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诗意地栖居——从常家庄园体悟一种生活的艺术观.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诗意地栖居——从常家庄园体悟一种生活的艺术观.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诗意地栖居——从常家庄园体悟一种生活的艺术观.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诗意地栖居——从常家庄园体悟一种生活的艺术观.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诗意地栖居——从常家庄园体悟一种生活的艺术观.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审视常家庄园这个典型的中国古代北方民居建筑 可以有很多不 同的视角 笔者受到海德格尔 诗意地栖居 的诗化哲学思想的启 发 从人类的栖居环境与生存状态的关系入手 探讨常家庄园住居环 境的诗意化 从而体悟常家先人是如何对待生活的 如何通过诗意的 栖居回归本真自然的生命存在 第一章首先介绍了 诗意地栖居 的 提出和重新发现 阐明栖居的本质特征是对居住其中的万物的解放和 保护 并进一步指出 诗 与 栖居 的独特关系 继而阐述中国古 人关于栖居的诗化理想 再概括论述常家庄园里常家先人的 诗意地 栖居 第二章从常家庄园所处的宏观地理及文化背景 揭示其栖居 生活的诗意化的根源 常家庄园的封闭完整自成一体的建筑布局与其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谐一致 历辈重视教育的传统使常家庄园里的人文 环境充满诗意 第三章从敦艮吉门宋代二亭双绝和祠堂里的 子孙槐 这些亮眼的细节 到常家庄园里的点睛之笔 静园 寓意深厚的十 亩杏林 再到气象繁荣的 群华诗社 无不显示出常家庄园里栖居 生活的诗意化 关键词 常家庄园 诗意地栖居 天人合一 本真 存在 a b s t r a c t t h e r ea r em a n yv i e wa n g l et os c a nt h em a n s i o no f t h ec h a n g s w h i c h w a st h et y p i c a la r c h a i cb u i l d i n gi nn o r t ho fc h i n e s e t h ea u t h o rw a s e n l i g h t e nb y t h em a r t i nh e i d e g g e r st h e o r ya b o u t t h ep o e t i c a l i n h a b i t a t i o n c o m m e n c ef r o m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 h u m a nb e i n g i n h a b i t e d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t h es t a t u so fe x i s t t h e nd i s c u s st h e p o e t r yo f i n h a b i t e de n v i r o n m e n ti nt h em a n s i o no ft h ec h a n g s t h u sc o m p r e h e n d h o wf o r e f a t h e r so fc h a n g sd e a lw i t ht h el i f e a n dh o wc a nt h e yb a c kt o r e a ln a t u r a ll i f ee x i s t e n c eb yt h ep o e t i c a li n h a b i t a t i o n i nc h a p t e r1 i 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p o e t i c a li n h a b i t a t i o n t ob ef o u n da n dr e d i s c o v e r e df o r t h ep o e t i c a li n h a b i t a t i o n t h e ni n d i c a t e d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p o e m a n d i n h a b i t a t i o n e l a b o r a t e dt h e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 s e x p r e s s i o na b o u t t h ep o e t r yo fi n h a b i t a t i o n t h e ng e n e r a l i z e d t h ep o e t i c a li n h a b i t a t i o n o ft h ec h a n g s f o r e f a t h e r si nt h em a n s i o no ft h ec h a n g s i nc h a p t e r2 f r o mg e o g r a p h i ca n dt h e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i nt h em a n s i o no ft h e c h a n g sii n d i c a t e dt h er o o to ft h ep o e t r yo fi n h a b i t a t i o n t h eg e o g r a p h y 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t h eb u i l d i n gl a y o u to ft h em a n s i o no ft h ec h a n g sw a s v e r yh a r m o n i o u s c h a n g sf a m i l yw a sh i 曲r e g a r dt o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n d t h eh u m a n i s t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o ft h em a n s i o no ft h ec h a n g sw a sf u l lo f p o e t r y i nc h a p t e r3id e p i c t e ds o n gd y n a s t y st w ok i o s ka n dd o u b l e c a l l i g r a p h yi nd u n g e n j ig a t ea n d o f f s p r i n gj a p a np a g o d a t r e e i nt h e a n c e s t r a lt e m p l e t h e nd e s c r i b eq u i e tg a r d e n t h eb r i g h te y e so ft h e m a n s i o no ft h ec h a n g sa n di m p l i e dm e a n i n gt e na o fa l m o n d l a s t d e s c r i b e t h ep o e t r yc l u bo fw e ih u a i nt h eg u ih eh a l l t h e ya l l i n d i c a t e dt h et h ep o e t r yo f i n h a b i t a t i o no f t h em a n s i o no f t h ec h a n g s k e y w o r d s m a n s i o no ft h ec h a n g s t h ep o e t i c a li n h a b i t a t i o n t h e h a r m o n yb e t w e e nn a t u r ea n dm a n r e a l e x i s t e n c e 引言 引言 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d i c h t e r i s c hw o h n e td e rm e n s c ha u t d i e s e te r d e 荷尔德林这句诗经海德格尔阐释而在学术界广为流传 然而 当我们的生活因住房短缺而饱经困挠的时候 当我们的身体因奔波忙碌而 备受折磨的时候 当我们的心灵因追功逐利而不得安宁的时候 当我们的周末因各种 娱乐和消遣活动而迷离惶惑的时候 我们不禁会呐喊到 难道我们的栖居不是与诗 意格格不入的吗 我们无泫感受到人本真的存在 就像迷失了的孩子 失去了家 园 难怪高更会如此深刻地发问道 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到哪里去 而当我们走进常家庄园 这座地理环境并不优越的晋商名宅的时候 不禁会仰 望头项的天空 时空在此时倒流了 在这座名宅里 我们切身地感受到了一种质朴 与本真的存在 似乎找到了久违的自己和存在的意义 不论何时 如果我们仔细聆听心灵 都会听到一个声音 我们渴望回归 回 归到人类最本真的栖居当中 当在上古时期 人最初为人的时候 日出而作 日落 而息 我们的生活 因循着天理 世界上的万物 和谐地共生 可以说 那时的人 最本真地生存着 而今天 我们的生存早己在人类所创造的所谓文明的扭曲下丧失 了本来面目 但即使是今天的人 只要是人 就依然摆脱不了人最初为人时的本能 这种本能驱使我们向往一种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和谐共生 在人最初为人之 时 是最为和谐的 而这种人最初为人耐人的生存 即人最本真的生存 也就是2 0 世纪2 0 年代 海德格尔所阐释的 诗意地栖居 而在中国 先民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点 在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下 他们 做到了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即 诗意地栖居 毫无疑问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 国古人生存的一部分 其建造也必将严格遵循 天人合一 的哲理 常家庄园 这 座的典型的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群 自然也不例外 通过分析这座成功实现了 诗意地栖居 的建筑群 我们能更容易的找到迷失 已久的 人最初为人时的本真的存在方式 即 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栖居 从常家庄园体悟一种生活的艺术观 第一章栖居的诗意化 常家庄园 这座中国古代 清 依循着 天人合一 哲学观而建造的民居建筑 群 无处不体现着中国古人的生存智慧 这种 天人合 的生存智慧 让中国古 人的生存合乎天理 因循自然 不管其文明如何发展 也从不背离人最初为人时人 最本真的存在 常家庄园充满诗意 当年的常家人 在其中过着最本真 也是最诗 意的生活 可以说 这就是后来为荷尔德林所向往的 诗意地栖居 1 1 诗意地栖居 的提出 涛意地栖居 在学术界的广为流传 源于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 海德格 尔的著作 人 诗意的栖居 而 诗意地栖居 这句话则出自德国著名抒情诗 人荷尔德林 h o l d e r l i n 后期一首以独特方式流传下来的诗句 公德圆满 而人 却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之上 它这样开始 金属项的尖塔闪耀着媚人的蓝色光 芒 如果我们渴望准确的领悟 人诗意地栖居 这旬诗文的意义 我们就必须小心 翼翼地将它归原到这首诗的原位 在这里我们截取原诗的2 4 到3 8 行 如下 倘若生命是纯粹的辛劳 人就会抬起明眸并说道 我也希望这样么 是啊 噢 只要善者 那纯粹者依然与他的心 相伴嗣住 人就会满心喜悦以神性 作为衡量自身的尺度 上帝真的无人知晓 他宛如苍穹显现神貌 我可宁愿相信后者的吟述 它是人的尺度 公德圆满 而人却诗意地 栖居在这个大地之上 我也可以说是这样 人的纯粹远远超过 栖居的诗意化 缀满繁星夜空的幔帐 人的名字是 神性的形象 在大地之上 是否真有尺度 不 根本不存在任何尺度 人诗意地栖居 如果说诗人偶尔诗意地栖居 似乎还勉强可以理解 但这里说的是 人 即每个人都总是诗意地栖居 这是怎么回事呢 难道我们的一 切栖居不是与诗意格格不入的吗 我们在我们的栖屏生活中感受到的是疲劳 惶惑 与不安 而且正如我们所知道的 人诗意地栖居 毕竟也只是出自一个 诗人之口 甚至我们还知道这是一个连生活都应付不了的诗人 因此 现在我们似 乎可以宣称 栖居是毫无诗意可言的 然而 在我们如此轻率地宣布这一论断之前 最好还是冷静地重新关注一下这位诗人的i 寺句 这首诗所描述的人的栖居 并非描 绘当代人类社会的栖居状况 它首先并没有断言栖居只意味着占用住宅 也没有说 诗意完全表现在诗人想象力的非现实游戏中 那么 经过如此的深思熟虑 谁还会 无所顾虑地从某个大可置疑的角度宣称栖居与诗意是格格不入的呢 也许两者原本 就是一致的 关于人的栖居是否是诗意的 我们也可以解释 因为栖居可以是非诗意的 只 因为它在本质上是诗意的 一个要失去光明的人 他必然首先是生来具有视力的 一块木头永远不可能失去视力 1 2 诗意地栖居 的被重新发现 荷尔德林作为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先驱 生前和身后很长时间都未受到人们的关 注 虽然狄尔泰曾最早研究过荷尔德林的诗作 但尚未引起人们对荷尔德林及其诗 歌的足够重视 直到二十世纪初一批诗人和哲学家重新发现了荷尔德林 荷尔德林之所以被重新发现 其诗歌作品受到后人的特别关注 乃是源于荷尔 德林诗歌自身的意义和所处时代的特征 海德格尔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技术的时代 海德格尔称之为 不思的时代 是荷尔德林所说的贫乏的时代 这种贫乏并非指 物质上的欠缺 而是一种本源性的缺失 是对存在的遗忘和遮蔽 是一种无家可归 的凄苦 自从存在被遗忘 诸神被驱逐 上帝缺席之后 再也没有谁还能把人和物 聚集在一起 统摄在一起 在其中安置历史和人的寄居之所 我们 今天的人 尽 o 德 海德格尔著张月石向骞曹元勇译 诗 语言 思郑州 黄河文艺出版社出版 1 9 8 99 2 1 1 张贤根i 挈意的栖居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h t t p l l r w g z h ue d uc n a r t i c l e s h o w a s p a r t i c l e l d 1 3 9 6 3 诗意地栖居 从常家庄园体悟一种生活的艺术观 管 经验丰富多样 即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但我们丧失了感 受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之丰富性 生动性的能力 神性的光芒从世界历史中消失 人 生在世的留居丧失了根基 人越来越认识不到自己 认识不到属于人的天命 一味 意欲去认识 利用实在的对象 结果 人的思想忘却了存在 粘滞于存在物 忘记 了站出来生存 沉沦于技术性的科学控制 科技进入了白昼 于是世界的黑夜更加 严重 作为诗人 荷尔德林早就看到了这个贫乏时代的弊端 海德格尔则更加发现 纯粹之诗的弥足珍贵 正因为这样 荷尔德林也才受到海德格尔的如此亲睐 这正 如海德格尔自己所说 我们之所以选择了荷尔德林 并非因为他的作品作为众多的 诗歌作品的一种 体现了诲的一般本质 仅仅因为荷尔德林的诗蕴含着诗的规定性 面特地诗化了诗的本性 在我们看来 在一种杰出的意义上 荷尔德林是诗人中的 诗人 嘴尔德林之所以成为诗人中的诗人 真正的诗人 在于他言说了诗的本性 这是他不同于与他同时代的和先前的许多伟大诗人之处 也正是荷尔德林的诗给予 了海德格尔以独特的启示 1 3 诗 与 栖居 的关系 海德格尔在 人诗意地栖居 中指出 诗首先导致栖居成为栖屠 诗 是允许我们栖居的一切 但是通过什么我们获得栖居之所昵 诗建造了栖居的本质 诗与栖居不仅不彼此排斥 相反诗与栖居互相隶属于对方 每一方皆需要另一方 在这里 我们要很清楚的明白一点 海德格尔所说的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 正如他所说的语言和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和思一样 在他看来 诗是真正的思 之语言 这种语言具有诗的纯粹 浓郁和强度 它可以采取诗的形式 也可采取散 文的形式 诗是一本真的语言 它让人昕到思之声 听到由于无以言表那必须保持 沉默的事物 而在其存在中变得寂寞的思之声 诗是存在的家 在诗中 真理得以 确立 被遮蔽的存在得以进入敞亮之境 显示本真状态 诗将人引入一个诗意的境 域 在其中得以诗意地栖居 也就是说 诗是 世界和大地的语言 是世界与大地 相冲突的舞台的言语 它 指命世界与大地 诸神与众生前来 在给定的汇合之地 汇聚 它是一种本原之路 它将万物的开端引入敞开的真理的澄明之中 诗 还是 艺术韵本质 海德格尔曾说 艺术的本质就是诗 因此 诗的本质就是真理的缔建 具体点说就是一作为在者的澄明与隐蔽 真理产生于创作过程中 犹如诗人作诗 海德格尔著张月石向骞曹元勇译 诗 语言 思 郑州 黄河文艺出版社出版 1 9 8 9 9 2 1 1 o 同上 2 2 2 o 同上 8 4 4 栖居的博意化 一般 而作为在者的真理降i 临的示外性发生 t h el e t t i n gh a p p e n 一切艺术本身 就其本质而言都是诗 正是由于艺术的诗意本质 艺术才于在者中间启开敞开之境 在此敞开之境中 无一物是作为寻常之物而存在的 作为真理设定在作品里 艺术 就是诗 不但作品的创造是诗意的 而且 同样 作品的保藏也是诗意的 尽管是 以其自身的方式 9 明白了诗的含义 我们再来看栖居 栖居是存在的本质特征 而众生正是依赖 这一特征而存在 然而栖居的本质又为何 海德格尔在 筑居 栖居 思 中为我 们指出 进入栖居 被置于和平之中就是指居留于和平之中 居留于每种事物都在 本质上受到保护的自由境界中的和平之中 栖居的本质特征就是这种解放和保护 这种解放和保护遍布于栖居的整个领域 只要我们陷入冥思 了悟到人在本质上乃 是存在于栖居 而且是人在大地上居留意义上的栖居 之中的人时 栖居的领 域就会立刻向我们将自身敞开 栖居 在海德格尔的术语中其一般意义几乎完全隐去 栖居不是占居一处居所 而是人们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 用我们的话来说 即是创建性的生存活动 是揭示 存在意义的活动 使万物成为万物 使世界成为人诗意的居所的活动 1 4 中国古人关于栖居的诗化理想 常家庄园作为中国古代民居建筑 在其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 很大程度上受到 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 这点我们不仅可以在常家身临其境的感受到 而且在中国古建筑的诗化过程中 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在中国远古时期 北方穴居 南方巢居 这不仅有现存遗址 丁 村 河姆渡 等 可以证明 也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如 上古穴居而野处 冬 则局营窟 夏则居缯巢 因囚陵挖掘穴而处 到 黄帝乃伐木构材 筑作宫 室 上栋下宇 以避风雨 o 海德格尔著张月石向骞曹元勇译诗 语言 思 郑州 黄河文艺出版社出版 1 9 8 9 9 8 1 o 同上 8 1 o 同上 8 4 o 同上 1 6 4 o 同上 1 5 3 o 同上 8 在山西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 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 位于距宁波市约2 0 公里的余姚罗江乡河姆渡村附近 是我国目前己经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易传 系辞 读书网 h t t p 1 w w w d u s h u c o m v b e o k l 0 5 6 8 5s h l m l 礼记 e 书中国 h t t p w w w m y e b o o ke n e b o o k b o o k 2 3 2 8 0 3 8h t m 墨子 节用读书弼 h t t p w v c w d o s h uc o n g c h a p t e r 3 6 5 2 6 1 3 9 1 8s h t m l 新语 道基读书两 h t t p w v v d n s h ue o m d m p t e r 2 4 9 6 0 4 6s h t m l 5 诗意地栖居 从常家庄园体悟一种生活的艺术观 所以 到后来的古代中国 南方建筑为棚 多敞口 北方建筑为窝 多封闭 前者原出巢居 后者来自穴处 故敞口之建筑 配茂林修竹之景 园林之始 于此 萌芽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逐渐摆脱了单纯满足生存居住需求的地位 这 时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 伴随着自身的发展和成熟 最终主宰了中国建筑的审 美 尽管 天人合一 思想的现实形态各异 儒 道 释及民间风水 天人合一 观各不相同 从中国建筑发展的客观实际来看 遵法自然 合于天地 追求天 地 人三者和谐如一的 天人合一 思想 几乎成为人们本能的审美理想和境界 在此 我们可以发现 人们渴望实现天人合一 至关重要的天 地 人三者达成一种高度 的交流和感应 为此 人们在建筑时 不仅要h 天问地祭祖 而且还要赋予建筑实 体更多的神气或灵气 正如 周礼 中所言的 天有时 地有气 材有美 工有巧 合此四者 然后可以为良 材美 工巧 然而不良 则不时 不得地气也 这种神 气和灵气最为直观和集中的反映 是在古典园林中 我们知道 常家庄园作为现存为数不多的北派私家园林 自然在中国古建筑这 个诗化的过程中 有着其应有的重要地位 而事实上 中国古代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诗化哲学 这不仅指其诗意化的文 字 如孔子追求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田的理想人生境界 庄子 忘 和 游 的写意状态 禅宗 雁过深潭 影沉寒水 的化境等等 都呈现出一种诗化的倾向 也即艺术地对现实超越 同时 中国哲学又是关于人生的哲学 这是较西方传统哲 学重认识的特点而言 因为中国的哲学更为关切的是人自身的存在 以实现理想人 格为旨归 冯友兰曾说 中国哲学有一个主要的传统 有一个思想的主流 这个传 统就是一种最高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最高的 但又不离乎人伦日用 比如 道家庄子的人生观 就是典型的艺术的人生观 徐复观在 中国艺术精 神 一书中 对其艺术的人生观进行了解析 庄子对人生的超越 不是形而上的超 越 而是自在的超越 在 忘我 丧我 和 物化 的精神状态中 消解了理论 及实践的关联 从 不谴是非 中超越上去 与 天地精神独往来 而不敖倪于 万物 融合世俗的是非 与环境 与世界得到大融合 从而归于艺术性的生活 得 到大自由 这种追求 游 的人生 正是艺术的人生 诗化的人生 这种与环境 与世界的融合 就是人最初人时人最本真的存在 也就是海德格尔所阐释的 诗 孔子论语 先进 g 络中国 e 书 h t t p m o o k h t t p c n c o r n s e a r c h s h o w 8 5 8 7 2 3 0 2 1 1 1 h u n 冯友兰贞元六书 下册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9 6 7 0 6 徐复观 中国艺术的精神 辽宁 春风文艺出版社 1 9 8 7 8 5 6 形成常家庄匿诗化环境的地理及文化背景 意地栖居 事实上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 并非仅有道家追求诗化的人生 儒家涛教人生 禅宗顿悟超脱也都有着诗化的倾向 只是从现实形态和表现本质上看 在道家影响 下人生更显诗化 艺术化的倾向 中国古典园林一方面作为建筑 从建筑脱胎而来 有着超越其本身物质的精神 内涵 另一方面作为艺术 它与其他艺术一样 是追求艺术化人生 持超越态度的具 象表征 1 5 常家庄园里常家先人 诗意地栖居 常家先人作为儒学传家的家族 深深地受中国古代 天人合一 哲学的影响 他们所追求的生活 也和众多中国古人一样 因循着天道 追求一种 天人合一 的生活方式或生存状态 和其他晋商相比较 常家在他们住宅的建设上更加鲜明的 体现了这种追求 如常家的 静园 在众多晋商民宅中 可谓独树一帜 这也是常 家庄园 不和其他晋商民宅一样冠以大院之名的原因所在 我们已经知道 天人合一 的生存方式和 诗意地栖居 的本质 其实都是指 人最初为人时的最本真的存在方式 这种存在方式 也是人最合理 与周围自然最 和谐的存在方式 常家庄园里 最值得探讨的 恐怕就是这种常家先人对待生活的 诗意地栖居 的岂术观了 第二章形成常家庄园诗化环境的地理及文化背景 2 1 常家庄园的地理环境及建筑布局 常家序园位于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 距榆次1 7 5 公里 车辋由四个小自然村 组成 四寨中心建一大寺 与四寨相距各半华里 形成一个车辐状 故名 车辋 地势比较开阔平坦 但整个晋中市则东南高西北低 东 南边缘分别为太行山地和 太岳山地 西部为太原盆地 河流分属黄河水系和海河水系 潇河 昌源河等横经 西部流入汾河 属海河水系的浊漳北源 清漳东源 清漳西源流经东南部进入河北 省境 从 常氏家乘 的有关资料分析 常氏在明未家道小康后 即开始了宅院的修 建 最终形成了占地6 0 万平方米 房屋4 0 0 0 余阃 楼房5 0 余座 园林1 3 处的宏 大规模 可惜的是 由于历史的原因 现在我们看到的常家庄园连当年面积的四分 之一都不到 诗意地栖居一从常家庄园体悟一种生活的艺术观 如今 修复后的常家庄园 在布局结构和气氛上突出体现了它的庄园特色 往昔的常家庄园 乃四起堡壁 八面建有堡门 修复后的常家庄园 只恢复了 其东北门 敦艮吉门 修复了环围1 2 万余平方米宅院与园林的堡墙 使修复后的 常家庄园依然成为一个封闭型的整体 跨过二丈五尺宽的拱形石桥 穿越七尺二高的 敦艮吉 堡门 展现在人们面 前的是一条长达6 5 0 米的清代街道 这就是常万达一支经营近二百年筑成的 后街 走在这条街道上 我们很难不想到曹雪芹在 红楼梦 中所描写的宁荣街 这条庄 园大通道的中间 是清嘉庆帝因常氏助军饷军需有大功而封赠九世常万达从二品武 功将军 十世常怀酶从三品武翼都尉 常怀圩从二品武功将军 常怀玢 常怀佩从四 品朝议大夫后奉旨而立的四柱三门 承恩 石碑坊 而长街的西端 则是将原来西 北堡门 效乾门向东移置于此 此门高二丈三尺 下为砖雕垂花三门式 上嵌一 丈二尺见方的鱼跃龙门高浮雕沙石壁 石壁的两端各有一处玲珑别致的小空心廊 在长街北面 是现存的庄园区 其宅院除东端已作为办公区的四个小院外 由 东到西依次列着总帐房园 后改为常氏笃初学堂 北祠堂院 静园东院 静园西院 节和堂 人和堂 慎和堂偏院 慎和堂 雍和堂偏院 雍和堂 谦和堂 私塾院 石芸轩书院 养和堂书院 养和堂偏院 养和堂 得趣茶园 体和堂各院 体和堂 广和堂 广和堂偏院 贵和堂偏院 贵和堂 贵和堂后院 贵和堂东新院 贵和堂 西新院 贵和堂后院 贵和堂书院 其中属于 十秉 老堂的六座 慎和堂 雍和 堂 谦和堂 养和堂 体和堂 贵和堂 属于老堂中分支出来的新三堂 属慎和堂 的节和堂与人和堂 属崇和堂的广和堂 属于北常全族共有的四座 笃初学堂 祠 堂 私塾院 石芸轩书院 其余1 3 个院落 则为各堂之附属宅院了 长街的南面 也是北常各堂的宅院和主要供常氏家族消费的铺面 由于破坏严 重 宅院已无法全面修复 各铺面字号则散布于街 无论是长街的南面还是北面 均有一个共同点 这就是宅院紧靠 无一条横向 通道 这就造成了一个 临街门户依次开 堡门关闭如一堂 的格局 当然 这一 堂 就是北常始祖常万达的 世和堂 了 其实 街两边的各堂院 均留有后门 北面的各个后门 通往园林 南面的各堂院后门 通往车辋村腹部 后门一闭 则 无一外人可以进入 而各院之间 均有旁门可以相通 这就使常氏在车辋中形成了 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体系 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庄园格局 常家庄园里栖居的诗意化 2 2 常家庄园里的人文环境 在全国 学而优则仕 的大儒家文化背景下 山西的晋商们却形成了 学而优 则贾 的晋商文化 而在这个 学而优则贾 的晋商文化圈中 常家却又是最如此 执着的鼓励子孙 学而优则仕 常氏家乘 中记有太原县举人郝荫榕的一句话 榆次素封之家 不一而足 而以读书为急务者 为常氏 此处所谓 素封之家 是指 虽无官爵封邑而同封 君一样富有的人家 也就是说榆次的商贾家族很多 其中最重视教育的则是车辋常 家 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光绪二十九年 1 9 0 3 年 常氏又办起了山西省第一所农村 民办 改良 新式学堂 常氏笃初学堂 第二年又办了 常氏知耻女子学堂 开 了山西民办女子教育的先河 在常家几代人如此重视儒家传统教育的大背景下 儒家思想的精髓已经渗透到 了常氏家族每个成员的血液之中 而传统的儒道思想是造园的文化根基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的达官显贵 豪商巨 贾总是踌躇满志的走出去 最终又神闲气定地落叶归根 在家乡寻找最能体现自己 人格修养的参照物 因此 园林便成为他们精心打造的寄托生命追求与人格理想的 精神家园 从园中的 一苇渡江 达摩面壁 大肚罗汉图 等砖雕石刻中 便可想象出园主当年奔波万里商途 回归家园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道家逍遥游的人 生观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上笼上了一层浓厚的文化气息 园林成为道家隐逸情怀的 载体 因此 建筑不仅是可居的 而且是可游的 常家庄园正是典型的符合北方地 理气候等各方面环境的可居 可游的建筑群 第三章常家庄园里栖居的诗意化 由于常家庄园破坏严重 很多文物古迹 虽经修复 却也很难真实的再现原样 由于这个众所周知的原因 在这里我写常家庄园 便只能从可以确定为原物 或者 经过修复但接近原样的几处景观或建筑来进行研 究和论述了 3 1 敦艮吉门宋代二亭双绝贴 常家先人 很明了的在他们的大门 敦艮吉 门 上 借用宋代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欧阳修所撰 诗意地栖居 从常家庄园体悟一种生活的艺术观 写的两篇游记 丰乐亭记 和 醉翁亭记 来表明了他们所向往的生活是一种 自在逍遥的生活 敦艮吉 门虽不是原常家庄园的正南门 但就在这样一座东北方向的大门上 以如此大篇幅来刻此文章 相信常家先人对此两篇亭记也算是情有独钟了 敦艮吉 门原为常家庄园的八道堡门之东北门 在八卦方位中属 艮 位 故称 敦艮吉 门 宋代二亭双绝贴 置于正堡门的南北两侧墙上 各高3 米 长 1 3 米 南侧为 丰乐亭记 北侧为 醉翁亭记 均为苏轼书写 醉翁亭记 中这样 描写到 醉翁之意不在 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 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已而夕阳在山 人影散乱 太守归而宾客 从也 树林阴翳 呜声上 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其文者 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在这里欧阳修提出乐有三种境界 一是 禽鸟之乐 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 游人的到来 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 所以当人去山空后 它们又回到林间 唱出 欢乐的歌 二是游人之乐 在这幅图画中 有 负者 有 行者 有老人 有小 孩 前呼后拥 往来不绝 十分热闹 三是太守之乐 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 他既 知 禽鸟之乐 又乐游人之乐 既能同醉 又能 自醒 还能体察万物 反思人 情 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在其姊妹篇 丰乐亭记 中 欧阳修又这样记述到 今滁介江淮之间 舟车商 贾 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 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 功德 休养生息 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 乐其地僻而事简 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俯而听泉 掇喹芒而荫乔木 风霜冰 雪 刻露清秀 四时之景 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而此丰年之乐者 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 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焉 可见 欧阳修所乐的不过是他的百姓们过着的朴素自在的生活 因此常家先人在此刻此两篇欧阳修的文章 也无非是希望自己的子孙能过着像 1 0 常家庄圆里栖居的诗意化 醉翁亭记 丰乐亭记 中所描述的朴素自在的生活 能与自然同乐 和谐共生 这其实就是对于 诗意地栖居 的有意追求 3 2 祠堂里的 子孙槐 沿着后街 由东缓缓前行 我们看到第一座宅院就是 常氏宗祠 即北常祠堂 在常氏祠堂里有一株凝聚了常氏几代人精神的槐树 可以这样说 这株槐树 不是一颗普通的槐树 常家人把它植在祠堂里 这就不言而喻的说明了它和祠堂一 起成了常家人精神的栖居之所 这株槐树 是一株枝叶浓密的 龙爪槐 主干挺直 枝干不多 皆为扭曲状 犹如一根粗大的扭曲的铁丝 树叶却极为繁茂 这棵树的种子是常家十二世常怡从 俄国带回来的 于光绪五年 1 8 7 9 年 祠堂落成时种下的 常家人管它叫 子孙槐 当地人有俗语说 千年松 万年柏 不如老槐拐一拐 以此来说明槐树生命力的 持久旺盛 o 当我们在祠堂里看到这株在笔直和弯曲的对比中尽显顽强的子孙槐的时候 不 觉会联想到常家先人在商途的艰辛和成就的辉煌 也不禁会对这株 子孙槐 肃然 起敬 同样也会如荷尔德林在 在可爱的蓝色中闪烁着 所描述的那样 倘若生命是纯粹的辛劳 人就会抬起明眸并说道 我也希望这样么 是啊 噢i 海德格尔在 诗 语言 诗 中这样解释 道 只有在纯粹辛劳的领域 人才能用辛劳换 取 功德 在那里 他为自身获得了圆满的功 德 但与此同时 在这一领域 人获许抬首仰 望 从这一领域 通过这一领域 向着诸神明 仰望 向上仰望的目光飞跃大地 指向苍穹 然而 它依然在下 位于大地之上 向上的仰 望跨越大地和苍穹的中心 这一中心被指派给 人栖居 9 这个中心 就是纬度的本质 根据荷尔德林的诗句来看 人通过以上苍为 尺度衡量自身而跨越这一纬度 人并非偶尔进行这种贯通 而是在这样的贯通中人 才根本上成为人 人之为人 总是以某种天空之物来度量自身 所以接着的诗行 谢燕刘欣宇著儒商门第 常家庄园山西 山西古籍出版社 2 0 0 4l l o 德 海德格尔著张月石向骞曹元勇译诗 语言 思 郑卅l 黄河文艺出版社出版 1 9 8 9 9 2 1 9 l l 诗意地栖居 从常家庄园体悟一种生活的艺术观 2 8 2 9 行 中说 人以神性作为衡量自身的尺度 神性乃是人借以度量他在大地 之上 天空之下的栖居的 尺度 唯当人以此方式测度他的栖居 他才能够按其本 质而存在 常家祠堂里的东谣大抵都是有点灵气的 这株 子孙槐 某种程度上也已成了 常家人衡量自身的神性的尺度 在这个衡量中 常家人踏着祖先脚步领悟到了人之 为人的根本 也就是人最本真的存在 诗意地栖居 成为了他们生存的理想状态 在这样强大的家族理想的驱动下 常家人开始思索并追求一种本真的生存 这 一点突出体现在了他们为自己建造的这座庄园上 常家庄园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仅 仅是一座简单的住宅 而且是一座被人称为 八可庄园 的诗意地栖居之地 即 可居 可读 可修 可思 可赏 可游 可悦 可咏 我们今天虽不能目睹常家庄 园的原貌 但仅此名称 对于常家庄园的住居环境也可窥一斑了 何况 今天依然 能够在常家庄园里看到一处有部分真迹留存的园林 静园 3 3 常家庄园里的点睛之笔 静园 出了祠堂 沿着北常后街继续向西 走 走进出现在右手边的悬挂 静园 匾 额的面阔三间颇具江南园林风格的卷棚 挑檐式静园大门 两侧 松师 梅友 小院 明柱卷棚的堂室 低短曲型的围墙 一边松荫如水 一边梅绽幽香 虽在方寸 之地 而江南园林那宅园合一的特征尽 显 使得一进入静园 立刻就与常氏那种 高墙阔堂的宅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静园 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北派私家园林 它不仅仅为常家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 所 也成就了其在山西众多的晋商名宅中独特的地位 我们知道在古代游园诗词很 多 而多数是应制之作 说明这种 以文会友 的游园活动很频繁 也说明这种以 游园为主题的社交活动很受士人们欢迎 红楼梦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 国府归省庆元宵 中大观园作为元妃的省亲别墅 刚刚竣工还没有题名 贾政就追 不及待地请来了同僚们来游园 并借机让贾宝玉在众人面前初试锋芒 游园中所展 示的 除了贾宝玉的文采才思 最多的当数大观园的景致了 文如其人 园林的面 任志波吟诗赞誉晋商大院山硬旅游 2 0 0 3 4 4 5 常家庄园里栖居的诗意化 貌也能够反映园主的风采 那么佳园的拥有者 自然品致高雅 如在 红楼梦 第 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细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中写到薛宝钗住了蘅芜苑 林 黛玉住了潇湘馆 贾迎春住了缀锦楼 探春住了秋爽斋 惜春住了蓼风轩 李氏住 了稻香村 宝玉住了怡红院 从此 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命运便与他们各自所选的 住所联系在了一起 在这里 常家人栖居于静园 静园的品格 自然也集中体现了常氏家族的风尚 静园里寄寓了常氏先人对于栖居的思索 要了解常氏家族这种对于栖居的思索及其 生活观 赏析静园 自然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3 3 1 静园名称里的 静 要赏析静园 就要首先品味一番 静园 这个园题 明确提出园题 明目要有其义 的 北魏孝文帝元宏当是较早的一人 在 魏 书 任城王澄转 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高祖 车架还洛 引见王公侍臣于清微堂 因之流化渠 高祖日 此曲 水者 亦有其义 取 乾道曲成 万物无滞 次之洗烦池 高祖日 此池中亦有 嘉鱼 澄日 此所谓 鱼在在藻 有颁其首 高祖日 且取 王在灵沼 于韧 鱼跃 次之观德殿 高祖日 射以观德 故遂命之 次之凝闲堂 高祖日 名 目要有其义 此盖取夫子闲居之义 不可纵奢以忘俭 自安以忘危 故此堂后作茅 茨堂 红楼梦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中曹雪芹借贾 政口说道 偌大景致 若干亭榭 无字标题 也觉寥落无趣 任有花柳山水 也断不能生色 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再回到静园里来 静园 之名 源于 道德经 归根第 十六 归根日静 静日复命 知常日明 万物纷纭生息 最终回复各自的根本 就叫做 静 静中又孕育着新的生命 这就是自然的常规 知道尊重这些常规 才 是明智的 静园 就是归根之园 常氏先人们为了生意 常年生活在异乡的土地 上 思乡之情 这种回归的心态 自然非同一般的浓重 静 是落叶归根的过程 归根 在行为上可以体现在人 功成名就 后 回归故里 内心则在生活富足的基 础上开始思索人之根本 回归人之为人的本真状态 也就是人抛弃一切后的自然 而关于 自然 之道 道家的另一位圣人庄子认为 其主要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审美 精神 自由本真的人生境界 他认为最高的美就是法贵天真 服应万物的自然本性 耿彦波常家庄园山西书海出版社 2 0 0 11 9 6 1 3 诗意地栖居 从常家庄园体悟一种生活的艺术观 不假造作 所谓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 人者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圣人无为 大圣不作 观于天地之谓也 这 种人生的极境和艺术的妙境 正是从 以天合天 的顺乎天性 平淡自然中得来 要实现这种 大美 的自由境界 当然需要按照自然的法则而获得 追寻本真的人 生境界 也就是寻找 栖居 回归自然 追寻自由本真的人生境界 这大概就是常氏先人为园取名为 静 的根源了 那么我们又如何让万物纷纭生息 回复各自的根本昵 当然 最简单的办法就 是原路返回 那么原路又在哪里呢 原路 就是老子的 道 俞宜孟先生在其著作 现代西方的超越思考 海德格尔的哲学 第七章中指出作为万物之 母 的 道 并不是原始的基质 质料的意思 哲学概念的 道 最初是从人走的 道路 引申 为方法 途径的意思 老子描述 道 说 寂兮廖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根据 道 是方法 途径的意思 倒可以把 道生万物 理解成万 物是依据 道 的途径而生出来的意思 固反过来讲 万物也可以因循 道 返回 它们各自的根本 静 则是这个返回各自根本的所在 无独有偶 两千多年后的西方 海德格尔也再次阐释了一个类似的命题 是 尽管 是 这个命题 是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的 俞宜孟先生在其著作 现代西方 的超越思考 海德格尔的哲学 第七章中指出 是 是万物的本源 这是我们了 解的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 是 的第一条性质 是 本身没有进一步的根源 它是使万事万物成其所是的 寂静的力量 但是这种力量并不是某种主体的属性 这种力量就是 是 本身 而海德格尔德 思 d e n k e n 是一种反思 a n d e n k e n 是 一种对于本源召唤 对于源自世界之在 世界之中人与其它生灵的中心生命呈现 的本源召唤的回想 追忆 纪念和反应 这种对于本源的回想 追忆 纪念和反应 是对天道的追求 人要去追求天道 而天道又不可说出 于是迸发出来的只有诗 海德格尔在 诗 语言 思 中说 当人 而且只有当人通过聆听语言的吁求 对 于语言作出反应时 人才第一次说话 人真正聆听语言的吁求的反应 是诗的 曹础基 庄子浅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 0 0 06 3 2 0 o 俞宜盂 现代西方的超越思考 海德格尔的哲学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8 91 2 3 2 7 o 同上 3 1 2 3 1 3 o 同上 p 3 1 5 o 德 海德格尔著张月石向骞曹元勇译 诗 语言 思郑州 黄河文艺出版社出版 1 9 8 99 l l o 俞宜孟 现代西方的超越思考 海德格尔的哲学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8 9 1 2 3 6 9 1 4 常家庄园里栖居的诗意化 组成部分中表述的语言 又说 被纯粹说出的一切 是在其中作为被说出的一切 的本体的说话的完成 也就是说话的本源 被纯粹说出的一切是诗 静 是对 道 的回归 思 是对 是 的反思 而 道 和 是 都是指 万物的本源 虽然 静 和 思 不是一个对等的命题 但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指向 了万物的本源 而 诗 是在这个指向本源的过程中 人说唯一能过 既出的语言 一个 静 字 虽只是老子 道德经 归根第十六 中的一个字 而这个静字 却跨越时空 沟通了西方海德格尔 诗意地栖居 之 诗 3 3 2 十亩杏林 静园 之 静 沟通了 诗意地栖居 的 诗 而 栖居 则在一定程度 上 体现在了杏林里 在静园里 沿着绿荫蔽日的花架前行 便进入 了杏林 这里便是常氏最早建成的园林区 十亩园 区 广栽杏树 其问有三层含义 一是常氏作为儒 学传家的家族 尊孔子为宗 孔子讲学于杏坛 这 是常氏对杏树情有独钟的缘由 杏园深处 筑有杏 坛 便是常氏建杏园的初衷佐证 二是杏花开于二 月 报春最早 而此时正是各地举子进京会试之时 故杏花又名 及第花 常氏作为文化世家 自然对 这个吉利的俗称偏爱 三是据晋人葛洪 神仙传 董 奉 里说 有一个人叫董奉 平时他不种田 专门 给人看病 但是 他从来不收病人的钱 却有一个要求 病重的好了以后种五棵杏 树 病轻的好了以后种一棵杏树 年长日久 杏树成林 董奉以其德晶技艺 被后 人尊之为仙 杏林也便成了名医乃至医学的代称 常氏家族中世代皆有医界名家 如救急医人 从不收贫家分文 只要燃一支香以点水烟而名播一方 被乡人称之为 一柱香先生 的常龄 就是其代表人物 正因为如此 常氏建杏园 也包含着对 品德高尚者的尊敬 杏林作为儒学传家的标志 代表了常家对子孙文化道德的培育 及第花 则是 对子孙前程的美好祝福 而作为行医济世的象征 更是对生命的关心 杏林在某种 意义上成了常氏关爱自身关心生命的象征 也可以说 杏林是常氏在人格上培育自 o 德 海德格尔著张月石向骞曹元勇译 诗 语言 恩 郑州 黄河文艺出版社出版 1 9 8 9 g 2 1 4 o 同上1 9 4 1 5 诗意地栖居 从常家庄园体悟一种生活的艺术观 身的标准 而且杏林本身的栽植 就是一种培育 生长意义上的培育 我们知道 通 过什么我们获得一栖居之地昵 通过筑居 培育和关心 c o l e r e c u l t u r a 是 一种形式的筑居 即荷尔德林所言的养育性活动的筑居 常氏正是在这样一种关心和培育下 为自身和平的栖居 筑建着自己的栖身之 所 栖居里有爱抚与保护 保藏与照料的含义 栖居 就是指居留于和平之中 居 留于每种事物都在本质上受到保护的自由境界的和平之中 栖居的本质特征就是这 种解放和保护 这种解放和保护遍布于栖居的整个领域 因此 常家为了追求栖居 不仅关心和保护自己家人 作为以儒家理念指导家族传统和规范商业行为 常家在 其行为中集中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 仁 仁 在 论语 中出现了1 0 9 次 最核心 的是体现 仁者爱人 的伦理道德思想 素来注重 人和 的常家 不仅力求做到 与世无争 与人为善 而且能在天灾之年 周济乡亲 造福桑梓 仅仅有史可记载 的 常家在清后期光绪三年 1 8 7 7 四年 1 8 7 8 五年 1 8 7 9 二十二年 1 8 9 6 二十三年 1 8 9 7 二十六年 1 9 0 0 都曾多次救助乡亲 3 3 3 静园 里的建筑 筑居 除了上一节所讲的作为养育性活动的筑居外 还有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