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发展型的社会政策--科学发展观与社会政策笔谈--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经验基础.doc_第1页
构建中国发展型的社会政策--科学发展观与社会政策笔谈--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经验基础.doc_第2页
构建中国发展型的社会政策--科学发展观与社会政策笔谈--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经验基础.doc_第3页
构建中国发展型的社会政策--科学发展观与社会政策笔谈--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经验基础.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构建中国发展型的社会政策“科学发展观与社会政策”笔谈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经验”基础【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406【原刊页号】424【分 类 号】C4【分 类 名】社会学【复印期号】200502【作 者】李培林【作者简介】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参考文献】1Beck,U.,Risk Society:Toward a New Modernity.London:Sage,1992.2World Risk Society.Cambridge:Polity Press,1999.3Beck,U.,A.Giddens and S.Lash,Reflexive Modernizaton.Cambridge:Polity Press,1994.4Bell,D.,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New York:Basic Books,1976.5Brown,L.R.,Who Will Feed China?World Watch,no.9-10,1994.6Castells,M.,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The Information Age:Economy,Society and Culture,vol.I.Cambridge,MA:Oxford,1996.7Fukuyam,F.,The Great Disruption:Human Nature and the Reconsitution of Social Order.New York:Free Press,1999.8State-Building:Governance and World Order in the 21st Century.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4.9Giddens,A.,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Cambridge:Policy Press,1991.10Risk Society:the Context of British Politics.In Franklin,J.(ed.),The Politics of Risk Society.Cambridge:Polity Press,1998.11Huntington,S.P.,The Clash of Civilis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World Order.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96.12Kuznets,S.,Modern Economic Growth:Rate,Structure,and Spread.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6.13Long-Term Changes in the National Incom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ince 1870.In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Income and Wealth,Income and Wealth of the United States:Trends and Structure.Income and Wealth,Series II.Cambridge:Bowes & Bowes,1951.14Meadows,D.L.,et al.,The Limits to Growth.New York:Universe Books,1972.15Dennis L.,T.G.Rawski,What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China Economic Review.vol.12,no.4,2001.16Toffler,A.,The Third Wave.New York:Morrow,1980.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使社会政策的意义凸显。社会政策和科学发展观的“接口”是什么,它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处于什么样的结构性位置,中国社会政策设计中有哪些问题是需要反思的,在进行政策模式的选择时,有哪些国际理论和经验是可资借鉴的,这些问题都事关全局,对它们的研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编辑部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于2004年5月15日召开了“科学发展观与社会政策研讨会”,来自香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参加了会议。会后,我们组织了下面的笔谈。专题探讨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经验中国目前的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周期,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中共中央关于“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中国社会学者智慧的挑战: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明晰和丰富,以及它的落实都需要中国学者,特别是中国的社会学者在对中国经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一切都根植于“中国经验”的特殊性。为什么这样说?对社会学来说,协调发展本身并不是什么新思想,社会学建立的160多年来,经典的社会学家都在反复地重申这个主题:协调、秩序、进步等等。在社会科学中,社会学的追求“协调”、经济学的追求“均衡”、法学的追求“公正”、政治学的追求“合作”,这都是一贯的学科理念,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但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绝对的协调、均衡、公正和合作,绝对化的协调、均衡,会沦为缺乏激励和活力的平均主义;在很多情况下,发展的突破和超越,恰恰是打破原有的所谓协调和均衡。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入市场机制,打破“大锅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都是要破除绝对平均主义,增加激励,加快发展的速度,甚至是超常规的发展。然而,这种超常规的发展也带来新的问题,就是新的失调和失衡,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严重的失调和失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说科学发展观里的重要价值,它的内涵的精髓,来自“中国经验”的基础。现在的一个现象是,国外的多数学者比国内的学者似乎更看好中国的发展,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遏制的趋势。但国内的学者接触现实问题比较多,其经验感受远远超出GDP的增长率,更容易对诸如中国的就业、收入分配、城乡差距、社会保障、腐败等难点问题忧心忡忡。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13亿人口和几百万或几千万人口是不同的量级。很多事物的通行发展规则,放在13亿人口的基数上都会发生新的变化。对一个人口小国来说的辉煌成就,除上13亿人口也许算不上什么,而任何微小差误乘上13亿人口,可能就是天大的问题。比如GDP的增长率,由于中国目前每年仍净增长800多万人,中国的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30左右,所以,相对于日本经济增长2%的数字,中国经济增长8%,尽管有“崛起的中国、沉没的日本”的说法,我们自己不能飘飘然。艾滋病、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这种看似不大的问题,对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都有可能演变成大问题。以上说的都是强调“中国经验”的重要性,中国经验将来肯定会改写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理论,会修改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的一些既有规则,至少从我的专业社会学来看是这样。这是因为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很多超出我们一般所说的“常态社会”的新经验。长期以来,社会学的主流,就是研究“常态社会”,即认为在常态的情况下,社会的变迁是按照一定的既有规则进行的,即便是社会的变革和转型,也是长期变化积累的结果。社会学的主流思想,是坚信人的理性力量和社会发展的有序性,认为在社会发展领域不存在无法追寻因果关系的“裂变”和“突进”。所以,即便是专门研究社会问题的“越轨社会学”、“灾难社会学”等等,也都是从“常态社会”的角度来考虑。社会学以往对失业、人口过多、贫富差距、贫困、疾病、犯罪、教育短缺、社会保障不足、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的研究,也都是从“常态社会”的假设出发,把这些社会问题视为“常态社会”秩序的“失范”而已。而且,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国际社会学界也被一种乐观主义的情绪所笼罩,从贝尔(D.Bell)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托夫勒(A.Toffler)的第三次浪潮到卡斯特(M.Castells)的网络社会的兴起,都在描述一种信息社会的令人振奋的前景。人们一直相信,我们对自然的征服和对社会的控制,将是一路凯歌的,新的技术进步将会自然解决那些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当然,国际社会学中过去也一直存在着悲观主义的危机学派,特别是上世纪60-70年代,正当西方发达国家陶醉于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时,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一些学者从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角度,发出惊世骇俗的警告。近年来也有从文化角度提出预警的,如亨廷顿(S.Huntington)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福山(F.Fukuyama)的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但这类危机的判断,常常被学术界主流排除在“规范研究”之外,人们普遍认为,类似的危机预言,虽然轰动一时,但多少总有点危言耸听的味道,而且,那些问题总会有解决的办法,因为人类的理性战无不胜,煤没有了我们有石油,石油没有了我们还有核电。直到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U.Beck)和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A.Giddens)通过“规范研究”提出“风险社会”(risksociety)理论,国际社会学界才开始认真地思考,我们是不是真地面对一个新的不同于传统“常态社会”的“风险社会”。但国内社会学界,由于大家集中关注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开放中的发展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反思“风险社会”理论对认识中国发展阶段变化的意义。“中国经验”这个概念,对于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非常重要。从“中国经验”出发,我们才能真实地了解中国发展中诸多社会风险的临界点在哪里,这些临界点单凭既有的规则是推论不出来的,而不顾前提条件和约束,单从原则推论出的结论往往会是虚假的。比如说贫富差距问题,规则中有一条是差距随发展先扩大后缩小的库兹涅茨(S.Kuznets)“倒U型”曲线,因为其他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如人均GDP1000美元),会出现人口增长停滞、劳动力紧缺,劳工的谈判和讨价还价能力大为增强,从而致使劳动力相对收益增长、资本相对收益下降。但中国有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殊情况,所以近10年来在资本和技术收益都大大提高的同时,农民工的非技术工作的工资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农民工的权益也必须由政府出面来加强保护,中国的贫富差距仍然呈现快速加大的趋势。再比如粮食问题,20年前国外就有“谁来养活中国”的说法,中国也的确每年耕地都在大量减少,而人口每年还在大量增加,但20年过去了,粮食没有发生短缺,粮价在没有大幅度增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也没有飞涨。什么原因呢?数亿人的消费结构变化会改变很多问题,水产品、蔬菜、水果、奶制品的大量增产,使城市人均年消费粮食从20年前的150公斤下降到今天的不到80公斤。我并不是说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重要,但在我看来,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是“谷贱伤农”造成的抛荒,而不是农民的种植结构变化。又比如艾滋病防治问题,以前中国对这个问题缺乏正视,甚至有点“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现在中国政府公开向艾滋病宣战了,因为SARS危机的教训让我们认识到,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密集大国,虽然84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对中国来说,成人感染率不到1%,但我们并不清楚到什么临界点它就会出现超出常规的几何速度扩散。总之,中国的人口总量对一些既有规则的改变,增加了中国发展中社会风险的“突发性”、“不确定性”、“难以预见性”。建立在“中国经验”基础上的科学发展观,意味着中国决心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道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走有社会活力的共同富裕道路,坚决防止经济、社会、自然的重大失调,坚决防止一切权贵资本主义的趋向。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中国社会学者智慧的挑战,这种智慧包括我们对中国经验的理解力和回应问题的想像力。敏感的学者一定可以感觉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中国社会学面临着蓬勃发展和为民族崛起贡献智慧的新的可能性。建立“社会核算”体系中国正在一心一意地期盼着实现自身的现代化目标。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可能有很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衡量指标。最为人们所关切的指标,大概就是人均GDP。这个指标包含着很多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信息,也比较容易进行国际比较,但人均GDP的指标也会掩盖很多信息,比如它不能反映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贫富悬殊等方面付出的成本,也无法反映这些方面的治理所需要花费的投入。这就提出了社会技术的问题。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发展,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反映发展规律的曲线,每一条曲线都有其相对的佳点,而对发展的评估,是要在各种曲线的佳点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也即要在各种涉及发展问题的价值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这就是说,现代的社会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社会技术,不能只凭经验、热情和干劲。否则,很容易造成发展的后果违背我们的初衷。社会技术也是科学技术的一部分,会对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在社会技术方面,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不同于经济核算的“社会核算”体系,并使之成为一个普遍运用的社会技术,唯此,方能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这是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统筹、协调发展意味着不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资源配置体系,而且意味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资源配置体系。在资源和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有效地对资源和财力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就会使我们的发展走入另一个陷阱。之所以提出建立“社会核算”体系的问题,是因为在目前各级地方政府的规划中,往往是只有“经济核算”账而缺乏“社会核算”账。过去在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中,往往把他们的业绩与当地GDP增长的速度联系在一起。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增长所带来的短期效益,一些领导干部在其任期内拼设备、拼成本、拼资源、拼环境,以此换来了很高的GDP增长,却把一大堆难题留给了他的下一任领导,而当地人民没有从增长中得到实惠。只讲“经济核算”,不讲“社会核算”,遗患无穷。为了几百万元的产值造成的污染,可能几千万元也治理不好。为了短时期的政绩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可能几代人都要受害。现在有些地方,从统计上看经济还在快速增长,但结构性指标严重恶化,人们非但没有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些发展指标(如廉政情况、贫困治理、保障水平、治安秩序、人口控制、环境保护等)甚至还在下降。这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甚至倒退)的状况,必须得到高度重视。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认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社会发展是“软”道理,经济增长是赚钱的,社会发展是花钱的。其实,社会发展的多数方面不仅是有收益的,还带动了很多相关产业。如扩大就业减少了失业救济成本,医疗的发展带动制药业,环境绿化带动花草生产业。教育过去只被视为公益投资,现在则认识到也是一种产业。其实早在1960年代,国际学术界的测算就证明,教育投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