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移动学习发展现状-银行咨询李田程.doc_第1页
浅析我国移动学习发展现状-银行咨询李田程.doc_第2页
浅析我国移动学习发展现状-银行咨询李田程.doc_第3页
浅析我国移动学习发展现状-银行咨询李田程.doc_第4页
浅析我国移动学习发展现状-银行咨询李田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我国移动学习发展现状一、在我国开展移动学习的深远意义 移动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的主要方式,之所以为教育、企业等各行业所推崇,是因为其区别于传统基于 PC 终端的网络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通过它享受“Anyone、Anytime、Anywhere、Any style”(4A)的学习,是普通大众进行终身学习的有效可选方式。正因如此,当前移动学习已作为新的学习方式取向在世界各地蓬勃应用起来,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在我国应用意义更为深远:(1)我国经济发展本身特点,决定数字鸿沟的产生,移动学习统筹城乡、区域信息化进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50.32%),也是城乡、区域发展欠均衡的国家,据信息产业部调查显示:截至 2008 年底,虽然农村接入互联网的规模已达8460万人(较 2007 年增长率超过 60%),但只占城镇的 36.3;同时西部互联网连接整体只约为东部 24.3,可见农村及欠发达区域基础设备建设的不足导致了信息化进程缓慢。而值得注意的是,据 2008-2009 年中国手机市场用户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农村手机用户覆盖率已达 21%。不言而喻,除 PDA、UMPC 等高端产品外,手机、电子字典等移动设备普及面更广,大多数价格也远低于个人电脑,同时这些设备的移动性使得在无线环境中即可实现随时随地联网,不需要局限在校内甚至课堂等固定地点。因此在农村及西部基础信息设施建设不足的格局下,随着 CDMA等技术对无线传输速度的提高及资费的进一步下调,开发的优秀资源完全可以利用手机终端方式传输给欠发达且零散分布的乡、镇普通大众,加大这些区域的数字化进程,减小城乡、区域在诸如学习方式、资讯获取上的信息化差距。(2)便捷室内课堂教学、支撑室外实践学习,为培养探究型、创新性人才提供有效可选的学习方式。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不论是素质教育理念提出还是新课程改革都注重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提高探究、创新能力,陈旧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学习越发暴露其薄弱性,而陶行知的“先行后知”理念及杜威的“生活即学习”则为越来越多的大众所认同。当前兴起的移动学习以携带方便、互动简单、操作能力要求低的手机、PDA 等为载体,不仅可以应用于室内课堂教学来完成随堂问卷调查、实时问题解答、投票等多项辅助活动,还可以支持学生在户外的生活与学习,对情景式、体验式学习支持良好。移动学习的开展无疑完成了生活与学习的无缝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沟通能力,更可以作为个人实现终身学习的方式。(3)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迫切需要更多中、高级技工,移动学习为培养该类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提供了实践学习新方式。目前我国工业化处于中后期,经济加速发展迫切需要对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改造,信息化工业生产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而调查显示,我国 7000 万产业工人中,只有 1/3 是技术工人,其中初级工占到 60%,中级工 36%,高级工只占 4%。只有培养知识技术型工人,建立高素质技工、技师蓝领队伍,才能加快传统工业改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职业技术教育恰是完成知识型工人培养的有效途径,但区别与传统学位教育,职业教育以实际岗位的需求为出发点,对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而不局限于课堂教育,移动学习恰可以让学生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学习形式。在我国“高职”、“高专”等职业教育领域推广移动学习无疑可以促进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综上,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户外学习支持良好,可以作为个人终身学习的最佳选择,同时充分利用分散性、价格低廉和普及范围广的特点更可以缩小区域、城乡的信息化差距,推进国内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我国移动学习应用现状分析(1)从应用的终端及资源看,国外应用于移动学习的设备种类繁多,黑莓、iPhone 等智能机在欧美市场的畅销为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利器”。但我国经济处于发展中阶段,普通大众的经济条件有限,实际用来开展移动学习的设备还多局限在通信手机、电子词典、数码学习机上,基于智能手机、PDA 和 UMPC 等设备的移动学习尚欠缺。但从传统的电子词典到数码学习机、从简单的通信手机到内嵌“学习软件”的手机再到融合数码学习机功能的“移动学机”,移动学习功能趋向于统一于同一设备;而对于学习资源来说,英语等文科类学习材料仍占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应用需求及移动开发技术的发展,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的移动学习资源也开始崭露头角;而在承载形式上,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也逐步应用。(2)从应用群体及角色看,多为在校学生和白领。当前实际应用的主要包括三类:学生使用电子辞典和学习机、校内无线网、“校校通”;白领及成人使用内置学习软件的手机学习并管理工作相关内容;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记录;而当前的应用中,中国移动老人专用手机等的生产,为更多用户的参与提供了硬件支持。当前随着移动开发技术的成熟,学习内容的交互性随之提升,学习者自由定制学习内容,协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应用越发广泛,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广泛应用中,用户将不仅作为内容的接受者,同时也是重要的内容生成者和共享者;不仅仅是单一的学习者,而是协作沟通的学习群体。(3)从大众认可度角度来看,我国学生的一般特点是习惯课堂教学,倾向于集体授课,因此当前对于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认同尚需时间。根据深圳山脊公司对初高中、大学生的调查,34大学生、42高中生和 42初中生表示对学习型手机持喜爱态度,超过总数的 1/3,而选择一般占到 43以上,不喜欢的占到了 1/5。可以看出在学生群体中,受大众学习习惯、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等多因素影响,目前对移动学习的接受和认可度有待提高,特别是在不习惯电子阅读的群体中。但相信,随着数字化生活的深入,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也将日趋为人们熟悉并喜爱。(4)从应用的区域及开展的单位来看,移动学习的开展虽然已经在乡镇等相对欠发达区域有所尝试,但从典型案例的发生地可以看出,多为江、浙、海峡两岸等信息技术发达区域;从组织或开展的单位可以看出,多为行业内占垄断地位的通信公司和企业,可见作为数字化学习方式,发展的不均衡在所难免。综上,可知目前移动学习应用的现状。三、我国移动学习应用环境发展优良的平台及资源、有效的活动设计是开展移动学习、保障学习质量的有效基础,在开展移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政策”、“经济”和“文化”环境则是推动其推广的关键。针对目前国内移动学习应用的不足,在应用环境上需要侧重以下几点转变:(1)营造良好的移动学习氛围和环境1)移动学习的“官方”认可和支持。在提供丰富、优良学习资源的前提下,将移动学习作为官方支持的学习方式,并将移动设备承载的内容作为认可的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同时也可推动移动学习的开展;目前移动设备虽然价格低廉,但若需要完全普及,政府的软硬件支持作用将凸显,目前我国的“家电下乡”政策将手机的纳入等实践都为未来移动学习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些移动设备对移动学习的支持上还需要在未来逐步有针对性的定制、完善以达到提高移动学习服务质量的功效。2)加强移动学习服务的审核,消除其带来的“弊端”。对于移动终端应用在学习上的效果目前争议甚微,但是在经济条件已经允许的前提下,很多家长甚至学者仍不提倡这种趋势。以日本为例,2008 年就在教育改革中限制儿童使用手机,并且要求为儿童开发的手机只应具有通信和定位导航功能,而我国近日对于手机使用的正负效应也开始展开讨论,人民网曾发起倡议签订手机媒体自律公约,十多家媒体在现场签订自律条款。追根溯源,信息时代充斥的各种资源和服务在过滤程序缺乏、监管力度不够情况下,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手机等移动设备相比个人 PC 是更趋个人化的工具,对其监管更加困难,因此家长、学校甚至社会都担心“移动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低于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移动学习的推广。因此通过“官方”认可、加强审核以加强移动学习服务提供的氛围及环境是让大众可以大胆放心使用移动学习的关键因素。(2)一系列产业标准、教学标准的建立目前移动学习设备生产、学习资源建设、学习效果评价等都缺乏统一的标准,特别是对于学习效果的跟踪及测评上,更缺乏公认有效的量化标准。考虑到移动学习软硬件资源服务于普通大众具有的教育性、艺术性等多重特点,标准的建立应以由事教育领域的资深研究者和厂商共同研究制定,而在具体的发布及实施上则交由国家相关部门贯彻实施,以加强管理力度,有效规范、逐步统一整个移动学习服务软硬件产品的生产、发行及流通流程。(3)加强品牌效应的形成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服务产业的兴起,必然需要一些深入人心的品牌来加强在普通大众中的影响力,也需要一些“榜样”力量引领行业发展。当前中国移动的“农信通”已在农民中存在一定的影响力,而“行学一族”、“文曲星”等则为英语学习者所熟悉,但不言而喻,未来需要更多的品牌覆盖更多的用户群体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4)开展应用培训,整合优秀资源,推广有效的教学资源及经验在相关资源充足、大众认可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开展移动学习成为关键点,而目前的应用多处于初期或研究阶段,这点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的支持上,即使某些地方院校或单位已有优秀的资源和成功的经验,但相对比较零散。在具备开展条件下,如果可以将这些优秀的成功经验加以系统总结并以移动学习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