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产业空心化现状与对策探析.doc_第1页
温州产业空心化现状与对策探析.doc_第2页
温州产业空心化现状与对策探析.doc_第3页
温州产业空心化现状与对策探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州产业空心化现状与对策探析摘要:近年来,温州地区出现了传统产业的日益萎缩、民间资本投资流向“离制造业”现象日益严重以及温州的支柱产业逐渐外迁的现象,这严重敲响了温州产业日益空心化的警钟。如何防止温州产业空心化的扩散成为当务之急。引进人才和先进的技术、促进温州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政府的政策性民间投资的引导以及产业梯度转移的有效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温州产业空心化得到有效的治理。关键词:温州产业空心化;离制造业;产业梯度转移 一、产业空心化的含义“产业空心化”是指在一些经济高度发达或者较为发展的地域,由于本地资源的有限以及本地资源供不应求而导致企业成本的居高不下,为使本地的经济服务得到有效的完善,于是把大部分的高消耗低盈利性的物质生产企业逐步转移到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欠发达地区,从而使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由于实体企业的大量外迁形成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的迅速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直线上升,甚至超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这种趋势看似符合一定的规律,但若把握不当,却也成为一个迫需解决的产业结构畸形发展的问题。由于近年来温州产业出现的一系列产业空心化的现象,文章首先对这些现象做了一些简单的概述,并据此提出了一些解决温州产业空心化问题的政策建议。二、温州产业空心化的现状分析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出台,“十二五”时期经济工作主要是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进行,而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又快又好地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成为首选措施。最近几年,浙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可谓堪忧,温州“产业空心化“问题尤为突出,对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根据最近温州各类产业变动以及民间资金的流动方向等方面的分析,温州“产业空心化”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 1.温州传统产业的日益萎缩,人才的缺乏阻碍温州传统产业的升级。温州有三十多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素来有“中国五金洁具之都” “中国电器之都” “中国汽摩配之都”“中国鞋都”等等之称,然而随着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其他各地各类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温州的传统制造业面临着日益萎缩的危机。历年来,制鞋业是温州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随着原材料成本、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技术的停滞不前以及行业之间的恶性循环竞争,使得温州许多的制鞋企业因为资不抵债等原因而退出市场,或者逐步外迁寻求新的原料基地和市场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人才的短板以及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阻碍了温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如温州的一些箱包制造企业许多仍旧处于贴牌生产或者是处于制造业低附加值段,缺乏人才的支撑,无法从产业的转型升级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抵消高成本的损耗。2.民间资本投资流向逐步脱离实业,转入“离制造业”现象严重。民间资本投资流向的转变首先表现在:由于实业利润太薄,人们逐渐把资金从实业中抽出来投资于“楼市”和“股市”,温州“炒房团”、温州“炒煤团”等短期投资遍布大江南北,均游离于实业之外。又如当前温州许多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如奥康、报喜鸟等制造业旗下设立了许多房地产行业。其次民间资本投资流向的转变表现在:银行贷款的增长与民间资本的实体经济投资低迷形成强烈的反差,从温州工商部门注册创投企业的投资领域看来,这些企业主要投资于旅游等非实体经济行业。同时由于温州当前有大量的企业外迁将带走温州地区大量的资金,温州大部分产业倾向于“离制造业”投资以及民间资金集体流向非实体部门产生了“过度金融化”的问题,这将导致温州实体产业的空心化。3.温州传统产业的外迁加剧了温州产业空心化。近年来,由于温州地区制造业的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土地成本的提高,使得温州本地的制造业由于盈利空间的缩小逐步开始向纷纷向有较多优惠政策、土地成本较低的地区外迁企业。在温州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制鞋业曾经有6000家之多,而当前数量跌至了2000家,一些实力比较强的企业如康奈鞋业、东芝鞋业以及奥康鞋业等都已经在江西、四川、成都等地区建立了新的生产基地,以求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由于温州本地现有的科学技术环境、人才战略的短缺以及企业投资环境等等都无法有效地推进温州的产业转型升级,因此一些温州的大企业也在最近几年开始把企业的总部或者产品技术研发中心迁至到了杭州、上海等地,这进一步加剧了温州产业空心化的现状。三、温州产业空心化的对策建议1.首先温州地区应该引进人才和先进的技术,促进温州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温州地区传统的制造业如制鞋业、泵阀产业等需要通过新技术的引进发展创新产品。同时通过高新技术极其设备的引进,提高企业本身的吸收消化和再创新能力,从而从整体上加强本地企业的创新能力,使本土传统的产业具有更强的根植性。通过人才的集聚,加强企业综合管理,为传统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孕育一个良好的人才技术环境,使温州传统产业得到有效的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的重振不仅仅可以让本地民间资本回流实体经济,同时还可以吸引大量的外地以及海外资本的投资,从而使打破温州产业空心化的预警。2.政府可以通过“制度红利”以及一些引导性政策吸引民间资金回流温州本地实体经济。首先应该明白资本的逐利本性,若想让民间资金回流本体实体经济,就需要让民众看到实体经济中的有利可图。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制度红利”的方式让民众首先从自己的投资中得到可观的收益,用改革的思路为温州民营企业打造新的制度红利,同时出台一些产业引导的政策,打破行业垄断的现状,切实放松民间资本投资领域的准入门槛。政府还可以通过一些融资计划的支持、技术创新资助以及民营企业发展融资基金平台的构建等引导民间资本、海外游资以及一些“过渡金融化”的热钱回流至本地的实体经济,减少民间资本投资的盲目性,从而促使温州地区的一些经济发展项目与民间的资本形成有效的对接。3.根据温州的具体情况在留下优质产业的前提下,引导本地产业进行梯度转移。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各个地区资源的有限性,温州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通过再三斟酌,有选择性地对产业的转移以及转型升级进行引导,一方面对于本地的传统支柱产业但损耗资源高的产业要有选择性地进行梯度转移,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高新技术且具有发展潜力产业给予政策上的资金和技术的扶持,鼓励其留在本地成为本地的后续支柱产业,从而使温州的产业不会因为产业的梯度转移而出现时段上的产业空心化。4.加强温州地区的工业用地规划管理,通过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以及一系列的政策优惠扶助本地支柱产业和新兴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温州大量企业外迁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用地不足且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政府可以对温州地区的工业带加强统筹规划,科学地通过围海造地增加工业用地的供给,同时优化工业用地规模服务的管理,通过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以及政府的引导,为温州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便利支撑。为减轻企业的成本负担,政府还可以通过税负的减轻,加大力度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为企业的发展提高更好的社会投资环境。参考文献:1 崔利,苏维词,赵卫权三峡重庆库区产业空心化的成因及对策初探以重庆万州区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