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doc_第1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doc_第2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一代名相诸葛亮 说起一代名相诸葛孔明,相信很多人都十分熟悉,并且都会对他称赞不已。他名垂宇宙,光芒震烁古今,他一生的事迹更为世世代代的人所称颂,有诗云: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咏怀古迹(其五)杜甫的确,他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充满了壮志重重,也充满了唏嘘无奈。有人说他足智多谋,有人说他神机妙算,有人说他重情重义,但笔者对他的其中一点印象极深,这便是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我对诸葛亮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和电视剧,也知道这个诸葛亮和真实历史中的人物有比较大的差别,鲁迅曾评价他太神而近乎于“妖”,这点无可非议。但是很多的人还是宁愿相信他是神,正是他的忠诚,品德,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勇气!相信大多数人没有留意到一个细节,小说中用了几章的篇幅铺排诸葛亮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人人都说他厉害。所以刘备才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那么诸葛亮为什么愿意辅助刘备呢?这其中自然有被刘备的真诚感动到,在关张都觉得诸葛亮在自高身价,不识抬举的时候,刘备依然愿意等,这样的主公自然是良木。又有人说,其一,刘备海纳百川,胸怀宽广,具备了人君所必需的“仁义”品德,这迎合了诸葛亮懦家政治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定位;其二,刘备以桌雄之姿虎视大卜,坚定不移,白折不挠,具有政治家的特质;其三,刘备转战多年,足无立锥之地,急需经纶济世之才;其四,刘备求贤若渴,能够屈尊卜顾。由此可见,对于诸葛亮来说,刘备的“三顾茅庐”固然有知遇之恩,但决不是他选择刘备的首要条件。诸葛亮的双重人格研究但是我觉得还有两个原因,其一便是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当时曹军势大,良将众多,如果去帮刘备打天下,将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做了,这便是一种勇气。江南名士众多,却极少有人出山去拯救苍生,挽救黎民,像水镜先生,崔州平等等名士。诸葛亮站出来了,这便是值得尊敬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是一种霸气!还是上述诸葛亮选择刘备的原因,我认为是诸葛亮想展示自己储备二十七年的才华,如他一早就制定好的隆中对战略计划,通过刘备就可以实现了。假如他帮助刘备成功统一天下,这在当时曹军势大,刘备人单力薄的情况下就是很了不起的了,也充分地显示了自己堪比管仲乐毅的治国统军之才。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认为人定胜天!这也是让我非常感动和敬佩,小说里面有一个细节:说到诸葛亮跟随刘备下山后,水镜先生司马徽说了这样一句话:“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在诸葛亮下半生的遭遇中,这句话的确应验了。我认为,既然水镜先生都料到了,孔明显然也是知道的。刘备来拜访,孔明显然知道,但是他故意避开不见刘备,我想除了他要考验一下刘备的诚心之外,他自己也在斟酌究竟出不出山,因为他也知道自己生不逢时,大汉气数已尽,天命不属汉,自己出山也是枉费心机。可是最后,他还是毅然决然的出山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相信自己的才华一定能够打破宿命,改变天下大势。这是一种人定胜天的霸气,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霸气。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 三国演义知其不可而为之更是一种执着!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天下,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星坛作法,火烧赤壁,三气周郎等等,帮刘备打下一片天地,建立了蜀汉政权,隆中对成功了一半。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在夷陵之战中,蜀军大败,丧失了大部分主力,并且又大战南蛮,国力大不如前,人才极尽凋零。但是诸葛亮执意要完成先帝托孤之命和恢复大汉国土的夙愿,出兵讨伐曹魏。这种做法的确是不可取的,其一:蜀汉生力军已所剩无几,粮草不济;其二:国内人心未稳,诸葛亮和大臣间又有间隙,像和李俨之间有矛盾,并且又有奸佞小人作祟。但是,光复汉室从他出山那天起便是他的愿望,他渴望凭借自己之力改变天下大势,所以他事必躬亲,在六出祁山的过程中,军中大小事务均由他一人过目。即便睡眠不足,饮食不好,他每一分钟都在思量如何打败司马懿。可是人毕竟是人,自从上方谷一役后,他终于相信天意如此,天命不可违。不久,他也油尽灯枯殒于五丈原。又有诗云: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杜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勇气,是霸气,是执着,尽管结局很多时候并不完美。毛宗岗有云:“水镜之荐孔明与元直之荐孔明,又自不同。元直则相告相嘱,惟恐玄德之无人,惟恐孔明之不出,是极忙极热者也;水镜则自言自语,反以元直之荐为多事,反以孔明之出为可惜,是极闲极冷者也。”司马徽为什么对孔明之出持冷淡态度?其临别之际,仰天大笑的一番话,道出了根由:“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得主”与“得时”,构成了一对矛盾:得主又得时,难;得时不得其主,君子不为;得主不得时,也难,但君子知难而进!刘备一顾茅庐,途逢崔州平,知其来意,曰:“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三百年,民安巳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来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知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知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就更进一层地点破孔明“徒费心力”的悲剧结局。毛宗岗夹评:“妙在极忙极热之时,偏听此极闲极冷之语。说孔明徒费心力,是于孔明未出山时早为他临终结局伏下一笔,妙。”罗贯中和毛宗岗都明知孔明之“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徒费心力”的结局,却毫无嘲讽讥笑之意,相反都一致地深会了诸葛亮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高尚情操,对他的悲剧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知其不可而为之,诸葛亮的悲剧宿命虽然诸葛亮的结局是悲剧,但正如夸父,精卫,愚公一样,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