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谨言 量子力学第一卷 习题答案解析4第四章.pdf_第1页
曾谨言 量子力学第一卷 习题答案解析4第四章.pdf_第2页
曾谨言 量子力学第一卷 习题答案解析4第四章.pdf_第3页
曾谨言 量子力学第一卷 习题答案解析4第四章.pdf_第4页
曾谨言 量子力学第一卷 习题答案解析4第四章.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曾谨言 量子力学第一卷 习题答案解析4第四章.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力学量用算符表示 1 设 qfihpq 是q的可微函数 证明下述各式 一维算符 1 2 2 hipfqfpq 证明 根据题给的对易式及 0 qfq qfpfqpfqpfqpfpq 22222 fihqppqppffpqpqppf hipfpfhipqqp2 2 pffqihpqpfq 证明 同前一论题 hiqppfqpfppfpqqpfppfpq hipfpqfpqpfphipfpfpqqpfp pffphihipffppqqp 3 ihfppqfq2 2 证明 同前一题论据 fppqfqppfppqqfppfpq 2 hifpfpqpfqpphiqpfpfqpp hifphifpppqqpf2 4 i fp i h qfpp 22 证明 根据题给对易式外 另外应用对易式 i f i h qfp dq df f i 2222 fppfpfppfpfpp 物 83 309蒋 80 i fp i h fpp 22 5 ppf i h pqpfp i 证明 论据同 4 pfppfppfpfpppfpp 22 ppf i h i 6 22 pf i h pqfp i 证明 论据同 4 22222 pf i h pfppffppfpfpp i 2 证明以下诸式成立 1 证明 根据坐标分角动量对易式 为了求证该矢量关系式 计算等号左方的矢量算符的 x 分量 以及 看到 由于轮换对称性 得到特征的公式 81 2 证明 证法与 1 类似 但需先证分量与分量的对易律 同理可证明其他轮换式 由此得普通式 取待证的公式等号左方的 x 分量 并用前一式加以变形 根据轮换对称性 证明待证式成立 3 注意与 x 没有共同坐标 4 注意 没有共同坐标 因此可以对易即 故 2222 zyxxzy llppllA zzxxzzxxzzyyxxyyxxyyxxxxyxxy llppllppllllppllpplllppllppl 2222 zxzxzzyxyxyy lplplllplpll zyyzyzzy lppllpplhi yzzyyzzy plpllplphi xx pllphi 3 l 为粒子角动量 F 为另一力学量 证明 p F p r F rhiFl 其中 r 表示空间坐标的梯度 p 表示动量空间的梯度 证明 按照题意 z k y j x i r zyx p k p j p i r 又 F 可看作坐标r 动量p 的函数 它一般可以表示成 n i ni ni prCprFF 3 2 1 0 zyxin 为使证明题给论据清楚 可以先导出两种交换关系 作为后文的准备 设 r 为任意波函 数 x F i h x FF xi h Fpx x F i h Fpx XpCPXCFX ni n ini ni n ini 在前式的最后一项中 当 I x 时 可利用莱勃尼兹公式 n x x n x n n n n nnn x P Pi h XP x n x X i h X xi h XP 1 1 当 n z n z n y n y XPXPXPXPzyi 因此 ni n ini x ni n ini ni n ini PXC Pi h PXCPXCFx x P F hi x P F hiFX 现在利用前二式来证明题给一式的 x 分量的关系成立 该式左方 xxxx FlFlFlFl 3 yzyz zpypFFzpyp FFyPFyP zz yyzzyyyzzz pFzFpZpFyFpypFzzFFpFpzPFyyFFPFPy 86 87 利用 1 和 2 得 同理可得 综合 3 式得 4 设算符A B 与它们的对易式 A B 都对易 证明 甲法 递推法 对第一公式左方 先将原来两项设法分裂成四项 分解出一个因式 再次 分裂成六项 依次类推 可得待证式右方 步骤如下 按题目假设 重复运算 n 1 次以后 得 乙法 数学归纳法 待证一式当 n 1 时 是明显成立的 假设当 m k 时该式成立 而 k1 则应有 现在计算有 利用前述的假设 但又按题目假设 用于前一式得待证一式 关于第二个公式也可按相同的步骤证明 不另列述 但若第一式证实 则亦可从第一式推第二式 注意 ABBA 88 89 将第一式对易式中两算符对易得 再将文字 A B对易得 5 证明 证明 本题的证法与题四的第一法完全相同 只是条件 A B 与 A B 对易一点不能使用 即 从原来的对易式经过总数 n 1 次运算后 得 取 A q B p 注意 q p hi 代入前一式后 有 6 证明是厄密算符 证明 本题的算符可以先行简化 然后判定其性质 是厄密算符 因此原来算符也是厄密的 另一方法是根据厄密算符的定义 用于积分最后一式 前式 说明题给的算符满足厄密算符定义 7 证 A等是实数 是厄密算符 证明 此算符F 不能简化 可以用多次运算证明 首先假定已经 证明动量是厄密算符 则 运用这个关系于下面的计算 dPAdPF n n dPA n n n n 0 d P PA n n 1 d P PA n n 1 d P PPA n n 2 d P PPPA n n 3 d P PPA n n 3 2 d P PPA n n 4 2 d P PPA n n 4 2 dPF PF满足厄密算符的定义 8 证明 2 nmmn nm nm pxxp A nmA实数 是厄密算符 证明 方法同前题 假定已经证明p x 都是厄密算符 即 dpdp dxdx 又按题意得证算符是一维的 dxxppdxxp mnmn 1 90 物 83 309 蒋 dxxpp mn 1 dxxpxdxxp mnmn 1 dxpx nm 这证明 mmx p 不是厄密算符 但满足 dxpxdxxp nmmn 同理可证明 dxxpdxpx mnnm 将前二式相加除2 得 dx xppx dx pxxp mnnmnmmn 2 2 因此 2 nmmn pxxp 是厄密算符 因此 nm nmmn nm pxxp A 2 也是 又假定用0 0 作为厄密算符0 的定义 并设 BA AB 则本题可用较简方式来证明如下 因为 pp xx 所以有 nn pp mm xx nmnmmnmn pxpxxpxp 同理有 mnmnnmnm xpxppxpx 相加除 2 得 这证明右方一式是厄密算符 9 证 明 若当大 时 并 不 趋 于 0 则 不一定是厄密算符 91 证明 设 是任选的两个函数 适用分步法计算下列积分 继续将后一积分作分步运算 共作 n 次 其结果将是 由此计算可知若大括号里总和为 0 则算符符合厄密算符定义 但按题 意时 不趋于 0 因此我们无法证明大括号里总和为 0 10 证明其中 A p q B p q 是正则动量和坐标的函数 上式左 方是相应的算符 A B 是经典力学中的 poisson 括弧在多变量情形 i 1 2 3 i 自由度 证明 本题意思是要证明等号两边式子等效 但左方是算符式 可以使用自变量 间的对易关系进行变形 为了证明方便 可设定的函数形式如下 式中是指两组已知的复数 若不能用的形式表示 则下面的证法无效 按此假设 可进行下述的变形运算 I A B 最后一式中出现座标的幂 动量幂之间的对易式 这类对易式的简化 并未有过 需做专门的计算 兹以 lm pq 的简化为例 mllmlm qppqpq 试将此对易式的第一项加以连续变形 并且运用已证过的公式 q f hiqfp 4 1 lmlm ppqpq 5 利用 4 式 令 m qqf 则有以下诸式 或 1 mmm himqpqpq 6 同理有 211 1 mmm qmhipqpq 7 依次类推 将 6 式代入 5 有 11 lmmlm phimqpqpq 112 lmlm phimqppq 8 将最后一式第一项分解 重复应用 6 112 lmlmlm phimqppqppq 1121 lmlmm phimqphimqpqp 112122 lmlmlm phimqphimpqpqp 运用式 7 于前式中的 1 m pq 12122 1 lmmlmlm pqmhipqhimpqppq 11 lm phimq 1122 2 lmlm phimqpqp 222 1 lm pqmmh 9 与 8 式比较 增加 2 h的高阶次 312 lmmlm phimqpqppq 22211 12 lmlm pqmmhphimq 32133 1 lmmlm pqmhipqhimppqp 22211 12 lmlm pqmmhphimq 3222133 1 lmlmlm ppqmmhphimpqpqp 22211 12 lmlm pqmmhphimq 32133 1 lmmlm pqmhipqhimpqp 3322 21 lmm pqmhipqmmh 物 83 309蒋 22211 12 lmlm pqmmhphimq 1133 3 lmlmlm phimqpqppq 222 13 lm pqmmh 333 21 lm pqmmimh 10 按同样方法连续变形l次 得到下式 式中假设lm 2 1 2 12 ll hiplmqhiqppq lmmllm m ll hipqmm lm 1 11 1 22 lm pqm 1 lmll qlmmhi 1 1 1 或改写作 2211 1 2 1 lmllmlm pqmm ll hiplmqhipq 11 1 1 mll qlmmhi 11 将此式代到 3 式中 得下式 21 lmk mn kl klmn philmqqDCBA 1122 2 1 1 2 nkmnlm phiknqqppqmmll h 1 1 2 1 222lnk ppqkknn 1 1 1 1 222211 以上幂 lnkmlnkm kl mnkl mn pqkknnmmllpqknlmlDC 将这对易式遍乘以i 则右方各项中 第一项将与i 无关 第二项以后含i 以上的幂 取 极限0 i 时将留下第一项 mn kl kl mn lnkm DCpqknlm i BA 11 0 lim 12 其次再考察题给公式等号右方的泊松括号 用正则座标和正则动量表示的式子 我们论证 的情形中 自由度1 因而ppi qqi 按经典力学定义 i iiii q B p A p B q A BA 95 nm mn mn pqC qq B p A p B q A nm mn lk kl pqC p pqD p lk kl pqD q 1111lknmlkn mnkl m klmn pkqpnqplqpmqDC mnkl lnkm klmn pqknlmDC 11 13 两种计算的结果相同 因而题给的结果相同 因而题给的公式得到证实 11 设 F x p 是xk pk的整函数 证明 k k x F i Fp k k p F ipF 整函数是指 n i m k mnki mn ki pxCpxF 123 mn ki C是数值系数 证明 本题照题给的表示式应当是三维的算符 其展开形式 3333233213313223 22221221311321121111 nmmnnmmnnmmnnmmn mn nmmnnmmnnmmnnmmnnmmn pxCpxCpxCpxC pxCpxCpxCpxCpxCpxF 先证第一式 ki mn z n i n iz m k n iz m k m kz mn ki ki mn z n i m k n i m kz mn ki ki mn n i m k mn kixx ppppxppxxpC ppxpxpC pxCppxFp ki mn n iz m k n i m kz mn ki ppxpxpC 最后一式曲括号内第一项为kz 时为 0 因为座标不同 kz 时 m z z m zz x xi xp 第二对易式 n iz pp任何情形是零 因而 改写成 kz n l m k k kl mn mn kls px xi cpxFp n l m k mn kl z pxc xi pxF xi z 2 第二式证明与前半题类似 kl mn n l m k mn klzz pxcxpxFx z n l m k n lz m k n ll m k n l m kz mn kl xpxpxxpxxpxxc n lz m k n l m kz mn kl pxxpxxc 3 最后一式曲括号内0 m kz xx lz n l l n lz p p ipx 这公式的详细证明参看第 3 题 于是 3 式应写成 lz n l kl mn l m k mn klz p p ixcpxFx n l m k mn kl z pxc p i pxF p i l 这样 第二式得到了证明 这两类式子形式相似 是因为px 是一对正则共轭量的缘故 12 设 rf 是只赖于空间的力学算符 证明 22 2 frfrf 1 设 是依赖于座标的波函数 r 先作以下计算 222 ffrrf 123 2 2 2 2 i ii x ff x 2 2 2 2 2 2 2 iiiii x f x f xx f x f 2 2 2 iii xx f x f ff2 2 2 代入题给式 1 并运算于 r 2 2 2 2 2 2 2 f xx f x f xx f x f frfrf iii i iii 22 2 2 2 2 f xx f f x f xx f f x f f iii i iii 消去第一 第三项 前式 2 2 222 iiiii i ii x f x f x f x f x f xx f f 首末两式移去函数 得到特征公式 1 13 利用测不准系估计谐振子的基态能量 解 写下一维谐振子的经典的能量公式 或算符关系式 2222 22222 2 2 xm m pxm m HE 1 取能量的平均值 2 2 2 22 1 x m p m E 在一维谐振子的情形 座标的平均值0 x 动量平均值0 p计算座标和动量的 不确定 度 即均方根偏差 px 按一般公式 22222 xxxxxx 22222 pppppp 2 因此能量平均值公式 1 可改用 不确定度 表示 2 2 2 2 2 1 x m p m E 3 但根据测不准关系式 2 xp 作为估计 可以直接取其下限 即认为 2 xp x p 2 将此结果代入式 3 并且计算E的极小值 就是所求的基态能量 2 2 2 8 2 xm x m xE 2 1 2 2 2 2 xm x m 用此取括号内值为零的条件 得 2 min E 这时 m x 2 14 利用测不准关系估计类氢原子中电子的基态能量 设原子核带电Ze 解 本题原是三维问题 但作为估计 计算不需严格正确 方法同前题 r Ze m p E 22 2 1 取能量的平均值 由于中心对称性 可以认为动量的平均值是零0 p 这个平均值 本是个矢量 但它的分量都是零 因此 22 pp 此外 根据计算 第六章九题 知道 在氢原子情形 2 3a r 22 3ar 因而a a r 2 3 此外 ar 1 1 22 2 1 ar 所以 ar 1 1 因此为计算方便 可取 rr 1 1 对能量关系式取平均值 2 2 2222 r Ze m p r Ze m p E 3 利用测不准关系式 可以计算 3 的极值 但p与r之间并无已知的对易关系式 此可作 一维问题处理 认为 2 rp 并用 rp 4 则 3 式成为 2 22 p Ze m p pE 2 42 2 4222 2 2 2 2 1 meZemZ p mZe p m 2 2 1 42 2 2 meZZme p m 当取 2 Zme p 时 E 有极小值 2 42 min meZ E 就是基态能量 15 求证力学量x与 x pF的测不准关系 x p F Fx 2 22 证明 根据 课本 测不准的普遍公式 若BA 为任两个力学算符 BA 为它们的偏 差 BA 为不确定度 则 2 22 4 1 BABA 或 2 1 BABA 1 本题中 x PFBxA 因此 有关的测不准关系写成 2 1 22 x PFxFx 2 在本章第 11 题的第二个公式已指出 x x p F ipFx 代入 2 就得到待证的公式 16 求证在 n l的本征态下0 yx ll 证明 角动量分量算符满足对易关系 xyzzy l illll 两边取平均值 设 im Y是 z l本征态波函数 用标乘积运算符号 imximimyxxyim YlYiYllllY imyximxyim YllYllY imyximyim YllYlmY imyximimyim YllYYlYm imyimximyim YlYlYlYm imyimimyim YlYmYlYm 前面的连等式中利用了标乘积分配律以及算符 x l 的厄密性 这样证明0 x l 利用对易关系 yzxxz l illll 可以类似的证明0 y l 附带指出 虽然 x l y l 在 x l 本征态中平均值是零 但乘积 x l y l 的平均值不为零 能够证明 2 1 2 yxyx llimll 说明 yxl l 不是厄密的 2 x l 2 y l的平均值见下题 17 设粒子处于 im Y状态 求 2 x l 2 y l 解 im Y是算符 y ll 2 的共同本征状态 在此态中 算符 x l y l 具有对称性 因 而可假设 22 yx ll 又已知0 yx ll 利用算符恒等式 2222 zyx llll 计算这个式子的各量在态 im Y中的平均值 用标积符号 2222 imzyximimim YlllYYlY 2 22 imyxim YllY 因 im Y满足本征方程式 imimximim YmYlYllYl 1 22 2 1 2222 imimimximimim YYmYlYYYll 移项整理 2222 1 2 1 mllYlYl imximx 222 1 2 1 mlllx 补白 若需要严格论证 2 x l与 2 y l的相等关系 可设 yx lill yx l ill 于是有 2 1 lllx 2 ll i ly 求其符 2 x l的平方 用 l l 来表示 4 1 2 lllllllllx 4 1 2 lllllllll y 再求它们在态 im Y中的平均值 在表示式中用标乘积符号时是 4 1 2 imimx YllllllllYl 1 4 1 2 imimy YllllllllYl 2 或都改写成积分形式如下 积分是对空间立体角取范围的 dYllllllllYl im im x 4 1 2 3 dYllllllllYl im im y 4 1 2 4 按角动量理论 1 1 miim YmlmlYl 1 1 miim YmlmlYl 5 和正交归一化条件 mmiiim midYY 6 将运算公式 5 使用于 3 式的各项 得结果如下 0 2 dYYdYllY mi im im im常数 0 2 dYYdYllY mi im im im常数 2 1 mlmldYllY im im 2 1 mlmldYllY im im 注意上述每一个积分的被积函数都要使用 5 的两个式子作重复运算 再代进积分式中 如 1 1 mlim YmlmllYll 1 1 ml Ylmlml ml Ymlmlmlml 1 1 1 1 将它们代入 3 就得到前一法 考虑 yx ll 对称 得到相同的结果 1 1 4 1 222 mlmlmlmllx 22 1 2 1 mll 又从 4 式看出 由于 llll 没有贡献 3 4 应有相同的结果 第二种方法运用角 动量一般理论 这在第四章中并没有准备知识 所以用本法解题不符合要求 只作为一种参 考材料 18 设体系处于 202111 YcYc 态 求 1 x l 的可能测值及其平均值 2 2 l的可能测值及相应的几率 3 yx ll 的可能测值 解 1 按照习惯的表示法 im Y表示角量子数为l 磁量子数 m 的 2 x ll的共 同本征函数 题材给的状态是一种 x ll 2 的非本征态 在此态中去测量 x ll 2 都只有不确定 下面假定1 2 2 2 1 cc 从 202111 YcYc 看出 当体系处在 11 Y态时 x l的测值 处在 20 Y态时 x l的测值为零 x l 在 态中的平均值 2 1 clz 0 2 1 2 2 cc 2 又从波函数 看出 l也可以有两种值 体系处 11 Y态中时 2 l测值为 222 2 11 1 1 ll 当体系处在 20 Y态时 2 l的测值为 22 6 12 2 相应的几率即表示该态的展开式项系数的复平方 2 1 c 2 2 c 2 l的并态 中的平均值 2 2 2 2 1 2 62 ccl 3 关于在 态中 x l y l 的可能测值可以从对称性考虑来确定 当使用直角坐标表示算符 时 x l y l x l 有轮换对称性 由于在 态中 2 l可有二种量子数2 1 l所以将 z l轮换 x l的 结果 知道 x l的可能测值只能是 2 x l 0 2 同理 y l的可能测值也是这此值 2 y l 0 2 但如要计算 x l 或 y l 得到某个测值的几率 则需要较多计算 补白 前一题第 3 小题更严格的论证 要采用 x l y l 的本征函数的矩 阵计算法 若不考虑对称性 则根据态 302111 YcYc 不能直接辨出 x l y l 的可能测值 而用间接方法 x l或 y l的本征函数与l有关 1 l时 x l 的本征函数的座标表象用叠加原理写成 111110101111 YcYcYc 1 但 1 满足本征方程式 11 x l 这种形式的方程式求解有困难 考虑到角动量仅有分立本征值 所以我们将 2 改成角动 量表象 2 l x l 的本征方程式 它是矩阵形的 11 10 11 11 10 11 0 2 0 2 0 2 0 2 0 c c c c c c 3 再附加上诸系数的归一化条件 1 2 11 2 10 2 11 ccc 4 从 3 和 4 可以解得三个系数 11 c 10 c 11 c 和本征值 的三个值 0 5 按一般习惯 本征值的排列要从最大的到最小的 相应的本征函数可以用角动量表象 也可 以用座标表象 用前才时 是一个单列矩阵 2 1 2 1 2 1 2 1 0 2 1 2 1 2 1 2 1 11 10 11 c c c 6 这三组角依此对应于本征值 自大到小 0 用座标表象时 1 111101112 2 1 2 1 2 1 YYYlx i 0 1111101 2 1 2 1 YYlx i 7 1 111101112 2 1 2 1 2 1 YYYlx i 再考查2 l时 x l 的本征函数 这种情形下的座标表象的本征方程式是 22 x l 也不容易求解 而必须化成角动量表象 x ll 2 的本征方程式 是矩阵的 22 12 20 21 22 22 12 20 21 22 0000 0 2 3 00 0 2 3 0 2 3 0 00 2 3 0 0000 c c c c c c c c c c 8 再附加上各个系数的归一化条件如下 1 2 22 2 12 2 20 2 21 2 22 ccccc 9 解 8 和 9 得到本征值五种 2 0 2 角动量表象的本征函数 本征矢 共有五个 分别和以上五种本征值对应 注意 这些本 征矢仍和1 l的情形一样 是先用久期方程式求解五个本征值 再逐个地代入 8 所表示 的五个关于 m c2的线性方程式的归一化条件 9 才能得到的 41 21 46 21 41 21 21 0 21 21 46 0 21 0 46 21 21 0 21 21 41 21 46 21 41 22 12 20 21 22 c c c c c 10 波函数的座标表象和 7 相似 写成五项叠加式 例如 221220212222 4 1 2 1 4 6 2 1 4 1 YYYYY 11 1 2212212221 2 1 2 1 2 1 2 1 YYYY 11 2 22202220 4 6 2 1 4 6 YYY 11 3 2212212212 2 1 2 1 2 1 2 1 YYYY 11 4 221220212222 4 1 2 1 4 6 2 1 4 1 YYYYY 11 5 波函数组 7 10 都是 x l 的本征函数 并且我们已经论证了 x l 的五种本征值的来源 不 是从轮换对称出发 而是从本征方程式出发得到的结论 若进一步需要计算在 态中 测量 x l 得值 2 或其它本征值 的几率是多少 可根据 叠原理 将 写成所有八种 x l 本征函数的叠加式 222212122020 21212222111110101111202111 DDD DDDDDYcYc 12 这个叠加式中 D 和 都有两个指标 第一个是量子数l 第二个是量子数 x l 从 12 可 以看出在 的状态中 x l取各种可能测值的几率如下表 x l的本征值2 0 2 相应的几率 2 22 D 2 21 D 2 11 D 2 20 D 2 10 D 2 12 D 2 11 D 2 22 D 诸 D 的计算有两种方法 第一法是直接法 此法是从方程组 7 中解出 我们需要的 11 Y 而用 x l 的本征函数 11 10 11 的项表示它 这方法是初等的 结果 11101111 2 1 2 1 2 1 Y 13 其次再从方程式组 11 解出我们需要的 20 Y 而用 22 等的项表示 结果 22202220 4 6 2 1 4 6 Y 14 将 13 14 代进 12 式的第二道式子 并和后面第三式系数对比 得到 222 4 6 CD 0 21 D 220 2 1 CD 0 12 D 222 4 6 CD 111 2 1 CD 110 2 1 CD 111 2 1 CD 15 代入前一表格得到 x l本征值 2 0 2 相应的几率 2 2 8 3 c 2 1 4 1 c 2 1 2 1 c 2 2 4 1 c 2 1 4 1 c 2 2 8 3 c 第二种算法是利用本征函数的正交归一性 考察1 2 ll构成的 2 x ll共同本征矢量构成的希尔柏特空间 此空间中 22 Y 11 Y都 是基态 此空间中 是一个矢量 2 2 y 等八个 x l 的本征函数也是此空间的矢量 但不 是基矢 22 D 22 D等八个系数是 22 等在 上的投影 因为 11 Y 20 Y正交 x l 1 之 间也正交 因此在计算 11 D时 可取 12 的复共轭式 遍乘 11 再积分 得 dYcD 1111111 0 0 1 21 21 21 2 1 1 c c 又计算2 l诸系数时同样 如求 22 D时 取 12 的复共轭遍乘 22 积分 0 0 1 0 0 2220222 dYcD 22 4 6 41 21 46 21 41 cc 其余各个系数依此类推 19 求证在 x l 的本征态下 角动量沿着与z轴成 的角度的方向上的分量的 平均值是 cos m 解 角动量l 沿着与z成 解的方向 此方向用单位矢S 表示 它不是唯一的 因由方 位角 给定 有一投影 z l 它的解析式是 cossinsincossinkjis zyx zyxz lll kjilkljl isll cos sinsin cossin cossinsincossin 1 计算在 z l 的本征态 im Y中角动量投影 z l 的平均值 dYlY dYlYdYlYl imzim imyimimximz sin sin sin cos sin 2 式中 dddsin 根据 16 题的结论 z l 本征态下0 z l 0 y l故前一式 第一 二两个积分无贡献 由于 imimz YmYl 因而 cos mlz 3 20 设 0 m 是 x l 的本征态 相应的本征值是m 取1 则 0 m l i l i m y x ee 是算符 zyxz llll cos sinsin cossin 的本征态 解 本题是前题的廷续 它最简单的解法是利用旋转算符 角动量理论中证明 若将参座 系围绕某个轴n旋转过一角度 则描写状态的波函数 将受到变换 U U 叫旋转算 符 z l i eU 1 这个算符的源在课本中有论述 这是从略 十四章 14 3 设原来 的参考系是 zyx 这时 关于 z l的本征函数记作 0 m 现在象附图那样 将参考系先绕y轴转 角成为 zyx 再绕原来的z轴旋转 角成为从的轴成为 zyx 从图看原来的z轴变为z 它在原来参考系中的角座标是 这个变换中 波函数 0 m 变为 m 0 m l i l i m y x ee 但 m 又表示角动量沿z 分量的本征函数 因为在这个变换中l并不跟随着变 因而有此结 论 21 证明对任何两个波函数 满足下述施瓦茨的不等式 证明 本题有一定的证明法 它和海森伯的测不准关系式的普遍证法相类似 首先 寻找 一个含有 的复平方式子 令这个式子大于零 经过试探性计算 知道采取下式有效 0 2 dI 此式中的 尚待选择 将前式展开写成标识和形式 I 1 前式中第一 四二项恒为正 二 三两项符号不定 我们这样来选取 使它能使I的二个 异号项抵消 由于 未定 这种选择是可能的 0 I 2 选取方括号内项为零 得 于是 代入 2 得 0 I 3 此式即待证的一个不等式 本题也可以在一开始就假设下式成立 0 2 将它展开后稍加变形 使能待证 22 设H 为正定的厄密算符 vu 为任意二波函数 证明 2 vHvuHuvHu 证明 因为H 是正定的 按定义它的平均值是正数 即不论在何态中有 0 dHH 经过试算知道 仿照测不准关系的普遍证法 选取 使vu 有关 令vu 又设0 vuHvuI 1 0 vHvuHvvHuuHuI 2 0 vHvuHvvHuuHuI 选取方括号内式子为零 vHv uHv 3 将 3 代入 2 0 vHu vHv uHv uHuI 4 整理后就得待证一式 23 在一维对称势阱中 粒子至少存在一种束缚态 见 3 1 节 在给定势阱深度 0 V情况下 减少势阱宽度a 使 0 2 mV a 粒子动量不确定度 0 mVp 位置不确定度ax 因而下列关系似乎存在 amVxp 0 这与测不准确关系矛盾 错误何在 解 在一维有限深 0 V 势阱的问题中 以势阱中点作为原点时 至少有一个偶宇 称的束缚定态 其能量 E 决定于条件 EV mEa E 0 2 2 lg 因此这个基态能级 E 与 0 Va有关 a甚小时 E 也甚小 座标不确定度x 不能简单的用势阱宽度a来估计 估计值只需正确到数量级 势阱两边的 波函数是 kix Cex 2 a x 可设波宽度扩展到振幅 e 1 处 即 1 2 CeCe x k 得 00 2 22 mVEVmk x a小时 00 VEV 因此 2 2 2 0 0 mV mV px 这与测不准不相矛盾 题给论点的错误 在于随意地估计小几率波的范围 24 证明在不理续的能量本征态下 动量平均值是零 证明 第一法 根据第三章的定理二及推论 不连续能量本征函数是实函数 是非简并的 一般又是平方可积的 因而 xx 0 lim x x 以一维问题为例 dxx xi xp 0 2 2 x i xdx i 第二法 亦以一维为例 可推广到三维 先证普通公式 p mi xH 1 对任意波函数 p miixmixm xV dx d m xxxV dx d m xH 2 2 2 2 22 2 22 因而 p mi xH 现在取该式二边在能量本征态 分立 下的平均值 并注意 EH dxHxxH dxHxxH dxxEdxxE 此式因 EE 而等于零 从而0 p 设属于某能级 的三个简并态 321 彼此线性无关但不正交 试找出三个 正交归一化的波函数 它们是否仍为简并 解 用 Schmidt 法 选 d 1111 则 1 被归一化了 选 1122 2 d 则0 1112211 2 dddd 故 1 3 正交 选 2 使 d 2 3 22 则 12 为正交归一组 再设 2231133 3 dd 则 1113131 3 dddd 0 1223 dd 2113232 3 dddd 0 2223 dd 故 3 与 21 都能正交 选 d 3 3 33 这样选的 321 是正交归一化组 将H 算符作用于 式 11111 EdHH 同理H 作用于 式 1122 2 HdHH 21122 EdE 22 EH 同理有 33 EH 因而 321 仍有共同的能量本征值 简并不消失 证明以下诸式 BABA det det det 证明 设BA 是阶数n的矩阵 由它们形成的行列式记作A det和B det 设A 的矩阵元记作 ij a B 的矩阵元记作 ij b 按行列式理论 A 的行列式的值是 njnjj rl aaaA 2211 1 det 式中rl是排列 21n jjj 中的逆序数 逆序数指这种排列相对于正常排列 3 2 1 n 发生的编号逆转 式可改写为下式 innii r aaaA 2211 1 det 但r是 21n iii 的逆序数 如果将 的每一指标加以变更 可得 的结合形式 injnjiji rlr aaaA 2211 1 det 同理另一行列式写作 ln2211 1 det knlklk sls aaaB 但 l ss 分别是排列 1n kk 和 1n 的逆序数 取二者乘积 ln1111 1 det det knlkinjnji slsrlr jiji bbaaBA 若在求和式中选取 nn kjkj 11 则 1 1 1 2 ssrll sr 式成为 1 det det ln22221111 jninjnljjiljji slr jiji bababaBA 再计算 det AB 它是矩阵积 的行列式的值 按矩阵乘法设 CBA 是 C的矩阵 元是 j jlijil baC BA的行列式的值是 1 det ln 2 2222 1 1111 jn jninjn j ljji ijj ljji slr bababaAB r是排列 21n iii l s是排列 1n 的逆序数 与 的形式结构 是相同的 这证明 BABA det det det 证ASAS det det 1 证明 本题是一个么正变换后的算符SASAt 1 的矩阵的行列式 与原来算符 A 的矩阵的行列式之间的相等关系 本题利用前一题的结论加以推广 先将积的行列化成 行列的积 det det det det 11 SASSASI 因为 det A等都是数值而不是算符或矩阵 因而遵守对易律 det det det 1 ASSI 再将行列式积化成积的行列 进注意单位矩阵的行列式恒等于 1 有 det 1 det det 1 AAssI 3 证 ABTrBATr 证明 Tr是 Trace 或 Spur 即 径迹 的符号 按定义它等于矩阵的对角线矩阵元的和 数 i i i aATr 但 BA 是矩阵 A B 的积 BA 的矩阵元是 j jlijil baBA 因而 BATrbabaBATr jiij ijjijiij 4 证 ACBTrBACTrCBATr 证明 三个矩阵的积 三个算符 的径迹具有一般表示式 ik kijkij cbaCBATr 矩阵 CBA 的对角线元素要求各个组成矩阵元最前一个指标 足码 与最后一个指标相 同 其余的指标则需要衔接 满足这两条件的矩阵元都属于对角线矩阵元 但发现矩阵轮换 时 以上二条件能满足 ACBTracbCBATr ki ijkijk 式子得证 BACTrbacCBATr ij jkijki 5 证 1 ATrSASTr 证 明 jk kijkij sasSASTr 11 将 矩 阵 元 组 成 因 子 轮 换 jk ijkijk ssaSASTr 11 有问题有问题 补白 以上的 2 题表示矩阵A 么正变换 表象变换属此 后 行列式值不变 5 则表 示么正变换不变更径迹 径迹在对角表象中代表本征值总和 这两小题表示么正变换的两项 性质 27 设粒子处在宽度为a的无限深势阱中 求能量表象中粒子坐标和动量的矩阵表示 解 一维无限深方势阱的归一化波函数是 a xn a x n sin 2 这波函数是能量本征函数 任何力学量F 的矩阵元是 dx a xn F a xn a xdFF aa mn sin sin 2 00 此公式用于坐标矩阵 1 1 1 4 cos cos 1 sinsin 2 1 222 0 0 nm a a mn nm amn xdx a xnm a xnm a dx a xn a xn a x 此式不适用于对角矩阵元 后者另行推导 当 m n 时 得对角矩阵元 2 sin 2 0 2 a xdx a xma xmm 动量矩阵元 非对角的 dx a xn a xm ia n dx a xm dx d ia xma pmn cossin 2 sinsin 2 0 2 0 1 1 2 1 222 mn mna imn 0cossin 2 0 2 dx a xn a xm ia n pmm 28 用矩阵乘法 根据谐振子的能量表象中的 x 矩阵来计算 2 x的矩阵 解 本题要运用谐振子波函数 定态 的一个递推公式 22 1 2 1 11 nnn n x 在一式等号左右方同乘以 n 然后对 x 进行积分 得到谐振子的 x 矩阵元 1 1 2 1 2 11 nmnmmn n a n a x 根据矩阵乘法法则 以及投影算符的性质 2 1xp p nm 等是谐振子的能量本征矢 将 代入 得 2 1 2 11 2 1 2 11 1 1 1 1 22 pEpH p qEqH p kEkH p pq pqq pq mpp kxqpxmEkxqqxpE 2 q m pq qkk kxqqxmEqxppxmE p p p k kxppxmEkxppxmE 2 将求和指标全部写成 p 前式成为 mk p pkm m kxppxmEEE 2 2 前式中再令 m k 得 m kxppxmEE p pm 2 2 能量本征函数一般是实数函数 x 又是厄密算符 mxpdxxpxm pm m xEE mp mppm 2 2 33 在一维谐振子的哈密顿量 22 222 xm m p H 中引进无量纲变量P Q 及参数 s m p P x m Q E s 此时 2 22 Qp H 薛定谔方程式为 nn PiQnPiQQP 2 1 222222 2 1 22 QP 证明 nn PiQnPiQQP 2 1 222222 求出谐振子能级和归一化的波函数 令 a 2 PiQ a 2 PiQ 求 aa利用 a 和基态波函数将第n个激发态表示出来 5 求QP 在能量表象中的矩阵元 解 1 QP m m 1 iiqp 1 1 2 先使用第 4 小提的代表符号 可知以下关系成立 2 1 22 QP 2 PiQ 2 PiQ PQ i 2 2 1 aa 2 1 aa 2 1 aa 3 又能量本征方程式可用aa 表示为 2 1 aa 4 2 1 aa 5 特征的一个方程式也改写成 nn anaaa 2 1 6 nn anaaa 2 1 7 利用对易关系 3 先将 6 式左方变 使其变形为右方一式 nnn aaaaaaaa 2 1 2 1 1 nnnn aaaaaaaaa 2 3 2 1 1 221 nn aaaaa 2 3 22nn aaaaa 2 3 1 22 nn aaaa 2 5 23 nn anaa 2 1 1 将最后的算符运算于能量本征函数 并利用能量本征方程式 4 nn anaa 2 1 1 nnn ananaaa 2 1 因此 nn anaaa 2 1 或 nn PiQnPiQQP 2 1 22 另一种对应关系的证明从 7 式左方开次 n aaa 2 1 aa 2 n aa 2 1 n a nn aaaaa 2 1 1 1 nn aaaaa 2 3 1 22 n aaaaa n 2 3 1 2 2 n aaaa n 2 5 2 3 n anaaa 2 1 2 N an nn PiQnPiQQP 2 1 22 3 谐振子的能级 方程式 2 1 22 QP是以 为 能量的本征方程式 也写作 2 1 aa 8 将它与已证过的方程式 6 比较 发现二者形式一样 因此若 代表相 对能量是 的本征函数 则 n a 就代表能量是n 的本征函数 现在再证明谐振子在任何态 中的平均能量是正数 因为QP 都 是厄密算符 所以 dxQPE 2 1 22 2 1 dxQdxP 2 2 0 2 1 dxQQdxPP 在能量本征态 n 中 其平均值就等于本征值 所以本征值 0 又因为 若 是属于本征值 的本征函数 n a 成比例于本值 n 的本征函数 能量本征值是正的 因此必有一个最低能量0 0 而01 0 与 0 对应的本征函数 0 而 0 a将不存在这种状态 即 0 a 0 9 即 0 0 PiQ 但因为x m Q dQ d idx d im p m P 11 1 前述方程式成为 0 0 Q dQ d Q 分离变量积分 得到 2 0 2 Q CeQ 10 常数 C 由 0 Q 的归一化条件决定 22 2 0 2 CdQeCdQQ Q 这样求得阶数最低的归一化本征函数 2 0 2 4 1 Q eQ 11 与 0 Q 对应的能量本征值 可能 11 代入能量本征方程来得到 002 22 2 1 QP 得最低能级 0 2 1 但由式 7 看出 其他较高的能级是 2 1 0 nn n 1 2 3 4 整数 4 由基态波函数计算激发态波函数 为此需要求得 n 和 1 n间的递推式 从前一小题结果 能量本 征方程可写作 nn nQP 2 1 2 1 22 或象 4 那样 改用 a a 表示 a a nn n 12 aaN 叫占有数算符 n 即能量的本征函数 n 同时也是占有数算符本征函数 本征值是 n 将N 运算于 n a 同时利用对易式 aa 1 有 nnn aaaaaaaN 1 1 1 nn anna 即 若 n 是N 的本征函数 则 n a 也是N 的本征函数 其本征值 增大了 1 但是 1 n是N 的属于本征值1 n的本征函数 因而 若无简并 二者应成正比 1 nnn ca 13 同 理可证明关系 1 nnn da 14 将 13 遍乘 1 n积分 以便求得 n c 有 111nnnnnn aaac 利用 14 有 11 nnnnn ddc 15 再计算 n N 并利用 13 14 15 结果 nnnnnnnnn cadadaaN 2 11 1 将此式结果与本征方程式 12 比较 并设 1 nn dc 是数 有 1 n c n d 0 n 于是得到递推公式 1 1 nn na 16 1 nn na 17 现在利用 16 于 n 0 的情形得 01 a 再利用 16 于 n 1 n 2 直到运算 n 次 得以下的结果 0 2 12 2 1 2 1 aa 0 3 1 2 23 3 1 23 1 2 1 aaa 依此类推得 22 0 22 2 1 2 1 1 Q n n Q n n n n e dQ dh Q n ePQ n a n 18 5 QP 在能量表象中的矩阵元的计算 将 aaQP 用表示 有 2 aa P 2 aa Q 19 根据矩阵元的定义 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