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一 百家争鸣同步练测 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百家争鸣同步练测 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百家争鸣同步练测 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百家争鸣建议用时实际用时满分实际得分45分钟100分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流派纷呈的时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思想,至今对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积极影响的是(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兼相爱、交相利” 贵贱有“序”a. b.c. d.2.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它们彼此对立攻击,没有融合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 b. c. d.3.下列对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分析,正确的是( )a.都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b.都主张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c.都主张“性善论”d.都主张“性恶论”4.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a. b. c. d.5.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仁者,爱人” 贵贱有“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a. b. c. d.6.(四川高考)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7.“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有教无类8.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称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 )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 b. c. d.9.杨绛在其著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说,“孔子出门必坐车”。孔子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儒家思想中的( )a.礼 b.仁 c.中庸 d.德治10.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旧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b.甲道,乙墨,丙儒,丁法二、非选择题(共40分)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若使天下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墨子材料二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请回答:(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4分)(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是哪一学派的主张?(2分)(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统治方式上的不同点。(12分)1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论孔子思想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请回答:(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6分)(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12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4分)答案与解析1.c 抓住题干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分析。2.c 百家是泛指,并不是指一百家。诸子百家之间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所以错误。3.a 本题主要考查对孟子、荀子思想的分析理解能力。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荀子对儒家“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故a项正确。4.d 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与四个组合项均有关系。5.b 本题考查孔子思想主张的进步作用或意义,不符合其调解人际关系这一题干要求,可排除。6.c 首先排除a项。材料的意思是由于实行仁义而使朝政混乱,而主张“仁义”的是儒家学说,所以韩非批评的是儒家学说。7.c 孔子“维护周礼”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属于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8.a 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结论的认识理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转变”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是在秦灭六国后出现的政治现象。9.a 儒家思想中的礼是外在的社会规范,是西周的等级制度。“孔子出门必坐车”反映的是行为与身份等级相符。10.b 本题考查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认识和理解。甲生强调穿衣要顺乎自然,与道家主张相符;乙生强调穿衣要讲求身份、地位,与孔子所追求的“礼”相吻合;丙生反对浪费,与墨家主张相符;丁生主张遵从规定和制度,符合法家主张。11.(1)“兼爱”“非攻”思想。(2)儒家。(3)相同点: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为维护统治服务)。不同点:孟子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实行王道之治;韩非重视“刑”的作用,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反抗,实行法治。解析:(1)问“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国”反映的是一种没有等级差别的普遍的爱,是墨家的“兼爱”思想。“谁攻”反映的是“非攻”思想。(2)问孟子是反映孟子思想的著作,而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3)问孟子主张实施仁政,实行王道之治;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强调法治。12.(1)私人办学;教育普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2)方法:阶级分析法、一分为二。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中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解析:(1)问依据所学的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回答即可,如从兴办私学、教育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回答。(2)问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则材料采用的相同方法是论从史出,采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从材料一中的“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有卓越的贡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