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舞蹈凤悲鸣的创作特征探究 引导语:作品凤悲鸣的编导王舸是我国着名的青年舞蹈家、舞蹈编导家,被誉为舞蹈界“新锐导演”.作为新一代舞蹈编导,他的成就尤为突出。以下是YJBYS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舞蹈凤悲鸣的创作特征探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凤悲鸣是我国着名青年舞蹈家王舸在创作高峰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作品在选材上巧妙的将经典文学作品与舞蹈本体相结合,突破了舞蹈单一的抒情路线同时赋予舞蹈作品深厚的文学底蕴及经典的时代意义;在形象刻画方面,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人物性格,强化了人物矛盾关系,从而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在环境塑造上,采用独特的服装造型与灯光舞美的渲染,用视觉冲击力向观众传达了人物的生存环境和心理环境;在叙事手法上,以一条手帕为道具勾勒出情节发展脉络,用有意味的舞蹈调度丰富叙事内容,配合音乐的感染力将故事叙述的生动而清晰。 舞蹈凤悲鸣创作新颖,寓意深刻,它独特的编创视角和诠释方式,使其成为了二十一世纪舞蹈作品的典范之作。本篇论文通过对作品进行梳理性的分析,对笔者在创作中遇到的选材问题确定理论参考,对今后创作中主题建构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通过对其创作手法的分析,对笔者在创作中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关系、营造舞蹈环境、表达叙事内容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关键词:凤悲鸣;创作特点;编创启示。 第一节研究意义。 作品凤悲鸣的编导王舸是我国着名的青年舞蹈家、舞蹈编导家,被誉为舞蹈界“新锐导演”.作为新一代舞蹈编导,他的成就尤为突出。“他编排的作品曾入选第六、七、八、九届全国舞蹈比赛群舞决赛多达十几部,其中汉宫秋月夺得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的创作特别奖;凤悲鸣、父亲分别夺得第七、第九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过早、中国妈妈夺得第七、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二等奖;恋舞彝山夺得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三等奖。”王舸如此年轻就能取得瞩目的成就并非偶然,他创作的作品理念中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时代意义。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他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创作模式,秉承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创作观念,突破了单一的舞蹈表现形式,善用时间冲突、矛盾冲突、剧情冲突表现故事情节,以最简练的语言方式传达深刻的文化内涵,用质朴生动地人物形象真实而深刻的反映着中国人民不同时期的思想、感情、生活。他的创作理念不仅推动着21世纪中国当代舞蹈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舞蹈创作拓宽了新视野,开拓了新思路。 凤悲鸣是王舸创作高峰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第九届舞蹈大赛上演后获得业内一致好评,中国舞蹈家协会书记、副主席冯双白称该剧为“舞台时空转换这一创作趋势的出色代表”、着名舞蹈学者吕艺生和潘志涛都表示:“这是震撼人心的叙事性舞蹈的典型范本”、国家大剧院的艺术指导赵明评价“凤悲鸣推动中国舞蹈往前迈进了很大一步,在舞蹈创作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个仅有几分钟的舞蹈作品,却有如此多的专家学者大加赞美,显然它蕴含着太多的创新元素和艺术品质。本人欲通过对凤悲鸣舞蹈作品各方面,多角度的研究,分析其舞蹈创作思想,对作者的创作特点有更全面的认知,进一步研究该作品艺术风格的创新性与独特性,一方面可以对王舸的创作特点有更全面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我国现今原创舞蹈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本文通过对凤悲鸣选题、立意、形式、语汇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可以为舞蹈编导在创作上提供多方面的理论依据,并且为该作品的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通过对该作品选题的分析,对舞蹈编导在今后创作中选材确定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2、通过对该作品立意的分析,对舞蹈编导在今后创作中主题建构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3、通过对该作品表现形式的分析,对本人及编导者们在今后创作叙事性舞蹈的表现形式及表现手法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4、通过对该作品语汇的分析,对舞蹈编导在今后的创作中运用准确的舞蹈语言,把握个性化动作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仅有三篇凤悲鸣相关研究论文:冯百跃论王舸全国舞蹈比赛获奖群舞的创作观念、官效臣舞蹈凤悲鸣的艺术特色与时代创新、孙丽洁虚幻的力量-舞蹈凤悲鸣的经典诠释。在以上三篇文章中涉猎了如下四个问题: 选材的角度、人物形象的塑造、动作语汇的创新,文化底蕴的体现。 通过对上述文章的梳理分析,本人发现三位作者以不同的视角对凤悲鸣的创作思路、舞蹈特征及美学等方面做以阐述,为本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为本人及今后的学习者在舞蹈创作、舞蹈研究、舞蹈表演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方向。然而遗憾的是,三篇论文中普遍缺乏对作品创作特点的高度概括。在舞蹈语汇分析中没有从编导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剖析。人物形象塑造等舞蹈本体论述不够细腻全面。而笔者认为这些恰恰是研究王舸创作风格与凤悲鸣创作特点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全面地分析探究和理论支撑就不能真正把握王舸的创作风格和凤悲鸣创作特点。因此,本人在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为凤悲鸣舞蹈创作特点的相关问题提供自己的一些拙见,以补前人之缺。 第三节研究思路及方法。 研究工作的设想: 1、对文学作品家做全方面的搜集和阅读。 2、对舞蹈作品凤悲鸣进行宏观、中观、微观、多层次梳理。宏观的分析其主题意义和舞蹈结构;中观的论述其人物形象,典型环境;微观的研究其动作语汇及服饰道具等。 3、通过阐述凤悲鸣的创作特点,归纳舞蹈作品凤悲鸣所体现的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创作经验提出自己舞蹈创作中的一些观点。 具体研究内容: 具体分析凤悲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叙事手法、动作语汇、服装道具、舞台调度、舞美灯光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笔者还对叙事舞蹈凤悲鸣创作方面的选材,立意,形式和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提出对舞蹈创作方面的看法。 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1、在理论上,凤悲鸣有着独特的表达能力和创新的舞台表现形式。但作为一个新作品在国内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少,通过建立该舞蹈多方面的理论依据,为以后的中国舞蹈创作带来新思路,新创举。 2、在实践上,笔者将细致分析、总结、研究舞蹈凤悲鸣的选材特点,个性人物塑造,叙事性表现手法等,从中总结凤悲鸣的创作特点,为今后该舞蹈的学习者及研究者奠定基础研究方法: 1、访谈法。 通过对王舸采访与谈话,进一步了解其在创作凤悲鸣时的所感所悟。通过一系列问题咨询解决笔者对于风悲鸣研究过程中的困惑。(于2015年1月访谈)2、文献研究法: 笔者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国内有关王舸创作的舞蹈作品及“鸣凤”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制定对王舸凤悲鸣的创作研究方案。 3、经验总结法: 笔者通过对王舸凤悲鸣在创作上的总结并结合自己舞蹈创作实践中的感悟及看法,提出一些可借鉴的方法。并对笔者本人及舞蹈学习者们在今后创作及对该作品的后续研究中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第一章选材特征分析。 第一节以小人物命运抗争的时代特征。 凤悲鸣改编自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家,讲述了旧时代封建大家庭中一个小丫鬟鸣凤因追求美好的爱情,却终究不得所愿,投湖自尽的故事。鸣凤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她的悲剧体现在“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显然,鸣凤的悲剧是时代所造成,她向往爱情渴望幸福的追求是合理的,但在那个封建礼教占统治地位的旧时代,合理的人性追求却导致了巨大的人生悲剧。 鸣凤渴望冲破封建牢笼追求自由的牺牲,铸就了她在文学史上的永恒。家的问4世在五四运动期间,正是自由民主的新思想与封建礼教抗争的年代,鸣凤的反抗精神带有鲜明的时代印痕,她的反抗精神激励着一代五四新青年勇敢地反封建、反压制,为建设自由平等的新社会而努力奋斗。编导将这个文学人物转换成舞蹈形象,借用闻名于世的经典着作为基础,通过巧妙的取材成为该舞蹈成功的一大优势,再利用舞蹈特殊的表现手法加以演绎,启迪着新时代的我们。 第二节以封建专制为缩影的文化底蕴。 巴金的家以一个封建大家庭作为封建专制文化的缩影,通过家庭中人物关系的对比冲突进而剖析社会本质,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是深刻的,编导王舸既要选择表现反封建主义这样深刻的主题,却又没有将视线停留在历史中惊天动地的宏大场面上,而是选取了原着中一个家族小丫鬟鸣凤的爱情故事为出发点,于虚处立意,在实处落脚,以小见大地使观众对封建专制的腐朽黑暗有了生动形象的认识。原着中“鸣凤”虽然是社会底层的人物,却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这个对爱情满怀憧憬,对幸福充满渴望的少女在那充满压制的黑暗社会中却没有立足之地,她无权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爱情,并最终被封建势力将其一步步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舞蹈虽然以鸣凤追求爱情,为爱牺牲构成线索,却是表达原着中“自由”、“抗争”的主题,进而呼唤着中国女性生存的权利和自由,呼唤着人的价值和人性的归复。这是旧时代女性对社会的抗议和控诉,是悲鸣,也是呐喊。凤悲鸣的出现使舞蹈这个被公认为不善于表达叙事的艺术形式,向社会问题,人物内心世界开掘的里程。 第二章舞蹈本体创作特点分析。 第一节经典的形象刻画。 一人物原型的巧妙选取。 在家中,巴金刻画了一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冷漠的高老爷,叛逆的觉慧,抗争的觉民,妥协的觉新,贤惠的瑞环等等。他们性格不同,神态各异。“鸣凤”是那个封建大家庭的奴婢,她聪明貌美,充满朝气,她热爱生活,渴望幸福,但在当时的社会满足不了她那简单的向往。鸣凤爱恋着三少爷觉慧,却被高老太爷嫁给大她40岁的地方恶霸当小老婆。她不甘心人生受到摆布,感情受到蹂躏,只有用死去回击这个旧社会的压迫,用死达到自己追求自由的目的。编导之所以选择“鸣凤”这个人物作为舞蹈的切入点,一方面是因为鸣凤这一人物形象最能体现原着的主题精神,她纯粹而集中地代表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形象。另一方面,“鸣凤”的人物性格与环境的激烈矛盾与冲突,这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戏剧性。编导巧妙选取人物角色,为舞蹈的成功改编奠定了基础。 二人物性格的典型特征。 “鸣凤”在原着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在舞蹈中更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倔强善良的典型形象。鸣凤是相信爱情的,当她张开双臂欢乐地奔跑,雀跃,她拿着爱情信物-一块手绢翩翩起舞时,放佛正在幻想着与三少爷相恋的美好霎那。 鸣凤是单纯善良的,她深爱着三少爷觉慧,这份爱是圣洁的,纯净的,无“高攀” 之意,无“受宠”之惊。鸣凤是煎熬的,由于地位的悬殊,礼教的枷锁将她牢牢地困在痛苦与折磨中,苦不堪言。鸣凤是倔强的,当代表封建势力的黑衣人一个个出现逼向弱小鸣凤,她颤抖着,挣扎着,努力抗争却没有藏身之地,拼命要保护爱情信物却被无情的夺走。鸣凤是渺小的,她地位卑微,对自我命运的掌控是那样的苍白无力,面对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与周遭一切束缚的搏击,只能纵身一跃,投湖自尽。“鸣凤”这一人物性格是立体鲜明的,鸣凤有爱,她爱得深沉,才会以死殉情。 鸣凤有恨,她恨得痛觉,才会用死去控诉。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人物性格,为舞蹈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三人物关系的对比分析。 在凤悲鸣中有两个典型的形象,一是善良美丽的鸣凤,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另一个形象,是群舞演员呈现的黑衣人,她们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首先,舞蹈中成排而立、体形高大的黑衣女人与只身无助、身材弱小的鸣凤形成对比,以舞者人数多少对比表现人物关系的强与弱。编导这样的安排让孤身弱小的鸣凤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寡不敌众的悲剧。其次,黑衣女人在整个舞蹈中,表情始终严肃冷漠,充满了封建社会所特有的冷酷无情、尖酸刻薄,这与满眼纯净、对爱憧憬的鸣凤在表情上形成对比,以演员的表情对比表现人物关系的冷与热。再次,编导利用舞台灯光,让黑衣女人所处的光多使用冷色暗光,表现封建势力的黑暗世界,而“鸣凤”所在的地方多用明亮的追光,以灯光亮度的对比表现人物明与暗。最后,通过服装的设计体现人物之间善于恶的对比。黑衣女人们的服装为冷酷的高领纯黑色衣服裹身,气势逼人,代表着万恶黑暗的封建社会,而鸣凤的服装则简单朴素、清新可人,代表着真善美的新社会,她与身后黑衣女们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这个题材的文学范本中巴金曾用大篇幅的手笔去描绘这一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而编导王舸用简单的几分钟舞蹈就直接表现出阶级间的矛盾性。将两类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构成了舞蹈中正与邪的碰撞,善与恶的较量,强与弱的对抗。 第二节个性化动作语汇。 一主题动作分析。 一部成功的舞蹈作品,必须通过舞蹈动作,准确有力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根据作品的主题思想,寻找出在特定环境下最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主题动作。 在凤悲鸣中,鸣凤与黑衣女人们的形象要表达出“对抗”的意味,因而在动作设计中,鸣凤这一人物贯穿整个舞蹈的动作是“倒地”继而“爬起”.倒地表现她难以抵抗强大的封建势力,而每一次爬起是因为她心中满怀希望。因此舞蹈中随处可见她被推倒在地,挣扎爬起,又再次倒在地上的身影。而代表封建势力的群舞演员舞蹈语汇更为简洁,动作简单虽然却富有深刻寓意。所有的黑衣女们躯干保持直立状态,脚下的步态用快而密的“圆场步”去进行调度,展现出了封建时期对人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禁锢。她们手里不停挥动黑色丝巾去表现对鸣凤的唾弃,时而又用手指着鸣凤的脊梁骨,传达出一种压迫与无情的指责。这套动作简单却让人印象深刻。在编导对它的速度及力度进行了调整后,使其质感特别又符合人物形象特征,形成了封建势力典型而独特的舞蹈语汇。 二舞蹈语汇分析。 该舞蹈语汇的主要发展手法就是对动作的重复。“动作的发展重复是为了强化观众对舞蹈语汇的视觉印象、对舞蹈语义的深度理解,是舞蹈创作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方法。”凤悲鸣这套主题动作几乎贯穿了整个舞蹈后半部分,成为舞蹈群舞部分最主要的舞蹈语汇。编导欲通过不断地重复主题动作去塑造人物形象,强调人物情感,帮助观众理解舞蹈主题意义。舞蹈动作在不断地重复过程中,虽然舞蹈动作本身没有出现结构的变化,但编导在空间调度上做了巧妙设计,并在舞蹈演员单双三群体中形成传导、对比、呼应、共鸣等模式,在多种形式不同的重复下推进着人物情绪与剧情的变化。 三主题动作与语境描述。 判断一个舞蹈语汇的准确与否,除了对动作语义的分析外,同时不能脱离对其语境的研究。该舞蹈主题动作的形成与其舞蹈语境密切关联,编导通过原着中的历史背景奠定了主题动作特殊的品质。“冷血”与“残酷”是封建势力代表的关键词,“指责”与“唾弃”是舞蹈动作发展的动机,周而复始的重复动作显现出了人物的麻木无情。社会环境影响了该主题动作的发展,成为观众感受动作语义,解读作品内涵的文化语境。凤悲鸣的主题动作在舞蹈中虽多次重复使用,却没有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也不会让人觉得单一乏味。主要因为群舞演员在不同的语境中去完成表达任务,并在转换中揭示表现主体的情感变化,如在舞蹈的3:34-4:32舞蹈的语境变化竟多达五次,通过快速的转换,丰富的构图,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不同的语境变化中而不是单一的动作展示。 第三节典型环境塑造。 一独具匠心服装道具交代社会环境。 凤悲鸣的服装道具可谓是编导的匠心独运。 首先,群舞演员从头到脚的一袭黑色装束不仅还原了那个特殊时代阔太太们的衣着风貌还巧妙诠地释了阶级社会冷漠无情的人物形象。当身着黑衣的群舞演员聚在一起又象征当时的封建势力,让观众从这种黑色压抑感中,感受封建主义的腐朽与黑暗。而正面角色的鸣凤,则是一身素雅的粗布衣衫。鸣凤清新质朴的造型与黑暗压抑的封建势力强烈形成的对比,让观众感受着黑暗压抑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光明美好的向往,这种简单极致的对比效果,大大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效果,并在视觉效果上与观众产生共鸣。 其次,一条有时代象征感的绣花手帕成为贯穿剧情变化的主线。从鸣凤出场,她就带着她的手帕爱不释手,那是她与三少爷的爱情信物,寄托着她美好未来的希望。一个黑衣女发现鸣凤的这条特殊的手帕,一把将它夺走,并和一群黑衣女斥责她、嘲讽她,势单力薄的鸣凤多次想拿回手帕,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阻碍下却无能为力。这条有特殊意义的手帕成为剧情发展的导火索,并将鸣凤从满怀希望到崩溃失望再到彻底绝望的内心独白表现得淋漓尽致,将鸣凤与封建社会的冲突诠释得清晰明了,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旧时代对底层人民的压迫。 二以多对一的群舞形式制造生存环境。 在短时间内叙事,不是舞蹈所擅长的,而王舸巧妙地采用以多对一的群舞形式再现出了当时的社会状态和鸣凤的生存坏境。二十几个群舞演员黑压压的一片构成强大的封建势力,从舞台的空间构图上来看,这种多与少,强与弱的对比下,揭示出鸣凤在对峙中的不利环境。随着剧情的推进,一群黑衣女时而形成黑色漩涡,层层逼向鸣凤;时而形成高耸的围墙将其困在里面,时而搭成一排枷锁,把鸣凤紧紧夹住,让她动换不得。这种富有寓意的空间环境营造,生动地表现了鸣凤在旧制度下的生存环境,无论她怎样抗争,都无法挣脱黑暗势力对她的残害。“编导巧妙地运用大量队形的调度,快速变换,在不断变换中的情景中设定鸣凤的生存状态,每一次的变换构图,就形成一个特定的环境,每一次的场景转换,舞蹈的悲剧色彩就更鲜明一些。”现实与幻境的交替,时间与空间的自由转换,这种鲜明的对比手法,恰切的象征手法让观众真实的感受到了典型环境的存在和变化。 三灯光舞美营造心理环境。 舞蹈是综合性的艺术,凤悲鸣在灯光舞美的成就,是该作品成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舞蹈开始,一个手拿纱巾陷入沉思的黑衣女人站在上场口,在幽蓝色定点光的作用下格外的阴森恐怖,巨幅的黑幕为舞台增加了沉闷压抑的气氛。随着群舞演员出场,大片的黑色在舞台上造成黑暗恐怖的氛围,深蓝色的光铺满全场使时空仿佛回到了那个被封建枷锁禁锢的年代。编导大量的运用这种冷色元素,不仅增强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力,还为舞蹈剧情的发展增添了悲剧色彩。随着音乐的转变一道粉色的追光伴着鸣凤出现,为性格单纯,向往爱情的鸣凤抹上了一层欢愉的色彩。 那是鸣凤心底的颜色,可惜它太微弱,对比中注定了这亮色迟早要被黑暗的封建社会所吞噬。剧情就在幽暗的灯光下紧张地进行着,群舞演员从舞台的四面八方包围着鸣凤,在灯光衬托下,她们犹如黑暗恐怖的封建势力,一会组合成一道“墙”,一会又变换成一口“井”,在灯光的特写下使这些构图更加形象逼真。舞台上的灯光渲染着舞蹈的时空环境,让观众不仅观察到她悲惨的生活空间,也让观众感受到她痛苦的心理空间。直到象征和平的哨声吹响,鸣凤拿着手绢从黑色漩涡中奔跑出了,舞台的光线才慢慢亮起,象征着美好与希望,冲破了无尽的黑暗。最后定点光又投射在那个拿着手帕的黑衣女身上,把观众从她的历史回忆中拉回现实空间。凤悲鸣清晰简洁的灯光舞美为营造舞蹈语境,突出人物内心,展开时空对话,强调舞蹈主题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第四节独特的叙事手法。 一依托经典文学的铺垫功能,构建叙事背景。 凤悲鸣根据巴金家中的鸣凤为线索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展开叙述,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与鸣凤悲催惨淡的人生刻画地栩栩如生。家是一部享誉中外的文学名着,这部文学作品本身的典型性就如同一个时代的烙印,一个岁月的缩影,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填补了舞蹈叙事的空洞性。从家中取材,不仅为观众理解舞蹈内容打下基础,还为舞蹈创作提供叙事线索和情感依托方向。这使得王舸在创作伊始就占据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以巧妙的艺术构思和慎密的舞蹈结构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舞蹈作品的主题意义,同时也表达出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 舞蹈凤悲鸣从家中走来,它即是对原着的利用,也是对原着的抛弃,作品中选取了一群代表黑暗势力的黑衣女人与鸣凤这一人物进行激烈的抗衡,让观众从舞蹈中看到了与原着不一样的东西。它既丰富了原着,同时又凸显了舞蹈的艺术魅力。自二十世纪以来改编自家的舞蹈与舞剧有很多,舞蹈凤悲鸣这种形式的表达却是最准确而有力的。王舸用他独特的视角与解读方式,成功地完成了家从文学到舞蹈转译而非直译的诠释。 二活用调度的场景变更功能,强调叙事内容。 叙事性舞蹈除了完成可感的肢体动作,还要求表达叙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编导巧妙地运用调度使舞蹈叙事的虚幻性更加形象具体。舞蹈的开始,鸣凤在舞台前方欢快奔跑时,她后面的黑衣女慢慢形成一个“S”状,队伍末位的一个黑衣女慢慢转动与鸣凤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幅“太极图”.中间的太极线将她们一黑一白隔在两个空间,在一目了然的构图中让观众瞬间就能感受到两个不同人物的角色定位及矛盾关系。在黑衣女与鸣凤进行手帕的争夺战中,黑衣女用快速的圆场步从舞台不同的方位逼近鸣凤,她们不断的交错徘徊,犹如一阵阵黑色龙卷风向势单力薄的鸣凤席卷而来。当鸣凤的手帕被一个黑衣女抢走她试图拿回时,一排排黑衣女就踮起脚手挽手构成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墙”.任凭鸣凤怎样挣扎都推不翻那强大的封建势力,最后,黑衣女们用黑纱巾遮住面部并拼接在一起慢慢形成一个圆,仿佛一口深不见底的枯井,埋葬那个时代所有敢挑战封建势力的人。这种创造性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黑暗社会和强权势力对爱情和生命无情的压迫,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王舸在凤悲鸣中用他有寓意的舞台调度巧妙解地决了人物身份地位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弥补了舞动语汇在叙事中言说不足的缺陷。 三依据音乐的情绪渲染功能,推进叙事情节。 “舞蹈凤悲鸣之所以能把舞者的情感烘托得淋漓尽致与它的舞蹈音乐密不可分。舞蹈以阴森恐怖的配乐开场将黑衣女吃人的魔鬼本性衬托得恰如其分,鸣凤伴随轻快悠扬的笛声出现了,呼应着与她年龄相符的天真无邪与无忧无虑。紧接着,沉重的大提琴将舞蹈的基调引入悲伤的氛围中,随着剧情的需要,配乐渐渐急促,鼓点越来越重,此时的鸣凤正与封建势力进行最激烈的斗争。”当舞蹈进入到高潮时,配乐戛然而止,观众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安静震慑,鸣凤心爱的手帕被黑衣女死死地踩在脚底,鸣凤趴在地上发出绝望的哀鸣。此处音乐结构与舞蹈结构的重叠是为了突出主题,让观众从鸣凤的悲鸣中倾听人性的呼唤,倾听对人价值和尊严的呼唤。随后,配乐声如波涛汹涌的黄河激流而起,仿佛是鸣凤内心最悲痛的呐喊,使人为之颤抖。舞蹈最后,鸣凤的灵魂从黑暗的“枯井”中高举着手帕跑出来,响起了和平鸽的哨声,这一哨声吹出了鸣凤的向往,也吹响了人们对人性的拷问。凤悲鸣的音乐结构如同舞蹈结构一样,完整缜密,富有张力。它时时刻刻都在为舞蹈主题服务,不仅渲染了舞蹈氛围,也在逐步推进舞蹈的叙事情节。 第三章凤悲鸣创作特点对笔者自身编创的启示。 第一节在创作中如何选取舞蹈题材。 “题材,是指编导对其熟知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后作为作品内容的材料。” 题材的选择不仅是对舞蹈主题、形式、风格等最直接的定位,也对是对舞蹈编导专业素养、审美品位的综合考量。选材得当与否,对作品能否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舞蹈选材应该具备三个特征:可舞性,创新性,外延性。 可舞性,支撑舞蹈题材的基点是题材中所蕴含的可舞因素,而选择题材的可舞因素,也是为人物、情节选择动的契机。不是所有的题材都适用于舞蹈创作,是否具有可舞性是对题材取舍的关键,因为“动”是舞蹈的生命,没有生命就无发展可谈。 创新性,创新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动力,在题材的选择上,不论是“老瓶装新酒”,还是“新瓶装老酒”,都要突出一个“新”字。如何推陈出新?笔者认为舞蹈创作要关注现实题材,只有密切贴近现实才会真正关注生活,只有真正关注现实,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只有关注现实,联系实际,才能摆脱惯有的“思维模式”. 外延性,舞蹈的外延性是指除了舞蹈作品的表现内容之外的思想性、文化性、民族性、艺术性等。如中国妈妈,在这个题材上,编导不只是为观众讲述了遗孤和母亲的故事,而是通过作品表达对人性的思考,对大爱的赞美。题材的外延度决定创作的高度。真正成功的舞蹈,应当与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样,拥有一个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主题。应该是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时间与空间上都经得住考验的艺术成果。 第二节在创作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在舞蹈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典型人物的创作原则,塑造人物形象的前提是编导对所要塑造的人物角色有深入的了解,对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抓住历史当中不同人物在不同时期受不同文化熏陶所形成的人物心态。”只有对人物原型有深刻、全面的认知,才能使单一、扁平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立体,更加饱满,更加具有生命力和代表性。其次,舞蹈编导要从人物原型最富有特征的东西,如一个表情、一个神态、一个行为去提炼加工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去强化,创造出典型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这样的人物性格在舞蹈表现中才具体,生动具有独特性。最后,尽量选取性格鲜明的人物去塑造,如果选取的人物自身的形象特点已格外突出,那么就便于舞蹈编导利用和发展,只要稍加渲染点缀,这一性格就会描绘得淋漓尽致,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第三节在创作中,如何创造舞蹈语汇。 舞蹈编导创作的前提条件是准确地选择舞蹈语言,人体动作是反映人物内心,显示事件冲突和矛盾的基点。舞蹈编导应该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能准确表现人物情感,表达舞蹈主题的舞蹈语言,因为一旦舞蹈语言出了问题,会直接影响到观众对舞蹈思想内涵的理解,乃至失去舞蹈创作的意义。纵观王舸创作的舞蹈作品,其舞蹈语汇都是富有“深刻意味”的。在其讲座中他谈到:“用舞蹈讲故事能否为人所接受,关键还是在动作的提炼上我的创作会通过想办法把很多生活化的语言提炼成舞蹈语言,而不拘泥这些动作是不是我们以前训练过的,是不是舞蹈-生活化的语言产生了节奏,产生了空间的变化,就能让观众在没交代故事情节的时候也能体会到我讲的故事。”由于生活化的动作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用在舞蹈中会使舞蹈更人性化,人物化,并真实地反映生活,生动地表现人物情绪,突出主题思想,更准确地表达编导的意图。生活化的动作不仅是舞蹈语汇的基础,也是作品形成的基础。这就需要舞蹈编导在生活中仔细地观察体会,逐步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同时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从中筛选出独特性、典型性、有象征意义的“生活化动作”. 第四节在创作中,如何运用舞蹈调度。 舞蹈调度包括舞蹈构图,舞蹈路线,上下场等舞台活动,是舞蹈编导为了实现作品的美感需要和视觉效果,运用舞蹈创作手法,在特定的空间内,正确安排舞蹈演员的位置和关系,通过舞蹈演员在舞台中的空间位置变换行动路线,揭示舞蹈主题,使舞蹈更具有生命力。舞蹈调度作为创作中的重要手段,在舞蹈编排中应该是有目的性,有含义性,应该为主题思想服务,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利用得当则可提升主题、烘托主题而利用不当则适得其反。首先,要根据舞蹈作品的主题思想,作为处理舞台调度的依据。如舞蹈汉宫秋月中的主题体现上,编导就运用了群舞演员整齐的圆场步围绕着老宫女流动穿插做调度。这种行进中的调度,穿越了时间空间的界限,让观众感受到了老宫女在宫廷中孤苦悲惨的一生,这样富有寓意的调度就烘托了舞蹈主题,使观众从舞蹈调度中的情境中感受编导要表达的内容。其次,要根据舞者的情感变化作为心理调度的依据。“在舞台上,每一舞蹈演员的场地位置及变化,不仅会给观众带来视觉的冲击,也会对观众理解舞蹈埋下伏笔,例如舞蹈中演员从舞台的后方走到最前方、从舞台前端退到后端、从上场口穿梭到下台口、从舞台中央延伸到舞蹈两侧”这些调动不单纯是舞蹈位置的调度,编导需要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土壤养分监测技术-洞察及研究
- 拓扑结构与功能关联-洞察及研究
- 绿色制造能效提升-洞察及研究
- 【《上海某业务中心空调系统水力计算过程案例》1400字】
- 【《华夏幸福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识别与分析案例概述》6400字】
- 二零二五年度品牌形象广告代理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新能源行业劳动合同风险防控策略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权激励计划执行与转让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绿植产品进出口贸易合同
- 2025企业授权房屋租赁合同范本模板
- 工地现浇楼板合同协议
- 《讲解员培训》课件
- 2022标准化数据中心机房建设项目设计方案
- 脚的重要性专题课件
- 建筑工程八大员岗位职责
- 消防工程全套报验资料
- 建筑模型手工课件
- 2024年赤壁市市属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
- 向量数量积说课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
- 《新能源材料及器件组装》课程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