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中体质学的应用 中医学的特质及其科学性【1】 摘要:近年来关于中医是否为伪科学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和争论要论述这一问题不能离开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及其哲学思想泛泛而谈 在对中医学理论的特质进行剖析和概括的基础上以科学哲学的视角揭示其认知方法并着重辨析了关于中医学中最富有争议的概念及理论以期对中医是否科学这一问题提供一种解答 关键词:中医;认知;科学 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 中医在其历史的自我发展完善过程中形成了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四大经典 所谓“经典”“经”字含有“经常之道”、“不容改变”之意即是表示此四部经典所建立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一切医理和医疗实践的根本依据 换言之随着中医四部经典的成书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和演变则是在经典理论基础上的发挥和阐释 事实上中医与中国传统之哲学、科学乃是一体同源自古即有“医易同源”、“岐黄源于道”之说 易经是古代先哲通过“取其象”的思维方法得到的关于天、地、人的一种观念是一种高度概括的宇宙自然观乃至生命科学观 如易经系辞中言: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夫易广矣大矣 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一阴一阳之谓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古之圣人通过观察将天地自然万物通过恰当的类比与归纳(即“象其物宜”)将纷繁多变的事物加以抽象和简化 所谓“道”即道理、原理即事物现象背后所隐含的道理和规律 古人认为唯有通过对一阴一阳的消长变化的认知才可以对形而上的“道”进行把握和体认进而达到“与天地准”且“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的境界 因此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并不是急于条分缕析地论述和分析各种疾病及治疗方法而是先要建立阴阳的观念以阴阳的观念来分析和把握“形而上”之理亦即人体生理病理的内在规律 内经中即指出: 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治病必求于本 因为如果不能够把握形而上的道则不能在错综复杂的病情和病证中做出清晰不误的分别和诊断因此有“治病必求于本”之说 所谓形而上的“道”道即道理、原理而“本”即是阴阳 阴阳是一对具有对立而统一属性的范畴它是中医用以认知人体生命之“道”的工具亦即是说中医正是注重于考察人体生命所变化出多方面的对立的现象来认知其原理 又因为阴阳可以很好地统摄和归纳事物的状态、属性使之简明如寒热、表里、虚实等都可以统摄于阴阳的观念中 换言之阴阳的观念相当于公式事物具体的表象都可以代入这一公式中来求解 当然如果单单只是阐述一个形而上的道及阴阳的观念则只是哲学又与需要诉诸形而下的“器”的医学无关 中医理论认为“神、气、精”即对应了人体生命从形而上之“道”以至于形而下之“器”是人体生理的客观功能和现象 其中“气”是沟通“神”(属无形的机制层面)与“精”(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属有形层面)的媒介如内经中所言:“气合而有形” “气”在中医之内涵亦非常之广含有五脏之气、元气、卫气等等诸多内涵但简而言之亦可说“气”相当于有质无形的能量、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因而在中医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对气的探求便常常显得十分重要诸如在中医的四诊中望、闻、切三诊都与对“气”的探求直接密不可分 与此同时内经同时对纷繁复杂的形而下的自然与人的生理揭示以“数”的道理 在中医的理论中“数”是将“气”的周流运行加以定量化、精确化的依据 在内经中说道: 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关于“数”的原理又称术数其中“术”字含有技术和应用之意即指若能通达“数理”则可以将形而上的道应用于技术和实践的层面当中 在易经文化的体系中包含有三个内涵分别是理、象、数 而在中医的体系中则可以说同时含有理、气、象、数四个内涵“理”即是指形而上的道“气”是借以化生万物的能量基础“象”即是通过归纳和抽象事物的形象特征而来亦可说是一种既抽象又具有图像式的思维方法“数”则是对形而上到形而下之间的一种量的规定 内经中指出: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其中“知道者”也就是得道者、明理者他必须是既通晓阴阳又明了术数 阴阳属于归纳之层面术数则偏于推演 换言之中医的思想可以说是暗含了归纳与演绎的结合也又同时包含了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数”的法则与西方的数学或数理逻辑不同它所蕴含的思想是同中国哲学一脉相承的 中国古代传统之“数”不是单单纯粹的、无意义符号而是同时包含有“象”和“理”在其中所以它本身是具有“二维”乃至“三维”的向度 中医理论中常用到的通常是天干和地支(简称干支)的数理体系干支的法则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历法、天文的系统干支之数本身又可以与阴阳和五行相互配合因此可以用来作为推演计算的依据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即是根据内经中的数理法则应用于疾病的传变和诊断中将其具体化以应用于临床之中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伤寒二、三日少阳、阳明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其中预测疾病发展和变化的时间就是应用了传统的数理法则来进行的计算和推演 二、独特的认知方法 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和发展中医的理论广受诟病的原因缘于其形式上的神秘与玄学特质 事实上中医理论之神秘源于它的高度归纳和简化 南怀瑾曾提出只有文化到了最高处才能变成最简化中国上古时的文化智慧、科学哲学都发展到最高点可是其弊病就是后世不知其所以然1 另一方面中医形式上的玄学特质固然与它高度简化以至后世不知其所以然有关同时亦源于它在认知方法上有别于西方实验科学 内经所建立的体系和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知部分是源于古代医家(即前文所述的“知道者”)在内证或慧观下所得到的关于对生命现象乃至天地自然的认识 这样一种“内证”的方法是研究中医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时所不能回避的问题但今天的学界少有提及和讨论 它不同于西方科学依靠仪器进行实验观察的测量方法需借助外部的观测仪器或对象如西医学通过小白鼠的动物试验、解剖分析等 最原始的中医认知实践部分是在古代医家(即内经所谓“知道者”)处于虚静的慧观下对自身生理知觉和状态的观照及体悟而完成的是一种“内证”的认知实践 中医博士刘力红指出:“在传统文化里存在很细微、很精深的内证实验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正是因为这个内证实验和理性思考的结合才构建了中医理论”2熊春锦亦提出:中国的慧观科学可以说是一种系统型的灵感思维、有序性潜意识直觉思维以及深度定观、慧观、无为先天状态下的“性慧”运用的产物3 前文提到“医道同源”亦是说它们在认知方法上有相通之处如老子中指出: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由静而“观复”便能见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体察到事物不容易被觉察到的微细方面也就是认识了人体生命之规律 这种“内证”的认知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实践者)的自我修身(心)的基础之上既需要这个实践者能够做到“常无欲以观其妙”又需要能够修养道德、以德进道即通过完善自身的“德”而体认于“道” 在内经中即指出:“淳德全道合于阴阳”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二字不是现代语境下狭义的社会公德或伦理 中医学中“道德”二字各有其意义“道”即人体背后的原理、规律“德”即生命的物质能量即老子中所言“道生之德畜之”熊春锦亦指出“道德”既是物质性的又是精神性的道和德是人的本源“德”蓄养着人体的精气神是生命的本质所在3 如前文所述“气”作为人体能量态的生命现象和动力古代医家先哲通过对自身感觉的冷热、酸麻、痛痒等感知的体会和总结使得中医这种内证和慧观成为可能 如内经指出: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 因此古代医家的实践者(上古圣人)通过内证(即“论理”)的实践中对“气”与“阴阳”的把握得到关于经脉、脏腑、穴位、气血乃至本草的药性等各个方面的认识这个认识应当说是对于人体生命现象的一种直观性的描述而并非凭空思考或想象的产物当然我们亦可以说这是古代医家关于人体生命现象的一种理论假说 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求证认知的方法中医在对人体的脏腑、经脉赋予五行、阴阳的内涵是有其根据的 五行是对于纷繁复杂的物质自然世界直观认知基础上的归纳和抽象其所代表的是五类属性同时也代表五种功能并非单独指狭义上的物质个体 尚书?洪范中将五行定义为: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古代医家通过慧观而观察到五脏在其功能态上各有其所主其各个功能与五行的性质是相同一的因此将其归结为一类 例如当人体肝脏出现问题时会出现眩晕震颤等症状即内经所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这一症状与风摇动树木在中医“象”的思维中是同一的因而中医将肝与五行之木相对应又有“风气通于肝”之说 另一方面中医对五脏的定义并不完全是狭义的器官结构而是指代五种不同的功能因而往往比西医所定义的器官概念下的五脏具有更广泛的内涵例如肾脏在中医中不单单指代肾盂这个泌尿器官而是广泛的包含主管人体体液、排泄、生殖、骨骼等功能它是一个功能系统的代称 因此如果将中医五行、五脏的观念简单地用现代常识加以理解自然会造成莫名其妙的感觉和误会认为中医同于玄学或伪科学而事实上这是由于其特有的认知方法和“象”的思维所致 此外在中医理论中关于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乃至五行之间互相转化的定义是中医最基础的理论内核后世历代医家都将之视为不言自明的前提或公理加以应用而不会再去求证它 近年来不少人就此而批判中医有关五行、阴阳等理论属于玄学缺乏科学依据 在这里笔者举出英国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ealPolanyi)的观点加以说明波兰尼认为:科学观是这样成型的每一个人之所以接受自身已有的科学知识无非是由于科学是一个庞大的信念体系它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的历史中4 通过总结和反思西方科学发展的历史波兰尼认为科学离不开信念信念即是对某一形而上的观念无条件地确信并以其为向导而指引科学的实践 因此科学在某种程度上必须依靠于信念因为科学永远是在探求中以接近真理但在这个探求的阶段中若不依靠信念而接受一些尚未得到完全确证但却是最基础的东西科学实践将无法进行下去中医学如此西方科学也不例外 三、从伤寒论论中医之科学性 由于内经理论兼有哲学化的特点它以“形而上”统摄“形而下”的理论建立方式其理论便内在地要求医者能够如内经所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即所谓“医者意也” 至东汉张仲景通过发展内经、难经和神农本草经的理论著有伤寒杂病论集此前中医理论之大成 伤寒论将内经的理论体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开创“六经辨证”之法 所谓“六经辨证”简言之即是六大分类的辨别方法张仲景通过定义每一经病的主要症状和分辨方法可以将临床纷繁多变的病症都纳入“六经辨证”的体系中而其核心仍是阴阳的辨证也正是由于始终不离对“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初入建筑领域必-备知识建筑设计基础模拟题集及答案
- 2025年美容美发店长招聘面试问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初阶市场营销策略与案例研究题集及解析
- 电力基础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2025年市场营销策划师初级考试预测题及备考指南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笔试预测题及答题技巧高中物理
- 电切削基础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年如何应对物资储备仓库保管员招聘面试中的难题这里有答案
- 2025年招聘面试宝典物资调配与仓储管理模拟题集
- 2025年物业合同与法规中级面试模拟题及应对策略
- 结构化学分子的对称性
- 大厦消防工程技术标
- 水中总氯的测定方法确认实验报告(HJ586)
- GB/T 1228-2006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
- 第二章-基因工程的载体和工具酶课件
- 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题库(含答案)
- 实验室新员工入职培训课件
- 动力柜技术协议
- 2023年青岛市城阳区工会系统招聘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高中生物第一课-(共24张)课件
- 电气原理图基础知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