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重视西溪湿地保护 市民生活环境大幅改善.doc_第1页
杭州重视西溪湿地保护 市民生活环境大幅改善.doc_第2页
杭州重视西溪湿地保护 市民生活环境大幅改善.doc_第3页
杭州重视西溪湿地保护 市民生活环境大幅改善.doc_第4页
杭州重视西溪湿地保护 市民生活环境大幅改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杭州重视西溪湿地保护 市民生活环境大幅改善2008年06月27日 14:04来源:中国经济网西溪湿地地处杭州市区西部,总规划面积为10.08平方公里,是国内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西溪湿地是杭州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清新大气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是杭州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可谓杭城之“肾”。 保护西溪生态,打造与西湖并肩齐名的又一张“金名片”,恢复和重建生态型、景观型、文化型的河沼型次生湿地,对于杭州保护绿地生态系统、改善生态质量、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一、所做工作 在西溪湿地生态保护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关于湿地保护的国际公约,结合西溪湿地实际,按照积极保护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和以民为本”六大原则。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切实保护好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好西溪的“薪火传人”,让人类的这一共同财富永续利用。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杭州市政府成立以副市长为总指挥,市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杭州市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建设指挥部。西湖区委、区政府成立由书记任组长,区长任第一副组长,其他有关区领导为副组长,区各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西湖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工程各项工作。成立以副区长为总指挥的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负责具体实施工程建设工作。四是建立由湿地生态、动植物、水文地理、历史文化、生态设计、环境保护、园林规划、风景旅游等方面专家组成的西溪湿地专家组,负责西溪湿地生态资源保护利用的咨询、论证和监督工作。通过健全以上组织,使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从一开始就强化了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先的理念。 2、制定规划科学指导 完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等综合性规划。制定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保护规划等20多个专项规划。与杭州市“十一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突出湿地恢复和生态重建,突出西溪湿地的特色和个性,充分考虑西溪湿地的环境容量,积极探索高强度人类活动区域的湿地可持续利用模式。 3、拆除农居合理减负 西溪湿地一二期范围内原有10个行政村、5.3万人居住(含4万名外来人口),农民违章建房、养猪污染以及由于大量人口存在二产生的生活垃圾,使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为了切实保护好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我们对一二期范围内的农户进行了全部外迁,截止到二期工程实施建设时,累计外迁农户2226户(一期624户,二期1602户),外迁企事业单位150余家,迁移坟墓9600只(一期1600只,二期8000只);累计拆除建筑103.74万平方米(一期24.74万平米,二期79万平米),清运垃圾350余万立方米(一期90余万,二期260余万)。 与此同时,根据规划,我们保留了少量的民居,作为西溪湿地的民居博物馆;保留和修建了少量生态游览设施,满足游客游览需求,累计保留和修建的建筑共有17.8万平方米,仅占原有建筑面积的17.1%,其余地块全部进行了复绿。 此外,我们采取“有限进入”政策,控制游客数量,降低人为污染,进一步减轻西溪湿地的生态压力。 4、严格机制突出环保 在西溪湿地保护性建设中,我们严格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行施工申报确认、生态保护巡查、责任追究等生态保护机制,并现场成立道桥、堤岸河道、绿化建筑三个工作组进行现场指挥,邀请生态、古建筑等专家参加现场工作组,指导工程施工,建立设计、施工、监理三结合协调机制,努力把设计理念转化为现实景观,确保工程质量。实行试点先行制度,道路、桥梁、绿化、栈道、农居整治等工程均采用局部试点建设,听取各方意见修改完善后全面铺开。在此基础上,对施工区域内的桑基、柿基和竹基鱼塘进行严格保护,修复和培育现有池塘、河汊、港湾等次生态环境,保留了各类湿地生物的栖息地。 为保护和恢复西溪湿地典型的生态环境,无论是道路、建筑,还是旅游设施的配置,乃至建筑材料的选择,我们都采用绿色、环保型的材料。其中,护岸采用的“泥筑驳坎”,就显示出了保护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细致“关照”,仅为这一道原生态的驳坎,二期工程打下的树桩连起来就达3000余米。在对河道水质的养护中,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最小干预”的原则,对一二期清淤的1561个鱼塘(一期383个,二期1178个)和所有河道,采用先进的绞吸式清淤,管道输送、生态区外装船外运等一系列作业模式。 5、注重优化科学修复保护西溪的原生态就是保护西溪湿地的生命,原生态区域更多时候需要远离人类的频繁活动,在生态保护过程中,我们加强原生态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历史遗存三个保护区,将西溪湿地中生态环境较好、最精华、最具湿地特色的区域实行相对封闭保护按照一级保护区要求,一期工程设置的朝天暮漾、虾龙滩、费家塘三大生态保护区,占一期工程总面积的94%;二期设置的合建港和包家埭生态保护区,占二期总面积的41%,这些区域采取相对封闭原则,除小型摇橹船和科考人员外,其他人员一律禁止进入,为鸟类以及其他生物营造更加静谧和良好的生存环境。 优化植被配置,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采用大量的乡土树种或草本进行植被恢复,仅西溪梅岸一区恢复梅树200多亩,保留下来的老柿树在一期保护工程内就有2802棵;加强原生态治理,采用传统的驳坎方式,进行淤泥护坡、插柳固堤、捻泥清淤,对塘堤及大树根基进行加固保护;设置莲花滩、千斤漾、朝天暮漾三大观鸟区和水禽栖息地,在保护好现有的大块湿地、林地和草地等自然场所的基础上,在农田、养殖场及树林、院落、花园、绿地上设置人工鸟巢等设施,吸引鸟类的栖息,再现群鸟欢飞景观。 不仅如此,整个西溪保护工程还进一步沟通了一二期水系,建设了水生生物自由流通的生态廊道,并结合局部环境的整治和改造,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存的栖息地,营造适应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此外,我们加强水质改善,在实施区域水源污染监测的基础上,从疏浚、截污、配水、生物治理四方面入手,改善西溪湿地水体环境和水体质量,通过疏浚,恢复贯通鱼塘间水文联系,通连外部水系,形成广阔的人工多水塘系统,增强湿地水体的流动性;通过截污纳管、固废收集、改变燃料结构等办法,降低人类活动对湿地水质和环境造成的影响;通过实施科学配水方案,实行动态监测,保证西溪湿地保护的生态用水和常年水质;通过生物治理,进一步发挥湿地的滞洪和调蓄功能,结合配置芦苇、茭白等典型湿地植物,恢复湿地的自净功能;实施配水,确保1.65米的最佳景观水位。 6、结合生态保护,大力做好生态保护和湿地科普知识宣传推广工作。 三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湿地生态为基础、以历史文化为精髓、以科研科普为亮点、以旅游休闲为载体”的指示精神,我们提出了以“一馆(中国湿地博物馆)二中心(科研、科普中心)三区(朝天暮漾、千金漾、莲花滩观鸟区)四园(湿地植物园、生态渔业园、西溪农事园和自然体验园)五站(环境监测站、气象观测站、水循环实验站、候鸟环志站、野生动物救助站)”为主体的湿地科普、研究、展示系列产品,进一步提升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和展示功能。 三年来,我们结合自身特点,与林业、环保、科技、教育等部门密切合作,广泛开展了以湿地生态、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形式多样的生态科普教育活动。从2005年5月1日开园至2008年5月,我们已累计接待接受湿地科普知识教育的青少年约72万人次。连续三年来,我们每年都大张旗鼓的举办了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全国爱鸟周、全国科技科普周、全国科普日等系列大型生态科普宣传活动,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同时,举办了两届中国杭州西溪湿地论坛,搭建了湿地保护、可持续利用和湿地公园科普教育功能合作与交流平台。二、取得的成就 经过一二期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以及近两年的科学管理,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1、水质改善明显鱼儿越来越欢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今年夏季,西溪湿地的水质较之往年有了极大改善,不但影响观感的水面漂浮物越来越少,而且前几年鱼类批量死亡的现象今年也没有发生。2007年8月份,在与往年相同的地点我们进行了水质采样,比对结果如下: 2005、06、07年第二季度水质总体评价对比表 时间监测点2005年2006年2007年沿山河劣类劣类劣类深潭口类类类秋雪庵劣类类类百家溇未测劣类类水贸市场未测劣类类注:、分别代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一至五类水。 可以看出,除沿山河外,深潭口区域的水质较之去年提升了一个标准,百家溇、水贸市场提升了两个标准,秋雪庵区域比05年提升了两个标准,去年和今年一直处于良好状态,整体说来,西溪湿地水质改善效果明显。 如果从单个指标来看,这种改善效果就更加突出,见下表: 监测点 指标高锰酸盐指数(mg/l)氨氮(mg/l)总磷(mg/l)总氮(mg/l)叶绿素a (mg/m3)沿山河200514.8()9011.9(劣)1.21(劣)12.9(劣)314.7620067.72()3.88(劣)0.414(劣)6.39(劣)31.5120076.61()0.65()0.159()3.61(劣)93深潭口20056.56()0.545()0.185()1.07()37.7320065.54()0.353()0.166()0.67()17.120073.98()0.22()0.094()1.01()12.7秋雪庵20059.35()0.486()0.199()2.23(劣)88.5620065.56()0.757()0.154()1.28()57.6120074.78()0.18()0.043()1.05()22.5百家溇20066.04()0.271()0.2()0.66()39.9220074.3()0.3()0.08()1.19()13.2水贸市场20066.7()0.544()0.172()2.69(劣)60.8920074.46()0.23()0.09()1.29()26可以看出,虽然部分监测点总体水质评价没有提高,但相应指标数值已经明显减小,如沿山河的高锰酸钾指数从2005年的14.8 mg/l下降到目前的6.61 mg/l,总氮从2005年的12.9 mg/l下降到目前的3.61 mg/l,氨氮和总磷直接从劣五类指标提升到三类指标;深潭口和秋雪庵的高锰酸钾指数、氨氮、总磷和叶绿素a,秋雪庵和水贸市场的总氮,百家溇和水贸市场的总磷等指标的下降都十分明显。虽然沿山河总体水质评价仍均为劣五类,但超标项目只有总氮,而06年第二季度该处的氨氮、总磷、总氮等三项指标均超标;影响百家溇、水贸市场、深潭口、秋雪庵水质的主要指标也是总氮。 事实证明,由于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西溪湿地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护,其作为杭城之肾的生态功能已经得到较好的发挥,虽然水质总体评价还不够理想,但通过疏浚、清淤、截污纳管、生物治理等多种措施的实施,湿地水体自身净化功能已经显现,很多单项指标都已经达到了三类、甚至二类水体的标准,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下一步,我们将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切实发挥湿地自身的生态修复功能,科学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生物,大力降低总氮,为鱼儿营造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使西溪湿地的水体越来越清澈,使西溪湿地的生态系统越来越完善,真正保护好、管理好、发展好西溪湿地这块大自然和祖先留给我们的“风水宝地”。 2、空气质量越来越好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杜绝了工业生产和农居生活所产生的废气污染,使西溪湿地的空气更加清新。园区深潭口空气自动监测站3-9月共214天的数据参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显示:214天中,园区二氧化硫(SO2)的浓度日均值只有32天处于二级标准,其余均是一级标准;二氧化氮(NO2)的浓度日均值只有5天处于二级标准,其余均是一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浓度日均值基本处于二级标准的水平,其中有12天比二级标准还要高(0.15mg/m3),主要是由于二期工程建设离监测站比较近,产生了较大影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SO2、NO2和PM10一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分别为日平均0.05 mg/m3、0.08 mg/m3和0.05 mg/m3)。相对于设置在市区学院路上的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指标,通过今年8、9两个月共61天的同期数据比较发现,其SO2、NO2和PM10的浓度日均值大部分时间都是高于西溪湿地,只有7天左右是处于同等的水平,说明西溪湿地的空气质量是相对优良的。相信随着二期的有限开园,湿地作为天然的碳储库,进一步发挥其固定CO2,吸收SO2、CO等有害气体的功能,西溪湿地的空气质量会越来越好。 3、生态修复效果明显生态系统更加健康 在一期园区内,为进一步改善水质和加固堤岸,我们种植了荷花、菱角、水花生(可控范围内)等各类水生植物,同时通过放养鱼苗,改善水生生态系统,以有效地控制水体藻类,改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为传承湿地文脉,展示西溪农耕文化,组织人员采用传统人工捻淤泥方式,进行清淤护岸;为使生态更加优美,营造“秋芦飞雪”之美景,收割、清理、重新种植了芦荻500多亩;为使西溪湿地的生态更加健康,组织人员对加拿大一枝黄花、葛藤等有害植物进行清除,确保生态安全。 通过这些生态保护措施和生态修复方式,西溪湿地的维管束植物由原来记录的221种,增加到现在记录的461种;鱼类及水系动物达到50种;鸟类由原先的89种增加到126种,已占全市鸟类总数50%,而这,只仅仅是个开始,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吸引湿地水禽达到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标准2万只。特别是二期的湿地植物园区域,通过生态改造,营造了湿地林区、湿地灌丛区、生态系列与生物多样性展示区、珍稀湿地植物展示区和引种繁育区等多样的生境系统,为各类沉水、挺水、浮水和湿生植物提供了更多适宜的生存环境,引入了600多种新的湿地植物,加上原生的400多种植物,整个西溪湿地目前的维管束植物超过1000多种。 4、生态监测体系不断完善措施更加有效 为了更好地进行西溪湿地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我们开展了国家湿地公园示范项目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研究的研究工作,由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委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牵头,联合浙江大学、浙江自然博物馆、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杭州市水文水资源监测总站共同参与研究。项目已经取得系列研究成果,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保护、监测、宣传教育以及经营与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指导和帮助。 此外,省市有关部门协助建设的水质自动监测站和大气自动监测站已经纳入浙江省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由浙江省环保局和杭州市环保局提供帮助和指导,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给予技术支持;自动气象站由杭州市气象局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为加大野生动物监测力度,西溪湿地已申请并被批复为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并纳入国家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网络。 5、三年获得5个“国字号”殊荣 2005年2月2日,国家林业局同意杭州开展“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2007年5月12,经国家林业局批复的中国唯一的一个“中国湿地博物馆”落户西溪;2008年1月15日,国家环保总结和中国科技部联合授予首批“国家环保科普基地”称号;同年5月8日,中国科协新标准实施后特批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