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制度体系变迁、市场结构与工业经济增长.doc_第1页
中国工业制度体系变迁、市场结构与工业经济增长.doc_第2页
中国工业制度体系变迁、市场结构与工业经济增长.doc_第3页
中国工业制度体系变迁、市场结构与工业经济增长.doc_第4页
中国工业制度体系变迁、市场结构与工业经济增长.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工业制度体系变迁、市场结构与工业经济增长 一、工业制度体系变迁与TFP计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依据制度经济增长理论对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计量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就是DanielKaufmann、AartKraay和PabloZoiodoLobaton()所采取的残差分析方法该方法认为(1)技术以及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所引起的绩效的变化都是制度变化引致的结果;(2)在劳动力、资本投入总量相对外生的环境中通过估计生产函数所计算出来的残值或全要素生产率(TFP)反映了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大小;(3)在计算出残值(或TFP)之后可以建立具体的制度变量模型分析出它与设定的具体制度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反映不同制度变化的作用我们采用该方法来研究中国工业制度变迁的经济绩效我们首先建立工业经济生产函数Y=AetKL对该方程取对数得:LnY=LnAOtLnKLn1u将1978年区间的工业资本存量(K)、劳动力量(L)以及工业总产值(Y)带入方程计量得到无规模约束函数:LnY=7.1070.08t0.04LnK0.06LnK(1)(3.502)(0.22)(0.198)(0.213)R=0.998Ad.RSquare=0.996F=1655.748表1制度变量与全要素生产率附图资料来源:前3项根据统计年鉴计算后1项根据计量算出正则化得到=0.4=0.6由此建立残差方程:TFP(t)=expInY(t)INK(t)InL(t)得到19782000年全要素生产率(TFP)我们将与工业经济密切相关的制度变量界定为:市场化程度(MRL)、非国有化水平(NSOW)、开放程度(ORL)其分别定义如下:(1)市场化程度(MRL)用投资的市场化指数表示即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投资”三项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来表示;(2)非国有化水平(NOSW)用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来表示;(3)开放程度(ORL)经济运行的外向化水平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开放程度的通行指标是对外贸易比率即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贸易和分工的程度(参见表1)以制度变量为自变量TFP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可得到方程:附图可以看到方程显著性很好但DW过大显然存在自相关问题即制度变量之间并不是相互完全独立的市场化程度、非国有化水平、开放程度是在相互作用中变迁的我们可以采用零回归方法来解决估计以考虑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其中k是零回归的参数对方程进行处理表2是随着k值的不同得到的不同回归系数和R方的估计值表2零回归k值和系数估计附图从表2可以看到当K=0.5时各项系数相对稳定由此得到新的回归方程(方程中QYS=TFP)附图从标准化方程可以看到非国有化水平是引起TFP增长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对方程(2)与(4)进行对比可以进一步得到非国有化水平不仅是TFP增长最为核心的因素之一也是引起市场化和开放程度制度变化的原因之一二、TFP变动趋势与所有制结构如果将1978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与TFP增长率结合起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1)TFP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呈现高度的正相关TFP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2)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率和TFP增长率有两个波动周期第一个波动周期是19781990年其最高点在1984年最低点在1990年;第二个波动期是19902000年最高点是1992年最低点是1999年这种经济增长率和TFP增长率波动模式与我国工业制度改革的步伐是一致的:1984年工业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承包制对于大中型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承包制在制度上存在的先天性缺陷使这种制度改革的边际收益逐渐递减到1990年承包制的制度效应基本为负使TFP转入最低点1991年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目标的确定、1992年股份制企业改革全面推广以及推动乡镇集体企业的政策大规模出台等一系列制度改革提高了整体TFP增长率其后虽然国家在1995年出台了一系列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措施推行了“抓大放小”以及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等措施但是股份制改革的制度边际效应递减现象是十分明显的因此自1996年后整体工业TFP急剧下降1999年到达谷底 一、工业制度体系变迁与TFP计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依据制度经济增长理论对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计量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就是DanielKaufmann、AartKraay和PabloZoiodoLobaton()所采取的残差分析方法该方法认为(1)技术以及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所引起的绩效的变化都是制度变化引致的结果;(2)在劳动力、资本投入总量相对外生的环境中通过估计生产函数所计算出来的残值或全要素生产率(TFP)反映了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大小;(3)在计算出残值(或TFP)之后可以建立具体的制度变量模型分析出它与设定的具体制度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反映不同制度变化的作用我们采用该方法来研究中国工业制度变迁的经济绩效我们首先建立工业经济生产函数Y=AetKL对该方程取对数得:LnY=LnAOtLnKLn1u将1978年区间的工业资本存量(K)、劳动力量(L)以及工业总产值(Y)带入方程计量得到无规模约束函数:LnY=7.1070.08t0.04LnK0.06LnK(1)(3.502)(0.22)(0.198)(0.213)R=0.998Ad.RSquare=0.996F=1655.748表1制度变量与全要素生产率附图资料来源:前3项根据统计年鉴计算后1项根据计量算出正则化得到=0.4=0.6由此建立残差方程:TFP(t)=expInY(t)INK(t)InL(t)得到19782000年全要素生产率(TFP)我们将与工业经济密切相关的制度变量界定为:市场化程度(MRL)、非国有化水平(NSOW)、开放程度(ORL)其分别定义如下:(1)市场化程度(MRL)用投资的市场化指数表示即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投资”三项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来表示;(2)非国有化水平(NOSW)用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来表示;(3)开放程度(ORL)经济运行的外向化水平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开放程度的通行指标是对外贸易比率即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贸易和分工的程度(参见表1)以制度变量为自变量TFP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可得到方程:附图可以看到方程显著性很好但DW过大显然存在自相关问题即制度变量之间并不是相互完全独立的市场化程度、非国有化水平、开放程度是在相互作用中变迁的我们可以采用零回归方法来解决估计以考虑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其中k是零回归的参数对方程进行处理表2是随着k值的不同得到的不同回归系数和R方的估计值表2零回归k值和系数估计附图从表2可以看到当K=0.5时各项系数相对稳定由此得到新的回归方程(方程中QYS=TFP)附图从标准化方程可以看到非国有化水平是引起TFP增长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对方程(2)与(4)进行对比可以进一步得到非国有化水平不仅是TFP增长最为核心的因素之一也是引起市场化和开放程度制度变化的原因之一二、TFP变动趋势与所有制结构如果将1978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与TFP增长率结合起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1)TFP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呈现高度的正相关TFP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2)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率和TFP增长率有两个波动周期第一个波动周期是19781990年其最高点在1984年最低点在1990年;第二个波动期是19902000年最高点是1992年最低点是1999年这种经济增长率和TFP增长率波动模式与我国工业制度改革的步伐是一致的:1984年工业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承包制对于大中型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承包制在制度上存在的先天性缺陷使这种制度改革的边际收益逐渐递减到1990年承包制的制度效应基本为负使TFP转入最低点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