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外“小城”文学的审美特征及叙事模式初探.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外“小城”文学的审美特征及叙事模式初探.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外“小城”文学的审美特征及叙事模式初探.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外“小城”文学的审美特征及叙事模式初探.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外“小城”文学的审美特征及叙事模式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小城和“小城文本”是中外皆有的地理和文学、文化现象。本论文受近 年来中国文学界热议“小城”文化与文学之风的启发,结合不同地域“小城 的 文化表征,瞩目中外文学发展过程当中产生的较为显性的“小城”文本,探讨小 城叙事的独特之处,力图通过文本比较等多角度的研究,辨识和把握小城文本创 作实践中的某些规律。 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本论文提出:首先,在小城文本罩,受题材范围的影响, 作家往往“以小见大”地展示时代特征;其次,小城作家用美丽的文字抒发浓 浓的乡情,以求能唤起读者心中普遍具有的诗性记忆;第三,小城文本更能透过 城乡交界之处社会生活的微妙变化,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的价值、伦理冲突以及 人性百态。 从文本发生学的角度,本论文认为:可以从中外为数众多的小城文本中区分 出几种基本的叙事模式:恋土伤逝模式、氛围模式、桃花源模式和乌有乡模式。 为增强论文的说服力,论文的最后一章针对中外文学中的两部典型的小城文 本果园城和小城畸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中外文学;“小城 文本;审美价值;基本模式 i i i a b s t r a c t ”s m a l lt o w n ”a n d ”s m a l lt o w nt e x t ”i sf o r e i g nb o t hg e o g r a p h i c a la n dl i t e r a r y a n dc u l t u r a lp h e n o m e n o n i nt h i sp a p e r ,s u b j e c tt ot h eg e n e r a ld i s c u s s i o ni nr e c e n t y e a r s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s m a l lt o w n ”c u l t u r ea n dl i t e r a t u r ei n s p i r e db yt h et r e n do f c o m b i n i n gd i f f e r e n tr e g i o n s ,”s m a l lt o w n ”i nt h et e x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t o s t u d y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a n df o r e i g nl i t e r a t u r ew e r eg e n e r a t e db yt h em o r eo b v i o u s ”s m a l lt o w n ”t e x tt oe x p l o r et h et o w no fn a r r a t i v et h eu n i q u e 。e f f o r t st oa d o p tat e x t c o m p a r i s o no fm u l t i - a n g l es t u d i e s ,t oi d e n t i f ya n dg r a s pt h es m a l lt o w no ft e x tw r i t i n g p r a c t i c es o m eo ft h el a w s f r o mt h ea e s t h e t i cp o i n to fv i e w ,t h i sp a p e rp r e s e n t s :f i r s to fa l l ,i nt h es m a l l t o w nw h e r et h et e x tb yt i c a i f a n w e ii n f l u e n c e ,t h ew r i t e ri so f t e nt h e ”s e e i n gt h eb i g ” d i s p l a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t i m e s ;s e c o n d ,as m a l lt o w nw i t hb e a u t i f u ll a n g u a g e w r i t e r se x p r e s st h e i rd e e ps e n s eo fn o s t a l g i a ,i no r d e rt ob ea b l et oa r o u s et h er e a d e r w i t ht h ep o e mi nm i n dt h eg e n e r a ln a t u r eo fm e m o r y ;t h i r d ,as m a l lt o w na tt h e j u n c t i o no ft h et e x tb e t t e rt h r o u g ht h eu r b a na n dr u r a la r e a sa tt h es u b t l ec h a n g e si n s o c i a ll i f e ,r e v e a l i n gt h ev a l u eo fi n t e r - f a c et i m e ,e t h i c a lc o n f l i c t s ,a n dh u m a n g e s t o s f r o mt h et e x to ft h eg e n e t i cp o i n to fv i e w ,t h i sp a p e ri st h a t :al a r g en u m b e ro f s m a l lt o w nf i o mt h ec h i n e s ea n df o r e i g nt e x t st od i s t i n g u i s hs e v e r a lb a s i cn a r r a t i v e p a r e m :l o v es o i ls h a n g s h im o d e l ,a t m o s p h e r em o d e l ,u t o p i am o d ea n dn o w h e r e m o d e t oe n h a n c et h ep e r s u a s i v ep a p e r s ,t h e s e s ,t h el a s tc h a p t e rf o rt h ec h i n e s ea n d f o r e i 盟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t w ot y p i c a ls m a l lt o w no ft e x t ”o r c h a r dc i t y ”a n d ”w i n e s b e r g , o h i o ,”i n - d e p t hd e t a i l e d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 k e yw o r d s :c h i n e s ea n df o r e i g nl i t e r a t u r e ;t o w no ft e x t ;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n a r r a t i v em o d e i v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 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己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己经注明引用的内 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 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l 丛牡一日期:一丝! 乒:z 兰:旦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 属兰州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兰州大学有关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兰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 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 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兰州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小城 与文学 威廉福克纳曾说:“一个作家必须以他的背景从事写作。我的生活、 我的章年是在密西西比一个小镇上度过的,那就是我的背景的一部分,我在其中 长大,在不知不觉中将其消化吸收,它就在我身上。”【1 1 作家要结构故事,发抒 情感,表达见解,除了具备各样质素外,往往都习惯于借助自己熟识的题材。而 将现实界的故乡或虚拟界的家园写进作品的情形,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实践中尤为 多见。出现于传统农业社会的乡土文学和产生于现代化大都市的城市文学,无一 例外地出自那些熟悉一方水土的作家之手。同样,在人类走向现代的总体进程中, 那些生长、生活于乡野村落和繁华都会之间的中介区域“小城镇”的创作者, 他们也必然会怀着某种特殊的情感和文化意识,把他们心中的热土带入文学的世 界。中外许多经典性作家都留下了不少以“小城”为题材和弥漫着“小城”气息 的作品。比如法国1 9 世纪的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 师所写的一些有关“外省”情形的作品( 苏城舞会、包法利夫人、羊脂球 等) ,再如俄国作家契诃夫、果戈理等人笔下发生在小城镇之中的文学故事( 小 公务员之死、钦差大臣) ,以及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等人笔下的美国西部 乡镇。这些作品都与社会转型期提供给人的一种特殊的观察视角关系密切旧 有的生活和习俗渐渐过时或远去,而新的秩序还远没有建立,人们普遍生活在一 种新旧交替的文化夹缝之中,不知何去何从。唯此,“小城”就成了一种文化的 象征,给了艺术家很大的启示:“小城”可以作为浓缩的空间,用以揭示世易时 移的风云走向;也可以是表现对象,展示特定地域的自然风情与文化;还可以为 作品中的人物提供特殊的活动背景;甚至,在有的作家那里,“小城 自身就是 形象,承载着作家的某种暗示与深厚的寄托。 那么,如何界定“小城 这个概念呢? 存不存在所谓的“小城文学 呢? 以 下,让我们首先从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出发,深入探究中外文学中与此相关的诸多 问题。 何谓“小城 ? 似乎不是一个容易界定的问题。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当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防御敌患和发展商业贸易等的需要,在人口相 对集中的地方自然而然形成了城邑。小的城邑遇到良好的发展条件,逐渐演变为 大的城市。西方自古希腊奴隶制城邦时期丌始,就有相当规模的城市,这些城市 在城邦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举国上下赖以生存的防御性城堡, 也是特定区域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这些城市伴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其规 模经常处于一种消长变化中。根据考古发掘,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城市特洛伊 就经历了十数次的毁灭和重建。古代中国的城市的情形也大致如此那时的城 市更多体现的是古代战争学与政治学方面的意义。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农业文 明的背景下,城市的规模大小不大影响它的文化表征,城市居民和乡下农人的生 活、观念并没有拉开明显的差距。但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人类社会现代化 步伐的加快,城市在商贸、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大大拉开了其与 乡村之间的距离,城市创造的财富神话、城市的包容性以及光怪陆离的城市幻境 日益使得相对保守、落后、闭塞的乡村在物质生活领域相形见绌,于是,走向城 市就成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下人的梦想。城与乡,这两个在传统社会里区别不大的 称谓,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渐渐获得了各自不同的内涵。城市越大,其区别于 乡村的特质就越明显,城市越小,越是接近于乡村。因此,区别“城”之大小, 主要是相对于有较大差别的现代生活而言的。“小城”顾名思义应该是规模较小 的城市,在西方最早发展起来的英、法、意大利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里,小城系 指那些介于大都市( c i t y ) 和乡村( c o u i l t r y ) 之间的为数众多的镇( t o w n ) ,它们 的出现和发展,主要依赖于手工业、工商业、贸易业、交通业( 如港口) 的发展, 镇中的居民尽管与农事还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但农民身份已经不很明显。他们 的生活内容已经逐渐摆脱了日出而作、同落而息的习惯,关注金钱、关心政治、 肯定自我、追求欲望的满足成了他们的主要生存诉求。 鸦片战争以来,古老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被强行汇 入到马克思所言的“世界共同市场”之中,现代意义的城镇和都市开始在旧有的 条件下逐步形成。1 8 3 0 年,上海还是一个带有滨海渔村性质的小县城,经1 0 0 年的发展,到2 0 世纪3 0 年代,已经成为堪与东京、纽约、伦敦、巴黎并列的国 际化大都市,此外,武汉、天津、广州等现代城市也急速生长,北京等文化古都 r 。 则尽快实现着向现代化都会的社会转型。古老的乡村社会在与都市的融通过程 2 中,在洋烟洋货的逼攻下,也或快或慢地实现着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表象到心 灵世界的巨大转变。 1 9 9 5 年,薛德升、徐学强在人文地理第3 期发表题为解放前我国地 理学界关于小城镇研究的综述的文章,认为小城镇是聚落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 容,在我国古代的各类地理志、地方志中早有叙述,但由于历史上对小城镇是城 市聚落抑或是乡村聚落一直未达成统一的认识,作为分支学科的城市地理学还未 形成,小城镇作为聚落的一种类型,其研究成果也就散落在区域地理学和聚落地 理学的文献之中。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和学科发展的影响,小城镇作为一 个历史性的存在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确认,中国现代社会由乡村和都市构成的二 元空间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城市研究中的一个共识。但在2 1 世纪之交,国 内学术界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介于乡村和都市之问的小城市和小城镇,人们普遍认 识到,小城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金字塔形城市体系的底部,是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 基础,是城乡之间客观上存在的一个必然的过渡和纽带。据专家研究,早在1 9 3 3 年,小城镇就占全国城市总数的8 5 2 ,当时的全国总人口约为4 5 0 0 0 万,其中 小城镇( 2 5 0 0 1 0 0 0 0 人) 人口就占了约1 0 0 0 0 万。【2 】学者顾文选在城市发展 研究2 0 0 0 年第3 期发表的论文建立和完善全国城镇体系的几点思考中的 统计数字也显示,截止2 0 世纪未,人口1 0 万至2 0 万的小城市以及1 0 万以下的 小城镇,其人口总量仍然与大中城市旗鼓相当。学者辛秋水更是把“小城镇”称 为都市和乡村之外的“第三种社会”,认为小城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社会, 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乡村社会,而是“单一家族制”的社会 3 ,而多年来习惯 了在“乡土文学和“都市文学 的构架中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的文学 文化学者,早在1 9 9 0 年代初期,就意识到将小城从城市或乡村中抽离出来,作 为一个独立的地理概念或社会现象来研究的必要性。 4 随后到世纪之交,审视和探讨中国现当代“小城文学”、“小城叙事”、“小城 作家”的论文、论著日见增多。也正是在此后的探讨这一文学课题的过程中,“小 城”这一地理概念以及他在文学实践中扮演的特殊角色、它的文化身份在研究者 面前才渐趋清晰起来。 下面,我们通过审视世纪之交以来1 0 年左右时间里“中国现代小城小说研 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继续廓清问题。 二、中国现代小城小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与启示 站在2 1 世纪的门槛上,中国学人纷纷将目光投向“小城”及其相关的文化 现象,有着明显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 加快,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全球化已经 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的腾飞使越来越多的乡村变成了城镇( 在一二十年罩就由 渔村变为世界性都市的也不乏其例)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人们终于 意识到,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曾经困扰西方人的“都市病” 业已在侵蚀着我们:住房紧张、交通拥塞、教育变味、道德滑坡、人际关系同益 紧张无数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从同常生活到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不满 现状、寻求解脱与超越的声音不绝于耳。在各种声音中,“回归”r 益成为普遍 的社会心态。但是,“回归”的方向并不明确,因为在事实上我们已经无“家” 可归,经历了现代化洗礼的中华大地上,已经很难找到曾经的田园牧歌,而纯自 然的乡村生活也非紧张焦虑、精神浮躁的城市人所能接受。然而,回不到乡村但 可以忙罩偷闲做“乡村游”、“小镇游”,避不开扰攘却可以做“乡镇梦”。受此 “回归”心态的感染,学术界纷纷把目光投向文本中的“小城”世界,是完全可 以理解的。 十多年来,就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小城”叙事,不少学人都发表了极有见地 的看法。一大批研究相关问题的学术论文纷纷涌现,近来甚至还有了专门的著作。 在这些讨论中间,不但使我们对“小城”这一地理概念的认识更为明确化,而且 就“小城”文学、文化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小城文本的美学特征等问题的探讨也 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根据熊家良先生在其论著现代中国的小城文化与小城 文学中的归纳,其中较为引人瞩目的有: 栾梅建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 9 9 7 年第4 期上,发表题为小城镇 意识与中国新文学作家的论文,指出中国现代文学中反映小城镇生活的作品也 有相当多的篇章,小城镇意识已成为影响新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许多作家 审美趣味、价值观念上的一种重要选择。 吴晓东在文艺理论研究1 9 9 9 年第l 期上发表的论文中国现代文学中 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中,指出“小城”在“乡土中国”的总体生存格局中 有一种独特的地位,堪称是传统中国的象征。 4 张磊2 0 0 1 年发表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第6 期的文章城乡交响中的小 城乐章浅论现代作家的小城意识,从作品审美和精神寄予出发,将小城意 识分解为审美意识、忧患意识和家园意识,并肯定了其中寄寓了现代作家深切的 人文关怀和高尚的人文精神。 从2 0 0 1 年起,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赵冬梅女士,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探索小 城文学的论文,包括现代小说中的小城场景( 北方论丛2 0 0 1 年第1 期) 、 现代文学中的小城小说( 文学评论丛刊第5 卷第l 期) 、东西冲突中的现 代小城文化( 学术研究2 0 0 3 年第4 期) 、( 2 0 世纪小城小说:一种独特的文 学现象( 南都学刊2 0 0 4 年第2 期) 等。这些论文从小城的人生场景、四季 风物等许多方面展开了评说。社会文化变迁与当代台湾的小城叙事( 中国文 化研究2 0 0 9 年春之卷上) ,以当代台湾文学中那些以小城为故事发生背景的小 说为研究对象,由其中部分作品的回忆视角,推衍出这些小说的叙事结构中所共 有的基本要素,即今与昔、现代与传统、都市与乡土对比的二元模式,分析了这 组二元模式同当代台湾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探讨小城不同于都市和农村的 社会、生活场景和文化特性,突显小城叙事之不同于都市小说、农村题材的乡土 小说的独特性。 易竹贤、李莉的论文小城镇题材创作与中国现代小说( 江汉论坛2 0 0 3 年1 1 期) 从题材的角度切入小说创作,认为小城镇题材创作是中国现代小说的 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小城镇题材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人情风 貌和人物系列,展示了近现代中国“乡土”社会蜕变初期复杂的历史文化形态。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5 期专门推出了一组笔谈文章,总题为“小 城文化与小城文学”,熊家良、杨剑龙、逢增玉、徐德明等学人分别在各自的文 章中就“小城”与小城文学交换看法。杨剑龙认为,小城文学的独特价值之一是 生动地展示出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途中小城的发展变化与小城人们心理心态 的嬗变,二是以其地方色彩民俗气息具有风俗画的价值,三是以其独特的美学风 范构成了中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文学的研究应该注重从文化的视 阈、美学的视角以及小城自身的“常”与“变”等方面切入;逢增玉提出,小城 与小城镇是等同的,小城镇人生、小城春秋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既灰色又浪漫, 既感伤又温柔的集体记忆,作为近现代中国历史与文化产物的小城文学,理应进 5 入文学的视野,成为重要的文学表现对象,并具体考察比较了小城文学在现代和 新时期其内涵及形象上的异同。 在“小城”与“小城文化”、“小城文学”研究探讨的热浪中,应运而生的 两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小城文学”的专著尤其具有系统研究的意义。其一 为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副教授赵冬梅所著的小城故事中国现代文 学中的小城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 0 0 6 年1 2 月出版;另一部为湛江师范 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熊家良所著现代中国的小城文化与小城文学一书,由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 0 0 7 年6 月出版。 赵冬梅的论著除引言、结语外,主体部分由“小城的写作者”、“小城故事”、 “审美风格”、“小城特性”四个部分组成。该书依托( 前文提到的) 作者在一系列 论文中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将作者所关注的诸多相关问题进行了综合与拓展, 其亮点正如孙玉石先生在为本书所作的序:走近一片熟悉而崭新的热土中所 谈到的,主要在于对中国现代小城小说的审美风格的探索方面,其次,作者面对 数量庞大的现代小说,十分审慎地厘清了“小城小说”的区分标准。 现代中国的小城文化与小城文学一书与前者相比之下,则以学理的探究 和理论的深度而取胜。就其谈论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可以将此书看作是近年 来对中国现代小城文化与文学研究的一个全面梳理和总结。全书从“引言”到“余 论”共八个部分,内容基本上涵盖了近年来学术界有关“小城”与“小城文化”、 “小城文学 的大部分话题:“引言”部分交代问题和思路,回顾“小城”文学、 文化研究的简要历史,阐明论题的价值和意义。随后正如王纪人先生在为本书所 作的序中所概括的那样,借助城市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通过对有关材料 的详尽占有与深入的发掘和研究,提出了“小城文化三型”、“小城的二向性功 能”、“乡村小城都市三联结构等范畴概念,在宏观上建立了“小城文化与小 城文学”的研究框架,为论题的展开提供了相当宽阔的阐释空间。论著“对小城 文化的表征在经验概括的基础上作了理论表述,对小城作家与小城独特的地理环 境和地域文化的密切关系的考察,以及对他们家世背景与文脉的考察,均调动了 文学地理学等新知,触及了小城作家的身体谱系和文化身份问题,具有阐释人类 学的厚描的特色。 王纪人先生还尤其肯定了该作对小城叙事的文化阐释部 分,认为这是该书的新意所在。 6 在近十年来我国学人探索小城文化与文学的这些论述中,有人只是笼统地谈 及“小城”的概念,同时也不乏学者从学理上试图回答“何谓小城以及与 此相连的一系列问题。赵冬梅在小城故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小城小说中 援引了费孝通先生的说法:“我早年在农村调查时就感觉到了有一种比农村社区 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的存在,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 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无论从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看,他们都既具有 与农村社区相异的特点,又都与周围的农村保持着不能缺少的联系。我们就把这 样的社会实体用一个普通的名字加以概括,称之为小城镇” 5 ,按照赵冬梅 的观点,“小城”从地理学的概念上讲,相当于费孝通所概括的小城镇。而小城 小说就是发生在这样的小城镇中的故事的小说。之所以称为“小城小说”而未称 为“小城镇小说”,是取其简洁,也是取其诗意的一面。因为这毕竟是在谈现代 文学中的小城,而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小城。 6 熊家良先生认为,小城应包 括小城镇、小城市、部分现代化程度稍低的规模较小的中等城市,从社会空间形 态上,小城与乡村、都市之间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既兼带乡村与都市的一些特 点,又具有自己的独立品味。在地理位置上,小城处于乡村与大、中城市的结合 部;在文化上,小城居于旧与新、常与变、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过渡带,产生 了独具个性的小城文化。 7 综合以上学人观点,结合本文论题的实际,我们认为: ( 一) “小城”是对处在乡村和都市之间的小城镇、小城市、部分现代化程 度稍低的规模较小的中等城市的简洁或诗意的称谓,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当中 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重要地理单元以及社会形态。在前工业社会,小城相对于 大中城市,主要以规模大小、人口多少和是否接近政治、军事防御中心相区别。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传布,小城作为传统 乡村和大中城市之间的过渡性区域,主要从生产方式、习惯习俗、文化态度等方 面,获得其区别于乡村和都市的本质性特征。从文学的领域审视,小城的历史性 和空间性存在,不但孕育了无数生于斯、长于斯或者经验过小城的富于艺术创造 活力的“小城之子 ,而且也给文学创作提供了无尽的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题材、 故事、人物形象来源以及叙事模式。 ( 二) 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所提到的那样,“小城 和“小城文本 是中外皆 7 有的地理和文学、文化现象。受近年来中国文学界热议“小城”文化与文学之风 的启发,结合不同地域“小城”的文化表征,瞩目中外文学发展过程当中产生的 较为显性的“小城”文本,探讨小城叙事的独特之处,通过文本比较等多角度的 研究,辨识和把握小城文本创作实践中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是很有意义的。 ( 三) 近年来,中国现代小城文学的研究的新成果、新思路,特别是对“小 城文学”的分类和界说,以及对中国现代小城小说特征的分析研究,为我们审视 世界性的小城文学创作,进一步把握中夕t - d , 城文本的发生、发展规律提供了基本 的切入点。 第一章小城文本的特点及审美价值 面对林林总总的小城文本,能不能将其依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呢? 这是我 们面对研究对象时最容易产生的想法。在c d , 城故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小城 小说一书中,赵冬梅立足中国现代小城文学的实际,依照时间标准,概括出“五 四”前、“五四”至1 9 2 7 年大革命失败期间、大革命失败到抗战爆发期问、抗战 爆发到解放战争胜利期间四种“小城故事”;依照地区划分,概括出浙江、江苏 等东南沿海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五种“小城故事”; 按照人物标准,概括出以知识分子为主、以普通民众为主、以地方权势者为主和 “全景式”的等“小城故事”。熊家良没有对“小城文学”进行简单类分,他对 小城文学的界说似乎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因为在他看来,“文学中的小城,是对 作家文学生涯有独特影响的小城,也是作家心中的小城。这样,文学中的小城就 与现实中的小城有一定差距。文学和作家的小城,是特殊的印上了审美和心灵色 彩的小城,是艺术生境的特殊载体。” 8 受以上两位研究者的启发,特别是出 于对后者的认同,面对世界性的小城文本这样一个更为复杂的研究视野,限于资 料和研究能力,笔者将从审美和文本发生的角度,就中外文学实践中的一些显性 的小城文本进行思考。我们先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探讨小城与时代、小城与文化、 小城文本的诗性追求等问题。 一、时代的小城:小中见大的刻绘 除了战争之外,社会历史风云变幻的宏大场面往往上演在规模较大的都会。 与大都会相比,小城往往偏离时代风云的中心。但是,古今中外无数的创作实践 证明,“一个斗鸡场,容得下法兰西的万里江山”( 哈姆雷特) ,乡下临河的土 场上的小小风波足以显示时局的急骤变幻( 风波) ,一辆从巴黎开出、经由途 中小镇开往阿夫尔港的马车也能承载普法战争的不幸与法兰西的良心( 羊脂 球) 。同样,小城作家通过“邮票般大小的文学版图,完全可以把社会、文化、 人性变迁与流转,通过窥斑知豹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茅盾先生的林家铺子既是“小城”文本的典型文例,也是运用“以小见 9 大”的手法标示时代风云的典范之作。作品以1 9 3 2 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 的江浙农村为背景,展示了外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经济侵略,内有国民党官 吏的敲诈和地主高利贷的剥削的江南社会极度动乱、民不聊生的情景。小说写日 本入侵东北三省后,全国掀起了抵制r 货的运动。江南某镇上的林小姐由于穿的 是东洋货,在学校里受到同学们的耻笑,她怒气冲冲的回到家罩。但是,母亲也 在为家里卖东洋货而发愁。林小姐为没有可穿的衣服而犯难,她的衣服和她的r 常用品都是东洋货,虽然她很喜欢这些东西,但是,在这种局势之下,她只得放 弃这些喜爱的东西。父亲林先生很沮丧的回来了,母女俩猜到肯定也是为这件事, 林小姐本来打算进一步要求父亲制一件不是东洋货的新衣,但瞧着父亲的脸色不 对,便又不敢冒昧。镇中伪善的当权者借此机会搜刮民脂民膏,收受贿赂,威胁 这些小资产者。林先生不得已,决定当掉金项圈去贿赂当权者。第二天,林先生 的铺子焕然一新地开张了,他的“额外支出“指望着在这时候能够捞回来,就是林 小姐的新衣服也要靠这几天的生意。街市上渐渐地热闹起来,快过年了,“人们 总要买些年货吧,”他想。铺子前面不时也围满了人,但是,都是些可怜的乡下 人,他们连吃饭都解决不了,怎么会有钱来买这些东西呢? 到了下午,总算是做 了几笔生意,全家人阴郁的心情好多了。晚上,算总账时,形势不是很乐观,还 欠着不少的客帐。这时,林家铺子的股东之一朱三太来要利息了,林先生不得已, 把今天的收入都给了她。而林小姐也赊账买了自己喜爱的布,林先生无可奈何, 只有苦笑。又过了两天,。大放盘”的林家铺子,生意果然很好,林小姐和母亲喜 笑颜开。只是林先生心理矛盾着,他是在亏本卖呢! 最使他心神不宁的,是店里 的寿生出去收账到现在还没有回来,林先生正等着寿生收的钱来丌销“客账, 上海的客人已经到了。这时,传来日军轰炸上海的消息,顿时,人心惶惶,上海 讨债的客人毫无通融地拒绝了林先生的“情商”( 商量) ,不得已,林先生只好到 恒源钱庄去商借,谁知钱庄老板竟跟他要以前欠的六百元钱。由于开战,商会让 大家分摊军饷,林先生为了面子答应了。这时,出去收账的寿生回来了,林先生 只得把收回的大部分货款给了堵门要债的上海客人。“党老爷”敲诈他,钱庄压 逼他,同业又中伤他,而又要吃倒账,凭谁也受不了这样重重的磨难罢? 林先生 感到这一次他准是毁了! 凄凉的年关终于过去了。由于许多铺子倒闭,林先生的 帐没有办法收回来,而欠恒源钱庄的钱必须在正月十五还清,林先生家罩就像一 l o 个冰窖。市面上一片萧条,连当铺都止当了,随你值多少钱的贵重衣饰,也只能 当得两块,叫做“两块钱封门”。店里没有钱进货,只剩下一些同用品,这时,从 上海逃来许多难民,这些日用品就成了紧俏货,生意一时好了起来。这惹的要债 的蜂拥而至,林先生没有办法,只得向商会会长求救,没料到的是商会会长却提 出来要林小姐做卜局长的小老婆,林先生感到了祸不单行。不久,林先生被党部 的人带走了。林先生被扣,令一家人惶惶不安,商会会长用债务和卜局长要挟, 寿生想尽办法抵出全部货物,终于赎回了林先生,林大娘决定要林先生和女儿逃 走,在走之前,让林小姐和寿生成了亲,自己和寿生留下应付局面。林家铺子终 于倒闭了,大群的债权人在林家铺子罩吵闹得异常厉害,恒源钱庄和其他的债权 人争执怎样分配底货。铺子里虽然淘空,但连“生财”合计,也足够偿还债权者七 成,然而谁都想给自己争得九成或竞至十成。虽然有警察在,场面仍旧很混乱, 有哭有叫的,有喊有闹的,还有的警察乘机占便宜人们决定去党部告状,结 果和警察发生了冲突,人群被冲散了在拥挤的人流中,林家铺子的一个小债 权人张寡妇的孩子被踩死,她则完全疯了。 小说通过一个江南小镇上林家铺子的倒闭,反映了民族商业破产的厄运。小 说中的林老板,作为一个民族气息浓厚的小商人,他努力地保持着自己在商圈中 的信誉,努力给人以老实厚道的形象。为此,他只在一桩桩交易中获取蝇头小利, 甚至宁愿少赚钱或不赚钱,还让女儿叫顾客“伯伯”。让商业交易蒙上人情的面 纱。在与店员寿生的关系上,他也保持着封建师徒的”父子式”的关系。另一方面, 受时风熏染、时局所迫,他在经营方式上也自觉接受了资本主义的影响,不但学 会了花钱做广告,而且还在寿生的提议下,采用了卖“一元货”的方法。然而, 他虽然新旧并举,精明能干,仍然不能挽救自己破产的命运。这个短篇同茅盾写 于同时期的由春蚕、秋收、残冬组成的农村三部曲一样,篇幅不长,但 思想深远,巧妙地截取现实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在步步深化的冲突中塑造了农村 商界的艺术典型,把特定历史时期的现实画面和历史的新动向,形象地展现在读 者面前。 古华获首届矛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芙蓉镇,也将中国社会在6 0 年代初到 7 0 年代木的动荡、变迁浓缩在一个南方小镇的人物故事里。小说描写了 1 9 6 3 - - 1 9 7 9 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 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 芙蓉镇坐落在湘、粤、桂三省交界的峡谷平坝,原本是一个山清水秀、民风 质朴的世外桃源。在这里,有激动人心的赶圩的习俗。逢圩的日子,万人集于市, 热闹非凡。这里还有一条三百来米长的青石板街、一条绿荫拂岸的芙蓉河。淳朴 勤劳的村民极讲人缘,芝麻大的事到了这个镇上都半天不得安息。这个一向平静 温馨的小镇,到了1 9 6 9 年却发生了巨变:到处都是标语,青石板街上的家禽不 见了踪影,天一落黑,家家铺面都及早关上大门。人心惶惶,朝不虑夕时代 的风云把芙蓉镇的诗情画意涤荡殆尽 在小城文本里,受题材范围的影响,作家在把小城风物、人事引入文本时, 常常难以把社会历史的画面进行全景式展示,于是“以小见大”便成了他们惯 用的呈示策略。 二、诗意的小城:词工情切的歌咏 由于小城的地理位置大多处在边远之地或城乡结合部,从外观上看,它既保 留了原始乡村所具有的鲜为世事熏染的自然景观,又有着区别于乡村的文化习 俗;从小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考虑,小城又是经常性地处在“变与不变”的文 化考验过程中。所以小城的如画美景,独特的人文情致,小城人面对世事变迁所 具有的各种应对态度甚至悲悯的追问,就成了支撑小城文学的魅力所在,而自然 的美、风俗的奇、平凡人物的运命轨迹,在小城作家笔下,往往化作优美的文字、 令人梦魂萦回的场景、使人感慨不己的故事,从而具有了一种诗化的美。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郊原上的草,是 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 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的钻出了土皮。放牛的孩子,在掀起了墙脚片下面的瓦 片时,找到了一片草芽了 河冰发了,冰块顶着冰块,苦闷的又奔放的向下流。乌鸦站在冰块上寻觅小 鱼吃,或者是还在冬眠的青蛙。 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在榆树还没变黄之前,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 落下的雪块 春来了,人人像久久等待着一个大暴动,今天夜里就要举行,人人带着犯罪 的心情,想参加到解放的尝试春吹到每个人的心坎,带着呼唤,带着盅惑 9 】 萧红的悲情之作小城三月就是在这样一种有声有色、如诗如画的春f 1 美 景中开头的。 时值四月,稚嫩的树叶刚从苞芽中绽出来。温士堡住宅区的街道,一路上全 是枫叶,种子纷飞。风吹时种子疯狂地飘飘荡荡,弥漫空中,并在脚下堆成了地 毯。 【10 】 这是安德森小城畸人里对青年记者乔治威拉德行将离乡去闯荡世界时凌 晨时分小城景物的描写。 类似的例子在小城文本罩俯拾皆是。这种对特定地域的自然景观的描述,结 合沈练的文字,抒情的口吻,往往在作品中凝练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乡思乡恋” 的意趣,赋予作品浓浓的诗意。 在小城故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小城小说一书中,赵冬梅谈到,之所 以把现代文学中那些讲述小城镇故事的小说称为“小城小说”,而没有称为“小 城镇 小说,是取其诗意的一面。小城小说的这种诗意性,“首先来自于中国人 千百年来所培养起来的审美和欣赏习惯;其次,具体到小城小说本身,“诗意性 既体现于语言、叙事风格以及由它们所形成的作品的整体情调、氛围中,又体现 在作品的景物( 环境) 描写、人物塑造和那些祖祖辈辈相传的民间习俗与民间艺 术之中。”【1 1 】。 西方文学作品对诗意的追求是多方面的,不同国家、民族、地域、性别、气 质的作家,对诗意的获得,理解都有很大差异,但是,能不能赋予有限的文字以 诗歌的意蕴,关键在于作家的内心是否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情感,这种情感经过时 间的发酵,同渐凝练、升华,在某种触媒的诱发下,借助适当的词句表达出来, 就是诗。小城作家把他们浓浓的乡情形诸曼妙的文字,便能唤起读者心中普遍具 有的诗性记忆。赵冬梅上述对中国现代小城文学诗意性的理解,同样也适合其它 国家和民族的同类产品,只不过在语言的感受上,跨语言的诗性体验会打折扣而 已。法国作家都德的模仿书简处处都是对普罗旺斯乡村的如画美景的深情描 绘,星星篇里的那个牧童,在一个雨后的夜里同自己朦胧爱恋的女孩被困在 山顶,他们两人一言不发地在火堆旁靠在一起坐着,都德接下来这样描绘这个澄 净的夜晚: 如果你过去在晴朗的夜空下呆过,你会明白在我们睡着的时候,一个鲜为人 知的世界会呈现在孤独和静谧中。因此,泉水流得更加欢快,数不清的星星倒映 在池塘中。山上所有的生命都随随便便地游荡者;各种噪音充斥在空气中,还有 各种无法察觉的声音,好像人们发现树枝在生长,青草在发育。 1 2 】 都德自巴黎回到故乡,阿尔镇及其周围乡村的美景和传说唤醒了他灵魂深处 最温柔纯净的体验。实际上,每个读者心目中都有这样一个装满诗情画意的澄明 之境,小城作家在文本旱唤醒的,往往是读者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在流逝岁月里同 渐明晰起来的生活的本真状态。 三、文化的小城:内蕴深厚的忧思 台湾学者傅佩荣先生认为,艺术家相比常人具有几点长处:一是“以直接的 形式,展现新形式与新象征”,二是“表达某种集体潜意识,使个人可以过渡到 全人类”,三是“有如雷达观测站,对人类文化的病症提出预警”,四是“在人神 之间挣扎,以创造力反叛死亡”。【1 3 成功的作家,既善于从多样化的自然和纷 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作为自己描摹和表现的对象,同时还 善于借助某种“有意味的形式”,把自己对社会、历史、文化的省察和忧思抒写 出来。换句话说,一件艺术品的成败在于作家是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对象世界和 表现手段。当塞万提斯在困顿中思考西班牙的破败和高尚精神的失落时,他发现 了戏拟骑士小说的形式,于是堂吉诃德诞生了;当波德莱尔发现了巴黎那令 人忧郁而绝望的秘密时,恶之花诞生了;当萧红欲发抒长期摆脱不了的生之 寂寞时,对呼兰河的诗性记忆便映现在她的笔端。如果说,四世同堂、子夜、 双城记这样的都市题材作品,通过“宏大叙事”再现某一时代急骤变化的新 场面,揭示社会历史的新动向,那么,为数众多的小城文本则透过城乡交界之处 社会生活的微妙变化,揭示了新与旧交替之下的价值、伦理冲突以及人性百态。 也就是说,同样是作为历史性和空白j 性存在的都市和小城,前者在社会历史进程 中所处的位置,正如自然界中冷热气流临时交汇的区域,易出现“天气性的“锋 面雨 ,而后者则处于片更广大的区域之内,它也上演时代风雨,但更类似于 绵绵不觉的“季候雨”,表面看来不甚急骤,但却更富于持久性的特点。正是在 1 4 此意义上,笔者认为,小城文本比之都市文本,在主题的拓展方面,更能显示出 内蕴深厚的文化忧思。 鲁迅的不少短篇小说如孔乙己、药、白光、祝福、明天、故乡、 在酒楼上写的都是小城里的故事。以写于1 9 2 4 年7 月的祝福为例,我 们看到,作者以凝重而悲愤的笔调描述了祥林嫂的悲惨故事。父母先是把她嫁给 了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人,但新婚不久丈夫就死了。因为不堪婆婆的虐待,她只 身来到鲁镇做帮工,打算自食其力,可是婆母却为了给d , j l 子媳妇准备聘礼,强 行把她绑走,卖给深山里的贺老六为妻。儿子阿毛出生后,贺老六又染病而亡。 随着阿毛为狼所害,祥林嫂只能孤孤单单地再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帮工求生。之后, 因为主人家的嫌弃、镇上人的指点讥笑,这个受尽肉体和精神折磨的苦命女子在 别人兴高采烈为来年祝福的爆竹声中,悄无声息地死去了。 中外写女性悲苦命运的不乏上乘之作,与很多类似题材的小说相比,鲁迅在 祝福旱,通过一个惨死在小市镇的女性的悲剧,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 教和夫权思想,对长期处于多重压迫之下的国人良心及理性的麻木和缺失,都做 了深刻的揭示,作品在文化批判层面所达到的高度是现代文学史上已经形成的一 个共识。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领域没有留下鸿篇巨制是一种遗憾,其原因是多方 面的,但笔者以为,鲁迅在小说创作方面对“小城镇”的发现基本满足了其批判 国民性的需要,也是一个关键的要素。鲁迅并不是不了解北京、上海等大都市, 但是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鲁迅选择了他最为熟悉、也是最能调动其审美体验 的江南小镇作为描摹和表现的对象,小镇在鲁迅的笔下,成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条件下艰难挣扎的传统中国的最真实的缩影和象征。对鲁迅而言,选择“鲁镇 、 比之选择都市,更能拓进中华历史和文化的核心地带,更能触及国人精神上的敏 感区域。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巴尔扎克的两部小说。其一是高老头, 这是一部以巴黎为背景的都市小说,从这部小说开始,巴尔扎克致力于构筑他的 人间喜剧艺术大厦。在高老头里,作家通过一个自外省来到巴黎求学的 法科大学生拉斯蒂涅的堕落和面条商人高里奥老头被两个女儿轧尽钱财、无情抛 弃的故事,控诉了金钱对青年人的败坏、社会的腐蚀、人性的扭曲,同时也通过 写一个高贵的贵族妇女鲍赛昂子爵夫人在爱情上败于财力雄厚的资产阶级 1 5 小姐、最终隐居乡间的故事,揭示了封建贵族必将要被资产阶级战胜的历史趋势。 作家而后写的另一部短篇被遗弃的女人的故事背景主要在诺曼底的一座小城 贝叶,这是一个离海只有8 公里的美丽的小城,高老头中被贪财负心的 情人抛弃的鲍赛昂子爵夫人在这里又一次燃起爱情的熊熊烈火,并且又一次被抛 弃:从巴黎来到贝叶城疗养的贵族青年加斯东德尼埃耶男爵感觉心灵要麻木 至死了,贝叶小城这个“僻静社会 到处死气沉沉,由保守的贵族和愚蠢的资产 者加上个别有利用价值的神父组成的贵族小圈子里,男人们“以老小姐们为后台 和靠山”,都悠闲地在自己经营的f 开庄罩消磨时同,“他们最关心的是伐木或是他 们的节果酒,而不是什么君主政体。可是有时也谈论宪章和自由党人,那是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