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doc_第1页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doc_第2页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doc_第3页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doc_第4页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重点概念解读分析王红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468005),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资助项目(黔科(2004)3043)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土建学院(贵阳,550003)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重点概念解读分析*以黔东南侗族区域建筑生态环境空间研究为例Reading and Analyzing the Key Concept of“The Operation Guide of the World Inheritance”The Example i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Space of the Dong Minority Area in Southeast of Guizhou王红李杰刘建德Wang HongLi JieLiu Jiande 摘要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4年版进行了相当大的调整,反映出几个重点概念:突出普遍价值,特殊类型,真实性与完整性。通过对贵州省黔东南这一地域性、民族性较强的侗族村镇的空间分析,借鉴生态学理论, 从侗族建筑空间和村镇发展的外部空间研究,村镇的扩张不断吞噬有限绿色空间,造成对生态安全的威胁,乱建乱搭对已有环境生态空间的威胁等方面解读重点概念。关键词世界遗产保护侗族建筑空间村镇地域性外部空间 ABSTRACTThe last revised 2004 version of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differs from the current version in many ways, through the space analyses on the area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and Dong Nationality villages characteristic, which have stronger national spirit,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ecological theory and from the study between the national building spac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external space of the villages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pays attention to the expansion of the villages, and the swallowing of the limited green space, which creates threat to the safe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threat to the ecological space of the existed environment because of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at random.KEY WORDSworld heritage, conservation,dong nationality,building space,external space of villages and area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U-0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3959(2005)04-00-00 一2004年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重点概念解读197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首次制定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操作指南被委员会第一届会议采纳,同年修订为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自2000年4月起,世界遗产委员会和两个起草小组不断对其进行修订,形成连贯的章节,让广大读者轻松使用。2004年版进行了相当大的调整,反映出几个重点概念。1重点概念(1)“突出普遍价值”及评价标准。“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可以说是世界遗产的核心价值,是决定一项遗产能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主要依据。自然和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评价标准共分10条。在这10条标准中,重要的概念是使自然和文化遗产成为“代表一种(或多种)文化的、或者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特别是在其面临不可逆转的变迁时的传统人类居住地、使用土地、使用海洋等”。(2)“特殊类型”。“特殊类型”一项提出了四个特殊的遗产类型文化景观、历史城镇与历史中心区、运河遗产、廊道遗产,并分别就每个类型的定义、分类、评价方法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可见,这些新的遗产类型具有广泛代表性,将是今后遗产申报的重点和热点。这是2004年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的调整带来的重要信息。(3)“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2004年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将原本分别针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放在一起,统一考虑。它特别强调了对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衡量标准、检测和判断,并对检测的实施方法给予明确指导。因此,委员会在对遗产评估时,比过去更加重视真实性、完整性原则及二者的统一性。2解读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内容很多,有城市的、村镇的、民间文艺等保护,但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政策,可以把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三个层次,即保护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这种分层次的保护方法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年来的经验总结,也是为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所作前期工作,但是当前仍然存在保护层分不清、保护方法不当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再根据2004年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重点概念的记述,改变一下思维方式。如果从空间概念角度理解,可以做如下解读:(1)“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是指产生背景的自然生态环境空间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2)“特殊类型”:是指文化景观空间、历史城镇与历史中心区空间、运河遗产空间、廊道遗产空间中的某种特殊类型。(3)“突出普遍价值”评价标准: “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或者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说明它应该突出表现空间的传统风貌标识性,即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特征的显示度; 面临“不可逆转的变迁时的传统人类居住地和使用土地”,应该是指传统空间形态与生态空间形态的不可逆转,即绿色空间(植被),蓝色空间(水体),褐色空间(建筑),灰色空间(道路与构筑物),交流空间(信息、交通、社交)和文化空间(文化氛围、社会安全、精神生活)的不可逆转,它表现在传统空间的形与伸、近与远、虚与实的和谐性1。二黔东南侗族区域建筑环境空间理论研究联合国世界乡土文化组织确定的全球“回归自然,返璞归真”10个圣地中,亚洲有两个:一个是西藏,另一个就是贵州的黔东南。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历史因素造就了贵州黔东南的侗族区域古朴、多样化、边缘性和多元一体的明显特征。我们以此为代表,是因为:其一,侗族村镇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具有地域特点、建筑设计再发现特点以及聚落模式的再发现特点;其二,贵州省黔东南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远(1986),三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黄平旧州镇、雷山西江镇、黎平德凤镇等(1992),通过中国挪威文化交流建立的两个民族生态博物馆锦屏隆里、黎平堂安(1999),全省第一批四个省级典型民族村寨。以民族村镇为载体的侗族文化保存比较完整,主要体现于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它们反映出贵州民族文化顽强的传承力。对于这些民族村镇文化遗产,怎样才能形成生态链、生态网和生态系统,研究意义重大。本次研究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省部级基金合作,在贵州省黔东南进行民族建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宅研究的子课题。据我们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贵州省从文化遗产方面进行侗族建筑环境空间研究还是第一次(可能全国也是第一次),因此,我们从文化遗产方面对侗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的关系进行典型性综合研究,具有一定价值。1真实性和完整性空间研究(1)山环境真实性和完整性空间:侗族乃白越民族的后裔,原居住在吴、越、楚一带,后因战乱因素迁移。据有关资料记载,黔东南侗族先民于明隆庆年间由湖南、广西迁徙而来,居住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属苗岭山脉向广西丘陵山地过渡地带。从地貌发展史看,属复活山地的地貌类型,植被区系属贵州高原东部林区与华南林区毗领山林地带,今划为贵州黔东南植被小区,因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生长发育快,林木、藤草、真菌、苔藓植物种类丰富。(2)水环境真实性和完整性空间:侗族村镇坐落在高山间的河谷坝子上,地势平缓,海拔高度为400575 m,气候属低中山切割山温暖湿润轻秋风区,气候上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303320天)、湿度高、雾罩大,常年温度在328之间。村寨森林覆盖率高达80%,小溪流水绕村而过,村镇不受旱灾的影响,水资源丰富。例如,从江县增冲村、黎平县肇兴村的地下水种类就较多。按埋藏条件划分,有上层滞水和分散沉积物潜水。按含有水层性质划分,有结构裂缝水、成岩裂缝水、风化裂缝水和岩溶水。增冲村、肇兴村充分利用自然的水环境,可以说它们是亲“水”的水寨,干栏式吊脚楼依水而建,水几乎成了百姓生活的依赖。水,巧妙地将侗族风雨桥、戏台、水中宅园融汇成景。水造就了具有消防水池的侗族鼓楼、水中粮仓 、水渠镶边的街道、富有山坳水寨特色的建筑等,体现出不可低估的艺术价值(图1,2)。2“特殊类型” 的空间研究侗族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位、交织的河道与平和的人文气质,推动了侗族文化的发展。侗族村镇基本上位处山坳中,水长年潺潺细细地流淌着,少有汹涌澎湃的气势,因而培育出侗族特有的温和柔美的性格。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温馨、轻柔和灵巧。论音乐,有柔绵清雅的“侗歌弹唱,侗族大歌”;论手工艺,则有精美的侗家织锦;至于建筑,有情味无限、意味深远的“侗族鼓寨、风雨桥和侗族古墓群”。这一带的人,在悠闲中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各种情趣。居住在“侗寨”的居民仍保持着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由“歌”文化、“水”文化组成。2002年侗族大歌首次在法国巴黎公唱,所得到的好评是歌声细腻、素雅、和谐,这种评价至今仍为这里的人们所津津乐道。侗家离不开水,靠水洗衣,靠水植树,且依水而居。由水产生歌的灵感,水寨生活离不开别具一格的歌文化。由歌文化、水文化影响成长起来的人,是构筑城镇文化特征的内在因素。总之,歌文化、水文化是人文生态系统时空连续性、完整性和整合性的体现,侗族的这种文化是一种具有区域性、民族性特色的才智艺术型地方文化,歌文化孕育了“重群体、尊道德、讲究和谐的侗族文化。水文化提炼出了它的智巧、细腻、柔美、平和的侗族建筑文化特征(图3,4)。3“突出普遍价值”空间研究(1)侗族村镇建筑环境空间的传统风貌标识性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特征的显示度2。 侗族村镇以鼓楼为中心,依水布局。据实地踏勘情况看,如:增冲村远古时肯定是一片农田,为了保持原生态状,前辈们直接将干栏式吊脚楼建于田中,其目的就是防火、防鼠。所以,家家有水池,巷巷有水沟,水是维系老巷、风雨桥、古宅、侗族鼓楼的一条生命线。水,使村镇灵动起来,富有生机。村镇四面枕着幽奇古朴的群山,在群山的山坳中三面依水而建,巧妙地将风雨桥、街路、民宅融汇成景,成为这个小村古老美丽的象征。古朴、柔美、素雅的风雨桥构筑起浓郁的“水寨楼乡”风光,智巧、细腻的侗族鼓楼,便成了水寨风貌中最富情趣的代表。鼓楼造型精美、体态轻盈,深藏古宅丛中,袒露于清波水池之上。风雨桥,则点缀在水寨天然秀美的图画中,散落在河道之上。我们提炼以上陈述,可以得到两个要素,即自然生态的显示度、人文生态的显示度。侗族民居中,水是构成侗族村镇建筑环境空间风貌的第一要素自然生态特征的显示度。在群山森林之中,这里的民居多为黑瓦木墙的干栏式建筑,沿河干栏式吊角楼贴水而建,可赏景纳凉,枕河而眠。水寨中心的吊角楼临水池、街巷而修,造就了水中吊脚楼、风雨桥等多姿多彩的景观。在朴素的干栏式建筑里蕴含着水寨居民的宁静生活,成为一种特殊地域的、自然生态的显示度(图5)。鼓楼、广场和防火砖墙是构成侗族村镇建筑环境空间风貌的第二要素人文生态特征的显示度。侗族定居点,汉文化渗入较早,防火意识较强,在居民集会的场所修建了鼓楼、广场用于文化交流,并将广场作为民居之间的过渡空间,用于消防。为了既不破坏原有城镇中心的风貌,又能防火,在主要通道和广场上设防火砖墙。而鼓楼、广场、水池与防火墙,这些人为修建活动成为一种特有民族文化的显示度(图6)。(2)侗族村镇建筑环境的传统空间形态环境生态空间。包括绿色空间(植被)、蓝色空间(水体)、褐色空间(建筑)、灰色空间(道路与构筑物)、交流空间(信息、交通、社交)和文化空间(文化氛围、社会安全、精神生活)(图7)。侗族村寨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外部空间形态以人为尺度为主,小巧秀美,它从整体形态到空间景观,都建立在对山体、水体的利用和适应上。褐色空间(建筑)、灰色空间(街道)、蓝色空间(河流)、绿色空间(植被)、交流空间和文化空间,五者之间的空间关系构成村镇整体的空间结构。(3)侗族村镇建筑环境传统空间形态的理论和谐性。主要表现为形与伸、近与远、虚与实的对比2。侗族建筑空间主要是通过群体组合而求得变化的,就单体建筑而言,侗族建筑几乎都是彼此孤立的,根本谈不上空间对比的应用,这反映在空间的处理方面则几乎处处都离不开空间对比手法的运用。下面拟通过几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空间对比手法。形与伸对比:增冲水寨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空间对比手法的运用即欲扬先抑的方法,先使人们经过曲折狭长的空间,然后再进入村内主要空间,从而利用空间的对比使人感到豁然开朗。近与远对比:利用封闭的空间与辽阔的自然空间进行对比,也是侗族古建筑的一种传统手法。增冲水寨建筑群由一连串的内院封闭形式的空间所组成,然而只要从风雨桥向北一望,倾刻之间远山近水便全呈眼底,真可谓于意外之中换了一个龙脉(山脉的绿色空间)。虚与实对比:借建筑物、风雨桥、墙、侗族鼓楼等把空间分隔成为若干部分,却不使之完全隔绝,而是有意识地通过处理使各部分空间保持适当的连通,这样,就可以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空间相互因借、彼此渗透,从而极大地丰富空间的层次感。这种处理手法在增冲水寨运用得最巧妙,主要是依靠空间层次的变化例如通过门洞、窗口、风雨桥等从一个空间看到另外一个空间,这样就可以造成一种无穷无尽的幻觉。具体而言,即通过窗口、门洞从一个空间看另一个空间,可以增加空间的层次而使人感到深远,或者通过窗口自一个空间观赏另一个空间内的某一景物,如一座风雨桥或鼓楼(图8)。三侗族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现状问题调查 贵州黔东南侗族村镇与建筑较多,我们只能针对一些重点进行研究,如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黎平县德凤镇等(1992);通过中国挪威文化交流协定建立的民族生态博物馆黎平县堂安村(1999);从江县增冲村镇(鼓楼国家级文物)、从江县西山镇、黎平县肇兴镇等,并对它们的现状问题进行了调查。选择依据主要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典型民族村镇(表1)。 1“特殊类型” 空间形态问题调查乱建乱搭,丧失了褐色空间(建筑)、灰色空间(广场)和蓝色空间(河流)的原有属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口增加,年青人主张撤除传统民宅重建,渴望洋房,从目前来看重建房屋集中在旅游线上。在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独特、生态环境优美的典型民族村镇中,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原生吊脚楼被撤除,新的褐色空间(洋房)插入,蓝色空间(河流)被无规划占用,导致了以建筑物围合而成的封闭灰色空间、开敞形式的蓝色有限空间的原生性改变。2“突出普遍价值” 空间形态问题调查盲目设计,加上自然灾害,丧失了褐色空间地域文化特色。在侗族鼓楼、风雨桥设计方面,由于传统设计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贵州省侗族鼓楼无标准营造法式,加之缺乏深入、综合的分析研究,不考虑历史传统的文脉连续性,盲目照搬某种模式,如新建鼓楼大多数是四边形,风雨桥都像黎平县“堂安寨”样(图9)。各个村镇互相模仿,加上新建吊脚楼形式缺乏特色,使村镇设计与建设千篇一律,趋向雷同化,背离了作为侗族重要标志的场所可识别性标准,严重违背了景观生态系统的多元化本质属性,导致大量历史性侗族村镇的独特景观在改造中消失,其中包括各种具有侗族特征的景观元素,文化与美学质量下降。这些村镇,近几年生态环境恶化,尤其是2004年,贵州省最有代表性的黎平县“地坪寨”风雨桥被冲毁,抢救无有效措施,不能保存原貌。3真实性和完整性空间形态问题调查(1)生态结构不完整。任一环境都有其核心环境生态有限空间,对于山坳而言,绿色空间(重要的山体、防护林、基本农田)、蓝色空间(水体)、重要的斑块褐色空间(村镇)与廊道灰色空间(道路与植物,动物通道)等,均属于这样的区域。这些区域构成了生态环境的主体结构,其完整性对于生态格局的稳定至关重要。然而,由于人口快速增加,农田被房屋占用或撤旧房建新房,此时村民又需要更多的农田,去开发的农田又占用更多的生态有限空间。再加上村镇中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