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生态环境研究甘肃省位居长江、黄河上游,地处青藏、黄土、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也是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和东部季风区等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部位,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同时由于地形的约束,大部分城市及人口集中分布于河谷地区,空间狭小,自然环境容量有限,因此,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难度较大。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统筹人与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非常艰巨,要求也尤为迫切。 一、生态环境概况 1.自然生态 甘肃省位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甘肃的自然生态特征独具特色。位处高原而且多山,以高原、山地为主,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相对海拔高度4600米,在全国仅低于西藏、青海两省区。气候类型复杂,且气候垂直带分布变化明显,位于全国气候区划中气候区之间的过渡带,包括了亚热带湿润区、暖温带湿润区、温带半湿润区、温带半干旱区、温带干旱区、暖温带干旱区、高寒半干旱区、高寒湿润区,而且从南部白龙江河谷的亚热带,到北部祁连山海拔4800米以上的寒带,涵盖了除热带以外地球上所有的气候带,气候类型十分复杂。 耕地/土地:全省现有耕地6807.15万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52%,全省耕地的基本特征是:山地多、川(塬)地少,旱地多、水地少。全省耕地中三分之二以上是坡地,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2.84%。大部分可耕地较为贫瘠,开垦率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可垦耕地资源严重不足,人均耕地逐渐减少。2004年耕地净减少220.65万亩,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基本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森林:甘肃省是一个少林的省份,全省林业用地总面积802.72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217.41万公顷,疏林地面积21.58万公顷,灌木林地面积179.44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5.67万公顷,苗圃地面积0.47万公顷以及无林地面积296.30万公顷。森林蓄积为1.993亿m3,森林覆盖率为9.90%,居全国第25位。加上农田、草地的季节性覆盖,全省土地的植被覆盖率仅有23%左右。在现有林地中,灌木和疏林占有较大比例,天然林木的面积则逐年萎缩。 草地:全省天然草地1790.42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9.4%。其中可利用面积1607.1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5.39%,草地面积居全国第六位。目前全省天然草地约有90%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中度以上退化程度的约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78%,在现有天然草地中带有荒漠化性质的草地比重高达38.5%。天然草地严重“三化”(沙化、退化、碱化)面积高达713万公顷,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4.4%。 湿地:甘肃省现有湿地121.8万公顷,人造湿地5万公顷,已有3处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近年来,甘肃省先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9个,保护面积86万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的70.6%。在湿地生态系统中,聚集着众多重点保护动物,以黑鹳、黑颈鹤、灰鹤、天鹅及多种雁鸭类等鸟类居多。湿地生态系统及其栖息生长的动植物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甘肃省高度的地理环境空间异质性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全省共有各类脊椎动物872种,占我国3110种(不含海鱼)的27.8%,昆虫有4000余种,大约占我国昆虫种数的10%。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脊椎动物108种,占国内保护种类348种的31.0%,一类保护的29种,占国内一类保护种的31.9%,二类保护的79种,占国内二类保护种的30.7%。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优先保护的种类136种,占国内401种的33.9%。 2.水环境 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从1995年后逐年递减,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也是从1997年后逐年递减。2004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45171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8293万吨,占废水排放量的40.50%;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6878万吨。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15.85万吨,氨氮排放总量为2.60万吨。与2003年相比,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在减少,化学需氧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在增加。 3.大气环境 甘肃省的工业CO2排放量从1999年到2003年逐年在增加,直到2004年才减少0.77万吨;工业烟尘与工业粉尘的排放量虽然近两年有所上升,但总的来看,自1996、1997年后平稳地下降。 2004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3690.17亿标m3。其中:燃料燃烧废气排放量2191.25亿标m3,生产工艺废气排放量为1498.92亿标m3。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排放量分别为43.77万吨、12.32万吨和15.31万吨,分别比2003年下降了0.77%、6.78%和1.55%。全社会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4.63万吨,生活烟尘排放量3.45万吨。 二、生态环境存在问题 自然生态环境类型多样且脆弱,生态环境恶化一直是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建国以来的长期治理建设虽然使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得到改善,但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原因,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 1.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破坏严重 全省森林面积少,天然林资源数量少、质量差(次生林占63%)、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白龙江、小陇山、洮河、祁连山、子午岭、关山、西秦岭、康南、大夏河、马衔山十大林区。全省土地的植被覆盖率(含所有林地及季节性覆盖)仅有23%,其中灌木林地和疏林地占有较大比例,天然林的面积逐年萎缩,已由1949年初的225.0104ha减少到目前的217.4104ha。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资料,2003年甘肃省森林覆盖率仅为6.66%,低于全国11.55个百分点,排在全国第27位;森林蓄积量为17429万m3,为全国森林蓄积112.7亿m3的1.55%,人均占有森林蓄积不足8 m3。 滥伐过伐林木,蚕食林地草地严重。根据陇南市的调查显示:陇南20世纪90年代初期森林保存面积与建国时期相比,森林面积共减少52.8104ha,林线普遍后移10km左右。其中,从1950-1985年,全县平均每年毁林开荒217ha;礼县累计开荒2.0104ha,扩大耕地26.1%;白龙江林区采用皆伐方式,不能及时更新,林区群众偷伐滥伐,使天然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新的水土流失在不断的增加。另据甘肃省农业区划资料显示,自建国以来,属甘肃部分的子午岭林区林线后退12-21km,森林损失面积24.3104ha;关山林区属平凉市的部分,林线后退10-15km,损失森林面积2104ha。 2.水土流失严重 甘肃省天然降水量少,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面积占全省面积的57%,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流失区域东起子午岭,西至阿尔金山,南抵西秦岭,北接戈壁沙漠面积,主要包括庆阳、平凉、天水、定西、兰州、临夏、陇南、甘南八个市、州和河西的武威、张掖、酒泉三市的局部,流失形式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滑坡、崩塌、泻溜)、泥石流侵蚀、冻融侵蚀等类型。截止1998年底,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37.94万k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83.49%。 3.土地荒漠化、沙化严重 甘肃省风沙线长,全省风沙线全长1600多公里,主要风沙口840多处,土地荒漠化、沙化问题严重,已经成为全国土地荒漠化、沙化的主要区域之一。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与库姆塔格沙漠在境内的延伸,河西走廊地区沙漠广布,沙漠总面积30530k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6.7%,荒漠化草地已达38.5%。而且荒漠化、沙化面积有逐步扩大趋势,已有1000多万亩农田受沙漠化威胁。 4.草场超载过牧、退化严重 甘肃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拥有草原面积24959.29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6.62%,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0.80%。但全省草原退化已经非常严重,天祝县随着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祁连山雪线上升,草原生态问题凸现,草原生产力正遭受着极大的破坏,生态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当地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甘南20年来植被覆盖度由过去的90%下降至现在的60%左右,玛曲草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非常严峻,目前玛曲草原沙化草地面积接近4万公顷,其中流动沙丘、固定沙丘达6000公顷。沙化土地和草地面积约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牧区可利用草场逐年减少,已有2500多牧民和近17万头牲畜被迫退出草原沙化区;在疏勒河、石羊河乃至整个河西地区,这类问题都很突出。 5.水资源短缺,不合理用水问题突出 全省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属于内陆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干旱少雨,降水极不稳定,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资源性缺水严重。甘肃湖泊数量少、面积小,水环境主要以河流环境为主要内容,河流分属内陆河、黄河、长江三大流域。从水资源总量看,全省水资源总量为611.79亿m3,内陆河流域76.98亿m3,黄河流域391.81亿m3,长江流域143亿m3。其中,全省多年平均自产地表水资源为299亿m3,多年平均入境地表水资源量304亿m3,地下水资源综合补给量305.28亿m3,与河川径流不重复计算量为8.79亿m3。地表自产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1200 m3,居全国第二十四位,不足全国人均的一半;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为571 m3,约为全国亩均的三分之一。自8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条件变化,全省降水量、河流来水以及入境水都呈减少的趋势,1980年全省降水比多年平均值减少13.0%,1997年则减少33.7%;1980年全省入境水比多年平均值减少9.50%,1997年则减少30.0%。与此同时,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由此导致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如石羊河流域地下水位下降5-10米。 水资源的短缺使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引起的草场退化、林木死亡、土地沙化等生态损失。甘肃全省有九大地下水“漏水区”因水质恶化或原野荒芜造成植被覆盖率减少了50%以上,已被确定为禁采“漏斗区”,总面积达543km2。甘肃省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已引起了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泉水流量衰减、土地沙化和次生盐碱化、地面下沉等生态恶化和地质灾害等问题。其中兰州市榆中因大量超采地下水,已造成了2km2范围的地面下沉、地裂缝等一系列地质灾害。而深居干旱荒漠腹地的甘肃民勤县因过度开采地下水,重度荒漠化面积已达一万多km2,约占该县荒漠化总面积的72%。 同时,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水质不断下降,2004年,全省30条省控河流(段)中,达到类和类水质的有6条,类水质的9条,IV类水质的3条,V类和劣V类水质的12条,达标的14条。全省1978年以来水环境变化产生经济损失12.9亿元,其中内陆河流域经济损失6.15亿元;黄河流域经济损失6.64亿元;长江流域经济损失636万元。水环境经济损失估算中,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最大。 三、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地带性决定了区域的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甘肃省生态环境的“母质”,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演化受其约束。现实的自然景观是一种地带性背景下的生态表现,受大尺度的自然环境系统控制。 甘肃省64%的地区年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下,河西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土地沙漠化产生和发育的先决因素,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河西地区地质引力作用十分强烈。首先,在冰川、寒冻、风化、流水、风力等作用下,区内地貌形态多样,地表物质以第四纪风成沙、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坡积物、残积物等为主,岩石组成以卵石、粗沙、粘质沙土、沙质粘土、流沙为主。其次,甘肃深居内陆,尤其是河西地区属东亚季风尾闾区,海洋暖湿气团难以到达,加之长期受蒙古高压控制,大陆季风性气候显著,表现为热量充足、温差大、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强烈、风沙活动频繁的沙漠气候特征。加之近50年来甘肃沙区降水量减少,气温增高,导致蒸发量加大,加剧了沙漠化的扩展,引发沙尘暴频繁发生。在自然地带性的控制下,河西地区的干旱及植被少、荒漠化景观是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整个河西地区处于中亚干旱荒漠区,其四周的景观均与其相近,又常年处于西风带的控制下,地表为风沙土,细沙粒松散无结构,容易产生风蚀,故多风沙。 2.人为因素 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荒漠化的进程。由于人口的增加,过度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超越了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能力,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和解体,使沙质荒漠化进一步扩大。如1949-1995的46年间,河西地区人口增长1.5倍,而人均占有耕地年平均减少0.016公顷,成为土地沙化的直接原因。由于盲目开垦土地,自然植被破坏,地表裸露,特别是开垦后大面积轮耕或弃种,导致风蚀加重。如古浪沙区开垦荒地近6.7公顷,每年吹蚀表土层3cm,吹走表土达4200x104t,使土壤每年损失20104t有机质,土壤肥力降低,土层变薄。环县北部土壤风蚀情况也相当严重,风蚀平均深度达4.3cm,冬春表土裸露,风蚀深度达5.6cm。景泰县西北部1974-1983年9年间,平均风蚀深度达3.5-5.5cm,最严重的达32cm。 草原牧区普遍严重的过牧现象,导致草原超载严重,成为草原退化、沙化最为主要的原因。 3.制度性的原因 由于环境的公共产品属性,以及全社会急于快速提高福利水平,企业追求内部的经济性的原因,使市场对其配置缺乏效率或者说是市场失灵,人们不易自发地保护环境,相反为了减少成本,增大收益,将由此造成的污染和损失推给社会;由于生态环境的公共性,不同部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从制度层面上导致了“公共灾难”,从而使甘肃反“生态型贫困”成效甚微,这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制度性原因。 不合理的草场等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安排、资源税收与价格制度安排,是导致过牧、乱采滥伐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制度性根源。 四、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1.提高生态环境监管能力 省、市、县三级环境监理机构全部实现标准化。建立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所有建成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70%以上的重点水气污染源实现在线监控。 健全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在黄河主要断面建立三座水质自动监测站,进一步健全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各市州政府所在地均应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建立核与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具备沙尘暴监测能力,并纳入国家沙尘暴监测网,建立1-2个地面生态观测站,并纳入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和重大生态环境灾害预警系统。 建立省、市两级环境安全和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系统。省级建立包括监控调度、现场指挥、应急监测、辐射监测四个系统组成的应急响应系统。具备能应对重大环境突发事件的能力。各市要结合本地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点和规律,配备必要的应急监测设备和防护装备,增加实验室快速测定分析能力,确保能够得到快速识别、及时处置地区内发生的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2.创新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机制 对退耕还林(草),荒山、荒坡、荒滩、荒沟为主的“四荒”地造林,封山育林育草,要制定和完善鼓励治理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根据“谁治理,谁开发,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切实保障投资治理开发者的合法权益,引导农民群众、企业、社会团体,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或集资投工投劳等形式进行“四荒”地开发;鼓励各种经济成分,以不同的投资形式购买“四荒”使用权,使用权定为50年或更长时间不变,可以继承和转让。凡退耕还林(草)农户,可以户或联户经营、也可以自愿组建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开发公司的形式,以农民联合体或乡村集体向社会发包,竞争开发,加快建设。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各界以资金、技术等形式向村、农户联合体入股联营,联合经营;以村或农户联合体为单元,建立粮食供应和资金管理专项制度;鼓励农民群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泛函分析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 邮储考试题库及答案
- 厦门市保安考试题库及答案
- 妇幼保健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 文职厨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及答案幼儿园
- 外包业务承揽合同书
- 2025年新疆人防工程防护设备安装合同书模板
- 2025年广西梧州市公安辅警招聘知识考试题(含答案)
- 实验室仪器设备供应合同协议内容
- 福州市晋安区社区工作者招聘笔试真题2024
- 教学课件模板美术
- 三基三严培训课件
- 抑郁症的患者护理查房
- 2024年一建水利水电真题答案
- 主播岗位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 老年综合评估各种表格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军事无线电系统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牙科手机消耗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NBT 11551-2024 煤矿巷道TBM法施工及验收标准
- 口腔瓷贴面诊疗沟通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