律体系,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曾侯乙编钟铭文所见的律名的共有28个,其中有8个见于传统的12律,另有18个不见于传统的12律。由此可以肯定,至迟在春秋前后,曾侯乙编钟的十二律体系就已形成。编钟的的主要律名如下:楚律:浊姑洗、吕钟、浊坪皇、坪皇、浊文王、文王、浊新钟、新钟、浊兽钟、兽钟、浊穆钟、穆钟;周律:韦音、剌音、宣钟、赢?;晋律:?钟、六墉;申律:夷则;齐律:吕音。楚国的十二律的律名,与国语.周语下伶州鸠所列举的十二律名居然没有一个相同,其构成的方式也不相同,可见是一种独特的律学体系。钟铭还记载了曾侯乙钟的律名与周、晋、楚、齐等国律名的对应关系。如中层2组11号钟铭:“穆音之宫。穆音之在楚为穆钟;其在周为剌音。”又如中层3组10号钟的铭文:“姑冼之徵,大族之羽,新钟之变商,迟则之羽曾,兽钟之徵角。”意思是曾国姑冼律的徵音,也是曾国大族律的羽音,又是楚国新钟律的变商音,又是申国迟则律的羽曾音,还是楚国兽钟律的徵角音。曾侯乙编钟所见的音名,有以下几种表达方式:1、 加前缀词: 如变羽、变商、珈?、珈徵;2、 加后缀词?:如宫?、商?、徵?、羽?;3、 加后缀词曾:如宫曾、商曾、徵曾、羽曾;4、 作为高低八度音名的:终、鼓、巽、?、?;5、 表示阶名的:和、下角;6、 表示不同八度位置的前、后缀词:?、大、少、反;此外,还有某些含义尚不清楚的名词。专家认为,?是表示某音上方的大三度音程;曾是表示某音下方的大三度音程;两者共同构成“?曾”三度关系。用三分损益法生律,最多只能生出360律。而曾侯乙钟采用的是一种兼用三分法和“?一曾”纯律三度生律法的复合律制,其几何图像,是左右、上下各个方向都可以从不同起点多次延伸的“钟律音系网”,包括基列、一次高列、二次高列、一次低列、二次低列五列,它在数理逻辑上远远比三分损益法复杂。根据对曾侯乙编钟铭文的研究和对钟的实际测音,可知半音之间甚至多达五个不同的律,如此繁复的音律,究竟是怎样计算出来的,真是匪夷所思。著名音乐史家崔宪先生指出:“曾侯乙编钟的生律法,是在宫、商、徵、羽这四个按五度关系排列的基本音级上,再以?与曾分别向上、向下生成大三度音程,构成以五度为主、以三度为辅的十二个基本律高,及其代表的十二个基本律位的律学体制。”1 这显然是一种与文献记载颇有不同、而更为复杂的律制。金为八音之首,众声之起,必待钟声之作。编钟在乐器中的地位,犹如食器中的列鼎,位居于其他乐器之上,具有“音标”的作用。古人对钟的声音是否合于标准十分看重,吕氏春秋.长见中有一段记载很能说明这一点:“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晋平公新铸了一口大钟,请乐工们审听,都说符合音准,唯独著名的乐师师旷听后说“不调”,就是音准不对,要求晋平公重新铸造。晋平公不以为然,师旷十分生气。后来,另一位著名的乐师师涓听过此钟的声音,果然是不合音准。为什么钟铸好之后要调音呢?因为钟是用范铸造而成的,在精密铸造诞生之前,钟的音准不可能丝毫不差。因此,需要通过错磨的方法来对音高进行微调,使钟律准确无误。那么,错磨的部位又在哪里呢?有人认为,钟上突起的“枚”,可能就是调音用的;也有人认为,调音主要在舞部。但是,实验表明,这些部位对于音高调适都没有明显的影响。编钟的音高究竟如何调整,古书很少提及,只有考工记等极少数文献有简略的记述。考工记.凫氏说:“于上之?(mo)谓之隧。”这句话的意思非常难懂,从字面上理解,钟的两于之间的敲击之处称为“隧”。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说:“?,所击之处?弊也。隧在鼓中,窒而生光,有似夫隧。”历代学者多认为,钟体正面的敲击部位称为隧。曾侯乙编钟出土后,证明是一种双音钟,许多学者将一枚钟上正、侧两面所发的音称为“隧音”和“鼓音”。但是,有学者发现,在出土或传世的钟的隧部或鼓部的背面,每每可以见到锉磨的痕迹,因而怀疑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调音的部位。实验表明,调音的部位确实就在这两处,在鼓部进行精细的调试,可以将音高调整到3音分以内。不过,从出土编钟的错磨沟槽来看,先民寻找调音的敏感区,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摸索,最终才选择在敲击部位的背面。著名冶金史专家华觉明先生认为,考工记.凫氏郑玄注所说的“窒而生光,有似夫隧”的隧,应该是指钟背面错磨而成的沟槽。因为,考工记.匠人一职中提到的“隧”就是指田地中的沟渠。据此可以肯定,清代以来考据学家认定的钟体上“隧”的位置是错误的。华先生主张将“隧音”和“鼓音”改称为“正鼓音”和“侧鼓音”,得到学术界的认同。毫无疑问,乐工在调整音律如此复杂、精密的曾侯乙编钟时,一定会有一种音准器来作为锉磨、修正音律的标准。遗憾的是,当曾侯乙编钟在许多地方巡回展览时,似乎谁也没有想过,或者是谁也不敢想,与曾侯乙编钟配套使用的音准器是否也在曾侯乙的墓中?惟其如此,一个价值不亚于整套曾侯乙编钟的惊人发现,险些与我们擦肩而过,而重新埋没在岁月的流光中。曾侯乙墓均钟与中国古代的律吕(下)【五弦琴乎?筑乎?】琴的正面有一个蘑菇状的柱,术语叫岳山,可以架弦,可以拉五根,所以定名五弦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史家黄翔鹏先生发现这件器很窄,只有5.5到7公分,在这么窄的一个平面上要张五根弦就出现很多不能解释的现象,第一,弦跟弦的距离只有0.9到1.1公分,太小了,这个距离比唐代乐器弦距小一半,不能容指,而且两边的岳山太矮,通常岳山大概1.75厘米,这个只有0.35厘米,岳山之间的距离是106公分,这么低矮,演奏的时候会碰底板,弦架又摆不下,尤其是外边的两根弦,一架另一端就出去了,另外音箱非常小,声音也达不到演奏效果,所以黄翔鹏先生认为这件东西不象是演奏用的东西,很可能是另外一种乐器,叫做筑。筑大概最晚在唐代已经失传,宋代福建学者陈旸写了一本书叫乐书,他在乐书里画了筑的图,跟琴很像。1975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一件只有三十多公分的东西,跟这个有一点象,四条棱,一头宽一头细,大家都不知道怎么给它定名,但是非常有幸中国古代墓葬里面往往有遣册,遣册会把所有带到墓葬里的东西登记,对照发现上面说筑一,击筑者一,这个东西叫筑。后来又有更新发现是马王堆汉墓里有一个棺材,其中一个棺头档木头上有一幅画,画面上表现了一个人手上拿着一件筑,才发现筑的演奏方式是用琴弓擦,江苏连云港一个汉墓里也发现了相象的一幅画。但经过仔细这件像琴的东西比筑还要狭长,不象是筑,也不是一个演奏的东西。【湮没千年的均钟】黄翔朋先生发现这件东西两头的岳山都很低,一头是实心的,下面没有共鸣箱,另外一段才是演奏的部分,手指拨会有非常低的声音,黄先生认为这一段是曾侯乙编钟的一个调音器,或音准器。由于这个声音不是演奏的,所以音箱不需要很大,调钟的人能听见就行了,五根弦正好是对应于曾侯乙编钟五个八度。黄先生发现国语周语里有周景王跟伶州鸠的一段对话里提到一个词叫立均出度,三国时代吴国学者韦昭对这段话作注说这种调音的东西叫均钟木,拿木头做的,长七尺,在汉代的大予乐官里还藏着这种东西,所以他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